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要说明国与国之间出现收入水平差异的原因,但上一章的讨论说明内生增长理论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本章要另辟新径,把人力资本因素纳入到内生增长模型中来,研究人力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解释收入差异的原因。虽然本章仍然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讨论,这一点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最优增长理论一样,但是本章建立的增长模型与索洛模型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本章的模型中,资源在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分配上的任何变化,哪怕是不太大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人均产出上的巨大变化。因此,本章的模型在解释国与国之间收入水平差异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上一章和本章的讨论,共同构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把劳动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能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点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能力、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它与抽象知识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所有,具有对立性和排他性,而且可以进行交易。这种区别可谓是人力资本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通常的私有商品所共同的地方。举例来说,一个工程师把他(她)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项活动中去,就排除了其他活动中也来同时雇用这位工程师。工程师的个人能力以及掌握的知识与技术,都为该工程师个人所有。企业要雇用工程师,就必须为工程师支付报酬,这种报酬实际上是为工程师具有的能力、知识和技术而支付的。相反,一种算法用于某种用途后,就不能排除其他用途也同时使用这种算法,除非其他用途不适合于使用这种算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属于人力资本,都具有私有性特点。但体力劳动这种资本是有形的,可以相对容易地量化;而脑力劳动这种资本是无形的,不容易量化,甚至无法量化。比如,搬走一万吨钢筋,可以用市场价格计算其劳动的价值;但为企业出一个点子或者做一个设计规划的价值,却难以完全合理地量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资产的物化过程中。例如,一个程序员完成一个商业程序,一个网站规划者完成一个网站的总体设计和运作,都是人力资本的物化表现。这种物化以后的人力资本便脱离劳动者本身,被财务资本拥有者以工资或者奖金的形式所购买。人力资本除了天然属于个人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投入后难以收回。老板作为财务资本的代表人,在员工辞职时,就已经无形得到了劳动者在远期目标激励下所投入的超值资源。“大伙努力干!现在吃吃苦,等我们成功了就要楼有楼,要车有车了”,这是创业时期老板们常常用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话。劳动者体谅了老板创业的难处,没有提出合理的报酬标准,于是在较低的回报下拼命干活。可是,在企业取得成功以后,老板却忘记了对员工的承诺,或者以新的情况来推脱。人力资本所产生的效益为劳动者本身所无法分享,但这时人力资本已经投入,已经被物化,再也无法收回。人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资本品,这是人力资本的原始含义,经济学家藉此把资本投资理论应用于教育、健康、旅游、父母关爱等领域,为这些领域里的人类行为提供经济学解释。但是,以往的人力资本理论并不明确地定义人力资本的内涵,而只是将一切发生于劳动自身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概括为人力资本。这样的定义有助于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区分开来,却无法区分同一人力资本概念内不同知识类型的生产、交换、积累等过程。而后者正是“新经济”(以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为主导的经济)的主要表现形态。在知识经济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知识劳动者,这里只有知识类型之分,没有“有知识”与“无知识”之分。知识结构内在的那种普遍互补性,使得每个知识劳动者都比在传统经济中更有可能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是因为知识互补性带来的收益递增性,提供了知识劳动者进一步专业化的激励,而专业化永远意味着每个人知识效益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人的知识。基于对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特点的如上认识,人们在研究人力资本需求方面常常使用这样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知识劳动者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市场对其知识类型所提供的服务的需求与价格之间成反比对应关系,因而知识服务供给者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第二,每个知识劳动者的知识服务都有一条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生成这一曲线的边际成本曲线由人力资本投资初始阶段的“沉淀成本(sunk-cost)”和随后阶段的“维持成本(maintenance-cost)”构成,从而使分摊到每个服务单位上的总平均成本随服务总量递减。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贝克尔认为,只要一种稀缺的资源有多种用途,那么与它有关的选择问题就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畴。按照这种观点,经济学可以研究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经济学是“利用生命的艺术”。贝克尔也正是由于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成功地应用到其他领域,而登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2年的领奖台。在贝克尔看来,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发端于人类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但却可以应用到人文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而这种资源本身还是稀缺的,那么有关这种资源的分配和选择问题便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金钱、财富,而且时间和人的精力、乃至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都是经济学的问题。因此,贝克尔借用萧伯纳的一句格言来描述他的方法论:“经济学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正是由于贝克尔对经济学的本质有着透彻、精辟的认识,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起来达到了炉火纯青、驾轻就熟的地步,因此他一生的学术研究,如天马行空一般,涉及了经济学以往从未染指的许多内容:从结婚生育到子女抚养、从家庭结构到社会教育、从夫妻离婚到抢劫犯罪、从歧视行为到利他主义,所有这些似乎与经济学毫不相关的问题,贝克尔都用一套严谨的经济模型作出了解释,并得出了一系列常识无法论证的结论。下面我们浏览一下贝克尔关于人力资本话题的几个观点。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苏联的空间技术和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等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当时的政界和科学界,美国政府对本国未来的军事优势和科技前景十分忧虑,于是,便召集专家学者来研究美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分析美国在空间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的原因。在经济学界,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教育领域,重点探讨了教育投资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形成诸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贝克尔1963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它没有像以前的研究那样,仅仅论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而是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解释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时,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他认为工人通过直接在生产中学习新技术,固然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一个比较主动的办法是在职培训。与投资于机器、设备、厂房相比,只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能取得更高的收益,在职培训对企业来说就是有利的。虽然培训会增加现期的支出,减少现期的收益,但若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贝克尔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进一步将培训划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所谓一般培训,是指职工接受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对本企业有用,而且对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也是有用的。例如,军队培养的机械师,其掌握的技术不仅军工企业需要,民用企业也需要。特殊培训又称专门培训,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率,但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如宇航员、战斗机驾驶员、导弹操纵人员等,都是典型的特殊培训或专门培训。在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培训之后,贝克尔进一步指出,一般培训的受益者是职工,因为他所掌握的技术,可以带到其他企业,从而增加职工自已的收入。