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一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行酿酒师(节选)

铁凝

终于说到了酒。先品酿酒师带来的自酿酒。酿酒师太太客气地谢过那两位白面侍者,从其中一位手里接过醒酒器,亲自为大家斟酒;白面侍者立即退至不惹眼处,职业性地垂手侍立。无名氏持住杯颈,观察酒体深闻酒香,他静下心,尝了第一口。就算他的酒龄如此之浅,和在座各位相比他应该是个怯场者,就算他真的怯场,他还是品出了这款酒色暗红、果香味丰富的自酿酒的高雅气质。它讨喜,柔顺却并不通俗,味道十分集中。他观察左手边的小司,小司的表情是沉吟中的肯定。无名氏有几分惊喜地对酿酒师说,不知道这酒是在哪里酿出来的,北京附近?听说密云有块地最适合。这酒有名字吗?也许是出自库尔勒?你们不是一直在说库尔勒吗?他说着轻轻一抬手,两位侍者之一迅疾将倒空的酒瓶递上,却原来这是一只没有酒标的“裸瓶”。无名氏拿过酒瓶看看瓶身又抠抠深凹的瓶底,继续他的提问:“这么好的洒怎么没有名字呢?”

酿酒师矜持地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名字的酒才有可能是酒中珍品。那些名声震天的你能喝吗?比如“拉菲”。你喝你就是土老财。当然,我不否认这都是让国人给闹的。

会长说得了你也别太卖关子,快把你这酒名告诉无总。

无名氏说还是得有个名字啊。

酿酒师说我这是被逼无奈,这酒名叫“学院风”。

学院风。无名氏说。

学院风。会长说。

学院风啊。无名氏几乎抒起情来。他觉得这名字很有趣,他由风还想到风土。他更心仪风土这个词。他觉得人的根系如同葡萄的根系一样,都是和风土相连的,有风而无土那不就成风筝了吗。风土,还不如叫学院风土呢。但是学院和风土又有何相干?

会长适时把酿酒师再做介绍,他说酿酒师原是农学院果木栽培的教授,擅长化验,一种酒他能给你化验出好几十种酵母。

可酒是酿出来的,不是化验出来的啊。一直闷着头吃冷盘的小司突然说。

酿酒师显然没把这个胖乎乎的年轻人放在眼里,他对无名氏说,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庄园我都去过,上星期还陪一个国企的副总去智利买了酒庄。中国,不客气地说,目前最理想的葡萄种植地就是库尔勒。你可能不相信吧,我爱那地方,三年之内我飞了一百多趟。

一百多趟,这的确是个有规模的飞行数字,可是酿酒师用什么时间酿酒呢?

无名氏还是对酿酒感兴趣。他希望酿酒师对他做些酒的启蒙,比如眼下这款“学院风”的特点,是什么葡萄酿出来的,他该怎样欣赏它。这时酿酒师身上的手机响了,他起身离席接电话,一迭声地叫着“董事长”。电话那边好像答应了什么事,请他提供账号。当他回到饭桌时,面带兴奋地搓着双手。他不提葡萄,只讲库尔勒的旅游资源,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罗布泊、楼兰古城探险什么的。酿酒师太太也不失时机地做些补充。她说那地方就是仙境,什么烦恼一到那儿都会化掉,包括疾病。她说她跟当地的女孩子们跳舞,都跳好了颈椎病。她说着,像维吾尔族姑娘那样灵活地动起了脖子,动脖子是维吾尔舞蹈的一个基础动作。以她看上去的年龄,她的这个动作并不讨嫌,也可以说还有几分质朴的天真。本来无名氏已经开始有点厌烦酿酒师的做派,但是酿酒师太太的掺和削弱了这种厌烦。无名氏不禁想到一种名为小维铎的葡萄品种,独立不成气候,可它的单宁味和辛辣味都足,既清新又复杂,对于掺和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无名氏了解到,波尔多列级酒庄的很多酒都需要小维铎的掺和。他于是坚持问酿酒师“学院风”是用什么葡萄酿成的。

葡萄?是的,葡萄。酿酒师喃喃着,仿佛主人在向他提起一件早年模糊的旧事。

会长救场似的对无名氏说,“学院风”就出自库尔勒的葡萄啊。那儿,有人已经许给酿酒师两百亩地,种什么葡萄都绰绰有余。

无名氏说你的意思是那儿有了地还没有葡萄?

会长说有,有,新疆哪儿找不着葡萄啊。

无名氏说我可听说酿好酒需要有年头的葡萄。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也不是一回事。法国那些名庄的葡萄藤至少是二三十年以上的。

酿酒师自负地拖着长声说,用——不——着。您还会说那些名庄的酒不都得酿个一两年么。我告诉您,根本用不着。这款“学院风”我就用了一个星期,我有化学方法,快得很。您也尝了,不输给他们吧

无名氏又喝了一口“学院风”,他不改初衷;这的确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酒特别是,假如它真出自酿酒师在库尔勒的化学酿造,

酿酒师趁着无名氏的兴致鼓动似的说,他和几个朋友打算把那两百亩地分割成小块建若干幢别墅,无名氏——无总有兴趣可以参与,钱不用多投,500万就行。500万,在北京能干什么呀?在库尔勒,您就可以有自己的葡萄庄园。您想亲自酿酒,您想摘葡萄,您想旅游,直飞库尔勒了。平时我们给您看着房,游客来也租给他们住,何乐而不为?

