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2023-2024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下列对本篇新闻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语双关,既点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游轮的离开,又宣告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B.文中写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点明他“面色凝重”的原因,也表达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自豪之情。C.文中以“156年5个月零4天”陈述英帝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时间,表现中国人民对回归的期盼,也预示英帝国从此走向衰亡。D.“从海上来”指当年英国侵占香港,“从海上去”指英国对香港统治被终结,结语在平静的叙述中隐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2.下列对本篇新闻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电头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结束时间都是7月1日,这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B.本文在报道中细致地写出时间进程,精确到时分且衔接非常紧密,体现新闻的真实性。C.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本文融入了一些细节描写,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生动性。D.遵循新闻的零度叙述原则,本文在客观的陈述中蕴含着迎接香港回归的自豪与激动。3.本篇新闻将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案】1.C2.D3.①补充新闻事实。②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③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使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C.“也预示英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错误,作者只是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英国的“衰亡”。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问题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遵循新闻的零度叙述原则”错误,作为记者,新闻稿件写作要求遵循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可是香港回归,百年屈辱,百年的苦苦等待,作者是在客观冷峻的报道中含蓄地表达了自豪与激动的感情。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又引入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补充了新闻事实。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自然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在现实场景中插入对历史的回顾,丰富了文章内容,在现实和历史的对比中,表达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自豪之情,对国人、港人有重大教育意义,也更有利于表现主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骨碌碌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儿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只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呢!”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我看看孩子,孩子不哭了,可还是围着个空坛子转。我随手抓起一把豆角递到孩子手里,说:“千难万难也不差这一点点,我宁愿十天不吃啥也不能让孩子受苦!……”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的细节,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B.白匪来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让“我”躲起来,说明她斗争经验更丰富。C.本文多处写到咸菜,且前后关联,表现被敌人封锁后咸菜对部队的重要性。D.小说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叙写故事,增强了现场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5.小说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B5.①情节内容上,小说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艰难困苦;②人物塑造上,黄新为了交党费,不给孩子吃成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黄新对党的忠诚;③主旨表达上,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让共产党员吃饱了,就能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真心为民的宗旨。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说明她斗争经验更丰富”表述错误,原文中“我”只是怕连累了黄新,而黄新让我上阁楼只是情急之下的选择,因为已经来不及让我走出这个院子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中多处出现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这样安排有重要的作用。“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儿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而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她不给孩子吃咸菜,我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而她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两人对孩子吃咸菜表现出的不同态度,都体现了共产党真心为民的宗旨,揭示文章主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别了,武器(节选)①美·海明威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博内罗呢?”我问。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天亮前,我们赶到了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你们是什么人?”“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我看见步枪射击的闪光,然后是啪啪的枪声。那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个人,一边一个宪兵守着。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押我去的那两个把我推进这等待审问的人群中。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审问者冷静能干,威风凛凛。“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哪一团?”他又说了。“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他知道的。问话到此为止。另外一个军官开口了。“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逃跑时和第一次冒出水面时,他们都开枪。现在却没人打枪。我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有删改)【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最终逃脱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皮安尼两个人在对话中反复说博内罗“傻”,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安。B.雨天增加了撤退的困难和意外的危险,预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知,基调显得低沉。C.小说叙写战场撤退时的情形和宪兵长官的冷酷,只作客观描述而不流露主观感受。D.