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屯高级中学高三年级10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

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

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

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

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

斫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

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

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

“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

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

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

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

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

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

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

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

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

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

——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

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

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

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

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

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

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在诗、文、笔记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相当大,而传统的

词学研究却斩获极少。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白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一一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

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其著作并不直接探索它,重在以考据为

途径的外缘研究。

D.在马里扬看来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应该是

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

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子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

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B.《内美的镶边》的研究方法其实传承多于创新,60多年前邓广铭先生研究辛词就逐一考证

了其中的典故,分析了其中的情感与深意。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

的镶边》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

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答案】1.A2.B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却斩获极少”错误,第一段“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可知“相对沉寂”是说不够热闹,传统词学研究突破与创新不多,不等于“斩获极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B项,“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错误,文章只是比较了两个

概念的不同之处。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无人关注”错误,第一段“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

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可知是“关注较少”。

B项,“60多年前邓广铭先生研究辛词就逐一考证了其中的典故,分析了其中的情感与深意”

错误,重点是对该书“内美”的理解,“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征”,而不是内容。邓广铭考

证是为了把握思想情感,马里扬考证是为了研究词体深途旷远的内涵。

D项,“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

远的内涵”错误,充分条件不成立。相关信息最后一段”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

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

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

故选Co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桑斯坦认为当某一突发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时,一些较为激进、

冒险的观点往往会更受网民的追捧,并集结为一种充满风险甚至叛逆的群体性话语。福柯权

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的背后意味着权力,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

络话语空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为使自身

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

以期影响或主导网络话语议题和典情发展方向。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多例话语内容失真引发的网络典情危机。在湖北

省个别党政干部由于“失职”“脱离岗位”等原因被免职或给予相关纪律处分时,网络上针

对党和政府的话语攻击或谣言层出不穷。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

利用不同方式在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打着自由式反权力话语口号,襄挟民意,生产和传播

有损政府权威话语身份的网络谣言,意图主导舆论话语导向。

(摘编自朱佳欣李云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及其治理》)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在于,数字信息海量增长的现象之下是受众往往无法获取有用信

息的窘境。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悖论行之有效的方案。算法技术

可以实时获取用户在数字空间中的各类浏览痕迹,从中挖掘出用户对媒介内容的偏好,并实

现定制信息的精准推送,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智能算法看似遵循着“数字化”与“标准

化”的算法公式,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同质化的信

息来源让用户无法接触不同立场的声音,蕴含着统一而固化价值立场的信息流将受众封闭于

数字化的“孤岛”中。“信息孤岛”中的群体在内部交流中固化了既有的偏执价值,并形成

了网络“偏见共同体”。当这种价值偏见遭遇“孤岛”外的其他价值理念时,会发生激烈的

碰撞甚而引致相互诋毁与抨击,形成价值分裂格局。“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淹没了理性讨

论的声音,侵染了理性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冲

击。

(摘编自方正叶海涛《智媒时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三点思索》)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非主流意识形态有了生存的空间,加大了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

形态认同的难度。就目前来看,弥散在网络空间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不下十余种,如:民粹主

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左派、新自

由主义、新权威主义等。它们以看似中立的态度发表看法,凭借似是而非的言论宣扬其主张,

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难度增加。与此同时,互联网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虚假主体的

混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辨识度。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介

的一个突出特点,多元社会思潮以不必呈现全貌的方式潜藏其中。虚假的网络主体则意味着

秉持某种信仰的网民能轻而易举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将带有某种意图的信息通过包装后

发布到网络空间。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我们难以准确判断信息源,也无法做到对所有信息

逐一审查,这无疑为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基于上述原因,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

态认同不再是仅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便可为之,其难度明显加大。

摘编自王永贵路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其路径创新》)

4.下列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见者为了主导舆论的话语导向,在网络上生产和传播信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B.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并不能真正解决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难题。

C.网络同质化的信息会固化受众既有的偏执价值,使受众群体形成网络“偏见共同体”。

D.网络空间会助长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加大人们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话语的网络空间话语,具有时

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的特点。

B.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利用算法技术虽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却也将用户封闭于数字化

的“孤岛”中,不利于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C.网络媒介容易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一些掩盖真实意图的信息,众多混杂的网络信息在一定