无名氏听明白了,怨不得酿酒师不喜欢谈酿酒呢,而且有点憎恨葡萄。再多提葡萄和酒,说不定他能跟你急。可是无名氏不想将500万扔在酿酒师的这个建房项目里,虽然这的确不是大钱,那他也不乐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名氏在品尝出自酿酒的讨喜、柔顺后接连抛出三个问题,体现出他内心的愉悦,以及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自酿酒信息的急切心情。

B.面对无名氏的追问,酿酒师故作矜持,欲擒故纵,目的是想通过自酿酒抓住无名氏的心,进而获得无名氏的信任,拉到项目投资。

C.酿酒师向大家介绍新疆资源时,酿酒师太太不失时机地做些补充,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小说主要体现了他们感情深厚,兴趣相投。

D.会长在小说中虽然出场次数不多,却时刻维护着酿酒师,极力帮助酿酒师获得无名氏的信任,暗示会长与酿酒师很可能是一伙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场宴会上,围绕“酒”展开话题,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叙事清楚,结构完整。

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表现无名氏品尝自酿酒时的情形,突出无名氏对品酒感兴趣,并引出后面的情节。

C.小说穿插酿酒师中途接打电话的情节,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与他极力鼓动无名氏投资的行为相呼应

D.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所谓的酿酒师,不过是一个以酿酒为名的投机商人,透露出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丑陋的灵魂。

8.小说中的自酿酒是用化学方法调制出来的,这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无名氏,也有人说是酿酒师,你认为是谁呢?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我盯着“摩尔人”的身影,心中突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思路狂乱起来。如果不是他搂抱住我,我相信我是一定可以救出妹妹的!对小妹的死他是有罪过的!

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帐篷。“摩尔人”听到我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他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也许他看到了我怒不可遏的狂乱的脸色,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霍然对他扬起了拳头。“我恨你!”我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摩尔人”注视了我一瞬间,慢慢朝我背转了高大的身躯,朝荒原黝黑的深处走去,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

深夜,“摩尔人”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在我缺乏理智地对待了他之后,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

我后悔极了,不安极了。我守护着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第一次体验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孤独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处境。我整夜没有合眼。

黎明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奔出帐篷,“摩尔人”已经在帐篷外跳下了马背。“马?哪来的马?……”我忘记了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亲切地跟他说话。他说:“前几天,我曾在树林中发现被猎刀砍断的树枝,断定这附近可能有鄂伦春猎人。昨天夜里我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借了这匹马。副指导员怎么样?”

“还是昏迷不醒。”

“鄂伦春猎手们说,可能染上了出血热。”

“出血热?!……”

我的心顿时冷却了。我听说过这种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像秋风吹落一片树叶。

“摩尔人”又说:“你立刻骑上这匹马,顺着我们的来路护送副指导员回去!你迎到我们的连队。指导员就有救了!”他完全是命令的口气。

“不!你护送她。我留在这里!”

“我的身体太重,半路上非把这匹马压垮不可。它已经跑得够累了!由此向西五十里,可以绕过‘鬼沼①’,你们沿沼地向西走吧!”

再争执就是卑劣的虚伪。“摩尔人”用行李绳将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缚在我后背,扶我跨上了马鞍。“把枪带上。”他把步枪递给了我。

“你留下。”

“你带上,以防万一。”他将步枪挂在马鞍上,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在马屁股上猛擂了一拳,那马嘶叫一声,撒开四蹄,朝西疾驰而去。

朝西虽然比朝东少绕三十里路,但却要经过一片“塔头”甸子。幸亏那马是纯种鄂伦春猎马。这种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能吃苦耐劳,是猎人之友,是荒原上的骆驼。

绕过“鬼沼”,我仍一路不停地踢着马腹。那马仿佛体谅我的心情,速度毫不懈慢。又疾驰了大约三十里路,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了。突然它打了几个响鼻,四腿发抖,蹄步摇摆起来,它似乎还想全力奔驰,但前蹄却跪倒了。我的双腿刚刚离开马鞍,在地上站稳,它便侧身一卧,伸长了脖子—--它彻底累垮了!这有灵性的动物,在倒下时,也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它那双琉璃眼,歉意地悲哀地望着我。

“放下我,放下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

副指导员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她在我背上挣动着被缚住的身子。我解开绳子,将她轻轻放在地上,让她的头和肩靠在我的胸前。我轻轻地对她说;“副指导员,我要护送你迎接连队,你病得很严重!”

她喃喃地问:“我要死了,是么?”

