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方均出现了一些“超级聚落”。这些聚落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不同等级的墓葬以及大型工程等。由此可知,该时期()A.南北联系不断加强 B.手工技术突飞猛进C.早期国家雏形显现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这些聚落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等级差别的墓葬以及大型工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能够组织大量劳动力从事宫殿建筑和大型工程修筑的情况,并且发现了等级分化的墓葬特征,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联系加强的信息,且受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南北联系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当时的手工技术发展状况作出准确判断,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2.在中国古代“父母官”“爱民如子”往往是对官员德行和政绩的褒扬,官员也以此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B.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父母官”“为民父母”“爱民如子”等信息,体现了“家国一体”“家天下观念深远影响,A项正确;官民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在中国古代,官代表统治阶级,不可能代表人民利益,也不可能与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故CD项错误。3.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A.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B.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排除B项;商鞅变法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穷兵黩武本义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利于走向统一的兼并战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不是穷兵黩武,排除D项。故选A项。4.据学者史海念考证,秦直道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黄河,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附近)。由此可推知,秦直道()A.丰富了对民众管理手段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东北稳固的根据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内容可知,直道主要是修筑在北方地区,修筑直道便利了北方地区的交通,从而加强了北方的边防,B项正确;直道的修筑并不是管理民众的手段,排除A项;直道的修筑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排除C项;狭义的西域指的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区域,不涉及东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5.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A.秦始皇时期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B.秦朝未能建立对地方的控制机制C.郡县制违背历史潮流遭到人们唾弃 D.暴政导致秦朝统治基础非常薄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和所学可知,从秦始皇出巡遭到刺杀的行为来看,暴政导致秦朝统治基础非常薄弱,D项正确;秦始皇执政期间,并未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6.江村大墓(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台塬上,修建年代大约在前179年至前157年,江村大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一墓葬反映出()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治国思想的践行C.封建特权受到限制 D.礼乐制度的复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国家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材料中江村大墓中陪葬品简朴,是汉初帝王节俭的表现,与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吻合,B项正确;江村大墓是汉文帝之墓,其不能反映当时贫富分化严重,排除A项;陪葬品简朴,是汉初统治者自觉践行节俭思想的结果,并非封建特权受限,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礼乐制度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武帝派孔仅和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选用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元狩五年规定:“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表明()A.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 B.经济发展使市场需求扩大C.民生问题受到朝廷的日益关注 D.朝廷以经济手段加强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政策,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并且在法律上对违反此政策的行为加以制裁,表明政府严格管理盐铁业,以经济手段加强集权,D项正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并未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盐铁官营,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涉及市场需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廷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排除C项。故选D项。8.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B.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C.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西亚和西域的作物在西汉得到种植,这主要得益于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B项正确;材料体现外来农作物在关中的传播,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契约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才得到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9.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施 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纵国家政权 D.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役使压迫农民现象非常普遍,这就会导致社会阶级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进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D项正确;从战国时期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就被统治者所贯彻执行,汉代也不例外,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能够说明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非常强盛,没有涉及其政治实力的强与弱,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能够说明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没有体现其是否操纵国家政权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A.彻底消除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C.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D.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C项正确;当时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民南迁有利于南方的农业发展,排除B项;北民南迁与奠定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户数逐渐减少,导致财政运转困难,780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以缓解财政困难,D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抑制土地兼并是一项措施,但无法解决财政困难,排除A项;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故要废除均田制,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精简政府机构,与缓解财政困难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3.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皿上,莲花纹是主要装饰图案之一。北魏晚期还出现一种图案比较抽象的莲花瓦当,同时很多石窟里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反映了该时期A.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 B.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C.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 D.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有较多的莲花图案装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莲花图案主要是佛教的图案,故反映了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A项正确;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4.据《资治通鉴》,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生乱,百官不能乘马。(梁)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唐太宗在此意在阐述()A.道家学说的局限性 B.国家兴亡的历史根源C.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D.治国理政的实干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生乱,百官不能乘马”、“(梁)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可知,唐太宗意在阐述批判佛教和道家的虚幻,强调治国理政的实干精神,D项正确;根据材料“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生乱,百官不能乘马”可知,唐太宗并不仅仅强调道家学说的局限性,排除A项;国家兴亡的历史根源是阶级矛盾,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5.756年,唐政府下令,各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地)自供”,使“四方大镇”“自给于节度团练使”。这一举措()A.削弱了地方军镇的财力 B.缓和了军镇与中央矛盾C.导致了中央财力的匮乏 D.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756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军镇自筹军费这一行为,会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军镇集敛财富,导致地方军镇财力大增,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最终会因军镇势力膨胀而加剧与中央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减少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军镇开支的供给,会减轻中央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16.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左图)、怀素的《自叙帖》(下图),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体现了()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答案〗C〖解析〗唐朝文化包容、兼收并蓄,书法家们融汇创新,创作了大量直抒胸臆的狂草名作,张旭、怀素是著名代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草书自由奔放,并不是严格遵循法度,排除D项。故选C项。17.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 B.恢复募兵制度C.救济广大流民 D.强化专制主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及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是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但贷款者要量力而为,要有偿还能力,不能让政府亏损,可得知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开辟财源,增加政府收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募兵制度,排除B项;青苗法是政府面向农民的贷款并要求偿还,非救济流民,排除C项;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开辟财源,增加政府收入,非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8.