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意象史论_第1页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_第2页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_第3页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_第4页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意象史论一、本文概述1、意象概念的定义与内涵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语境中,“意象”一词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其字面意义中,“意”指的是主观的意念、情感或思想,“象”则指客观的物象、形象或景象。二者的结合,即“意象”,既非单纯的客观描绘,也非纯粹的主观臆想,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意与象的交融统一。

意象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为意象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随后,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意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意象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在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中,意象成为了表现情感、传递意境的重要手段。在哲学、美学等理论领域,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如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这里,意象被视为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是表达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意象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融合了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意与象的多元要素。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运用,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传达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体悟。2、中国古典意象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意象,简而言之,是寓“意”之“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交融统一。早在《周易》中,便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这标志着意象理论的初步形成。随着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意象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它不仅成为了诗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媒介,也逐渐升华为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文化的漫长演进中,古典意象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诗经》的“兴象”、《楚辞》的“象征”,到唐诗宋词的“意境”,再到明清小说的“意象群”,古典意象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所体现。这些意象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更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体现。

中国古典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核心,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桥梁。通过意象,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古典意象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寄托着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古典意象的历史渊源深远,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亦不可忽视。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典意象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3、研究中国古典意象的意义与价值研究中国古典意象,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更是对艺术、文学乃至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中国古典意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研究中国古典意象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它蕴含着古人的情感、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通过对古典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研究中国古典意象对于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典意象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为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通过对古典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艺术智慧,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研究中国古典意象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意象,才能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旨和意境。

研究中国古典意象对于推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通过对古典意象的研究和传播,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研究中国古典意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的水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研究和推广,让这一文化瑰宝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二、先秦至唐:意象的萌芽与形成唐代绘画、书法中的意象运用1、先秦时期的意象雏形在中国古典意象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无疑是其源头活水。这一时期,尽管文字尚未完全成熟,文献记载也相对稀缺,但我们仍能从零星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窥见意象的雏形。

先秦文献中,最早关于意象的论述可见于《周易》的卦象与爻辞。卦象以简单的线条组合,象征了天地间万物的变化与关系,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可以被视为意象的初步形态。同时,《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已经显露出意象的端倪。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与淑女、君子之间的隐喻和象征,正是意象的初步运用。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也对意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哲学思想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资源。儒家则重视“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常被用作构建意象的基石。

先秦时期虽然文字记载有限,但已经孕育出了意象的雏形。无论是卦象的象征,还是《诗经》中的隐喻,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都为后来中国古典意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意象的发展与演变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阶段,也是意象发展与演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意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一统天下的帝国体制使得文学艺术服务于皇权,歌颂功德、彰显盛世成为主流。此时的意象多呈现出宏大、庄严、神秘的特质,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帝国的威严和力量。同时,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相应的意象也因此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阶层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转而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自由。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逐渐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意象的塑造也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宁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兴起的时期,这些宗教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意象的塑造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佛教的“空”“寂”等观念,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表达方式,也为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意象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意象从单一到多元、从宏大到细腻、从现实到超现实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揭示了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拓展。3、唐代:意象的成熟与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兴盛的时代,对于中国古典意象史而言,也是意象表现手法成熟与繁荣的时期。唐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展现了丰富多样、深邃广阔的审美境界。

在唐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诗人们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具体事物,创造出富有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的意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白日”“黄河”等自然意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壮阔自然景观的赞叹,又蕴含了诗人胸怀壮志、追求卓越的情怀。

在绘画艺术中,唐代的意象表现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画家们善于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中,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表现出唐太宗李世民威严而睿智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意象之美。

在唐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意象的运用也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对琵琶演奏的生动描绘,将音乐意象与人生感慨紧密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总体而言,唐代是中国古典意象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意象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之中,成为了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唐代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意象创造,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转化为富有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中国古典意象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宋元明清:意象的深化与拓展明清绘画、书法中的意象创新1、宋代:意象的精致化与哲理化宋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不仅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其中,宋代文学与艺术的意象创造,更是将中国古典意象推向了精致化与哲理化的高峰。

宋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展现了一种更为内敛、含蓄的风格。诗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意象叠加,而是更加注重意象的锤炼与深化。这种精致化的追求,使得宋代的意象更加凝练、生动,富有深度和层次感。例如,在宋词的创作中,词人们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融入到意象之中,使得意象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成为了情感与哲理的载体。

与此宋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对意象的哲理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理”与“气”的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与“气”相互作用而成。这种哲学思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意象的哲理化。诗人们开始通过意象来表达对宇宙、人生、道德等哲理的思考,使得意象不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表达。

因此,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意象精致化与哲理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典意象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启示。2、元代:意象在戏曲、杂剧中的表现元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不仅见证了诗词的繁荣,更在戏曲与杂剧的创作中展现了意象的丰富与深远。这一时期,戏曲与杂剧的艺术形式日益成熟,意象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元代戏曲中,意象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剧情的构思、角色的设定以及舞台的表现等多个层面。剧情的构思上,元代戏曲常常通过寓言、传说或历史故事进行创作,这些故事本身便蕴含了丰富的意象。比如,《西厢记》中的“莺莺塔”、《汉宫秋》中的“昭君出塞”等,都是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传说,通过意象的营造,传达出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