听我所爱的人说出这种话,我如万箭穿心,难受极了!我大声回答她:“不,你不会死的!”她吃力地微笑了一下说:“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妈了,我真想他们啊!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②’上秋收之后……”

我呜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她脸上。

“别哭,”她轻轻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一大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淌了出来。我紧紧搂着她,放声大哭。

“你看,那是什么?多像书上写的那种忘忧果!你给我折一枝来,好么?”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忽然闪亮闪亮的,盯着附近的什么东西。

我顺着她的目光,发现了一丛紫红的尚未开放的达子香花。我将她靠在马鞍上,站起身去折那丛达子香。待我折了一束花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和那匹鄂伦春猎马同时停止了呼吸!大地在我脚下旋转,蓝天变成了黑色。

我擦干了眼泪,将那束达子香别在她衣扣里,跪了下去。我又背起她,继续朝前走。

这时,在地平线上,我看到了连队的带状的影子……

全连队为副指导员默哀了许久许久。每一个人都流出了真诚的眼泪。

当连队行进到“鬼沼”边时,冥冥的暮色开始在荒原上织成了帏幔。有人发现了一顶棉帽子,我认出是“摩尔人”的狗皮帽。帽兜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我探出了一条涉过‘鬼沼’的路,以树枝为,由此向东,一里远处……”

当天晚上,全连队的人都平安地涉过了“鬼沼”。可是我们却到处也找不见“摩尔人”。

第二天黎明,在“流浪者”河边,发现了“摩尔人”的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周围的一切,都无声地向我们做证,这里曾进行过怎样触目惊心的人与兽的搏斗!可以想见,强壮勇猛的“摩尔人”是怎样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我们在悲痛的日子里,开始在“满盖荒原”上播种。

按照副指导员的遗嘱,我们将她埋葬在“鬼沼”旁。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有删改)

①鬼沼:北大荒上的一片沼泽。②满盖荒原:“满盖”在鄂伦春语中是“魔王”的意思,鄂伦春人把那“鬼沼”后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叫作“满盖荒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尔人”回来后,“我”忘记我们之间不愉快,亲切地跟他说话,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对荒原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垦荒的艰难。

C.小说中的鬼沼和狼是恶劣环境的代表,“摩尔人”探鬼沼、与狼搏斗,表现了垦荒者战胜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D.小说以雄浑的笔调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勇于开拓的热血青年形象,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壮中得到升华。

7.关于文中鄂伦春猎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鄂伦春猎马体形矮小,照应前文“摩尔人”因身体重而让“我”护送副指导员迎接连队的内容。

B.“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足见鄂伦春猎马疾驰时间之长及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C.写鄂伦春猎马力尽身亡时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双眼充满歉意悲哀,彰显其灵性。

D.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都直接体现了兵团知青的牺牲精神。

8.请结合文本,概括“摩尔人”的形象特点。(4分)

9.“满盖荒原”上环境艰苦,但这篇文章中却着力写了一丛达子香花,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山东省菏泽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叉李广贤

我接到除奸令时,太阳刚露半张脸,天边的赤霞让我想到了“流血”。难道我这朵花要在十八岁这一年凋落吗?

打粉成漂亮的小媳妇,我挎着篮子,快步来到了古渡边。放好搓衣板,抚了抚怦怦跳的胸口,让自己进入了洗衣状态。

一对野鸭子幸福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我抓把泥投过去,把它们吓飞了。我真怕待会儿狗子们的子弹伤到了它们。

也就在这一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龙腾师哥刚毅的面庞。若有他暗中配合,该有多好。师傅哇,当初你为啥不让师哥和我一块儿下山呢?你非说他练的是笨重钢叉,除了叉鱼一无所用。嘿,真是个老顽固!

太阳慢慢升起,血色渐渐凝去。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漂荡在岸边,未看到摆渡人的身影。

内线报告,今天伪军司令张八要回古渡镇为其父亲庆寿,这个爱耀武扬威的汉奸头子,天没亮就带着一个手枪队,乘着一艘机动船往家赶了。

从县城到渡口四十余里,算算这个时辰也该到了。

就在我焦急张望的当儿,忽听扑通一声水响,惊然扭头,只见不远处一棵柳树下现出一个巨大的涟漪,许久方才消散。还好,未见异常。我长吁了口气。天哪,这该是一条多么大的鱼呀。

不久,上游传来了机动船的轰鸣。我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飞镖。“只有镇定,才能确保一镖致命。”来前,队长对我千叮咛万嘱咐。

目标还没到跟前,紧张个啥?真没出息!想想被张八残害的百姓,还有不少因他而牺牲的战友,你区区一条小命又算得了啥?

轰鸣声越来越近,看清了,船上站满了手握寿礼盒子的黑狗子,足有四十来个。我抑制着忐忑,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眼角的余光时刻没敢离开船上。其实这会儿飞镖已被我藏在了手里,只等着目标出现了。张八是个瘦麻秆,常在县城游击的我早就认清了他。

机动船紧挨着摆渡小船靠了岸。

“司令,有个漂亮小娘们在这儿洗衣服。”一黑狗子喊。

“快让老子瞧瞧。”有人应答。

我做出收拾衣服要走的样子。张八站到了船头。为麻痹他,我套起了近乎:“哟,是八哥回来了。”果然那双狗眼里放出了笑嘻嘻的光芒。

就在我握镖的右手暗中发力的时候,哪料船头忽地钻出半条赤身,紧接着嗖地飞起一物,张八应声栽进了水中。事发突然,待我回过神来,发现一连串的漩涡朝着下游方向去了。黑狗子们想起向水里放枪时,对岸响起了接应我的枪声。我趁机飞奔上岸,躲到了一棵大柳树后。我怕他们救走张八,向下船者发去了飞镖。接连倒下几个后,黑狗子们没敢恋战,丢下他们的司令,掉过船头逃走了。