小说语言精练,极少修饰,表现力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7.小说以“我”和“我们”进行叙述,除作为线索外,两者在叙述上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小说人物对话描写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请以中校受审问的情节为例简要分析。【答案】6.C7.①“我”直接展示作为事件参与者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增加故事真实性。②“我们”,则从集体的视角出发,表明遭遇与感受具有普遍性,更有利于表现战争残酷这一现实。8.①凸显特定的情境。中校和宪兵军官对话简洁,凸显部队处于撤退中的情境。②表现人物心理及状态。简洁的对话中,表现出中校被审问时的愤怒与绝望,以及宪兵军官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对生命的冷漠。③表现战争的残酷。简单的几句问答就可以把人枪毙,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无情而残酷,令人恐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只作客观描述而不流露主观感受”错。文中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们心理的推断。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看清题干已排除“线索”这一作用。“我”“我们”都属第一人称,有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但显而易见,“我”是个人视角,“我们”是集体视角。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时,“我”的反应是“我一句话也不说”;还有“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因为作者显然不可能完全洞悉现场那么多“我们”的真实想法,因此以“我”作为典型人物,来直接展现作为事件参与者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这可以避免间接描写的诸多不便,从而直接表达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此外,“我”的真实所思所感,也增加了故事真实性。而文中除了提到“我”自己之外,还有诸如“天亮前,我们赶到了河岸边……”“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等语句作为环境背景。这充分说明,经历这场战事与逃亡的并非只有“我”一个,而是一个“团体”,所以,使用“我们”,是从集体的视角出发,表明遭遇与感受具有普遍性,更有利于表现战争残酷这一现实。【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文章并没有过多描述我们撤退的场景,似乎无法直接看出我们到底处于战争的哪一个场景,而根据原文“‘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这一对话内容可知,此时大部队显然是处于撤退处境。所以,中校和宪兵军官简洁的对话,就很直接鲜明地揭示了撤退的特定情境。从人物心理角度,中校被审问时,并没有过多的为自己辩解,而是在沟通无效后,即使面临即将被枪毙的处境,仍坚持以“‘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结束话题,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校的愤怒和绝望。而对于宪兵军官,他们其实明知战斗中军队撤退会遇到的混乱场景,却仍以“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质疑中校,并且口口声声说“意大利永远不撤退”,由此可看出宪兵军官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对生命的冷漠。从作品的主题来看,战斗失败时,军队撤退大部分都会是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根据宪兵军官审讯中校时的内容,可以看出中校仅仅是因为在撤退时跟自己的部队失散,以及在对话中直言不讳,就被无情枪决。简单的几句问答就可以把人枪毙,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无情而残酷,令人恐惧。二、古代作品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B.非不呺然大也然:……的样子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固执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10.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1.庄子通过“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答案】9.C10.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11.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固:实在,确实。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B.句意: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D.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表明上是在说“宋人”只能用它来“鬻技百金”;而“客”却凭借它“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是在说明相同的事物,使用的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却相差很大。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不能看到事物的“大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同样的“不龟手之药”,“宋人”用它来“鬻技百金”;“客”却凭借它“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同样的“五石之瓠”,惠子认为它“瓠落无所容”“掊之”;而庄子认为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可知,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无论是“不龟手之药”,还是“五石之瓠”,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用处,如何才能发挥事物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如何去使用它。一个人智量大,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智慧境界不够,即使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手里也会没有用,关键在于要善于使用不同的事物。“不龟手之药”,宋人可以被吴王“裂地而封”,“五石之瓠”,庄子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两人都独具只眼,看到了事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说明面对普通的事物,我们也要能够转变角度,突破思维定势,从新奇的角度去认识平常的事件,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其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太坚固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12.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与太子俱困A于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诈H赴于齐。13.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同义。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现在所说“见谅”中的“见”用法一样。C.相与,文中指一起,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相与”词义不同。D.市,文中指做交易,与《齐桓晋文之事》“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词义不同。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人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怀王,并希望会面;楚怀王接信后,陷入去与不去的矛盾中。B.对于楚怀王是否前去秦国,昭睢与子兰态度不同,但楚怀王最后听取子兰的意见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封锁了回楚国路,逃到赵国却不被接纳,于是投奔魏国,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D.楚怀王最终在秦国生病去世,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非常哀伤,诸侯国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国。