所以,一般培训的费用,应该由职工支付,如果让企业承担,企业就有可能由于雇员的流动而蒙受损失。相比之下,特殊培训的好处,则大部分被企业占有,因此,企业应该为此支付成本。如果说由于贝克尔的开创性工作,后来的经济学已经把人力资本理论当作了自身的一个部分,那么贝克尔对生育率的分析,则至今仍与传统的经济学相距甚远。在贝克尔看来,孩子就如同耐用消费品,其功用与汽车、电冰箱、电视机等是一样的,可以给父母带来比较长久的满足。但是,养育孩子也要支付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是用于食物、衣服、保健、娱乐、上学等方面的费用。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父母为养育孩子而失去的机会,或利用这种机会所带来的收入,比如母亲可能由于怀孕或抚养孩子而丢掉工作等。贝克尔认为,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同样要遵循成本-效益分析,这一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较少,而贫困家庭却往往倾向于生较多的孩子。贝克尔这样分析道,与贫困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有较高的薪水和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因此为了养育孩子,他们支付的机会成本无疑更高一些。同时,富裕家庭总是希望孩子能有较高的质量,愿意在孩子的教育和身体状况方面多花费支出,这就是说,他们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也是很高的。这样一来,权衡利弊,比较富裕的父母,就倾向于要较少的孩子。与任何一种新思想刚刚出现时所遇到的情况一样,贝克尔的学术观点也曾遭到过极端的歧视。他的文章迟迟得不到发表,保守的学术同行经常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讥笑和嘲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经济分析在解释许多“非经济现象”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尽管贝克尔的研究经常涉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的选题还称不上“伟大”,但他的工作的确证明了经济学的“伟大”,可以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也正因为如此,瑞典皇家科学院才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三、人力资本与新经济新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这些年来经济理论界和传媒界的一个热点。研究新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形成,新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无论是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对从事传统经济的企业和涉足新经济的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新经济的缘起及其影响新经济指的是区别于过去不断有经济周期的传统经济,是以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的提出者认为,在新的科技条件下,今后的经济社会将免受经济周期之苦。后来,随着新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在接受新经济这一概念的同时,也赋予它一系列相关的内涵,诸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注意力经济、无磨擦经济等。一般而言,新经济的产业技术基础是包括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的整个现代化高新技术。网络作为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显然只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使是在IT产业中,网络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经济只是对经济活动中某些方面现象的概括,只是新经济的一部分。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强调了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把知识经济界定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物质经济相对而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应是新经济的核心。尽管人们对新经济的理解各异,对新经济所持的态度不同,但新经济对传统经济所造成的冲击却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冲击包括创造价值和重组价值链两个方面。新经济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来自更大的市场、更好的服务和成本的节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持续100多个月的增长,新经济功不可没。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互联网为美国创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120万个就业机会,互联网产值年增60%,在GDP中占6%,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1999年全球通过电子商务在美国购买的汽车、书籍和服务,超过了1020亿美元。全球IT产业的经济规模在速度增长。(二)人力资本对新经济的贡献人力资本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企业的资源无论如何划分和深化,人力资本都是最重要、最稀罕的资源。对此,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舒尔茨(Schultz)教授早在40年之前就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增进”。舒尔茨还采用收益效益法测算了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人力资本在传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对于新经济而言,人力资本又意味着什么呢?相比而言,传统经济的特点是更加依赖于物质资源,新经济的特点是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微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拓展路径的取向一般都是越来越倾向于依赖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替代关系是,知识资本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发现物质资本的替代品。可以说,工业经济时代的主题是物质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是“人”,是让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得到发挥,让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人力资本,无疑是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新增长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局限,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兴趣。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尤其是内生技术进步的产物,特别重视知识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递增收益、外溢效应及边干边学效应。对新经济而言,人力资本不仅仅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组织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由于在新经济所依赖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即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新资本积累对其他人或其它厂商的资本生产率有贡献。这种知识外溢使得知识形成了递增收益,从而保证了经济长期增长。因此,人力资本对新经济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所占权重非常高,是新经济增长中的“发动机”。(三)新经济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国际化或超区域化。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有着明显的流动性、外溢性和私有性。在新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人员配置与员工选拔成为可能,特别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人才流动的进程,跨国公司所积淀的文化氛围、相对地位、丰厚报酬都将对我国的优秀人才构成很大的诱惑。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以及传播手段日益便利的条件下,知识外溢的速度正在加快,如何抓住知识外溢的契机,跃过发展障碍值得考虑。同时,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而言,如何减少外溢的负面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在新经济条件下,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及其不可计量性又加剧了经济的不确定性。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势必遇到来自新经济的挑战。总之,新经济对传统的人力资本模式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本的供需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失业增加,相当多的人找不到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那些涉足新经济的企业却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另外,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创造性及其创造的无限性,即人力资本的自有性,说明人力资本只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具有排他性的产权要求。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是保证其使用过程中的排他性,其结果是必然追求功利性收益。这样,提高人力资本开发与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就是满足人力资本的报酬要求。