张八死了,可让他喉穿命毙的并非我的飞镖,而是一把眼熟的钢叉!谁会有这般精准功夫?我立马想起了方才远处的那声水响,继而想到了师哥龙腾,急忙划起那条摆渡小船,顺流找了二十余里,并没发现什么尸首。我这才放下心来。

得到队长允许,我提着那把钢叉上了山。问明来意,师傅指着屋角的叉说:“龙儿私自下山已有月余,走时并未带叉。”我傻了眼。

莫非……我又想到了摆渡人。你想,吃这碗饭的,哪有缺岗的道理?有没有这种可能:此人恨透了张八,得知他这日回家,口噙芦苇管,提前埋伏在了自己船下?可是一见到那人,我立马失望了:他的鱼叉就在船里。

后来,我又走访了这一带所有的靠叉鱼谋生的汉子,结果都是摇头否认。

难道这是一把神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留在古渡镇当了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带着钢叉进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或者等来那位暗中帮了我的英雄。我不言放弃,因为我始终怀疑着一个人。只要他还在人世,迟早会现身。谁知从十八岁起整整找了七十二年,依然未见他的踪影。师哥呀,你到底去了哪里……

祖母九十岁那年,给我讲完她的故事,带着那难以释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某日,一位言称捐赠革命遗物的耄耋老人,带着把钢叉,由其儿子推着轮椅,来到了抗战纪念馆。他告诉我,他大哥当新四军时,用这把钢叉叉死过数不清的鬼子与汉奸。我肃然起敬,忙问其兄尊姓大名。老人颤抖着手递给了我一张尚能辨认字迹的烈士证书。

“龙腾?!”我惊诧莫名,眼泪瞬间奔涌而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祖母去执行危险的除奸任务时,开始也有胆怯的心理,但对汉奸的嫉恨让她克服了这种心理。

B.小说中的祖母年轻时曾经和师哥龙腾一起在山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祖母善于发飞镖,师哥善于使用钢叉。

C.为了能够找到神叉的主人,即帮助祖母的英雄,祖母费尽心思,多方打听,并为此去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

D.祖母未找到神叉主人而抱憾离世,这对“我”触动很大,为实现祖母遗愿,“我”毅然去了抗战纪念馆上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处对天边赤霞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早上,同时也烘托了人物惨淡的心境。

B.小说第八段对巨大涟漪的叙写,看似是不经意之笔,实则是有心为之,为下文神叉除奸情节做铺垫。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心理描写。

D.小说叙述了祖母与一把神叉的故事,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以“神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小说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特点。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姚酿

①不错,又是古镇。

②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③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④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⑤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⑥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⑦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⑧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⑨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英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⑩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虬结:蜷曲缠绕

C.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率性:任性

D.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混沌:不纯净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认为只有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才能让黄姚散发永久的魅力。

8.文章第4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4分)

9.“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行酿酒师(节选)

铁凝

终于说到了酒。先品酿酒师带来的自酿酒。酿酒师太太客气地谢过那两位白面侍者,从其中一位手里接过醒酒器,亲自为大家斟酒;白面侍者立即退至不惹眼处,职业性地垂手侍立。无名氏持住杯颈,观察酒体深闻酒香,他静下心,尝了第一口。就算他的酒龄如此之浅,和在座各位相比他应该是个怯场者,就算他真的怯场,他还是品出了这款酒色暗红、果香味丰富的自酿酒的高雅气质。它讨喜,柔顺却并不通俗,味道十分集中。他观察左手边的小司,小司的表情是沉吟中的肯定。无名氏有几分惊喜地对酿酒师说,不知道这酒是在哪里酿出来的,北京附近?听说密云有块地最适合。这酒有名字吗?也许是出自库尔勒?你们不是一直在说库尔勒吗?他说着轻轻一抬手,两位侍者之一迅疾将倒空的酒瓶递上,却原来这是一只没有酒标的“裸瓶”。无名氏拿过酒瓶看看瓶身又抠抠深凹的瓶底,继续他的提问:“这么好的洒怎么没有名字呢?”

酿酒师矜持地说,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名字的酒才有可能是酒中珍品。那些名声震天的你能喝吗?比如“拉菲”。你喝你就是土老财。当然,我不否认这都是让国人给闹的。

会长说得了你也别太卖关子,快把你这酒名告诉无总。

无名氏说还是得有个名字啊。

酿酒师说我这是被逼无奈,这酒名叫“学院风”。

学院风。无名氏说。

学院风。会长说。

学院风啊。无名氏几乎抒起情来。他觉得这名字很有趣,他由风还想到风土。他更心仪风土这个词。他觉得人的根系如同葡萄的根系一样,都是和风土相连的,有风而无土那不就成风筝了吗。风土,还不如叫学院风土呢。但是学院和风土又有何相干?