程度上模糊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辨识度。

D.网络空间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会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政府应

该打压网络空间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6.针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案】4.A5.C

6.(1)公众: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认识网络媒体的利与弊;②理性、客观、全面对待网

络媒体,不盲信,不偏执。

(2)政府:①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禁止不实信息的传播:②健全网络对话沟通机制,

满足受众的合理诉求;③创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引领。

(3)媒体:①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媒体责任,发挥媒体积极作用。②积极探索满

足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A项,“异见者”范围扩大,对照原文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可见

存在范围的差异和真假的不同;另外“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错,原文是“部分以'异见

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利用不同方式在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打着自由式反权

力话语口号,襄挟民意,生产和传播有损政府权威话语身份的网络谣言,意图主导舆论话语

导向”,真正的“异见者”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不一定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时

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以期影响或主导网络话语议题和典情发展方向”,只是

说部分网络空间话语具有上述特点,从“一些群体”可以看出;“具有”表示已然时态,文

中“渴求”表示未然时态,两者不同。

B项,“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错,原文“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臧的却是高度同质

化的信息来源”可看出实际上并未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D项,“政府应该打压网络空间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网络

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非主流意识形态有了生存的空间,加大了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的难度”,并没有说到政府应该怎么做。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可从公众、政府、媒体三方面来谈。

首先,从公众角度来看,“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络话语空间占据

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

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以期影响或主

导网络话语议题和典情发展方向”“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利用

不同方式在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打着自由式反权力话语口号,襄挟民意,生产和传播有损

政府权威话语身份的网络谣言,意图主导舆论话语导向”,从中概括出“提升媒介素养,全

面认识网络媒体的利与弊”“理性、客观、全面对待网络媒体,不盲信,不偏执”:

然后从政府角度看,“当这种价值偏见遭遇‘孤岛'外的其他价值理念时,会发生激烈的碰

撞甚而引致相互诋毁与抨击,形成价值分裂格局。'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淹没了理性讨论

的声音,侵染了理性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冲

击”,政府应当“健全网络对话沟通机制,满足受众的合理诉求”“虚假的网络主体则意味

着秉持某种信仰的网民能轻而易举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将带有某种意图的信息通过包装

后发布到网络空间”,政府应当“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禁止不实信息的传播”;“网络

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再是仅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便可为之,其难度明显加大”,

政府应当“创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引领”;

而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络话语空间占

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

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以期影响或

主导网络话语议题和典情发展方向”,那么作为媒体,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

媒体责任,发挥媒体积极作用”;“智能算法看似遵循着‘数字化'与‘标准化’的算法公

式,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同质化的信息来源让用户

无法接触不同立场的声音,蕴含着统一而固化价值立场的信息流将受众封闭于数字化的‘孤

岛’中“,媒体应当“积极探索满足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

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

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

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

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

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

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

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

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

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

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

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

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

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

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

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坨崂里惊恐地看他。

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

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

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候,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

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

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

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

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

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

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损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

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

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

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

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

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

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

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

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

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

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

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

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

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

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

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

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

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

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8.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9.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

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

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7.C8.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

②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突

出表现了田福军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

9.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

受一定的后果。②“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

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

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C项,“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个性”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

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目的是表现山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

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二段插叙的文字,概括插叙的内容,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

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

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一一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

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

先不要把人饿死”,插入的是田福军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文革前后中

国农村的生活状况,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然后分析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先看插入内容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面对文化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

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动脑筋

想新办法”则是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

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接着分析插

入内容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下文写田福军询问村中的情况,并亲自到农民家中去考察,这些

情节是建立在他心系百姓、心系工作的基础之上,而插入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对

待农民的态度,所以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要先理解“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

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段话的内涵,然后结合这

句话的内涵分析田福军的形象。“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

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特点

一矛盾和选择的综合体,并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这一综合体一一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

勇敢承担一切后果。然后到文中找到田福军面临的矛盾和做出的选择,如第二段“十年文化

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

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由此可知,

田福军面临的矛盾是“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对此田福军做出的选

择是“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这是基层工作者的工作,

而他毅然选择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之中,这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如“所有的

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

——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这又是田福军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田福军“无法顾