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涉足新经济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主动且有效地应对新经济的挑战,要从策略上和机制下功夫。首先,要建立创新机制。这就是说,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对企业的人力本资进行动态管理,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知识、能力、技能把每个人安排在最恰当、最合适的位置上,并且依据各种条件因素的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整,使人、财、物处于最佳匹配状态。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新经济条件下,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一般的市场现象,而是一种制度现象。如前所述,知识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其使用权的完全可扩散性、收益权的不可排他性和价值的不可测性,作为公共品和免费品的知识更是不能给其所有人带来任何经济收益。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为适用新经济要求,关键应健全一套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重点是要有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并且依法保护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和受益权。最后,要建立学习机制。在新经济条件下,不可知的东西太多。要想不断挖掘人力资本,要使现有人力资本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就需要不断的投入,需要引入学习机制,需要在企业中建立“边干边学”或“边学边干”的机制。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传播、转移、模仿与应用中享受全球知识技术总存量的外部性,而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些已有技术的研究开发。因此,我们还必须强化知识与技术的引进机制。四、人力资本与收入差异现在,我们再回到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异问题上,来说明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为什么引入人力资本因素以后,模型就能用来解释国家之间出现收入差异的原因。回想一下前面只含物质资本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当时讨论过储蓄率变动对总产出的效应,发现这种效应的大小与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大小紧密相关。比如在索洛模型中,有效人均产出对储蓄率的长期弹性长期弹性就是指经济在平衡增长道路上运行时相应的弹性。为,其中是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如果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较小,那么产出对储蓄率的弹性就较小。这意味着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较小的情况下,储蓄率上升的效应是让储蓄曲线(实际投资曲线)更加弯曲,因而储蓄率的上升并不会引起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的长期水平发生多大的变化。图7-1描绘了这种情况:资本贡献接近于0,储蓄率从上升到,这导致储蓄曲线更为弯曲;虽然资本的长期水平从上升到,但上升幅度并不太大。另外,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较小这一事实还意味着对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因此,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较小的情况下,储蓄率变动也不会对产出产生很大的影响。长期弹性就是指经济在平衡增长道路上运行时相应的弹性。图7-1接近于0时,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效应相反,如果资本对经济的贡献较大,那么产出对储蓄率的长期弹性就很大,意味着储蓄率上升的结果是让储蓄曲线(实际投资曲线)变得更加接近平直。这种情况下,即使储蓄率的上升幅度很小,也要引起资本长期水平发生很大的变化。图7-2描绘了这种情况:资本贡献接近于1,储蓄率从小幅上升到,但这使储蓄曲线更加平直起来,引起了资本长期水平从大幅度地上升到,进而引起长期产出水平的大幅上升。图7-2接近于1时,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效应极端情形是(上一章中讨论的线性增长模型就属于这种情形),此时储蓄率的变动将对产出增长率产生持久性的效应,从而将引起产出水平无限上升。以上分析表明,在索洛模型中引入资本贡献因素,则资本贡献的提高必然导致储蓄率变动的产出效应增强,进而引起产出水平的上升。这一分析对于研究人力资本变动对产出水平的效应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事实上,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中,有一部分体现了劳动者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体现先天遗传的能力。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各种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另外,人力资本形成与物质资本形成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本,只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资本积累,就能在未来生产更多的产品。下一节的讨论将会让我们看到,把人力资本引入到增长模型中以后,投入于资本积累中的资源的变动对产出的效应将会得到明显提高,这就好像上面在索洛模型中引入资本贡献因素以后,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效应得到提高一样。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才使得在增长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要素,方可能使模型具备潜力用于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异出现的原因。第二节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本节要建立一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积累的经济增长简明模型,称其为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该模型来源于曼基、罗默和韦尔1992年的工作参见N.G.Mankiw,参见N.G.Mankiw,D.RomerandD.N.Weil,1992,Acontributiontotheempiricsof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7,p.407—437。一、模型的建立要把人力资本引入到模型中来,首先需要给人力资本确定一种量化指标。然而根据上一节对人力资本特点的讨论可知,人力资本是很难量化的。可见,人力资本的量化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把这一难题待留到下一节中讨论,这里假定人力资本的量化指标已经建立。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要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就不是本节要关心的问题。直接在人力资本可以量化的前提下讨论,这对于分析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十分便利的。(一)基本假设用表示经济中的物质资本总量,表示人力资本总量,表示知识总量,表示劳动总量,表示总产出。同前面章节中的用法一样,我们仍然假定代表经济中熟练劳动者的数量。每个劳动者除了提供一个单位的劳动之外,还提供若干个单位的人力资本。假定生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其中,且。考虑时间因素,并以连续时间方式来表示时间变量的取值范围,则上述生产函数可写成:(7.2.1)同索洛模型的假设一样,用表示外生的人口增长率,表示外生的知识增长率。但现在的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于是储蓄率相应地也有两种:资源用于物质资本积累的储蓄率和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储蓄率。也就是说,代表产出中储蓄起来用于物质资本积累的那一部分占总产出的比例,表示产出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比例。今后,为了说话上的方便,我们把叫做物质储蓄率,把叫做人力储蓄率。进一步,为了讨论起来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折旧(人力资本折旧就是指劳动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老化)。于是,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进化规律便表现为:(7.2.2)(7.2.1)和(7.2.2)联合起来构成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第一,既然我们已经建立了最优增长模型,上述的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便都可内生化,建立一种物质与人力资本共同积累的最优增长模型。这是模型扩展的方向之一。第二,也可以模仿上一章的做法把知识增长率内生化,从而建立物质与人力资本共同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这是模型扩展的方向之二。进一步,还可把两个储蓄率与知识增长率都加以内生化,建立相应的最优内生增长模型。第三,根据贝克尔应用经济分析法对生育问题的研究可知,我们还可以把外生的人口增长率内生化,建立相应的模型。也可把模型设计的四个外生变量中的几个或全部同时加以内生化,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这是模型扩展的方向之三。第四,还可以在一般的生产函数框架下借助规模报酬不变之假设进行讨论,而不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的具体生产函数形式。也可嫌这样的生产函数的直观意义不明显,而采取意义更加直观的生产函数形式:,此函数的意义是说产出是物质资本、劳动和人均人力资本的函数。尽管刚刚建立的模型具有如上指出的多种扩展方向,并且似乎这些扩展能使模型更接近现实和更加有意义,然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要解释造成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原因,如上所述的各种扩展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多大影响,也就是说,不论扩展还是不扩展,找出的收入差距原因以及得到的结论都是几乎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在扩展的复杂模型下进行讨论,而不使用简单模型呢?