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政治史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政治史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政治史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政治史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政治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一、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远古——战国〕远古|BC21C|夏商周|春秋战国公有制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坏乐崩“今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宗法制目的:确立和稳固父系家长的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分封制是权力分配,宗法制是分配原那么〕大小宗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家族等级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对今天的影响: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家族观念、修家谱、建祠堂、祭祖、落叶归根、传统节假日等分封制目的:稳固周王室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具体内容: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受封诸侯的权力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能进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对周王定期朝贡、随从作战拱卫王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等义务。作用: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局限: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实力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根底之上;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达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上的表达是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时代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曾一度推行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前提周王是天下的共主,周万室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国家统一;最高统治者掌握决策权;中央实力远大于地方势力权力和义务诸侯拥有实习爵位管理地方的权力和效忠周王的义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独立于中央之外,易发展为割据势力中央政府属下的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政治权利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族权与政权的结合,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稳定性。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我国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以下有关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宗法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郡县制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九鼎即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据《春秋》记载,西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利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氏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大一统秦汉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监察制秦律

特点1、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各级官吏皇帝控制,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3、皇帝决策到行使权利具有独断随意性;4、分工明确,家国共治;5、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产物;6、神权与皇权相结合;7、两大矛盾始伴随始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确实立君权和相权监察制度完善强化选官制度的开展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特点:1、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强化,地方不断削弱;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历代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非常有限;3、重视选官制,科举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4、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专制成为文化专制的一局部;5、制度在继承的根底上又开展创新。君权与相权的演变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位尊权重;汉:外朝相对应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唐: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分,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宋:设“同平章事”等同宰相,为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设三司使分财权;元:袭宋制,一省二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监察体制的完善和强化开展演变: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北宋:通判、提点刑狱司——元:御史台——明:提刑按察使司本质:监察官僚,强化皇权;评价: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效;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血统出身秦汉察举制德能才行东汉末魏晋九品中正制德行才能—出身门第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趋势: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选官权利逐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总体为加强中央集权效劳。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郡县二级制西汉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道州县三级制宋路州县三级制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制清:省、府、道、县四级趋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围绕削弱地方权力进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加强中央集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地位不职权同

与皇权的关系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宰相制与内阁制都是专制主义政治的产物,从宰相制到内阁制表达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内阁西方内阁产生背景丞相制度废除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精力有限而设置内阁西方内阁制开始于英国,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产生方式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权力大小只是皇帝的顾问,无决策权负责国家行政事务性质君主专制的产物,是皇权强化的表现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与民主相对立,指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中央有权,地方无权。产生原因:两大根底:经济根底〔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及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兴修,以保证其开展〕理论根底〔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对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以不断稳固和开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评价: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和稳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在统一的大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是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打击;思想文化上,是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稳固和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其消极方面日渐突出,到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开展到了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开展。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方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对皇帝攻击的赞誉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皇帝地位的独尊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挖苦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威胁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下最先实践该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C、设三公九卿D、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史学家认为:从秦代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行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在中国戏曲或民间故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节:某人因自己家人蒙受冤屈,从而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后昭雪世间冤屈,惩办贪官恶霸。从上述内容中推断最准确的是他可能当上了A、汉代的刺史B、唐朝的丞相C、秦朝的御史大夫D、元朝的监察御史《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之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说明明太祖朱元璋A、要加强对大臣的监督,设锦衣卫B、要解决地方割据C、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D、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以下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假设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是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升为王。对汉景帝的做法最恰当的解释是A、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侄子B、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的势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来侵略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的政策,使边疆梁国迅速开展1840184218941856186019001895190119451937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列强侵华主要史实导语签订时间:1842年8月主要内容

①赔款2100万银元;

②割让香港岛;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附件内容: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地点(184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表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第四条最能表达3、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华战争条约主要内容影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赔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关税协定;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外国公使驻北京,两船长江口岸行,洋人深入到内地,鸦片合法兼赔银。火烧圆明园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涌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赔款本息9.8亿两;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镇压了义和团,巨额赔款加深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阶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

反攻阶段: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时间会战意义1937年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7年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1938年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作用:在抗战防御阶段是抗战的主战场时间表现意义1937年8月中共召开了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作用: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区别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其他抗日武装、民兵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敌人后方规模、方式

大兵团的大会战、正规战游击战、运动战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主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主战场联系互相依存、相互配合

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的反侵略斗争〔2〕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将领。〔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5119191864191119241921192719451937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革命主要史实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全盛:1856年北伐和西征后盛衰转变:1856年,天京事变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前后14年1853年,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资政新篇》知识小结衰盛★《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经济形式经济基础代表阶级共同点小农经济(落后性)(不符合历史开展趋势)资本主义工商业(进步性)(符合历史开展趋势)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性)反映农民愿望不能反映农民愿望私有制(现实性)①都具有反封建性;②都是纲领性文件;③都未能真正实施★结论:②从经济主张上看,后者是对前者的否认。①从社会开展角度看,《天》不符合历史开展趋势,而《资》符合历史开展趋势;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它有一个十六字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即“创立民国”;“民生”即“平均地权”。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功以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国旗为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内容: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唐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1946年,张学良曾致信周恩来:“……尔来兄又奔波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想〔者〕也。”这里“再作红娘”指的是 A.合作抗战 B.重庆谈判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北平谈判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那么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A.开明君主制B.君主制C.君主立宪制D.共和制《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说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表达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那么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根底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材料一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日太阳城,内日金龙城,殿日金龙殿,苑日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那么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推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贼情汇纂》材料二上海情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事,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筹办夷务始末》(1)材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存在着什么问题?

