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1页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2页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3页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4页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执教: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尹玲玲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2、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3、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2、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到滁洲后,写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两篇记文中,《醉翁亭记》更为知名,然而,古今都有人对《丰乐亭记》做出了更高的评价:“以五代之滁与今日之滁相形凭吊,最有深情,而其旨归于宣上恩德,又何正也。公诸记此为第一。”——【清】储欣“永叔文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为最完美。”——【清】陈衍苏轼因景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成了碑帖,供后世临摹。究竟这是篇怎样的妙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觅“乐之况”研读:文章题为“丰乐亭记”,究竟如何围绕“乐”字行文?引导:看看文本中哪几个段落提到“乐”?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1)处地之乐1、作者在首段说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乐的是什么呢?——“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在这里,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怡。2、除此以外,文章第3段也有一段对丰山美景的描摹:“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有人评价此句说:作者仅用15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显示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尤其让人钦佩。你能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吗?“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草,自然是指春季了;“荫”本是名词,指树阴,这里用作意动,以……为隐蔽,“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自然是指夏天了;“风霜水雪”指秋冬,因秋冬季节草枯叶落,故而山上岩石清晰地显露,显得格外清爽俊秀。不用对偶,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四季美景却一气呵成,如在目前。无独有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有一段四季景物的描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两段描写异曲同工。(2)与民同乐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面对着丰山美景,欧阳修是独乐还是众乐呢?哪些语句有所体现?作者不愿独享其乐,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醉翁亭记》中也有一段关于滁人与太守游山的描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作者在文末又写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真正乐的又是什么呢?——与民同乐2、书上言:“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所谓“日”,即每天,欧阳修怎会有如此闲暇每日同滁人游山呢?文中哪句话给了你暗示?——“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地方偏僻、公务简单,故而有闲暇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哪一句话说明滁州地僻呢?“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今天滁州位于江、淮河之间,是船只、车辆、商人、游客都不到的地方,如此偏僻之地,欧阳修又为何会来呢?我们来看一段背景材料:背景链接: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书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3、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文章一、二两句:“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为什么百步之远的泉水欧阳修到第二年夏天才发现呢?——所谓“事简”,乃是他一心发展生产、治理滁州,他把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有心情寻访甘甜的泉水。当然,这句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3)丰年之乐虽遭贬谪,但欧阳修仍勤于政务,关心民生,我们来看看,在欧阳修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何呢?——“安闲”——具体表现:“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丰年之乐正因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百姓更会衷心爱戴治理滁州的欧阳公,正因如此,欧阳公才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百姓“喜与予游”。明代何良俊评价《丰乐亭记》:“何等感慨,何等转换”!1、3小节同写“丰乐”,其内涵却于无形之中巧妙转变,你能说说吗?第一小节中作者将“丰乐亭”三字,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点出“亭”。所谓“丰乐”,实则丰山之乐,处地之乐。此处“丰乐”,实乃“丰年之乐”,“与民同乐”,人之欢乐。(4)处时之乐作者匠心独运,由此可见,那么第二小节也是在写“乐”吗?1、从字面来看,作者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兵连祸结,战乱频繁,因为滁州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文章第二节回忆了哪两段战事呢?(1)、“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滁州”: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补充资料:据《资治通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官任殿前都虞侯,曾率领后周军队在清流关打败了南唐李景的十五万大军,擒获他的将军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2)、“唐失其政,豪杰并起而争”: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2、那到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情况又如何了呢?书本上如何描述?“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总结:四海统一,天下太平3、同样写战乱、同样写治平,为何作者要将其分开呢?滁州为“用武之地”,不能“丰乐”:然后写“天下之平”,暂得“丰乐”;忽又写到“唐失其政”,“丰乐”亦失;最后归结“宋受天命”,得百年“丰乐”。如此,文章由“乱”说到“治”,又回到“乱”,再次写“治”,治乱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平地波澜,一波三折,反衬太平生活得来不易。4、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第二小节着力叙写战乱,似与“丰乐”背离,还是在写“乐”吗?——是,过去的滁州战火纷飞,血流成河,今日的滁州安定祥和,写曾经的战乱是为了反衬今日的太平,处于丰乐之时,岂能不乐?最妙的是表面上撇开“丰乐”,而实际上处处为写“丰乐”二字张目。题是“丰乐”,却从干戈用武立论,辟开新境,然后引出山高气清、休养生息以点出丰乐正面。此谓纡徐为妍,卓荦为杰。”——【清】唐德宜二、探“乐之源”应该说,滁州境内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与欧阳公的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欧阳公并未贪功以为己有,而是把功劳指向了谁呢?1、“上之功德,修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修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照应上文赵匡胤平定滁州)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这句话理解的重点是两个词,一个是“幸”,一个是“事”。“幸”是庆幸、有幸之义,“事”乃战事、战乱之义,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明确: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由此看来,他在提醒滁州百姓饮水思源,正是北宋朝廷承受天命,统一四海,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但欧阳公是否真的就感到庆幸呢?天下是否真的就太平无事了呢?事实并不尽然。背景链接:北宋立国百年,虽然天下太平,经济繁荣,但已弊端丛生,潜滋暗长;由于尚文鄙武,国家积贫积弱,更兼辽、金虎视眈眈,西夏居心叵测,危机已然潜伏。欧阳公对此忧心忡忡,因为他深深懂得要想长久地乐享太平,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安定,而要想长久地保持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发展国家的军力,来保卫北宋的边疆,为此朝廷调整军事、外交政策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宋朝尚文鄙武,国势积弱。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苏洵就通过《六国论》严正地告诫当权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否则“是又在六国下矣”三、悟“乐之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曾经的滁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的洗礼,如今的滁州虽平静富足,但这种和平又能维持多久呢?所以作者在文中含蓄地表达出了深切的忧虑之情。现在我们回来再来看看第2小节的两段话,你能品出它的深意吗?【合作探究】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提示:故老、遗老是指什么人?欲问何事?说说“故老皆无在也”“遗老尽矣”背后的深层意蕴?——人们远离战争已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淡忘了战乱的痛苦,曾经的枕戈待旦已然不见,曾经的殊死搏斗也已无存。百姓久享太平,精神渐趋麻木,觉得战争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殊不知,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类似的历史悲剧会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重复上演。欧阳公已感觉到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而乐享太平的人们却浑然不觉,他不能不敲响历史的警钟,以惊醒尚在太平美梦中鼾声如雷的人们,希望他们汲取惨痛的历史教训,以期发人警省,防微杜渐。一言以蔽之,在“丰乐”背后,欧阳修是在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宋代兵革不修,酿成积弱之祸,公盖预见及此,特言之以讽当世,足见经世之略,而文情抑扬吞吐,绝不轻露,所以为高”。——姚鼐《古文辞类纂》四、结束语: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