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把由(7.2.1)和(7.2.2)表达的经济增长模型称为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简明增长模型。(二)经济的运行既然模型与索洛模型类似,整体经济的运行也就与索洛经济类似。所不同的是,现在的资本运行包括物质资本的运行和人力资本的运行两种情况。为了分析经济的运行情况,需要写出有效人均生产函数。为此,用表示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表示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表示单位有效劳动的人力资本,即于是,各个时刻的单位有效劳动的人均产出便可通过时刻的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表示为:(7.2.3)1.物质资本的运动从的定义及的进化方程,可知的进化服从以下一般规律:再结合(7.2.3),即可得到进化的具体规律:(7.2.4)()()图7-3物质资本的运行我们来考察一下使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水平保持不变的组合点的轨迹,即考察曲线的形状。从(7.2.4)知,曲线由下述方程确定:也即由方程确定,该方程又等价于由于,即,因此曲线是一条递增的凹函数曲线,如图7-3所示。当时,且,说明在此时的人力资本水平下,物质资本水平在上升,并且点位于曲线的下方。当时,且,说明在此时的人力资本水平下,物质资本水平在下降,并且点位于曲线的上方。当时,且,说明在此时的人力资本水平下,物质资本水平进入不变阶段,并且点位于曲线上。综上所述,曲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曲线上方是物质资本水平的下降区域,曲线下方是物质资本水平的上升区域,曲线本身代表物质资本水平的不变阶段。如果经济运行在曲线的上方或下方,但不在曲线上,那么物质资本水平的变化就不会停止。2.人力资本的运动对于人力资本运动的分析,完全与上面类似。首先,从及的进化方程,可知人力资本的运动服从以下一般规律:结合(7.2.3),即可得到运动的具体规律:(7.2.5)考察使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水平保持不变的组合点的轨迹,即考察曲线的形状,可知曲线由下述方程确定:该方程等价于,又等价于。由于,因此曲线是一条递增的凸函数曲线,如图7-4所示。当时,且,说明在此时的物质资本水平下,人力资本水平在上升,并且点位于曲线的上方。当时,且,说明在此时的物质资本水平下,人力资本水平在下降,并且点位于曲线的下方。()()图7-4人力资本的运行最后,当时,,即组合点运行在曲线上,说明在此时的物质资本水平下,人力资本水平进入不变阶段。总而言之,曲线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曲线上方是人力资本水平的上升区域,曲线下方是人力资本水平的下降区域,曲线本身代表物质人力水平的不变阶段。如果经济运行在曲线的上方或下方区域,但不在曲线上,那么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就不会停止。3.整体经济的运行曲线描述了既定人力资本水平下物质资本水平的运动方向,曲线描述了既定物质资本水平下人力资本水平的运动方向,而整体经济的运行由点的运动所决定。如此看来,要描述整体经济的运行,只需要把曲线和曲线结合起来。上左上右下左下右图7-5整体经济的运行如图7-5所示,曲线和曲线把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上左、上右、下左、下右。上左:曲线上方、曲线左方(上方);上右:曲线上方、曲线右方(下方);下左:曲线下方、曲线左方(上方);下右:曲线下方、曲线右方(下方)。如果经济运行落在上左区域,那么物质资本水平下降,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上升;如果落在上右区域,那么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时都要下降;如果落在下左区域,那么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上升;如果经济运行落在下右区域,那么物质资本水平上升,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下降。当经济运行落在曲线上时,如果在曲线的左方,那么人力资本水平要上升;相反,如果在曲线的右方,那么人力资本水平要下降。当经济运行落在曲线上时,如果在曲线的上方,那么物质资本水平要下降;相反,如果在曲线的下方,那么物质资本水平要下降。当经济运行落在曲线和曲线的交点上时,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进入不变阶段,从此开始,只要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将永远停留在这个点上,标志着经济运行登上平衡增长道路:且。从图7-5可以看出,只要经济运行不在点,就总是朝着点的方向靠近,这说明点代表的平衡增长道路是稳定的。4.长期增长率点代表的平衡增长道路的稳定性表明,经济不论从哪个初值出发,最终必然登上平衡增长道路,到达单位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不变的阶段。因此,平衡增长道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平衡增长道路上的增长率也就代表长期增长率。先看长期总量增长率。由于在平衡增长道路上,且,因此有效人均产出也进入不变阶段:,从而。这样一来,根据总量与有效人均量之间的关系“”立即可知:经济的总产出、物质总资本和人力总资本都与有效劳动以同样的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再看长期人均增长率。总量与有效人均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人均量与有效人均量之间的关系:。由此立即可知:经济的人均产出、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都与知识以同样的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以上结论完全与索洛模型的结论一致,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主要由外生的经济进步率所决定,尤其是技术进步(或者说劳动效率的提高)是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唯一推动力。二、储蓄率变动的效应象索洛模型一样,对于以上建立的模型,我们也要分析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不过这里的储蓄率有两个: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再注意,这里的生产函数反映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即。但对于资本这种生产要素来说,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增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我们将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储蓄率变动的效应:一种情形是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另一种情形是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增。(一)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即,这是模型本身的假设条件。我们先在在这一假设下讨论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效应。1.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长期效应首先,计算平衡增长道路上的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给定的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下,根据上面的讨论可知,、和由下述方程决定:解之得:写成对数形式,即当储蓄率从变动到时,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相应地从变到,二者之间的对数差为:(7.2.6)我们把这里的结果与索洛模型的结论作一比较。按照第三章建立的索洛模型(即)计算,人均产出的长期水平的对数应为:当储蓄率从变动到时,人均产出相应地从变到,二者的对数差为:(7.2.7)比较(7.2.6)和(7.2.7)可知,在有人力资本的情况下,即使人力储蓄率不变,资本储蓄率的上升也将带来长期产出水平较大的变化:有效人均产出长期水平的上升幅度要比没有人力资本的情况下大,这是因为。如果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都上升,那么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就会增加得更多。第三章中曾经指出,大多数国家中,收入向资本的分配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左右,这可看成是对的一种估计。根据索洛模型和对的这一估计,当时估计储蓄的产出弹性(即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物质储蓄率变动的弹性)为二分之一左右。比如,当储蓄率提高10%时,长期内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将提高5%左右。即使储蓄率提高50%,产出也只才提高25%左右。因此,在没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所描述的平衡增长道路上,储蓄率的大幅度提高只会给产出带来中度影响,而不会产生巨大影响。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人力资本对产出变动有着较大的影响。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根据美国的情况,估计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的值约为。这样,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物质储蓄率变动的弹性为。比如,当储蓄率提高10%时,长期内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将提高20%左右。当储蓄率提高50%时,产出将提高100%。因此,在有人力资本的平衡增长道路上,物质储蓄率的变动将对产出产生很大的影响。2.储蓄变动影响产出的机理储蓄率变动究竟如何影响产出?现在就对储蓄率变动影响产出水平的机理进行分析。为此,假定经济起初位于平衡增长道路上,物质储蓄率为,人力储蓄率为,有效人均产出水平为。现在,由于某种原因,储蓄率发生了一个持久性的上升。(1)物质储蓄率上升到,人力储蓄率不变图7-6物质储蓄率上升这种情况下,从曲线的确定方程和曲线的确定方程可知,曲线上移,曲线不动,这说明平衡增长道路将移向右上方。如图7-6所示,当物质储蓄率上升到时,平衡增长道路从移动到新的位置。由于经济目前还在处,而平衡增长道路却成为,位于曲线上,并且在新的曲线的下方,因此物质资本水平开始上升,人力资本水平暂时不变,经济运行进入由新的曲线和曲线所划分的下左区域;然后,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上升,经济朝着新的平衡增长道路的方向运行,并且不断接近,最后登上。在经济重新登上平衡增长道路的时候,物质资本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也有所增加,不过的上升幅度要比的上升幅度大一些。