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_第4页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学科(专业):护理学摘要目的:调查护理干预在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人在同一时间同一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包括认知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治疗12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量表(SF-36MOS)和血压监测评估在治疗前12周两组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的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在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身症状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干预目录TOC\o"2-3"\h\z\t"标题1,1"目录 21前言 31.1背景及意义 31.2研究目的及目标 31.3关键词及定义 31.4文献回顾 32研究方法 42.1研究设计: 42.2研究对象 42.2.1研究对象 42.2.2纳入标准 42.2.3排除标准 42.3研究步骤: 42.3.1两组干预方法: 42.3.2观察指标 52.4资料分析 53结果 73.1两组SCL-90评分结果比较 73.2两组SF-36评分结果比较 73.3两组血压结果比较 84讨论 94.1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94.2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95推论与建议 105.1推论 105.2建议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声明前言背景及意义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病人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多数病人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因此,做好高血压病病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该疾病的心理护理干预及研究,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在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改善情况,找到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最佳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内研究认为,个体化延续护理改善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和生存质量;优质护理能够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满意度,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的控制血压以及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食疗、传统养生运动、耳穴按压和足浴等中医护理干预可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国内的研究认为:愉快疗法可增加老年患者在高血压治疗中的获益,人性化护理有益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对患者掌握高血压知识的影响较大,可减少老年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具有良好效果,是控制老年高血压切实有效的措施。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故提高患者对于脑卒中的认识和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最近台湾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健康教育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对脑卒中的认知的影响。他们纳入了103例来自台湾南部高雄市医疗中心心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其中52例接受健康教育,而对照组的51例患者只接受常规的门诊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前进行基线测量,并在干预后的第四周和第八周进行再次测量。用脑卒中知识量表和脑卒中认知量表进行数据采集。他们发现:干预组的脑卒中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门诊提供健康教育光盘和打印的信息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中风的知识和认知这一结论得到了验证。但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评估这种健康教育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除了需要高血压病相关的护理外,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对降压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故还需心理健康的护理。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是否能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带来好处。研究目的及目标调查心理护理干预及研究措施在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效果。关键词及定义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使用心理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文献回顾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除了遗传因素外,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血压的控制主要不是高血压本身,而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3]。同样的治疗高血压不仅是为了降低血压本身,而且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4],有研究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并不能到达十分理想的效果,而心理干预已渐渐成为高血压的有效辅助手段。心理干预可缓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5]。患者认识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内在联系,能有意识的控制情绪、调节情志,使压力激素下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稳定血压,让部分临界高血压恢复正常,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6]。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身疾病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率的防治策略,为高居不下的心血管病的防治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探索了一条新途径[7]。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除了干扰医护人员和照顾者的治疗和护理外,还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和总死亡率,对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治疗的必要性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加用心理护理对比常规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的效果,结果发现干预组的血压下降更显著,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尽管平均住院日仅是评价疗效和经济价值的间接指标,我们仍在此项指标中发现了心理护理的益处:心理护理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对患者及其家属具有实际的经济利益。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情况,反过来治疗本身也会降低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Alsalami等人的研究发现:使用10种或以上药物的老年女性患者相比较于使用1~3种药物的老年女性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较差,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是老年女性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效应,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心理健康状态容易进入一种越难以治疗高血压则心理状况越差、心理状况越差则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越不好的恶性循环中,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是一种效率高、经济、便利的切入点。国内的一些研究中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研究仅选用了本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是来自于总人群,研究结果会受到就诊患者与总人群基本特征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且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难以避免因此带来的已知或未知的混杂,仅以血压下降情况和住院时间评估疗效是不够的,以后的研究应从其他方面或其他病种对心理护理干预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更准确地对心理护理的影响靶点和适用范围进行限定,为科学合理地应用做铺垫。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本研究属于实验类研究。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观察病例均为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东市分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共120人。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8]。12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人。治疗组:男50例,女10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49岁,年龄59±6.6岁;文化程度:文盲2例,小学18例,中学37例,大学3例;职业:脑力劳动者20例,体力劳动者33例,家务7例;病程最长者28年,最短者12个月。