及个人的后果一一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

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

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种选择体现了他

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

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却行,世世勿绝。以齐相国击陈稀将张春军,破

之。腺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繇布军,大破之。苓申帝

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舂林,

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

盖公,善治藜孝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

之。参于是避正堂,含盖公焉。惠帝二年,箫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

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迪于义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

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

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

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

府中无事。

太史公日: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候俱。及信已灭,而列侯

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

天下俱称其美矣。

(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择郡国吏木/讪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B.择郡国吏木讪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C.择郡国吏木讪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D.择郡国吏木/谢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

为凭证,用铜或竹、木制成。

B.孝惠,是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文中“悼

惠王”也是谥号。

C.春秋,此处指年龄。文中“悼惠王富于春秋”,是说悼惠王正值年轻,与“春秋鼎盛”意

思相同。

D.黄老,指上古的黄帝,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黄老之术作为古代一种思想流源,始于

战国,盛于西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能征善战屡建功勋。曹参曾征讨陈稀的部将张春的军队,讨伐叛将莪布,都取得了重

大胜利。

B.曹参集思广益,礼贤下士。曹参任齐丞相期间,向齐故诸儒问计,并且从胶西请来盖公,

对其礼敬有加。

C.曹参崇尚黄老,无为而治。无论在齐任丞相还是在朝任相国,曹参都主张清静无为,百姓

得以安宁,能够休养生息。

D.曹参体恤下属,不拘小节。曹参自己饮酒,也纵容官吏们饮酒喧嚣;别人有细小的过失,

他总是隐瞒遮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答案】10.B11.D12.D

13.(1)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过了

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

(2)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王朝的相国,做事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此句大意:曹参从各郡国官吏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古奥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句中的“木诩”是一个词,是“木讷”的意思,故“择郡国

吏木讪于文辞”是一完整句意,不能分开,可排除AD项;“言文刻深”是主谓短语,故”吏

之言文刻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黄老,指上古的黄帝”表述错误。“黄老”中“黄”,指黄帝学派始祖一一黄帝。

“老”,指道家学派始祖一一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

期重要教派之一。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曹参体恤下属,不拘小节”错误,“曹参自己饮酒,也纵容官吏们饮酒喧闹”体现的

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体恤下属,不拘小节”。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中的得分点为:

(1)“趣",通“促",赶快;“治行”,整理行装;“居无何”,过了不久。

(2)“代”,代替,“举事”,做事;“一”,一概,全都;“约束”,规约,制定的法度。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项羽已死,天下平定,汉王做了皇帝。高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

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时,分封列侯的爵位,并与诸侯剖符为凭,世代相传

而不断绝。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攻打陈稀部将张春的军队,打败了敌军。繇布反叛,曹参

跟从齐悼惠王率领军队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合攻,惊布的军队,大败敌军。孝惠帝元年,废

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

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长者与读书人都召来,询间用来安抚百姓的办法。

到来的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

胶西有位盖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

家贵在清静无为,百姓就会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正

厅,让盖公住。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

“我将要入朝当相国。”过了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起初贫贱的时候,和萧何关系

很好;等到成为将相,可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

萧何做了汉王朝的相国,做事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国官吏

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古奥

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曹参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

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要说。这些人一到,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

会儿,来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

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

官吏厌恶这件事,但对此无可奈何,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

叫的声音,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并查究,但曹参反而拿酒陈设座席喝起来,也高歌

呼叫,与那些官吏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地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

事。

太史公说:相国曹参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如此多,是因为他跟淮阴候一起共事。等到

韩信被消灭,那么位列侯爵而成就战功的,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主张清

静无为,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以后,曹参让他们休养生息,所以天下

都称颂他的美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跳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

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

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

气氛。

B.颔联用鲸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

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

而强烈。

15.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

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

酬。

(3)对比手法,尾联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项,“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错误,用典蕴含的应是人事变化,物是人非之

感。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翻译:街坊上一所古貌斑驳的驿舍关闭着红色的大门,穿着缝补衣裳的远行者再次走进这家

驿站。行走九万里,鲸也会变成鹏,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旧地,大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环绕庭院的竹子又生出了不少新竹,院落的那棵松树,解下带子一量,似乎也比过去更粗大