在经济从向新的平衡增长道路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和都不断增加,因此有效人均产出水平不断上升,这带来了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超过原来的水平。调整之初,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较快。但离越近,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越慢,直至最后登上时人均产出增长率恢复至原来的水平——等于技术进步率。(2)物质储蓄率不变,人力储蓄率上升到这种情况下,曲线的位置不动,而曲线要从原来的位置右移(下移)到新位置,说明平衡增长道路也将移向右上方。图7-7人力储蓄率上升如图7-7所示,当人力储蓄率上升到时,平衡增长道路从移动到新的位置。由于经济目前在处,但平衡增长道路变为,因而要出现调整。注意,位于曲线上,并且在新的曲线的左方,因此人力资本水平开始上升,物质资本水平暂时不变,经济运行进入由曲线和新的曲线所划分的下左区域;然后,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时都上升,经济朝着新的平衡增长道路的方向运行,并且不断接近,最后登上。在经济重新登上平衡增长道路的时候,人力资本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物质资本水平也有所增加,不过的上升幅度要比的上升幅度大一些。在经济从向新的平衡增长道路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和都不断增加,因此有效人均产出水平不断上升,这带来了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超过原来的水平。调整之初,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较快。但离越近,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越慢,直至最后登上时人均产出增长率恢复至原来的水平——等于技术进步率。(3)物质储蓄率上升到,同时人力储蓄率上升到这种情况下,曲线从原来的位置向上移动到新的位置,曲线从原位置右移(下移)到新位置,平衡增长道路移向右上方。图7-8两个储蓄率都上升如图7-8所示,当从上升到,同时从上升到时,平衡增长道路从移动到新的位置。经济目前位于点处,于是开始调整。新曲线和新曲线把点圈在下左区域,因而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开始上升,经济朝着点的方向运行,不断接近,最后达到。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和不断上升,因而有效人均产出水平不断上升,人均产出增长率超过原来的水平。调整之初,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较快。但离越近,人均产出增长率上升就越慢。最后登上经济登上新的平衡增长道路时,和都重新进入不变阶段,人均产出增长率随之恢复到与技术进步率相同的水平上。与前两种情况相比,目前这种情况下新平衡增长道路上的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比原平衡增长道路上的相应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储蓄率变动的水平效应较大。综上所述,从长期来看,储蓄率变动对产出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率效应;从短期来看,储蓄率变动对产出既有水平效应,又有增长率效应。这样的结论同没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其实,这种相同之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仔细进行计量分析,那么就可以看出,有人力资本情况下储蓄率变动的水平效应比没有人力资本情况下的水平效应要大得多,这就是本节的模型同索洛模型的一个最大的区别。(二)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减以上的讨论假定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但实际中资本的规模报酬有可能不变或者递增,理由有三条。第一,象边干边学模型所述的那样,学习可以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第二,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会使企业生产处于外部经济的环境之中,从而规模报酬不减。比如,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的出现,就造就了一大批熟练劳动者,同时刺激和促进了该产品的支柱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有效率,从而出现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增的情况。第三,企业也可能正处于内部经济时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或者不变。比如,当某种高产才能高效的生产方法或技术被用在低产量水平上时,企业内部经济,扩大资本投入必然带来更大倍数的产出增加,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规模报酬递增(至少不变)。如此看来,放弃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这一假设似乎应该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上一章的内生增长模型已经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率可以是内生的,而且可以一直上升;投入于资本积累的那部分资源的数量变动,不但可以带来人均产出水平的大幅变动,而且可以带来增长率的永久性变动。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事例对此加以说明,即考虑时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该模型类似于内生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型。感兴趣的读者还可参考保罗·罗默(1986)、卢卡斯(1988)、丽贝罗(S.Rebelo,1991)、以及摩尔菲(K.M.Murphy)、史雷佛(A.Shleifer)和韦斯尼(R.W.Vishny)他们三人1989年的两项工作见书后面的参考文献。。见书后面的参考文献。当时,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变为。考虑时间因素,把该生产函数写成,其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进化仍由(7.2.2)表示。这样,规模报酬不变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便可表示为:(7.2.8)为了分析该经济的运行情况,令,即表示总产出与人力资本之比,也叫做单位人力资本的产出;令,即表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也叫做单位人力资本的物质资本。则各个时刻单位人力资本的产出可通过表示为:从和(7.2.8)可知的进化规律如下:此式表明:当时,,因而处于上升阶段;当时,,因而处于下降阶段;当时,,因而处于不变阶段。关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变动的以上三个事实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向靠近,最终到达,从而经济运行进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值不变的阶段,单位人力资本的产出随之也进入不变阶段。可见,是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是经济的平衡增长道路。在平衡增长道路上,单位人力资本的产出为,总产出为。这样,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即长期产出增长率)为:(7.2.9)可见,当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时,储蓄率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也就是说,储蓄决定着经济增长,储蓄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不再仅仅是水平效应,已经具有了增长率效应。这一结果与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形大不一样,它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存在不变或递增的资本规模报酬,那么增加投资将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第三节收入差异的成因本节应用上一节建立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来分析国家之间出现收入差异的原因。诚然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政治、文化、资源、环境、技术、思想意识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世界各国之间收入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总有一些重要因素具有共性,是我们把世界经济当作整体来看待时,造成国家或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共同根源。本节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在解释收入差异方面所具有的良好效果,来认识收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因而收入差异的产生根源在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人口增长以及劳动效率等方面的不同。一、规模报酬不减不是收入差异的根源通过上一节对资本规模报酬不减情况下经济增长的讨论,尤其是长期增长率公式(7.2.9)的得出,似乎用不变的规模报酬来解释世界经济增长,比用知识积累来解释会更好一些。然而象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的那样,人们有种种理由来怀疑或否定规模报酬不减对于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规模报酬不减发生的范围。如果说规模报酬不减确实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源泉的话,那么规模报酬不减显然必须带有全球性,要不受行政管辖区域以及国家的限制,要成为世界经济范围内的普遍事实。举例来说,卢森堡的企业能够享受规模报酬不减的好处,德国的企业也能享受这种好处;中国东部上海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规模报酬不减,中国西部青海的企业也能充分利用它;钢铁行业规模报酬不减,那么煤炭、纺织、服务、食品等其他行业也要如此。这样一来,如果规模报酬不减仅仅是局部现象而不具有整体性,那么长期增长公式(7.2.9)就不能解释国家之间出现收入差异的原因。持怀疑态度的第二个理由是,(7.2.9)没有排除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其实,内生增长理论中的模型也排除了劳动的贡献。这与实际不符,因为这种情况下,“人口多的地区,总产出也多”只能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把劳动纳入到模型中来,那么规模报酬不减就不能只对资本而言,必须把资本和劳动放在一起,是资本和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减。