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_第1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_第2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_第3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_第4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课标要求】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知识梳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背景变革过程戊戌变法,废八股1898年①的传播②的开展③科举制日益显示其腐朽落后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建议下,废,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清末新政,废科举1905年①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应付政治局势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________最终废除。2.选官制度的改革(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2)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制度变革选官制度①正式设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②内容: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中等以上依据不同情形获得相应奖励出身,奖励出身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变革评价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思想(1912.1—1912.4)①孙中山认为,官员选拔,应以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框架内设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的基础②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1912—1927)采用和两种方式。①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是建立的标志。②甄别:对已经在文官职位工作上的人做出是否留任的甄别。①《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②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19271949)①1929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和第一部《考试法》;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②“官吏”称谓逐渐被“”称谓代替。③公务员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①《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的建立。②《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③局限性: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变革评价干部制度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后,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工资、回避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③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化、民化、化、化,特别是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过程:①建立:1993年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法制化:200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问题探究】一、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⑴选拔方式上,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另有甄别方式)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⑵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⑶继承与发展,渐进变革;⑷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二、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①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③促进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三、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②对职位进行分类。③广泛使用“考绩制”。(2)不同之处:①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②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二者不分。③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④西方文官众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不同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不同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⑵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对象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四、多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文官制度1、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官制度构建既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因子,又有近代外国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晚清封建专制与吏治腐败的社会形势,迫使清政府展开对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文官任用、考绩、俸禄、惩戒、培训等方面改革相继开始。2、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管理思想、对文官制度的设计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开创了我国文官制度之先河。3、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进一步发展,涉及文官考试、任用、考绩、奖惩、培训及官等薪俸、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该时期的文官制度形成正式公文和法律。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得分_______选择题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2.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3.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4.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5.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6.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7.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8.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9.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10.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1.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主要指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D.注重门第和家世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B.已经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13.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14.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15.近代中国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种官员任用方式形成于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美: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样让制、“乡举里达”、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范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一一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材料二: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治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エ、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量。(6分)16.(1)特点:起源早;具有继承性;形式较固定。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2)主要内容:实行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背景: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参考答案BDDDBBDBABADAAB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2.D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3.D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确立,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贡献。受到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属于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不是人事改革制度的贡献,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三项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4.D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B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6.B文官制度是近代化的产物,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与文官制度内涵不符,即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B正确;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时的弊端,C强调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内容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D排除。7.D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介绍政府公务员加入国民党,没有涉及剥夺共产党权力的信息,排除A;将政府公务员介绍加入国民党不一定就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和人才选拔参与政治无关,政府公务员本身就是在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C。8.B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A、C项都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9.A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10.B由于中国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