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第五次质量检测测试

语文2023.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

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

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

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

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

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今来凡身心

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

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

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

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

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

“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

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

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

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

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

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

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

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

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

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

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

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

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

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

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

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

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1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

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首先得

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

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

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

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

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

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

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

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

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

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

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

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

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

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

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而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

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2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1)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2)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

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

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

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3)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4)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

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

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5)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

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

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

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

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

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

身边。

(6)“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7)“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8)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

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9)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10)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

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

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11)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

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

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

来的见识。

(12)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

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

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13)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

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14)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

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

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

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15)“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16)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

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

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17)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

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

3

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

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18)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

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

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

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19)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

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

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

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20)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21)“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22)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深处是烦躁急迫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周游受挫,

失败而归的本质原因。

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

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富有变化,避

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

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和草泥

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执着。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

“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

对应。

8.本文题目是“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请用四字语简要概括。(4分)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

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

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

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当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

乎!”苏秦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观之、期年,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

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

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

游燕,说燕文侯,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赵王曰:“寡

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以约诸侯。于是说韩宣王,又说魏襄王,东

说齐宣王,西南说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

行过洛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

也”嫂委石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

富贵则亲威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

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

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仕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B.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C.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似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D.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辩士是指以辩才出众之士,比如春秋时期的晏子、战国时期的邹忌、淳于髡,专门

为君王出谋划策,以卓越的辩才为国家的内政外交作出贡献。

B.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于此,后来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

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相”。

C.合纵与连横是古代的外交政策,合纵是苏秦提倡的,连横是张仪提倡的。合纵策略对秦

国有利,连横策略则对六国有利。

D.“昆弟”意思与“昆仲相同,指兄和弟;也可以比喻两人关系亲密友好,还可以指同辈

的人。文中指苏秦的兄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受到家人的嘲笑后,知耻后勇,闭门不出,遍览藏书,满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

可以游说各国君主了。

B.苏秦先后游说秦赵、燕等国,都未获支持,但他锲而不舍,最终成功地游说了赵肃侯。

C.苏秦师从鬼谷子,后来在赵肃侯的支持下,带着各种贵重物品成功游说诸侯,并最终成

为六国的国相。

D.苏秦从兄弟、妻嫂等亲人在他穷困潦倒时和后来风光时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感慨万分。

5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4分)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分)

14.苏秦游说秦惠王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苦笋

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②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

笋。脱襁:竹笋剥去了外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_______”,且

“________________”,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6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

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

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

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

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

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

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成语是()(3分)

A.前无古人下笔成文不学无术B.前所未闻目无全牛胸无点墨

C.前无古人目无全牛不学无术D.前所未闻下笔成文胸无点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社的兴亡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

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

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

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

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阅读下里面文字,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①与王夫人、贾母的对话多用口语,①,

如元妃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

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

王夫人答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后来再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答曰:“无

谕,外男不敢擅入。”母亲对女儿、祖母对孙女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

但这里的情境是,贾母和王夫人面对的不仅是孙女、女儿,②,需要用一

种非常严肃的书面化语言对答。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切,而王夫人、贾母的书面语言

似乎在控制情感,但深一步看,这种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贵妃对祖母和母亲用

轻松随便的大白话可以交谈,以此表现她的亲切,且祖母和父母却不可以如此,这体现了皇

家的尊严。一般而言,③,这种身份和语体的差异反而表现出贵族阶层的体恤

下情,而下层则需要用合乎上层身份的语体来应答,以此显示对上层贵族的尊重。语体的文

白差异暗含着礼仪文化的等级制度,其中还进一步蕴含着情与礼、忠与孝的冲突。

7

注:元妃:贾元春,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因贤孝才德选秀入宫,

做女史,掌管后宫礼仪等,后封为贤德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文段是元妃与父亲的对话,结合21题的内容,分析父女二人的对话特征及其原因。(4分)

(元妃)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

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

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

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

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

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

隆恩也。”

(《红楼梦》第十八回)

①元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贾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O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

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8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第五次质量检测测试

语文参考解析

2023.05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第4段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

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指的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

选项范围扩大。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材料二第2段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

格,变得十分世故”,这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而是的观点。第3段说“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

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4段。

3.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

好人”错误。材料三第3段说“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

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

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

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

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三第1段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先明确观点,再在

后面分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故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②中间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

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

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典型的举例论证。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

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如“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属于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

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是单一的;②从读者角

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

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的形象复杂化。(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6分)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

价众说纷纭的原因。分析角度紧扣众人的评说中思考,从人物的真实性思考,如材料一说“其中所叙的人物,

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

从读者审美角度思考,如材料二说“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

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

可从创作手法思考,如材料三说“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

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使用的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

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6.C(运用插叙的手法)

7.A(这是苏秦主动放弃平庸和属实后的选择。)

8.①梦幻破裂,离家苦修;②修筑草庐,归于静思;③卧薪尝胆,大彻大悟。(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