会长适时把酿酒师再做介绍,他说酿酒师原是农学院果木栽培的教授,擅长化验,一种酒他能给你化验出好几十种酵母。

可酒是酿出来的,不是化验出来的啊。一直闷着头吃冷盘的小司突然说。

酿酒师显然没把这个胖乎乎的年轻人放在眼里,他对无名氏说,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庄园我都去过,上星期还陪一个国企的副总去智利买了酒庄。中国,不客气地说,目前最理想的葡萄种植地就是库尔勒。你可能不相信吧,我爱那地方,三年之内我飞了一百多趟。

一百多趟,这的确是个有规模的飞行数字,可是酿酒师用什么时间酿酒呢?

无名氏还是对酿酒感兴趣。他希望酿酒师对他做些酒的启蒙,比如眼下这款“学院风”的特点,是什么葡萄酿出来的,他该怎样欣赏它。这时酿酒师身上的手机响了,他起身离席接电话,一迭声地叫着“董事长”。电话那边好像答应了什么事,请他提供账号。当他回到饭桌时,面带兴奋地搓着双手。他不提葡萄,只讲库尔勒的旅游资源,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罗布泊、楼兰古城探险什么的。酿酒师太太也不失时机地做些补充。她说那地方就是仙境,什么烦恼一到那儿都会化掉,包括疾病。她说她跟当地的女孩子们跳舞,都跳好了颈椎病。她说着,像维吾尔族姑娘那样灵活地动起了脖子,动脖子是维吾尔舞蹈的一个基础动作。以她看上去的年龄,她的这个动作并不讨嫌,也可以说还有几分质朴的天真。本来无名氏已经开始有点厌烦酿酒师的做派,但是酿酒师太太的掺和削弱了这种厌烦。无名氏不禁想到一种名为小维铎的葡萄品种,独立不成气候,可它的单宁味和辛辣味都足,既清新又复杂,对于掺和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无名氏了解到,波尔多列级酒庄的很多酒都需要小维铎的掺和。他于是坚持问酿酒师“学院风”是用什么葡萄酿成的。

葡萄?是的,葡萄。酿酒师喃喃着,仿佛主人在向他提起一件早年模糊的旧事。

会长救场似的对无名氏说,“学院风”就出自库尔勒的葡萄啊。那儿,有人已经许给酿酒师两百亩地,种什么葡萄都绰绰有余。

无名氏说你的意思是那儿有了地还没有葡萄?

会长说有,有,新疆哪儿找不着葡萄啊。

无名氏说我可听说酿好酒需要有年头的葡萄。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也不是一回事。法国那些名庄的葡萄藤至少是二三十年以上的。

酿酒师自负地拖着长声说,用——不——着。您还会说那些名庄的酒不都得酿个一两年么。我告诉您,根本用不着。这款“学院风”我就用了一个星期,我有化学方法,快得很。您也尝了,不输给他们吧

无名氏又喝了一口“学院风”,他不改初衷;这的确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酒特别是,假如它真出自酿酒师在库尔勒的化学酿造,

酿酒师趁着无名氏的兴致鼓动似的说,他和几个朋友打算把那两百亩地分割成小块建若干幢别墅,无名氏——无总有兴趣可以参与,钱不用多投,500万就行。500万,在北京能干什么呀?在库尔勒,您就可以有自己的葡萄庄园。您想亲自酿酒,您想摘葡萄,您想旅游,直飞库尔勒了。平时我们给您看着房,游客来也租给他们住,何乐而不为?

无名氏听明白了,怨不得酿酒师不喜欢谈酿酒呢,而且有点憎恨葡萄。再多提葡萄和酒,说不定他能跟你急。可是无名氏不想将500万扔在酿酒师的这个建房项目里,虽然这的确不是大钱,那他也不乐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名氏在品尝出自酿酒的讨喜、柔顺后接连抛出三个问题,体现出他内心的愉悦,以及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自酿酒信息的急切心情。

B.面对无名氏的追问,酿酒师故作矜持,欲擒故纵,目的是想通过自酿酒抓住无名氏的心,进而获得无名氏的信任,拉到项目投资。

C.酿酒师向大家介绍新疆资源时,酿酒师太太不失时机地做些补充,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小说主要体现了他们感情深厚,兴趣相投。

D.会长在小说中虽然出场次数不多,却时刻维护着酿酒师,极力帮助酿酒师获得无名氏的信任,暗示会长与酿酒师很可能是一伙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场宴会上,围绕“酒”展开话题,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叙事清楚,结构完整。

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表现无名氏品尝自酿酒时的情形,突出无名氏对品酒感兴趣,并引出后面的情节。

C.小说穿插酿酒师中途接打电话的情节,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与他极力鼓动无名氏投资的行为相呼应

D.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所谓的酿酒师,不过是一个以酿酒为名的投机商人,透露出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丑陋的灵魂。

8.小说中的自酿酒是用化学方法调制出来的,这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无名氏,也有人说是酿酒师,你认为是谁呢?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6.C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小说主要体现了他们感情深厚,兴趣相投”错误,主要说明他们夫妻二人应该经常这样配合默契地拉项目投资。