怀疑的第三个理由是认为,即使规模报酬不减是一种潜在的世界性现象,各国在充分利用规模报酬不减的好处方面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如此一来,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不在于规模报酬,而在于获得规模报酬的能力差异。由于存在如上的种种怀疑,让我们难以用不减的资本规模报酬来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资本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下的公式(7.2.6)上去。二、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的数量分析前面已经指出,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尽管带有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与没有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有着性质相同的结论,但却具有量的意义上的不同:有人力资本情况下储蓄率变动的水平效应比没有人力资本情况下的水平效应要大得多。也正是由于这种量的区别,才使得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下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具有了解释收入差异的潜力和能力。如此说来,我们应该对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进行深入的数量分析。(一)参数的估计数量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对模型中的参数和作出估计。我们不介绍参数估计方法,只对参数估计的结果进行说明,因为参数估计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围。首先,代表物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第三章中对已作出了估计,其值大约为左右。其次,代表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的估计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只介绍一下肯德利克(J.W.Kendrick)1976年就美国情况的估计结果。根据肯德利克的估计,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略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因此略大于。美国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接近于最低工资水平,介于平均工资的到之间,这意味着工资总支出的到都是支付给了那部分代表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即。把代入可知,介于到之间。在美国颁布实施最低工资法以前,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仅占总工资的左右,所以工资支出的左右支付给了人力资本,这又意味着以前那个时代,美国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二)长期弹性分析有了对参数和的估计,我们就可对产出进行长期弹性分析。回想一下前面得到的平衡增长道路上有效人均产出的公式:此公式告诉我们,长期弹性分析将涉及三种弹性:一是物质储蓄产出弹性,即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物质储蓄率`的弹性;二是人力储蓄产出弹性,即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人力储蓄率的弹性;三是持平投资产出弹性,即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的弹性。用表示物质储蓄产出弹性,用表示人力储蓄产出弹性,用表示持平投资产出弹性,则根据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公式可得:利用这些弹性公式,又可把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的对数形式写成:结合前面对和的估计,我们可令,。于是,物质储蓄产出弹性为1.4,人力储蓄产出弹性为1.6,持平投资产出弹性为-3。与索洛模型的结果相比较,对于,根据索洛模型计算的物质储蓄产出弹性仅为0.54,持平投资产产出弹性也只有-0.54。可见,人力资本的引入,使得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的各项弹性都变大了许多。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很大的产出弹性,才使得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具有了可用于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异原因的潜力。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作进一步的说明。考虑两个具有相同生产函数和相同技术的国家甲和乙,生产函数仍然是本节所用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因而物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分别相同。我们依然假定且。但是两国的储蓄率不同,有效劳动增长率也不同。乙国的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分别是甲国的两倍,即且,而乙国有效劳动增长率却比甲国低20%,即。注意,这里技术进步率之所以在两个国家之间相同,是因为两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根据这些事实可知,两国的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的对数差为:因此,,即乙国的长期有效人均产出是甲国的15.6倍。这就有效地说明了两国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的不同,也说明了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对于解释收入差异的原因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索洛模型计算,两国的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的对数差异仅为:即,乙国的长期有效人均产出仅仅是甲国的1.6倍,也即两国有效人均收入之间只有60%的差别。这一差别太小,根本没有反映实际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可见,索洛模型在解释收入差异时效果欠佳。(三)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流动最后一个问题是,收入差异是否与资本回报率差异有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资本回报率上的差异是否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观察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可以看出,该模型承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都是递减的。这就隐含着这样一层意义:富裕国家的资本回报率低于贫穷国家,因此,资本会自动从富国流向穷国。但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是这样,对此,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是无力解释的。其实,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样,收入上的巨大差异并不来源于资本回报率上的差异。如果说资本回报率差异是产生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的话,那么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就要求有巨大的资本回报率差异存在。然而我们可以计算平衡增长道路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和(留作读者的练习,可参考本章习题8):这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长期回报率。上式说明,对于具有相同生产函数和相同技术的不同国家来说,它们的资本长期回报率之比为:结合上面的例子进一步计算可知:且。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长期有效人均收入差距15.8倍!如此大的收入差距,对应着如此小的资本回报率差距。可见,资本回报率差异并不是引起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虽然两国之间资本回报率的差异不算太大,但差异确实存在。既然有差异,按照模型暗含的意义,资本就应该从富国流向穷国。然而实际上,可能由于两国的税收政策不同、私人财产被没收的可能性不同、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的作用,阻碍了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但这些因素在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中都未能得到反映,因而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在解释资本流动问题上是乏力的。三、收入差异原因实证上面通过对人力资本模型进行数量分析,发现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是造成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此,曼基、罗默和韦尔(1992)进行了实证分析,用事实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为左右的情况下,储蓄和人口增长对收入的实际影响要远比索洛模型估计的大。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所作的估计也要比索洛模型的估计大得多,正是这样的耦合才使得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得以极大的发展。曼基、罗默和韦尔使用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的测量方法,把技术进步率取为0.05。对于人力储蓄率,他们把1960-1985年间就读高中的工作年龄人口比例看作是对的一种估计。当然,这种估计是粗略的,其中必有误差,需要加以考虑。他们根据长期有效人均产出的对数公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估计:得到了如下的估计式:(0.14)(0.12)(0.07)且这一估计的,。根据此估计结果计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分别为:(0.04),(0.03),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估计的标准差。另外,合并同类项后,的系数(即持平投资弹性)为的系数与的系数之和的负值,即为-1.4。