三点给4分。)

9.①情节安排上,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②

人物形象塑造上,忠犬相伴,给了孤独中苦读的苏秦陪伴和精神力量,让苏秦身上多了一些人性的柔软,使人

物形象更丰满;③艺术效果上,忠犬是父亲临终留给苏秦的,代表着父亲无言的支持,和《史记》中“兄弟嫂

妹妻妾皆笑之”相比,让故事多了一丝温情。(一点2分,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10.B(原文翻译: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

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11.C

C项说法前后颠倒。合纵策略对六国有利,连横策略则对秦国有利。

12.B

B项“苏秦先后游说秦、赵、燕等国,都未获支持”说法错误。从原文看,苏秦到燕国后,

燕文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说明苏秦在燕国是受到燕国的支持重新出使赵国的。

13.①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立国”翻译为“即

位”给1分;“未尝”翻译为“不曾”、“从未”等给1分,“长计”翻译为“长治久安的策略”给1

分。句子大意落实在“立国日浅”和“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两句的翻译上。)

②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原因(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

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第一个“度”:计划,1分;第二个“度”:

考虑,1分;“是”:认为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14.目的是让秦秦王统一天下,面北而帝。理由是秦国一是有地利之利,环境优越;二是

有人和之利,百姓可教,可齐心协力。(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

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

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

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下了一整年的功夫,说:“就凭这些足可

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

周显王也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

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

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

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

因而不任用苏秦。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

苏秦。苏秦又去燕国游说,劝燕文侯,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

赵王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

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

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于是苏秦游说了韩宣王,又游说了魏襄王,到东边游说齐宣王,到西南方游说楚威王,

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苏秦当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

中经过洛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

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

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

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

如今,我难道还佩戴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

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

达十五年之久。

15.C

“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的原因并非“吃起来口感苦涩”,而是要让苦笋长大成材,“放使干霄战风

雨”。

16.①魏征直言进谏,常令人难以接受就好比竹笋味苦,口感苦涩;②魏征性格正直不阿就好比苦笋耿介有节。

(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脱襁:竹笋剥去了外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

子。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

③极知:深知。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

④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太宗虽然经常被魏

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

-2-

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殊:特别,很。媚妩:美好可爱。放:放手。干霄:冲上云霄。

菜盘子里面的苦笋忽然让人眼前一明,剥去外皮并列排放就像白玉般的幼婴。

我深知耿介实乃苦笋种属的本性,笋节在苦竹发芽初始即已萌生。

苦竹如魏征般太过美好可爱,告诫孩童手下留情切莫过多来取用。

自古以来,人才必须要培养,所以请放手苦竹,让它高入云霄,搏击风雨历练才情。

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

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

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

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

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

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

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

赏识之处。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砺。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

“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17.(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盖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胥怨者民

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空1分,错一空扣1分。)

18.A

①前所未闻,多形容事情,不合符语境。②目无全牛,形容技艺高超,和下文语境不符

合。③胸无点墨,贬义词,形容贾宝玉不适合。

19.D

(原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②搭配不当,

“寓意”应改为“寓示”。)

20.

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1分)

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1分)

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

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2分)

21.①而他人回答却多用文言书面语②更是皇家贵妃③高层贵族可以用口语言说(一点2分,

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文段涉及到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结合后文“母亲对女儿、祖母对孙女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

对应“元妃与王夫人、贾母的对话多用口语”,则此处是别人的回答,故应填“而他人回答却多用文言

书面语”。

②此处和前一句为递进关系,元春为贵妃,再结合后文“这体现了皇家的尊严”,故填“更是皇家贵

妃”。

③此处概括为后文“这种身份和语体的差异”,“这种身份”指高层贵族,“语体”指口语,据此推出应填

“高层贵族可以用口语言说”。

22.

①元妃与父亲说话时选用的是文言语体,因为父亲是朝廷命官,双方需要遵循皇家礼仪,所以她只

能用文绉绉的话语来述说内心的哀怨;

②贾政的话语用的是更加整齐的文言句式,因为他是以臣下的身份和元春对话,表述的是对皇上的感恩和

忠心,话语中需体现臣子对皇家礼仪的尊重。(一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述特点及原因的能力。

结合“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今虽”“然终”等语言可知,元妃与父亲说话时不再是口语,

而是选用文言语体;“骨肉各方、终无意趣”等语言表现了内心的哀怨。因为自己是皇家贵妃,父亲是

-3-

朝廷命官,二人是君臣关系,双方都需要遵循皇家礼仪,所以她只能用文绉绉的话语来述说内心的哀怨,

而不能像在贾母、王夫人面前直言流泪。

结合“臣,草莽寒门……”“岂意……”“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惟朝乾夕惕……”“愿我君……”等

语言可知,贾政的话语全部用整肃的文言表述形式,句首先称“臣”,可见贾政是以臣子身份和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