7.B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运用肖像描写”错误,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8.①“终于说到了酒”表明此前酿酒师都在讲与“酒”无关的事,酿酒师避重就轻,并不热衷酿酒。②酿酒师三年飞了一百多趟库尔勒,“可是酿酒师用什么时间酿酒呢”暗示自酿酒是速成产品。③会长介绍酿酒师,说酿酒师原是农学院果木栽培的教授,擅长化验,暗示自酿酒的来源。④自酿酒取名“学院风”,“学院”暗示了自酿酒其实是实验室的产物。⑤当无名氏询问酿酒师“学院风”是用什么葡萄酿成的,酿酒师的反应暗示自酿酒不是用葡萄酿成的。(每点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的,也可给分)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要对文本进行梳理、分析。首先找到文中与自酿酒相关的内容,再梳理出能够暗示自酿酒是用化学方法调制出来的信息,最后分点陈述即可。

9.示例一:主人公是无名氏。①小说主要从无名氏的角度来叙事,写无名氏品酒,与酿酒师谈酒,得知酒的真相,以及得知真相后的感想。②无名氏是一个热爱品酒、渴望了解酿酒知识的富人,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③无名氏的名字具有代表性,小说通过无名氏的社交活动,揭示了当代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的,也可给分)

示例二:主人公是酿酒师。①酿酒师贯穿小说的始终,他请无名氏品酒,跟无名氏谈酒,鼓动无名氏投资,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小说的标题是《飞行酿酒师》,突出了酿酒师的重要性,可以认定小说主人公就是酿酒师。③虽然酿酒师是小说讽刺、批判的对象,但并不妨碍借酿酒师来反映生活现实,揭示生活本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的,也可给分)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如果认真思考问题,作答言之成理,就能得分。回答这道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标题及主旨等几个方面来作答。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我盯着“摩尔人”的身影,心中突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思路狂乱起来。如果不是他搂抱住我,我相信我是一定可以救出妹妹的!对小妹的死他是有罪过的!

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帐篷。“摩尔人”听到我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他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也许他看到了我怒不可遏的狂乱的脸色,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霍然对他扬起了拳头。“我恨你!”我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摩尔人”注视了我一瞬间,慢慢朝我背转了高大的身躯,朝荒原黝黑的深处走去,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

深夜,“摩尔人”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在我缺乏理智地对待了他之后,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

我后悔极了,不安极了。我守护着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第一次体验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孤独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处境。我整夜没有合眼。

黎明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奔出帐篷,“摩尔人”已经在帐篷外跳下了马背。“马?哪来的马?……”我忘记了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亲切地跟他说话。他说:“前几天,我曾在树林中发现被猎刀砍断的树枝,断定这附近可能有鄂伦春猎人。昨天夜里我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借了这匹马。副指导员怎么样?”

“还是昏迷不醒。”

“鄂伦春猎手们说,可能染上了出血热。”

“出血热?!……”

我的心顿时冷却了。我听说过这种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像秋风吹落一片树叶。

“摩尔人”又说:“你立刻骑上这匹马,顺着我们的来路护送副指导员回去!你迎到我们的连队。指导员就有救了!”他完全是命令的口气。

“不!你护送她。我留在这里!”

“我的身体太重,半路上非把这匹马压垮不可。它已经跑得够累了!由此向西五十里,可以绕过‘鬼沼①’,你们沿沼地向西走吧!”

再争执就是卑劣的虚伪。“摩尔人”用行李绳将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缚在我后背,扶我跨上了马鞍。“把枪带上。”他把步枪递给了我。

“你留下。”

“你带上,以防万一。”他将步枪挂在马鞍上,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在马屁股上猛擂了一拳,那马嘶叫一声,撒开四蹄,朝西疾驰而去。

朝西虽然比朝东少绕三十里路,但却要经过一片“塔头”甸子。幸亏那马是纯种鄂伦春猎马。这种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能吃苦耐劳,是猎人之友,是荒原上的骆驼。

绕过“鬼沼”,我仍一路不停地踢着马腹。那马仿佛体谅我的心情,速度毫不懈慢。又疾驰了大约三十里路,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了。突然它打了几个响鼻,四腿发抖,蹄步摇摆起来,它似乎还想全力奔驰,但前蹄却跪倒了。我的双腿刚刚离开马鞍,在地上站稳,它便侧身一卧,伸长了脖子—--它彻底累垮了!这有灵性的动物,在倒下时,也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它那双琉璃眼,歉意地悲哀地望着我。

“放下我,放下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

副指导员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她在我背上挣动着被缚住的身子。我解开绳子,将她轻轻放在地上,让她的头和肩靠在我的胸前。我轻轻地对她说;“副指导员,我要护送你迎接连队,你病得很严重!”

她喃喃地问:“我要死了,是么?”