宋辽“澶渊之盟”后,从景德元年(1004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17年间: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材料表明,该时期()A.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 B.宋朝与辽朝交往形式的多样C.宋辽通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宋辽之间利益分歧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时期。根据“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可得出在“澶渊之盟”之下,宋辽双方在重要的日子里遣使祝贺或祭吊,这有利于双方的和平交往与交流,A项正确;从本题材料看只有宋辽之间官方互遣使臣这一个特点,得不出“多样”的结论,但本质是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是官方的往来,而不是特指通商,排除C项;宋辽双方的矛盾分歧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19.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袜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锜、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后,南宋君臣并不重视储备战略物资,不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将重点放在镇压人民反抗上,名将被长期闲置,世人不崇尚军功,甚至“耻于入伍”等,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保守与不思进取,A项正确;绍兴和议并未实现宋金的全面和平,排除B项;宋代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日益凸显与“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钱穆的叙述是在谈论元朝的行省制度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元代的行中书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1.如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时间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江南在全国占比980年890672人16367175人5.40%1078年2856844人42340082人6.70%1102年3227693人46190560人6.90%A.北宋政治军事统治较稳定 B.北方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C.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 D.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可知,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在全国占比逐渐增多,这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包含了劳动力的南迁,B项表述较D项表述有些片面,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代杭州城内有大市场十所,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十大市场周围,建有高屋,屋之下层则为商店,替卖各种货物。这一记载表明。元代杭州()A.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市场交易活跃繁荣C.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D.海外贸易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售卖各种货物”表明,元代时杭州城内商业繁荣、市场活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杭州娱乐活动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南方其他城市状况的对比信息,“中心”的说法无法得出,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杭州海外贸易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23.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C.重文轻武政策确立 D.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B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而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了内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5.1431年,满剌加派遣使臣向明廷哭诉了遇岁侵扰之事,明廷即派郑和出使暹罗。郑和在远航中,数次往返两国之间,积极调和两国的矛盾,自辞恳切,委婉感人,最终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 D.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31年(明朝中国、满剌加、暹罗)。根据材料可知,明廷派郑和出使满剌加和暹罗,圆满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宣扬明朝国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维护了朝贡秩序的稳定,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二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层关系出现新变化;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新特点: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思想一度式微,后期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儒家伦理遭到破坏;宗教思想有助于精神寄托,佛、道思想盛行;宗教思想不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解析〗【小问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层关系出现新变化;根据材料“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根据材料“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可知,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材料“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可知,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小问2】第一小问新特点:根据“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儒、佛、道三教并行;根据“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得出儒家思想一度式微,后期地位逐渐上升。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可得出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儒家伦理遭到破坏;宗教思想有助于精神寄托,佛、道思想盛行;根据“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得出宗教思想不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可得出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此为六部前身。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受封为魏王后,专设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并设置了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又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便成立了中书省,士人充任官职。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设置中书省,中书省最重要的职责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的表章。材料二隋代的中书(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列为宰相之任,地位尊贵。下置内史舍人(中书舍人)八员,专掌诏诰。到了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部门的总汇。此外,唐太宗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后来,凡是参加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至唐代中央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答案〗(1)形成过程:东汉时期:六部萌芽,尚书台逐渐成为行政中枢;魏晋时期:秘书令改为中书,成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表章;隋代中书(内史)、门下纳言与尚书仆射并列宰相;唐代中书、门下与尚书的长官均为宰相,三省六部制形成。(2)趋势:机构设置逐步完善;职权划分日益分明;权力之间相互制约逐渐明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分散。〖解析〗【小问1】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东汉到唐朝的中国。过程:据材料一“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此为六部前身。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受封为魏王后,专设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可知,东汉时期六部萌芽,尚书台逐渐成为行政中枢;据材料一“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并设置了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又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便成立了中书省,士人充任官职。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设置中书省,中书省最重要的职责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的表章。”可知,魏晋时期秘书令改为中书,成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表章;据材料二“隋代的中书(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列为宰相之任,地位尊贵”可知,隋代中书(内史)、门下纳言与尚书仆射并列宰相;据材料二“到了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部门的总汇。此外,唐太宗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可知,唐代中书、门下与尚书的长官均为宰相,三省六部制形成。【小问2】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东汉到唐朝的中国。趋势:据材料一“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受封为魏王后,专设秘书令,”“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设置中书省”和材料二“隋代的中书(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列为宰相之任”“到了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部门的总汇”可知,机构设置逐步完善;据材料一“典尚书奏事”“中书省最重要的职责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的表章”和材料二“专掌诏诰”“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可知,职权划分日益分明;据材料二“隋代的中书(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列为宰相之任,地位尊贵”“唐太宗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可知,权力之间相互制约逐渐明显;结合所学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分散的角度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的特点。〖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摄影棚租赁协议
- 04版教育行业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
- 人保财险分公司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自查报告(锦集3篇)
- 2024年房地产市场:评估服务合同样本
- 2024年房产估价工作合同
- 《清末民初域外汉口方言文献(四种)研究》
- 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内容(素材下载8篇)
- 《论我国探望权制度》
-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 2024年救援设备租赁与培训合同
-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技术
- 单向板结构设计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表
- 房租、水、电费(专用)收据Excel模板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ppt恢复课件
- 2022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限公司招聘23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乡镇卫生院6S管理内容和要求
- 数学教育概论 第3版
- 2023年中考英语写作高级替换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