因此,统计上并没有拒绝用人力资本模型对收入差异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预测,该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当吻合,其中对于物质和人力资本贡献的表述是合理的。然后,曼基、罗默和韦尔又研究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趋同问题,即各国经济是否最终能达到收入水平趋于相同的状态。容易看出,如果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平衡增长道路,那么各国经济运行就难以趋同。比如,曼基、罗默和韦尔发现,储蓄率和及人口增长率不同的国家,在平衡增长道路上就具有不同的人均产出水平,并且由此产生的收入差异是永久的,难以消除,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就难以趋同。于是,曼基、罗默和韦尔提出了条件趋同问题:按照平衡增长道路上收入的决定因素来控制经济运行的收敛方向,以使各国经济在向平衡增长道路收敛的过程中达到趋同。为了说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具有经济趋同的含义,我们来分析一下经济在向平衡增长道路收敛的过程中有效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情况,也即考察一下经济的收敛速度问题。为此,我们假定经济运行在平衡增长道路附近。可以证明:在平衡增长道路附近,有效人均产出向收敛的速度为(这一事实的证明留作读者的习题)。于是,我们有:这就给出(7.2.10)其中为的初值。如果模型中的参数和都为,为6%,那么。按照这些数值和上述公式计算,经济走完离平衡增长道路一半的路程,大约需要35年具体计算是这样的:从可知,。。具体计算是这样的:从可知,。在式(7.2.10)两边加上,即可得到:(7.2.11)因而。这说明,对于那些初始收入低于平衡增长道路上的收入水平的那些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并且初始收入水平越低,经济增长率越高。该结论正是一种条件趋同结论,即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蕴含着世界各国经济将条件趋同。对人力资本模型预言的经济条件趋同,曼基、罗默和韦尔还进行了数据验证。他们把有效人均产出的对数表达式代入到(7.2.11)中,得到了经济在向平衡增长道路收敛的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方程:据此进行回归分析,他们得到了如下结果:(0.48)(0.082)(0.06)(0.061)这一估计的,,由此得到的参数(0.07),(0.05),以及经济向平衡增长道路收敛的速度(0.0019),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估计的标准差。这些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对经济收敛速度的估计以及对物质资本贡献和人力资本贡献的表述都基本上符合事实,并且和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基本上吻合。总而言之,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确实是对经济运行现实情况的一种较好的近似描述,它能解释国家之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还能说明各国经济的趋同问题。第四节人力资本统计核算前两节的讨论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本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分析的前提是人力资本因素可以量化。正如第一节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本是一种复杂的因素,量化起来难度很大,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又让我们不得不对人力资本进行量化研究。另外,要确定一国人力资本的多少,还必须具体的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我国人力资本的情况进行统计核算和量化研究。本节就来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情,讨论人力资本的统计核算问题,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统计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统计框架和范围、人力资本统计的方法与指标设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以达到对人力资本的数量属性、数量关系以及运动规律的深入认识。一、人力资本统计的基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所形成的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劳动活动能力。人力资本统计正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框架下,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纯粹的经济性要素看待,研究人力资源投资或劳动力资源投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以达到认识人力资本运动规律的目的。人力资本属于人力资源,但反过来能否把任何一种人力资源都看作人力资本,这是人力资本统计中的关键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这个经济运动总过程看,人力投资就是直接把劳动力本身生产、训练、维持、发展、再生产出来,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最终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样,人力投资自然地被纳入到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运动之中,成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人力投资活动还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运动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比如,人力资源教育与开发是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再从经济活动的个体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又是家庭、企业、劳动者个人等经济主体的行为结果。人力资本运动的规模、水平、比例、速度和效益等,都与经济个体的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统计核算以揭示人力投资活动的规律,就必须把人力投资放在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系统中,结合经济个体的行为决策进行研究。具体任务包括:第一,要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与人力投资活动相关的统计数据,形成尽量完善的人力投资信息数据库;第二,要充分利用人力投资信息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深层次、多领域地展开人力投资活动的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二、人力资本的统计框架目前,世界上进行人力资本核算的国家为数不多,只有在美国、加拿大少数国家开始试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核算理论发展缓慢,或者说人们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统计核算,而当需要用到它时,却直接假定人力资本有一种量化指标。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不足为奇,这是因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作为人的知识、技能和劳动活动能力的体现的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实物形态,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同时人力投资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难以用货币计量。面对这种现状,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对我国的人力资本统计核算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本统计核算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五大组成部分:人力投资统计、人力资本成本统计、人力资本价值统计、人力资本收益统计、人力投资决策统计分析。人力资源投资(简称人力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人力投资统计核算的基础模块,是最重要的部分。从投资的主体来看,人力投资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企业、家庭或者个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投资具有社会性、基础性和公共性,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而进行的人力投资,具有私有性和半社会性,这里的企业包括各种经济性的企业、非经济性或半经济性的副业单位、非经济性的组织和基金等等。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是家庭或个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前途而自觉地付出的各种智力投资,完全属于个人性的投资活动。其实,在人力投资统计中,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占有主导地位,而最难统计的则是家庭和个人的人力投资。再从投资类型来看,学校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卫生保健投资、人员流动投资、经济信息投资、家庭生育投资和家庭教育投资,都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统计核算时不可忽视的部分。学校教育投资在人力投资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职培训投资与学校教育投资相辅相成,是从文化方面决定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学校教育投资对象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它侧重于增加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而在职培训投资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力资源,它侧重于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卫生保健投资则是从人力资源的机体生理素质方面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投资,它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健康存量高低。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三者构成人力资源质量存量的总和。