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测试题_第1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测试题_第2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测试题_第3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测试题_第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1小题,共0分〕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2.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欣赏沿海风光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对以下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③娱乐活动表达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开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根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开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根底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开展6.《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屡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开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7.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B.河运与城市开展密切相关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标准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开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开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9.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以下言论中均表达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那么乏其食,工不出那么乏其事,商不出那么三宝绝,虞不出那么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0.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1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以下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认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12.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创造使用于〔〕A.西汉B.东汉C.北宋D.元朝13.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局部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15.以下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16.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假设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以下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选项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根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18.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开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9.以下关于唐代农业开展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④使用高转筒车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0.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开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2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冲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开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2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那么材料是对以下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2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2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25.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开展的必然结果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平安便利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26.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下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选项是()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到达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27.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以下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28.〔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3题〕有关唐代“草市”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①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②它有“草市尉”进行管理③它后来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它有比拟完备的饮食效劳设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9.以下言论中不能表达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事末利〔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B.农不出那么乏其食,工不出那么乏其事,商不出那么三宝绝,虞不出那么财匮少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30.观察以下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进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31.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这段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32.33.观察以下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34.以下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3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36.2012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37.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开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 B.人口数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水利事业开展38.右图所示技术最早出现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代39.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以下瓷器出现的顺序()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40.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41.《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品经济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42.〔14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前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假设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内藤湖南,1909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4分)(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开展的主要影响。〔4分〕(3)比拟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C

3.A

4.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雕版印刷是在唐朝出现故②正确;广告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兴旺故①正确;南宋杂剧《眼药酸》图反映的是③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5.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周手工业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礼记·曲礼》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西周的手工业的开展情况,根据所学西周采取工商食官其手工业形态应该是官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6.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开展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翠色”指的是唐朝制瓷业青瓷的开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7.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开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时期才在居住区出现专门的商业区,住宅区与商业区实行严格的限制的坊市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此题考察中国古代商业开展状况。要自习识别图中内容,图中为战国时期城市分布图,范围较为广泛,并没有具体介绍某一城市出现“市井”商业区,因此应选D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黄河中下游分布着洛阳、邯郸、大梁、临淄等城市;自习观察图中运河图示,运河由于是开凿的河道,因此在沿途有依靠运河谋生开展起来的城市;从图中看出城市分布地较广,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中心。

8.D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丝绸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泼的情况。从材料“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分析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应选D项。材料中没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唐代的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称草市。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现象,排除B。材料中没有表达突破空间限制的例子,排除C。

9.B

解析:材料中②表达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10.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ABCD都能从俗语中反映,但题干有限制词:本质。因此,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

11.B

解析:此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拟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12.B

解析:此题考查了教材中有关“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著作记载,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

13.B

解析:此题考查了古代水利工程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第①项是秦国都江堰;第②项是秦国郑国渠;第③项是魏国的西门豹渠;第④项是楚国的芍陂。此题选B项。

14.D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表达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15.D

16.D

17.B

解析:此题考查了清朝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是指中国明清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A项从广东、上海出口说法错误;C项湖丝在鸦片战争后才出口错误;D项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说法错误;据此B项符合材料与所学。

18.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经济开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特点,根据宋元时期经济开展的特征是商品经济活泼;A、C和D项最早是在明朝出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9.D

解析:此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开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兴旺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此题选D项。

20.D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开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表达该信息。

21.B

解析:考查宋代商业经济的开展状况。监察机构宋之前早已有,如西汉的刺史制度;宋代创造的活字印刷术,但不是木活字和铜活字,而是泥活字;宋词是宋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但词就一定为宋之创新,因此,ACD排除。随着商业经济的开展,宋代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符合史实,也符题意。

2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23.B

解析:根据材料汉初商人不能穿丝绸、乘车,吕后时强调商人的子孙不能当官、吏,反映了当时对商人实行“限制商人”的政策。A项休养生息不属于商业政策;CD两项明显错误。

24.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根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

25.D

解析:“海禁”政策是明代出现的,故D表述不正确。

26.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根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7.B

解析: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局部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此题B项符合这一特点。

28.C

解析:此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开展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到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大多在水运方便的地方,富室大户往往在这里聚居。“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第②项属于南北朝时期草市的状况;第④项在宋朝时出现。①③符合唐代“草市”的开展特点。

29.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时期;B项反映的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主张开展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开展的要求C项是汉朝抑商措施;D项是农本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0.C

解析:从图片中所给的信息只能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A和B所述内容题目所给的条件不够表达。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可能只有三个阶段。所以只能选C。

31.D

32.C

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出现,说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33.A

解析:此题BD两项较容易排除,B项传统农业工具主要是铁器;D项铁器的广泛使用与科学技术高度兴旺无关。AC项中能够反映农业工具由骨、石、铁器演变轨迹的是A项。

34.D

解析:此题①主要反映明代江南局部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兴旺的地区已开始采取牛耕技术。③是陆游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拟完备的饮食效劳设施的诗句;④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据此选D项。

35.D

解析: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丝和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诸葛亮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