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教学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记》。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五、布置作业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2、背诵课文。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二、精彩片段分析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三、写作特点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五、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一(3)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16.2登泰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重点和难点】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学习过程】一、识作者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伴读]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二、知背景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伴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三、拓知识1.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伴读]曾国藩也是有功于桐城派,他让桐城派在行将衰落时得以改造和继承,再度辉煌于晚清文坛。2.五岳独尊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伴读]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四、理基础1.记字音①姚鼐(nài) ②汶水(wèn) ③南麓(lù)④石磴(dèng) ⑤几不可登(jī) ⑥徂徕(cúlái)⑦晦(huì) ⑧樗蒱(chūpú) ⑨绛皓(jiàng)⑩若偻(lǚ) 岱祠(dài) 少圜(yuán)石罅(xià)2.通假字(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3.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2)多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今义:数学用语。4.一词多义(1)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2)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3)及①及既上(等到)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4)道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5)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5.词类活用(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6.文言句式(1)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2)此东海也判断句整体感知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自主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eq\a\vs4\al(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1.表比喻。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作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eq\a\vs4\al(环节二分析文意)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明确]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eq\a\vs4\al(环节一梳理基础)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2)至于泰安________________(3)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4)是月丁未________________(5)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6)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7)苍山负雪________________(8)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明确](1)乘:趁,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余始循以入。译文:(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译文:(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译文:[明确](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eq\a\vs4\al(环节二分析文意)6.列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答:[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明确]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eq\a\vs4\al(环节一梳理基础)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________________(3)绛皓驳色________________(4)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___[明确](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稍见:逐渐看见。(3)绛:大红;皓:白。(4)极:尽。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译文:(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译文:(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译文:(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明确](1)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被动句)(2)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定语后置句,“数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语;判断句)(3)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4)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eq\a\vs4\al(环节二分析文意)10.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答:[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eq\a\vs4\al(环节一梳理基础)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僻不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2)多平方,少圜________________[明确](1)僻:偏僻。(2)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12.翻译下面句子。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译文:[明确]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eq\a\vs4\al(环节二分析文意)13.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答:[明确]从行文看,最后两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显啰嗦。14.下列六句话分成四组,全是表现泰山冬季特有景色的一组是()①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③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④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A.①③⑥ B.③④⑥C.②④⑥ D.①②⑤[明确]选B。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泰山冬季特有景色”作答即可。15.下列各景观中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项是()①或曰,此东海也②岱祠③石刻④樗蒱⑤碧霞元君祠⑥皇帝行宫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明确]选B。东海、樗蒱非人文景观。【自我检测】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3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崖限当道者(界限)B.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C.越长城之限(界限)D.僻不当道者(偏僻)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eq\b\lc\{(\a\vs4\al\co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京师乘风雪)) eq\b\lc\{(\a\vs4\al\co1(余始循以入,日观以西峰))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eq\b\lc\{(\a\vs4\al\co1(日上,正赤如丹,及既上,苍山负雪)) eq\b\lc\{(\a\vs4\al\co1(汶水西流,日观以西峰))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2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7.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答:8.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花”字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柳暗花明又一村”,“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请以“酒”为令,填写下面的诗句,必须是有据可考的诗词。(6分)①酒酣胸胆尚开张②酒③酒④酒⑤酒⑥酒⑦酒二、阅读提升(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戊子中秋记游[清]袁枚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B.客来当有不速者 速:快速C.从园南穿篱出 穿:穿过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 窃:私下10.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3分)()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A.①②③ B.②④⑤C.③⑤⑥ D.①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的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4分)译文:(2)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4分)译文:参考答案1.解析:选A。崖限:崖壁。2.解析:选C。自:介词,从。“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3.解析:选D。“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4.