听我所爱的人说出这种话,我如万箭穿心,难受极了!我大声回答她:“不,你不会死的!”她吃力地微笑了一下说:“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妈了,我真想他们啊!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②’上秋收之后……”

我呜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她脸上。

“别哭,”她轻轻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一大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淌了出来。我紧紧搂着她,放声大哭。

“你看,那是什么?多像书上写的那种忘忧果!你给我折一枝来,好么?”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忽然闪亮闪亮的,盯着附近的什么东西。

我顺着她的目光,发现了一丛紫红的尚未开放的达子香花。我将她靠在马鞍上,站起身去折那丛达子香。待我折了一束花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和那匹鄂伦春猎马同时停止了呼吸!大地在我脚下旋转,蓝天变成了黑色。

我擦干了眼泪,将那束达子香别在她衣扣里,跪了下去。我又背起她,继续朝前走。

这时,在地平线上,我看到了连队的带状的影子……

全连队为副指导员默哀了许久许久。每一个人都流出了真诚的眼泪。

当连队行进到“鬼沼”边时,冥冥的暮色开始在荒原上织成了帏幔。有人发现了一顶棉帽子,我认出是“摩尔人”的狗皮帽。帽兜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我探出了一条涉过‘鬼沼’的路,以树枝为,由此向东,一里远处……”

当天晚上,全连队的人都平安地涉过了“鬼沼”。可是我们却到处也找不见“摩尔人”。

第二天黎明,在“流浪者”河边,发现了“摩尔人”的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周围的一切,都无声地向我们做证,这里曾进行过怎样触目惊心的人与兽的搏斗!可以想见,强壮勇猛的“摩尔人”是怎样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我们在悲痛的日子里,开始在“满盖荒原”上播种。

按照副指导员的遗嘱,我们将她埋葬在“鬼沼”旁。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有删改)

①鬼沼:北大荒上的一片沼泽。②满盖荒原:“满盖”在鄂伦春语中是“魔王”的意思,鄂伦春人把那“鬼沼”后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叫作“满盖荒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尔人”回来后,“我”忘记我们之间不愉快,亲切地跟他说话,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对荒原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垦荒的艰难。

C.小说中的鬼沼和狼是恶劣环境的代表,“摩尔人”探鬼沼、与狼搏斗,表现了垦荒者战胜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D.小说以雄浑的笔调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勇于开拓的热血青年形象,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壮中得到升华。

7.关于文中鄂伦春猎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鄂伦春猎马体形矮小,照应前文“摩尔人”因身体重而让“我”护送副指导员迎接连队的内容。

B.“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足见鄂伦春猎马疾驰时间之长及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C.写鄂伦春猎马力尽身亡时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双眼充满歉意悲哀,彰显其灵性。

D.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都直接体现了兵团知青的牺牲精神。

8.请结合文本,概括“摩尔人”的形象特点。(4分)

9.“满盖荒原”上环境艰苦,但这篇文章中却着力写了一丛达子香花,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6.A.“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说法不准确,结合原文“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可知,“孤独”只是原因之一。故选A。

7.D.“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都直接体现了知青的牺牲精神”说法错误。鄂伦春猎马的死不能直接体现知青的牺牲精神。故选D。

8.①遇事冷静,坦荡无私。②舍己为人,关心同志。③强壮勇猛,勇于献身。

每条2分,答出2条即可,其他解析酌情给分。

①达子香花映射着人物美好形象。表现李晓燕心灵的美好纯洁。

②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抗争,暗示了主题。赞颂具有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垦荒者,表述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③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增加了小说的浪漫色彩。“我”将达子香花别在副指导员衣扣里,寄托了纯洁的爱意,为小说增添了唯美而又伤感的浪漫气息。

分别从人物,主旨和人物关系上理解,每条一分。其他解析酌情给分

山东省菏泽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叉李广贤

我接到除奸令时,太阳刚露半张脸,天边的赤霞让我想到了“流血”。难道我这朵花要在十八岁这一年凋落吗?

打粉成漂亮的小媳妇,我挎着篮子,快步来到了古渡边。放好搓衣板,抚了抚怦怦跳的胸口,让自己进入了洗衣状态。

一对野鸭子幸福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我抓把泥投过去,把它们吓飞了。我真怕待会儿狗子们的子弹伤到了它们。

也就在这一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龙腾师哥刚毅的面庞。若有他暗中配合,该有多好。师傅哇,当初你为啥不让师哥和我一块儿下山呢?你非说他练的是笨重钢叉,除了叉鱼一无所用。嘿,真是个老顽固!

太阳慢慢升起,血色渐渐凝去。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漂荡在岸边,未看到摆渡人的身影。

内线报告,今天伪军司令张八要回古渡镇为其父亲庆寿,这个爱耀武扬威的汉奸头子,天没亮就带着一个手枪队,乘着一艘机动船往家赶了。

从县城到渡口四十余里,算算这个时辰也该到了。

就在我焦急张望的当儿,忽听扑通一声水响,惊然扭头,只见不远处一棵柳树下现出一个巨大的涟漪,许久方才消散。还好,未见异常。我长吁了口气。天哪,这该是一条多么大的鱼呀。

不久,上游传来了机动船的轰鸣。我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飞镖。“只有镇定,才能确保一镖致命。”来前,队长对我千叮咛万嘱咐。

目标还没到跟前,紧张个啥?真没出息!想想被张八残害的百姓,还有不少因他而牺牲的战友,你区区一条小命又算得了啥?

