《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_第1页
《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_第2页
《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_第3页
《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_第4页
《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案合集五篇《声声慢》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会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尝诗词意象,体会感情。

教学支配: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日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识了很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唱歌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原来就是寄予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宠爱收集金石古玩的保藏家,夫妇俩经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头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其次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愁闷。这我们在学校学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留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留意通过精确     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老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伴侣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孤独     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查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原来应当上船动身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消失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殊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缘由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很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雁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殊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家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希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实。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示意着时间消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惊。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孤独     。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爱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纳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其次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判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擅长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判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争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找觅——反复查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找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分散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好像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伤、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动,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超群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声声慢》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1课时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惊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细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肤浅也更博大。

一、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训练,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留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靠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同学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经常诗词唱和,观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抱负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意的,李清照也经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经常消失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好像正好反映出这种简单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好像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逝。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非常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动身,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舒适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其次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化南下,她又处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她那篇闻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快,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受,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愁闷,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伤。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更加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召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裂,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受,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家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际,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伤和抱负破灭后的绝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特别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找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予,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好像是遗失了,又好像原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找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受、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当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旧留在心底的悲伤,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仆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缘由。“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长。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拂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难过”。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好像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合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际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视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密,甚至在枝头积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肯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独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苦痛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终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哽咽,笔笔写愁,莫非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示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声声慢》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肤浅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力量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力量。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学问和力量,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念,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共性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预备

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七、课时支配: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

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学校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老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同学回答)

老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家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终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老师配乐朗读。

老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同学: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老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老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同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同学反复读这一句话。)

(2)、老师:除了这一句莫非就没有了吗?

同学:第一句。

对“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动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难过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由于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篇4

学习目标2、3。

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现沟通、老师点拨

1课时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闻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终在杭州凄然死去,准确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动听。

南渡后:反映战乱苦痛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许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现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哀思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整体感知: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受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