对照组:男51,女9例;文化程度:文盲1例,小学15例,中学36例,大学8例;职业:脑力劳动20例,体力劳动者34例,家务6例;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者1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病情严重无能力阅读填写者、合并其他慢性病、认知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患者。研究步骤:两组干预方法:2.3.1.1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2.3.1.2试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9]: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以真诚的热情为服务,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认知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性质、诱因、治疗及预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认识程度。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心理干预,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释、鼓励、安慰和暗示)对心理因素影响患者的个体心理咨询、情感和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悲观情绪,消除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此外,本组还讨论了邀请患者的形式来控制好血压患者的个人演讲,以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行为干预:建议患者纠正不良行为,调整生活节奏,保持良好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宣教,包括对病情的宣教及用药的指导。鼓励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定期举办病友会。积极赢得家庭及社会支持,不苛求患者或与其对立,体谅患者体力差,在生活或工作中不要给患者过多的负荷。同时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观察指标护理干预前1周及护理干预12周,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查SLE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并评价SCL–90、SF-36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分9个因子和其他:①躯体化,共12项,主要反映主观身体不适感;②强迫:共10项,反映在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人际关系:总数的9,反映了别人不舒服或自卑;抑郁:共有13个,反映与抑郁症状的广泛概念;焦虑:共有10个,反映精神症状和经验与焦虑症状;6敌对:共6,主要从思维、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反映的敌意表现的患者;恐怖:共7个,与传统的恐怖状态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妄想:共有6个,主要指的是猜疑和妄想;9精神病:共10,主要是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⑩其他:共7项,上述因子不包括的,主要反映睡眠饮食情况。每一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1分为没有,2分为很轻,3分为中等,4分为偏重,5分为严重[10]。生活质量的测评:分别在患者入院后1周内及护理干预后12周后接受SF-36量表的基础评估(目前评价高血压与疾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MOS规模[11],国内外研究证实,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包括以下9个方面:生理功能(PF)、保健功能(RR)、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情感职能(SF)(RE)、精神健康(MH)和健康的变化(HT)。量表换算公式:最终得分=(实际初始分数-理论最小初始分数)/(理论最大初始分数-理论最小初始分数)*100。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获得知情同意后,由研究人员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统一指导语言,由被调查者填写(文化程度低,未自我评估完成,由研究人员填写问卷),当场恢复和检查的完整性。资料分析用SPSS10.0windows统计软件包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之间三个问卷的基础评分和终末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SCL-90评分结果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治疗前1周时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得分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两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x±s)因子治疗前1周tp治疗后12周tp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2.21±0.532.14±0.632.13±0.662.22±0.542.50±0.511.84±0.521.84±0.561.72±0.501.90±0.472.20±0.532.14±0.652.10±0.552.23±0.602.52±0.491.89±0.481.86±0.461.68±0.501.91±0.480.150.060.190.180.160.230.160.330.09>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1.59±0.451.70±0.621.67±0.571.60±0.511.51±0.451.52±0.521.81±0.441.58±0.551.48±0.451.88±0.662.15±0.582.06±0.242.17±0.542.51±0.461.89±0.511.80±0.461.79±0.361.88±0.462.063.063.604.428.932.920.901.843.57<0.05<0.01<0.01<0.01<0.01<0.05<0.05<0.05<0.01两组SF-36评分结果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治疗前1周时SF-36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F-36各因子得分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2两组SF–36各因子比较(x±s)因子治疗前1周tp治疗后12周tp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R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UU健康变化HT77.8±18.3033.3±30.1655.0±18.6642.2±15.5449.5±13.5250.8±18.5243.0±40.5758.7±16.5046.9±36.4775.42±19.5330.32±33.3354.10±17.5637.23±41.6047.52±11.4853.89±20.4845.87±38.4656.68±10.5151.45±35.550.580.290.470.360.660.510.380.690.6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78.43±17.4541.70±40.6251.67±18.5737.60±17.5146.51±11.4546.52±17.5253.81±24.4455.58±15.5544.48±31.4588.58±14.5658.25±36.7866.05±15.6446.17±12.5550.56±18.4549.85±20.6169.85±34.5657.79±12.3650.88±32.462.882.054.662.450.940.452.080.671.21<0.01<0.05<0.01<0.05<0.05<0.05<0.05<0.05<0.01两组血压结果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治疗前1周时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血压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表3两组血压比较(x±s)血压(mmHg)治疗前1周tp治疗后12周tp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160±11.00112±12.00162±13.00109±11.000.150.12>0.05>0.05125±9.0086±8.00108±12.0078±11.001.061.21<0.05<0.05讨论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同时高血压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反复发作的特点,使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恒定性增高,多数患者潜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但是非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减肥、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负面情绪和对高血压有足够的认识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重大的抑制作用。李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精神症状持久的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烦躁等,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全身性动脉痉挛和周围性的阻力增加,而使血压增高。已经证明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使高血压病患病率、发病率、并发症、相关病死率等指标降低[16]心理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测试的SCL–90表来看,对病人进行护物理干预,干预组患者SCL-90总分及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患者的心理问题及降低药物副作用的不良反应,对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干预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然,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更多地应用积极的行为和认知应对方式,减少消极情绪反应,主动配合治疗,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则等。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控制疾病的发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比较,明显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