角色的设定上,元代戏曲中的意象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其性格、命运、行为等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色彩。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她的悲惨命运与不屈精神,构成了强烈的意象对比,使观众在感受到其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伟大与坚韧。

在舞台的表现上,元代戏曲更是通过丰富的舞台道具、服饰、妆容等手段,营造出各种意象氛围。比如,通过灯光、烟雾、音效等舞台效果,模拟出夜晚、风暴、山林等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

元代的杂剧也是意象的重要载体。杂剧作为一种集歌唱、说白、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充满了意象的色彩。杂剧中的歌唱、说白,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意象融入到语言中,使观众在欣赏的也能感受到意象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元代戏曲与杂剧中的意象,无论是从剧情的构思、角色的设定,还是从舞台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戏曲与杂剧的艺术形式,更在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明清时期:意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对意象的探讨和应用也展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显著特征。

在明清时期,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意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表达。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意象模式,而是尝试通过创新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融入意象之中。这种个性化的表达,使得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体裁中,意象的运用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在诗歌中,诗人们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在散文中,则更注重通过意象来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气质;而在小说中,意象则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等。

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也对意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不仅对意象的定义、分类、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批评家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明清时期是中国意象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意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四、近现代:意象的转型与发展影视、广告等媒体中的意象运用1、近现代文学中的意象变革在近现代文学中,意象的变革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这主要源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以及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一方面,西方的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理论为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手法;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危机也促使文学家们通过文学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的选取更加广泛和多元。传统的意象往往与自然景物、动植物、人物形象等紧密相关,而近现代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抽象概念等。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觉醒者和反抗者。

意象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意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呈现,而近现代文学则更多地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使意象更加含蓄和深刻。例如,穆旦的《春》一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暗示了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存在。

意象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意象往往承载着道德、伦理等价值判断,而近现代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康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近现代文学中的意象变革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和手法,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们的内心世界。2、当代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创新当代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创新,是承袭古典意象精神,同时结合现代审美与创作理念,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意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历经千年沉淀与积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创作与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

当代文学中,意象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意象的现代化改造与重塑。作家们通过对古典意象的深入挖掘,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背景,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意象。例如,将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融入现代小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当代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在艺术创作中,意象创新则表现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革新与发展。艺术家们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作品。例如,一些艺术家将传统水墨画与当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水墨韵味,又充满现代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当代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创新,不仅是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审美与创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与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中国古典意象的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1、中国古典意象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其审美特征源远流长,丰富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情感和哲学思想的融合体。

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中国古典意象往往通过具象的描绘,展现出深层的抽象意义。比如,梅花不仅代表冬日的寒冷与孤傲,更象征着高洁与坚韧的品质。这种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使得意象具有了双重的审美价值,既是感官的享受,又是心灵的触动。

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中国古典意象常常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比如,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既是相思之情的寄托,也是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象征。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使得意象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解读空间。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古典意象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使得意象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简约与含蓄的韵味。中国古典意象注重简约与含蓄的表达方式,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人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这种简约与含蓄的韵味,使得意象具有了更加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更加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意象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具象与抽象的结合、情感与哲理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及简约与含蓄的韵味等方面。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和深刻的哲学启示。2、中国古典意象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示了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手法既包括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也包含对情感、哲理的抽象表达,其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意象常常采用象征手法。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表达抽象意义或情感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象征被广泛运用。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梅花象征坚韧不拔,兰花象征高洁清雅,竹子象征坚韧不屈,菊花则象征隐逸高洁。这些象征手法使得意象更加含蓄深远,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中国古典意象还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相比较,从而形象地表达出某种意义或情感。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霜”比喻“月光”,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冷与明亮。

再次,中国古典意象还注重以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古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哲理。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中国古典意象还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意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广阔的胸怀。

中国古典意象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示了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手法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六、结论1、中国古典意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演变,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艺术传统。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春秋战国的诸子寓言,再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古典意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塑造、丰富和传承,呈现出清晰的历史演变脉络和独特的发展趋势。

早期,古典意象主要源自原始的图腾和神话传说。这些意象往往是人类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朴素想象,具有神秘和崇高的特点。例如,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不仅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随着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古典意象开始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都通过意象的形式得以表达和传播。这一时期的意象,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到了唐宋时期,古典意象在文学艺术领域达到了高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中,大量使用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境。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追求。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典意象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方面,传统意象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新的意象也在不断产生和涌现,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展望未来,中国古典意象仍将继续发展演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古典意象将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的变革,古典意象的传播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中国古典意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智慧,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古典意象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2、中国古典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古典意象,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自古以来便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诗词歌赋到绘画书法,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考,古典意象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

在文学艺术领域,古典意象是创作的重要源泉。诗人墨客们通过意象的营造,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人生哲理融入字里行间,使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情、离别之恨或是孤独之感,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古典意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习惯于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诗意。比如,人们常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富有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