人员流动投资本身不直接形成人力资本,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实现和增殖必须通过流动来完成。因此它也是人力投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济信息投资,主要指有关职业和行业的经济信息投资。这些经济信息是教育、健康和人员流动投资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据,没有这些重要的经济信息,人力投资根本无法进行。家庭生育投资和家庭教育投资是微观层面的人力投资,家庭是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部门,因此这两部分投资也是人力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毋容忽视。人力资本成本包括人力资本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本价值成本。人力资本管理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必须进行的人力资本管理而付出的成本代价。人力资本价值成本是为了形成人力资本的本身价值而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本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本价值成本是人力资本成本统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统计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呢?从经济学上讲,人力资本价值是指人力资本可能为组织提供的未来用途或服务的当前值,它反映了人力资本为组织提供的效用能力。人力资本价值统计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效能和效益作出的评估,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价值统计,另一种是群体价值统计。个体价值统计是指个别劳动者可能为组织提供的效用的当前值;群体价值统计是有密切联系的劳动者联合体为组织提供效用的当前值。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都有货币化的计量方式和非货币的计量方式两种。人力资本作为人力投资的结果,必须会产生效益。人力资本收益统计就是对人力投资的这种效益大小进行的统计,它与其它经济资源的统计核算有着许多区别,而且人力资本的各项收益也有自身的特点。人力资本收益统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普通教育收益统计、在职培训收益统计、卫生保健收益统计、人员流动收益统计、职业经济信息投资统计和人员流动收益统计。人力投资决策统计分析主要是为宏观和微观人力投资管理提供信息,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决策进行评估,起到控制与监督的作用。内容包括:人力投资费用分析、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人力资源补偿投资以及劳动者收入分配决策统计评估分析。三、人力资本统计的方法和指标的设定人力资本统计核算是经济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在统计核算方法上就区别于其它资本。人力投资的承担者是“人”而不是“物”,是一种具有“理性”和“人性”的资本,表现出主动性、活力易变性和适应性。因此,在统计时往往遇到难以数量化的矛盾。我们必须遵循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有规律,设计正确的统计核算方法。在统计方法的设计过程中,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统计人力资本价值时,除了统计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外,还应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量人力资本的非货币性价值,如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用数量直接表示,可以用采统计定性分析的方法。第二,统计人力资本收益时,由于人力资本收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等,因此应注意使用多种多样的统计方法,有效地、准确地、定性定量相结合地进行统计。对于那些无法量化的收益,应采用定性方法统计或描述。比如,人们受教育后所表现的技能、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更新等,都是无法量化的人力资本收益,应加以定性的描述。第三,人力投资统计时,人力投资的机会成本不仅包含所放弃的收入,还放弃了一些难量化的代价,必须采用非定量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设计了正确的统计方法以后,要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本统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还必须对人力资本统计中的有关指标进行界定或统一标准。这里,也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从人力资本形成因素来看,人力优生、发育、健康及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费用,有效地凝固在了劳动力身上,并且都形成了人力资本,对此必须加以人力投资统计。但是如何将维持人力简单再生产(即形成自然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投资(即形成人力资本资源)加以区别,则是一个难点。有些学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在计量人力投资时往往把形成人力资本的人力优生、发育健康、营养等方面的投资忽略不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规范的。要建立人力资本统计,就必须对人力投资加以界定,以便获得准确的信息资料。第二,从人力投资收益来看,人力投资收益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产值的增加,并且只有把人力资本存量投入到生产运行之中,才能间接地看出它们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舒尔茨与尼森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有杰出成果,但如何精确估量人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则是人力资本统计所必须解决的难点,尤其是投资收益的非数量化,存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题以及定性问题的“度”的界定等。第三,从人力投资的项目看,人力资源的职业经济信息投资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它往往与其他方面的投资结合在一起,很难以截然分开,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际工作开展得也不够充分。此外,家庭生育投资和家庭教育投资项目的统计工作,目前在我国也开展得很不够,给统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综合以上问题,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人力资本统计,必须对许多指标的统计范围加以界定,同时还需要在统计方法上有所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统计技术来收搜、整理、分析人力资本统计资料。人力资本统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不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练习题如果考虑资本折旧和知识老化,本章第二节的模型应该如何建立?请将本章模型中的物质储蓄率和人力储蓄率内生化,并分析经济的运行。把知识增长率内生化,建立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试把人口增长率内生化,分析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请在一般的生产函数框架下借助规模报酬不变之假设,建立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对于本章建立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请完成以下工作:证明:从经济的长期水平来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等于物质储蓄率与人力储蓄率之比。确定经济增长的黄金律水平。估计经济向平衡增长道路收敛的速度。证明长期有效人均产出对物质储蓄率的弹性为。比较第三章的索洛模型与本章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说明二者的实质性区别。设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函数,是相应的有效人均产出函数。这里,,,和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总产出。证明:且。
工程付款作业指引编制人编制日期审核人签发人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状态修改内容修改人审核人签发人目的规范工程付款程序,明确付款审批人职责。适用范围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区域公司所有工程项目付款。术语和定义3.1工程项目付款:指项目建安工程费、工程建设其它费的付款,包括合同类和非合同类的付款。3.2合同类付款包括集中采购(含授权采购)和分散采购所形成的合同付款。3.3非合同类的付款一般指政府相关部门的规费及配套费等。4.职责区域公司和涉及集团需要工程付款的部门区域公司和涉及集团需要工程付款的部门根据合同约定和工程进展情况,填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时仓储设施租赁及管理服务合同
- 标准新工程设计合同样本
- 2024年多人合伙共盈合同书范本
- 2024年度智能仓库设备安装合同
- 代销协议书范例2024
- 全面房屋装修合同模板集成
- 出口业务代理协议范本
- 2024物流合同范本
- 常见劳务派遣委托协议样本
- 广州建设工程装修施工合同范例
-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巨型水电站规划方案
- 广西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报表
-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 国开成本会计第14章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大班科学:《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课件
- 1到50带圈数字直接复制
-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分类
- 幼儿园中班数学《有趣的图形》课件
- 《规划每一天》教案2021
- 草莓创意主题实用框架模板ppt
- 山大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第5章 口腔种植外科-1概论、口腔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