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

一、基础积累(共32分)

1.(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àng)应和(hè)着(zháo)落参(cēn)差不齐

B.贮(chǔ)蓄粗犷(guǎng)惩(chěng)戒咄(duó)咄逼人

C.莅(lì)临盔(huī)甲怂(sǒng)恿混(hǔn)为一谈

D.哺乳(bǔ)蜷(quán)伏怅(chàng)然拈(niān)轻怕重

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

B.有误,“贮蓄”的“贮”应读“zhù”,“惩戒”的“惩”应读“chéng”,“咄咄逼人”的“咄”应读“duō”;

C.有误,“盔甲”的“盔”应读““kuī”,混为一谈”的“混”应读“hùn”;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温驯帐蓬纯粹骄媚

B.狭隘派遣云宵倜傥

C.镶嵌宽敞瞭亮绿茵茵

D.喉咙烘托乞丐花团锦簇

D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有误,“帐蓬”的“蓬”应为“篷”,“骄媚”的“骄”应为“娇”;

B.有误,“云宵”的“宵”应为“霄”;

C.有误,“瞭亮”的“瞭”应为“嘹”;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面对摆在眼前的所有证据,他恍然大悟,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

C.这一篇诗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两篇文章不能混为一谈。

D.如今的沂蒙山无论从人民生活,还是整个山区的环境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

望文生义

A.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B.使用有误,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C.混为一谈:指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做同样的事物谈论。

D.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2七上·济宁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紧握拳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_______。

②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_______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③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_______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A.离别取决而且B.诀别决定固然

C.离别决定固然D.诀别取决而且

D

近义词

读完题目,明确题干中要求全部恰当的一项。①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离别:较长时间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故“诀别”更合语境。②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从句中语境看,应选“取决”。③“而且”是连词,表示进一步。“固然”是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根据语境,应选“而且”。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5.(2018·绥化)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C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本题要注意两点:①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②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如“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构成因果关系。“杜鹃啼”与“惊醒了一山桃花”相契合。“风起”自然有了“飞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前后句子的关键词判断,“雷”——“惹哭云”,“杜鹃啼”——“惊醒花”,“风起”——“飞絮”。

6.(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A

比喻;拟人

A.是比喻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BDC.是拟人修辞。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7.(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雄奇豪迈”见称。

B.《秋天的怀念》的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

B

其他常识;观沧海;秋天的怀念;作家作品

ACD.正确;B.有误,《病隙碎笔》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藤野先生》中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C

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从《藤野先生》文中可以知道引发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思想上受到极大震撼,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更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改变志向,弃医学文。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④非吾所欲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11.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9.约定;丢下;回;希望

10.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11.文:做人要讲诚信。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俸禄。”母亲说:“(你)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让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③句意为: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回;④句意为:不是我所希望的。欲:希望。

故解析为:约定;丢下;回;希望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句意为: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中重点词语有:事,侍奉;诚,诚实。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故解析为: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来把握主旨,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甲文根据元方的话,可以从做人的“信”与“礼”来阐述;乙文的故事则是教育我们为人的坦诚,为官的清廉。然后比较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即可。从甲文中父亲友人最后下车拉元方的行为,以及乙文中田子上朝退还金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行为。

故解析为:文:做人要讲诚信。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写出诗人运用的三种写景手法。

13.这首诗是怎样表述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12.色彩、动静、远近、拟人。

13.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或“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把握诗歌内容;表述的思想感情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本题考查诗歌中写景的手法。首先,色彩的运用。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在颔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再次,颔联中“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故解析为:色彩、动静、远近、拟人。

1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表述技巧及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前三联写景,用“乐景衬悲情”,尾联是直抒胸臆。

故解析为: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或“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14.(2022七上·济宁月考)默写填上空。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述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8)《<论语>十二章》中“,”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1)山岛竦峙

