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1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2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3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部级优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写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课件、视频、诵读配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歌曲《声声慢》导入(营造悲凉哀婉的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体会词的情感。)二、指导朗读1、提问:师:刚听的这支歌曲给了我们什么感受?生:凄凉哀婉。师: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曲,流行了一千多年,那么谁知道这首歌曲的歌词是谁创作的呢?生:李清照。师: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谁能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帮老师简洁又详细地介绍下李清照?就“以李清照是一位。。。。。。。”为题,咱们来填词。板书:李清照是一位 。(点名回答)师:她呀,最喜欢用到一种意境在她的词里,也是刚刚我们看的视频里出现过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呢?生:黄花。师:李清照就是这朵黄花,李清照用一千多年的情思、悲愁、眼泪滋养了这朵黄花,今天,我把它带到课堂上,是要送给一个人——李清照的知音。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谁最懂李清照呢?(点名)你懂李清照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好吗?晚年的李清照为何如此悲愁,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时的李清照年龄怎样?(老了)丈夫怎样?(死了)家庭怎样?(破散了),国家怎样?(灭亡了),生活怎样?(漂泊江南,孤苦凄凉)李清照千年后的知音终于找到了,这朵黄花送给你,做纪念好不好?2、在座的还有没有李清照的知音?来通过朗读再现李清照千年前的情景。(点名朗读)师:你读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指导:字字血泪,读的时候应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那么如何读才能体现惆怅呢?填词(板书):语气悲愁,语速缓慢,语调低沉。3、学生齐读。4、重点指导前十四个叠词的读法,读“寻寻觅觅”时应有若有所思,若有所寻的感觉,读得轻又慢。(老师泛读,学生仿读。)三、鉴赏探讨婉约词工于意境,李清照德这首《声声慢》是通过“寻”这个动词来展开一幅幅画面的,那么老师想围绕“徇”字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李清照在何时何地寻觅?她为何独自苦苦寻觅?欲寻得何物?寻觅的结果是什么?请每个学习小组按序号谈论相应的问题。(分组讨论)1、李清照在何时何地寻觅?提示:大背景:南渡之后,丈夫死后,一个人孤苦伶仃漂泊他乡。小背景:黄昏的庭院里。老师总结这类题的思考方式:全面思考,大背景加小背景。2、她为何独自苦苦寻觅?(提醒学生重点抓住“独”字。)提示:国破家亡,举目无亲。本诗以”寻”开头,那么这位古代第一才女到底想寻些什么?提示:经历了国破、夫亡、文物丢失、再婚失败、身陷囹圄、声名俱毁之后,她想要寻找什么呢?其实,“寻寻觅觅”,只是她心境极为恶劣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她什么都不想找,也找不到。赵明诚能找回来吗?幸福的家庭能找回来吗?丢失的文物能找回来吗?再婚失败,坐了九天牢,一生清名能找回来吗?所有失去的东西统统都找不回来。这一点,李清照太清楚了,她还需要找吗?还需要“寻寻觅觅”吗?追问:在什么天气下寻觅?提示:乍暖还寒时候,天气的变化无常,忽暖忽寒,暗示自己的人生境况。4、李清照最后寻觅到了什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真的是酒水很淡吗,亦或是女词人的酒量很大吗?应该都不是。女词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而无力。其实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却是酒入愁肠愁更愁,猛一抬头,看见一行秋雁从窗前掠过,回想起过去寄给丈夫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表达相思,如在《一剪梅》中写道:“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如今夫君已逝,书信再无可寄之人,雁还是那群雁,而人早已不是过去的人啦。词人借一群大雁寄托了纯真的夫妻之爱,表达了思乡、思夫、物是人非之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以花自喻,对花自怜,不禁又黯然神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梧桐雨常常是凄凉、冷清、悲伤的象征。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表现这种意境。词人在这里主要是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写出了愁情的绵绵不绝,无法排解。(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四、拓展延伸1、这么美得意境我们能否用画笔把它们画出来?(一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座位上画。)2、梁衡称李清照为“乱世中的美神”。那么她的美体现在何处?意境美 多用花草情感美 委婉美音韵美 柔美的配曲李清照的词不仅处处洋溢着美感,她的词的时间跨度也很长,在少女时期,她的词活泼俏美,如《如梦令。酒兴》;在少妇期,她的词幽怨寂美,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孀居时,她的词体现的是一种凄苦愁美,正如这首《声声慢》。3、配乐齐读。五、作业布置。1、收集李清照德其他诗词,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下节课召开“读书汇报会。附板书:声声慢李清照何时何地 语气悲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