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2)材料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有什么变化?由抵抗到借师助剿,说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阅读以下各图,答复以下问题。图1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2雅典公民大会碑刻

〔1〕根据图1和图2,指出图片所表达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特点:秦—皇帝专制,皇权至上;雅典: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影响: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根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雅典:调动了古希腊公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2〕扼要归纳以上两种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开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异。——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问题:〔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资产阶级:平均地权。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返联合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新民主主义分期1919年至1949年发展过程及主要事件五四运动(1919)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上海“三罢”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初步胜利: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19至1924年中共成立及国共合作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教训:1922~1923年工人运动高潮失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1924至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1927至1936年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西安事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1945至1949年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战争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大陆统治被推翻。“好男儿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大船扯的宽。哪怕飞机丢站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A.1931B.1936C.1938D.19391944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使馆在A.西安B.昆明C.桂林D.重庆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播送电台——延安新华播送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构成: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会议〔1949、9〕议题: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③选举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意义:它的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时间:初步建立1949年;正式建立1954年。2、主要形式:政治协商3、根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4、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5、指导思想:〔1〕1956年“八字”方针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完成。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1982年“十六字”方针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2、方式: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3、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4、组织原那么:民主集中制5、组织形式:分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6、意义: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根底;②标准了政府与人民的效劳与被效劳关系,昭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行使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含义: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法律依据:1949《共同纲领》〔提出〕和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4、民族原那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5、过程:〔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2〕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4〕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6、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和地区经济的开展。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10年北京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0年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实立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8分)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初步确定,在1954年的宪法中最终确立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开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开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开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4分)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4分)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8分)成就:1949年,公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相关的两个宪法文件的核心内容并说明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18分)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国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实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表达了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专题概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外关系的开展历程:1、初期外交〔1949年—1955年〕2、外交突破〔70年代后期〕3、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背景方针成就“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背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十七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认识方针含义“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成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根底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先去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坚决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背景方针“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背景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独立自主。必须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必须寻求国际支援需要改变旧的屈辱外交关系。需要去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对外交的要求具体措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称:“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快乐兴过个年。”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初示大国风范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的结果说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某班同学从图书馆搜集到以下资料: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他们由此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实行了全新的外交政策,那就是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

A.材料充分,理解正确,结论正确

B.材料不充分,理解正确,结论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不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正确,结论不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阔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倡科学开展观,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②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③

D.①②③④“考虑到美国是在等待许多年后才给俄国政权以成认的,我们不应急急忙忙地去成认人民中国。”说这句话的美国总统应当是A.华盛顿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一)。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对峙的前沿阵地材料一

1772年马戛尔尼使华团进入广州。1793年乾隆皇帝通过这个使华团给英王的信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种次航海结局形成的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乾隆皇帝的态度反映出什么心态?原因:中国郑和航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开展海外贸易,缺乏经济动力,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作法,给国家造成重大损耗。西方国家的航海以资本原始积累和开辟海外市场为目的,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心态:天朝上国、妄自尊大。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开展的机遇,但终因各种因素而失败。根据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在统一体中的中国”是怎样试图赶上这种开展机遇的?(2分)分析中国未能赶上这种开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运动由于发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而失败。

材料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工业革命,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开展的黄金时期。亚洲一些国家趁其有利时机,创造了“日本奇迹”和“东南亚奇迹”等经济起飞。但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期”,却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连续出现失误,丧失了开展的机遇,与兴旺国家差距拉大,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材料三所提到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期”主要指什么?试从国内的因素分析中国丧失这次机遇的主要原因。国内新中国的建立;国外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开展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材料四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世界处于动乱时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开展。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开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舞台上,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努力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外交关系的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关系正常化1、重返联合国1971.10,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原因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迫使不得不正视同中国的关系。③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开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内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意义2、中美关系解冻〔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1971.4)〔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7)〔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2)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1中美正式建交意义1.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开展。2.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3.带动了众多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4.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促进经过:1972.9,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材料一尼克松在回忆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促成尼克松与周思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国际上美苏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①新中国建国二十多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立,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材料二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及带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谦虚,只有认真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防止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福田康夫指出当今中日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开展。和平与开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外交政策调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