一些了。只有墙壁上的诗句没有变化,只是字迹漫潮,蛛网尘封,灰尘和墨迹混在一起罢了。

《寓驿舍》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重到古驿舍所见,地属人迹

罕至之“闲坊”,驿是荒凉陈旧的“古驿”。颔联写此行的心理感受,这里用了鳏化为鹏和

丁令威化鹤归乡两个典故。颈联紧承“龌自化”“鹤仍归”而来。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为及

由此产生的感慨。尾联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首联“闲坊古驿”“空

堂”。这首诗运用典故,抒情气氛凝重,感情沉郁而强烈。

借景抒情,诗一开头便仿佛把读者带进一个古寺,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扑面而来。客衣初解,

四观寂寥,不由人想起这些年的宦海浮沉,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

冷的心境。

动作描写,三联紧承“仍归”,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

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

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

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

对比手法,“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这两句写往日题在壁上的诗句,字迹漫

滤,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时的

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

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D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青年要有新担当。《论语》中,“,

”两句表现了古代士人涵养坚毅品格,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

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答案】⑴.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⑶.触胪千里⑷.旌旗蔽空

(5).陟罚臧否(6).不宜异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触胪”“旌”“蔽”“陟”“臧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

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小说课却几乎

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

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

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

重身份。()

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

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关联着

文学生活的变迁。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彰显独到眼

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可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

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亲密无间自然而然解读彰显

B.亲密无间大势所趋阐明彰显

C.形影不离大势所趋阐明体现

D.形影不离自然而然解读体现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小说课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他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他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

众。

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他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他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19.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上签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无论内容多么广泛,都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各种人的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答案】17.A18.C19.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准确运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

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联系上下文,谈的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之

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故选“亲密无间”。

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小说课实现了三者的交

叉融合,强调不受外力影响,而不是发展趋势,故选“自然而然”。

解读:阅读解释。阐明:讲明白(道理)。根据语境,应该是对作品进行“解读”。

彰显:鲜明地显示。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文学趣味、观念

和立场”,应该是显示出来,故选“彰显”。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小说课”与“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对应,“接受对象”与“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

众”对应据此排除AB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引号、辨析引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大师的批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项,直接引用。

B项,着重强调。

C项,特殊含义。

D项,反语讽刺。

故选C。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

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①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健康的精神和

深厚的文化内涵,②还要有强健的身体。③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

的重要标志。④保持健康,远离疾病,⑤不仅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⑥也是对社会、对国

家负责。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⑦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以上,

⑧把健康的责任强化到每个人,⑨“健康中国”建设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撑。

【答案】③修改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⑤修改为“不仅是对自己、对家庭负责”;

⑦修改为“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⑧修改为“把健康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③“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两面对一面,修改为“全

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⑤“不仅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语序不当,修改为“不仅是对自己、对家庭负责”;

⑦“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以上”搭配不当,“高达”后面必须接具体数字,修改为

“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或“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在60%以上”;

⑧“把健康的责任强化到每个人”,“责任强化”搭配不当,修改为“把健康的责任落实到

每个人”。

21.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

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看我非我真面目常向秋山谁就像谁又驱春色我看我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旧丰神留住秋水入毫端现出庐山寻妙句谁装谁

【答案】戏剧社: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文学社: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摄影小组: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能力。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

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

高雅。先筛选出和文学社、戏剧社相关的词语,再按照对联的要求排列。和文学社相关的词

语有“入毫端”“寻妙句”“常向秋山”“又驱春色”。根据内容间的关系,“常向秋山”

和“寻妙句”是一联,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还应是上联。“又驱春色”和“入毫端”是

一组,是下联。

和''戏剧社”有关的词语有“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

谁"“谁就像谁"。根据词语内容间的关系,“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是一组,

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还应是上联。“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是一组,是下

联,“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表明了戏剧社是扮演谁就像谁。

“真面目”和“现出庐山”关联紧密,组成“现出庐山真面目”,与“现出庐山”相对的是

“留住秋水”,“真面目”与“旧丰神”相对,所以可以组成对联“现出庐山真面目”“留

住秋水旧丰神”,“现面目”“留旧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送给摄影社。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小另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

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

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

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

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