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2)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16.对于怎样处理楚国太子,齐国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见?结果如何?【答案】12.BFG13.B14.C15.(1)(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2)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16.意见:①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国拥立新王,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②齐国的丞相主张送楚太子回国,以防楚国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结果: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B处;“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即F处;“不宜”前省略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在谓语“不宜”后断开,即G处。故选BFG。【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婚姻”,均指儿女亲家。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B.“用法一样”错。“见”,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原谅我。C.“相与”,一起;/互相。句意:就一起商量说。/(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体(来对抗秦国)。D.“市”,交易;/集市。句意: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错。原文为“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意思是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胜”,能够承受。(2)“倍”,背叛;“且”,将;“伐”,讨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意见:①由原文“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可知,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国拥立新王,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②由原文“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可知,齐国的丞相主张送楚太子回国,以防楚国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结果:由原文“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可知,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参考译文: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秦王送信给楚王,写道:“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希望你整顿好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王十分恐惧,只好再与秦国修好结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朝派大将蒙恬筑长城、守边疆、打退匈奴后的震慑力。(2)遥对明月,李白在《将进酒》中劝友人“___________”来表达明月不可辜负;而张若虚则在《春江花月夜》中,用一句“___________”来表达思妇眷恋和追随游子的心意。(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答案】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②.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莫使金樽空对月④.愿逐月华流照君⑤.邪曲之害公也⑥.方正之不容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牧”“报”“樽”“邪”。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年一年,洋槐树在全家人的目光里活着,越长越端正,越长越峭拔,像个帅小伙子。最柔情的是在阳春四月,它的叶子由鹅黄变成绿色,一片片椭圆状,排成一把长扇子。丛丛的绿叶间,荡漾着洋槐花的阵阵清香,香气似乎是洁白的甘甜的,溢满整个庭院。这是洋槐树最温柔的时节。这个季节,也是蜜蜂最忙的时节,它和洋槐树亲密对话,__________甜蜜。秋天,一片片黄叶子自树上跌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洋槐树的叶子小,落得散乱、细密。渐渐地,叶子被秋风摇尽,只剩下满树嶙峋的枝条。北方的冬天,寒风肆虐在旷野,吹过家园。这棵洋槐树,一身冷峻,挺拔地站立在冬天。它已经过太多的岁月,不曾为春天夏天迷惑,也不曾为秋天伤感,像一个__________的男子汉,它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冬天,它__________拿出风骨对抗冬天。18.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制造从容不迫必需 B.酿造无动于衷必需C.酿造从容不迫必须 D.制造无动于衷必须19.文中加点词“一片片”和“一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C19.“一片片”形容洋槐树黄叶子多,也能表现黄叶子纷纷落下的图景,具有画面感,而“一片”特指其中的一个,不能表现落叶的普遍情态。20.①通感。②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洁白”色和可感的“香甜”味,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和味觉形象表现出来,③写出了洋槐花花香馥郁的特点,也表现四月里的洋槐树给作者带来的愉悦感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制造: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酿造:对一些原始材料加以组织、加工,使之产生新的东西。语境指的蜜蜂酿蜜,应选“酿造”;从容不迫: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语境把洋槐树拟人化,说他“不曾为春天夏天迷惑,也不曾为秋天伤感”,即面对岁月和风霜从容镇定,应选“从容不迫”;必需:意思为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必须: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语境修饰“拿出”,应选副词“必须”。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一片片”和“一片”相比多了一个“片”字,“片片”构成叠音词,修饰洋槐树的“黄叶子”,强调了叶子之多;结合“一片片黄叶子自树上跌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片片”黄叶子从树上落下,而且“一片片”也与“一只只”形成照应,写出了叶子纷纷落下的情景,具有画面感;而“一片”特指其中的一个,既不符合实际,也不能表现落叶的普遍情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香气似乎是洁白的甘甜的”一句,“香气”属于嗅觉,句子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洁白”色和可感的“香甜”味,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和味觉形象表现出来,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效果:由“似乎”可知,这是洋槐花的香气给作者的感受,“洁白的甘甜的”是一种美好的感受,通感写出了洋槐花花香馥郁的特点,也表现四月里的洋槐树给作者带来的愉悦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人们纷纷呼吁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服务供给。“博物馆热”反映了老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会持续拉长。未来,面对人们越来越旺盛的“逛馆需求”,博物馆仅仅取消“周一闭馆”恐怕是不够的,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升服务水平。近几年,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比如有的地方将艺术活动、艺术市集搬进博物馆;有的地方借助新技术,为馆内文物插上数字化“翅膀”,让其与观众在“云端”相遇,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到不了”的地方;有的地方让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