轰鸣声越来越近,看清了,船上站满了手握寿礼盒子的黑狗子,足有四十来个。我抑制着忐忑,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眼角的余光时刻没敢离开船上。其实这会儿飞镖已被我藏在了手里,只等着目标出现了。张八是个瘦麻秆,常在县城游击的我早就认清了他。

机动船紧挨着摆渡小船靠了岸。

“司令,有个漂亮小娘们在这儿洗衣服。”一黑狗子喊。

“快让老子瞧瞧。”有人应答。

我做出收拾衣服要走的样子。张八站到了船头。为麻痹他,我套起了近乎:“哟,是八哥回来了。”果然那双狗眼里放出了笑嘻嘻的光芒。

就在我握镖的右手暗中发力的时候,哪料船头忽地钻出半条赤身,紧接着嗖地飞起一物,张八应声栽进了水中。事发突然,待我回过神来,发现一连串的漩涡朝着下游方向去了。黑狗子们想起向水里放枪时,对岸响起了接应我的枪声。我趁机飞奔上岸,躲到了一棵大柳树后。我怕他们救走张八,向下船者发去了飞镖。接连倒下几个后,黑狗子们没敢恋战,丢下他们的司令,掉过船头逃走了。

张八死了,可让他喉穿命毙的并非我的飞镖,而是一把眼熟的钢叉!谁会有这般精准功夫?我立马想起了方才远处的那声水响,继而想到了师哥龙腾,急忙划起那条摆渡小船,顺流找了二十余里,并没发现什么尸首。我这才放下心来。

得到队长允许,我提着那把钢叉上了山。问明来意,师傅指着屋角的叉说:“龙儿私自下山已有月余,走时并未带叉。”我傻了眼。

莫非……我又想到了摆渡人。你想,吃这碗饭的,哪有缺岗的道理?有没有这种可能:此人恨透了张八,得知他这日回家,口噙芦苇管,提前埋伏在了自己船下?可是一见到那人,我立马失望了:他的鱼叉就在船里。

后来,我又走访了这一带所有的靠叉鱼谋生的汉子,结果都是摇头否认。

难道这是一把神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留在古渡镇当了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带着钢叉进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或者等来那位暗中帮了我的英雄。我不言放弃,因为我始终怀疑着一个人。只要他还在人世,迟早会现身。谁知从十八岁起整整找了七十二年,依然未见他的踪影。师哥呀,你到底去了哪里……

祖母九十岁那年,给我讲完她的故事,带着那难以释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某日,一位言称捐赠革命遗物的耄耋老人,带着把钢叉,由其儿子推着轮椅,来到了抗战纪念馆。他告诉我,他大哥当新四军时,用这把钢叉叉死过数不清的鬼子与汉奸。我肃然起敬,忙问其兄尊姓大名。老人颤抖着手递给了我一张尚能辨认字迹的烈士证书。

“龙腾?!”我惊诧莫名,眼泪瞬间奔涌而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祖母去执行危险的除奸任务时,开始也有胆怯的心理,但对汉奸的嫉恨让她克服了这种心理。

B.小说中的祖母年轻时曾经和师哥龙腾一起在山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祖母善于发飞镖,师哥善于使用钢叉。

C.为了能够找到神叉的主人,即帮助祖母的英雄,祖母费尽心思,多方打听,并为此去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

D.祖母未找到神叉主人而抱憾离世,这对“我”触动很大,为实现祖母遗愿,“我”毅然去了抗战纪念馆上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处对天边赤霞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早上,同时也烘托了人物惨淡的心境。

B.小说第八段对巨大涟漪的叙写,看似是不经意之笔,实则是有心为之,为下文神叉除奸情节做铺垫。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心理描写。

D.小说叙述了祖母与一把神叉的故事,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以“神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小说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特点。

6.D7.A

D.“为实现祖母遗愿,‘我’毅然去了抗战纪念馆上班”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某日,一位言称捐赠革命遗物的耄耋老人,带着把钢叉,由其儿子推着轮椅,来到了抗战纪念馆。他告诉我,他大哥当新四军时,用这把钢叉叉死过数不清的鬼子与汉奸”,暗示了“我”在纪念馆上班,至于原因,文中未作交代。故选D。

A.“烘托了人物惨淡的心境”分析有误,赤霞让“我”联想到鲜血与牺牲,虽然心里有些担心,但并非惨淡的心境,而是让“我”更勇敢地去执行任务。故选A。

8.①“神叉”是全文的线索,贯穿着全文,起着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②“神叉”是让汉奸张八喉穿命毙的物件,象征着英雄抗战的决心与精神。③“神叉”到底神奇在哪里,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机智勇敢。祖母是个抗日战士,接到除奸令后去执行危险任务,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勇敢;为除奸打扮成一个洗衣媳妇,可见她的机智。②沉着冷静。在除奸过程中,和张八套近乎,一连射杀几个黑狗子等可以看出她的沉着冷静。③细心谨慎。在除奸过程中对周边情况的观察以及在寻找钢叉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出她的细心谨慎。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6.D解答:A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体现了爹对娘的牵挂和担心;B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C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

7.A解答:“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结尾处烘托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

8.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1分);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1分);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1分),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1分)。

9.①“抡镐头”这一细节,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2分);②贯串全文,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2分);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2分)。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姚酿

①不错,又是古镇。

②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③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④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⑤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⑥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⑦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⑧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