解析:选B。A、C、D三项为判断句。5.解析:选A。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6.解析:选B。A项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C项应为:冬至;D项应为:农历九月九日。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你”不符合谦敬要求,改为“您”;“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不能用于学生,改为“春华秋实”;“衷心”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改为“诚恳”;“莅临”用于长辈、上级到来,改为“亲临”;“鼎力支持”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改为“支持”。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答案:①“你”改为“您”;②“春秋鼎盛”改为“春华秋实”;③“衷心”改为“诚恳”;④“莅临”改为“亲临”;⑤“鼎力支持”改为“支持”。8.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词积累的题目,要求按照诗词飞花令的要求填写下列的空格,给出的字是“酒”,注意是含有“酒”的古诗句,同时“酒”要出现在规定的位置。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②斗酒十千恣欢谑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浊酒一杯家万里③借问酒家何处有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斗酒诗百篇东篱把酒黄昏后葡萄美酒夜光杯⑤水村山郭酒旗风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⑥夜泊秦淮近酒家莫笑农家腊酒浑⑦白日放歌须纵酒劝君更尽一杯酒9.解析:选B。速:邀请。10.解析:选A。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踪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受。11.解析:选B。“主人的儿子”错误,应是唐眉岑自己的儿子。12.答案:(1)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2)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参考译文: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这三者会合到一起,不是偶然的事。因为不是偶然的事,却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随园,向我列举他的烹饪本领,以蒸猪头最为拿手,而且说:“这东西一个人难以吃下,如果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呢?”我说:“暂且置办齐,或许会有不速之客来。”不久,泾县翟云九进士来了。过一会儿,真州尤贡父到了。又过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了。这时太阳还没有落下。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这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快速(向外走),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以便使他们有好胃口。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了小龙窝,两个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溪流,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引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渔夫说:“这就是长江。”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长久居住在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空阔且四面都可看到。我私下想这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里!即使并非如此,而谢公地下有灵,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而去其他地方的。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苍茫的云雾,远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参差交错互相遮掩衬托,又像用镜子看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自己的俊美。(我)这才知道不从它的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多么快乐。回到随园时,月亮十分明亮,饭菜已经完备,美酒已经斟好,那猪头蒸得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鲜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大醉。酒席上分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作记。唉!我过了五十三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已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沐浴在云山雾海之中,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在世百年,没有哪一年不逢节日的,没有哪一处不遇到朋友的,这中间真值得记的事又有多少啊!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素养巩固(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B.悬崖(yá) 石磴(dènɡ) 须臾(yú)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B.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C.世皆谓之天门云云:云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缝。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A.余始循以入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回视日观以西峰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阳谷皆入汶 B.至于泰安C.多平方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二、能力素养提升(45分)(一)课内阅读(17分)阅读课文,完成9~12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历:经过。B.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C.越长城之限限:界限。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弥漫。10.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4分)(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分)(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B.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5分)(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5分)(三)语言表达(9分)17.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4分)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尊敬的屠奶奶:您好!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敬祝编安。生物社团王哲2019年4月10日《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素养巩固(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B.悬崖(yá) 石磴(dènɡ) 须臾(yú)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答案】B【解析】A项,“雕砌”的“砌”读“qì”。C项,“姚鼐”的“鼐”读“nài”。D项,“膝盖”的“膝”读“xī”。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B.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C.世皆谓之天门云云:云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缝。【答案】C【解析】C项,云:助词,无实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A.余始循以入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以”相同,表示“在”某个时间;A项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B项的“以”表示原因;C项的“以”表修饰。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C【解析】A项,“采”同“彩”。B项,“圜”同“圆”。D项,“受”同“授”。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回视日观以西峰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答案】C【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照。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约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阳谷皆入汶 B.至于泰安C.多平方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答案】D【解析】A项,阳,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今义: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B项,至于,古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其义是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形容词;今义:数学名词。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答案】D【解析】D项,“桐城”为籍贯。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答案】(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二、能力素养提升(45分)(一)课内阅读(17分)阅读课文,完成9~12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历:经过。B.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C.越长城之限限:界限。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弥漫。【答案】D【解析】D项,漫:磨灭。10.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答案】A【解析】A项,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答案】A【解析】A项,“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4分)(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分)【答案】(1)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答案】B【解析】原文停顿为“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B.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