(2)潮平两岸阔

(3)枯藤老树昏鸦

(4)岐王宅里寻常见

(5)回乐烽前沙似雪

(6)学而不思则罔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竦峙、阔、鸦、岐、烽、罔、愁、浮。

故解析为:⑴山岛竦峙

⑵潮平两岸阔

⑶枯藤老树昏鸦

⑷岐王宅里寻常见

⑸回乐烽前沙似雪

⑹学而不思则罔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三、语言运用(共12分)

15.(2022七上·济宁月考)“德”文化意蕴深厚,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德”甲骨文写作,从“”,从“”。“”即行路,泛指行为;“”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德行兼备”中的“德”即用其本义:。“以怨报德”中的“德”则引申为。(填序号)

A.道德;品行

B.心意

C.恩惠

(2)根据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对于“德”中国文化有哪些传承和发展?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②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班级在“世界文化发展日”举办“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具体活动。

(1)A;C

(2)从古到今,“德”的内涵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现代社会对“德”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德”的重要体现。

(3)示例:“中华美德”我来说;“中华美德传承”故事会。

词义理解;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1)本题考查字义探究。“德行兼备”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的意思。德:用其本义“道德、品行”;“以怨报德”意思是: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德”用其引申义:恩惠。(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此题要对三则材料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把握,了解清楚古代的“德”的内涵是什么。发展到现代,“德”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但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这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对“德”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德”的重要体现。(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围绕“传承中华美德”活动主题来设计,言简意赅,表述清晰,主题突出,活动便于落实即可。

故解析为:⑴A;C

⑵从古到今,“德”的内涵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现代社会对“德”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德”的重要体现。

⑶“中华美德”我来说;“中华美德传承”故事会。

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⑶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述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所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6.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17.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

1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述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19.结合全文,探究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16.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17.嫣红;橘黄;鹅黄;雪白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述了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⑴记叙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的情感出发点

16.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作用。写北国春天之前,先写杭州春天梅花开放,但杭州的春天“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不像北方的春天那样一点一点迟迟到来,这样两厢对比,突出北国春天的美。

故解析为: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认真阅读以上语段,从中找出色彩变化的词语“嫣红”“橘黄”“鹅黄”“雪白”即可。

故解析为:嫣红;橘黄;鹅黄;雪白

1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修辞:明确修辞方法+结合句意分析(人或物的特点、状态)+结合中心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情感)+基本结论(常见的: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表述效果好,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特殊的:富有文学性,富有想象力,富有美感…).如此题必须按照此步骤进行。本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述了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解析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述了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来分析。“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中“一点点”突出春天到来过程漫长、曲折、艰难,写出了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内在精神,从修辞角度看,运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解析为:突出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学情调研试卷

一、基础积累(共32分)

1.(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àng)应和(hè)着(zháo)落参(cēn)差不齐

B.贮(chǔ)蓄粗犷(guǎng)惩(chěng)戒咄(duó)咄逼人

C.莅(lì)临盔(huī)甲怂(sǒng)恿混(hǔn)为一谈

D.哺乳(bǔ)蜷(quán)伏怅(chàng)然拈(niān)轻怕重

2.(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温驯帐蓬纯粹骄媚

B.狭隘派遣云宵倜傥

C.镶嵌宽敞瞭亮绿茵茵

D.喉咙烘托乞丐花团锦簇

3.(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面对摆在眼前的所有证据,他恍然大悟,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

C.这一篇诗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两篇文章不能混为一谈。

D.如今的沂蒙山无论从人民生活,还是整个山区的环境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2022七上·济宁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紧握拳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曾经幼稚可笑的自己_______。

②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_______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③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_______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A.离别取决而且B.诀别决定固然

C.离别决定固然D.诀别取决而且

5.(2018·绥化)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6.(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2022七上·济宁月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雄奇豪迈”见称。

B.《秋天的怀念》的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

8.《藤野先生》中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④非吾所欲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11.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写出诗人运用的三种写景手法。

13.这首诗是怎样表述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14.(2022七上·济宁月考)默写填上空。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述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8)《<论语>十二章》中“,”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三、语言运用(共12分)

15.(2022七上·济宁月考)“德”文化意蕴深厚,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德”甲骨文写作,从“”,从“”。“”即行路,泛指行为;“”即直视或看着直线。“德行兼备”中的“德”即用其本义:。“以怨报德”中的“德”则引申为。(填序号)

A.道德;品行

B.心意

C.恩惠

(2)根据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对于“德”中国文化有哪些传承和发展?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②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班级在“世界文化发展日”举办“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具体活动。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2022七上·济宁月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之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所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选自2010年3月26日《广州日报》,略有改动)

16.文章开关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17.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

1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述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19.结合全文,探究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解析解答部分

1.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

B.有误,“贮蓄”的“贮”应读“zhù”,“惩戒”的“惩”应读“chéng”,“咄咄逼人”的“咄”应读“duō”;

C.有误,“盔甲”的“盔”应读““kuī”,混为一谈”的“混”应读“hùn”;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D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有误,“帐蓬”的“蓬”应为“篷”,“骄媚”的“骄”应为“娇”;

B.有误,“云宵”的“宵”应为“霄”;

C.有误,“瞭亮”的“瞭”应为“嘹”;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B

望文生义

A.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B.使用有误,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C.混为一谈:指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做同样的事物谈论。

D.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D

近义词

读完题目,明确题干中要求全部恰当的一项。①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离别:较长时间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故“诀别”更合语境。②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从句中语境看,应选“取决”。③“而且”是连词,表示进一步。“固然”是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根据语境,应选“而且”。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5.C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本题要注意两点:①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②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如“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构成因果关系。“杜鹃啼”与“惊醒了一山桃花”相契合。“风起”自然有了“飞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前后句子的关键词判断,“雷”——“惹哭云”,“杜鹃啼”——“惊醒花”,“风起”——“飞絮”。

6.A

比喻;拟人

A.是比喻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BDC.是拟人修辞。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7.B

其他常识;观沧海;秋天的怀念;作家作品

ACD.正确;B.有误,《病隙碎笔》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C

朝花夕拾;作品的基本内容

从《藤野先生》文中可以知道引发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思想上受到极大震撼,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更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改变志向,弃医学文。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9.约定;丢下;回;希望

10.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11.文:做人要讲诚信。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俸禄。”母亲说:“(你)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让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③句意为: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回;④句意为:不是我所希望的。欲:希望。

故解析为:约定;丢下;回;希望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句意为: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中重点词语有:事,侍奉;诚,诚实。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故解析为:①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来把握主旨,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甲文根据元方的话,可以从做人的“信”与“礼”来阐述;乙文的故事则是教育我们为人的坦诚,为官的清廉。然后比较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即可。从甲文中父亲友人最后下车拉元方的行为,以及乙文中田子上朝退还金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行为。

故解析为:文:做人要讲诚信。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2.色彩、动静、远近、拟人。

13.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或“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把握诗歌内容;表述的思想感情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本题考查诗歌中写景的手法。首先,色彩的运用。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在颔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再次,颔联中“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故解析为:色彩、动静、远近、拟人。

1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表述技巧及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前三联写景,用“乐景衬悲情”,尾联是直抒胸臆。

故解析为: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运用“以乐景衬悲情”的手法(或“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14.(1)山岛竦峙

(2)潮平两岸阔

(3)枯藤老树昏鸦

(4)岐王宅里寻常见

(5)回乐烽前沙似雪

(6)学而不思则罔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竦峙、阔、鸦、岐、烽、罔、愁、浮。

故解析为:⑴山岛竦峙

⑵潮平两岸阔

⑶枯藤老树昏鸦

⑷岐王宅里寻常见

⑸回乐烽前沙似雪

⑹学而不思则罔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5.(1)A;C

(2)从古到今,“德”的内涵都包括忠于国家、对人仁义友善、为人讲诚信。现代社会对“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