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

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闺蜜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丽菊去了一趟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已地借了高利贷。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蜜的认识——所谓闺蜜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剩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蒙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晴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亵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揪拽。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地轻轻叹了一口气。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掀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

文本二:

赵文辉以平实的文字以及沉稳的叙事,描写豫北乡镇的人物世情,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百态,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文笔细腻传神,真实而有意蕴。生活面广阔,叙事能力强,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跃然纸上。作品场景丰富,生动亲切,文风朴素,用独特的视野,地域性的语言表述和塑造人物个性。

——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菊没有喝大伟冲的鸡蛋水,主要是小店易主的变故使她内心充满了悲凉和沉重。

B.丽菊收获了对闺蜜的新认识,小说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表述了对诈骗行径的控诉。

C.木耳商丢欠条而不着急,既表现了他对大伟夫妇的信任,也衬托了大伟夫妇的厚道。

D.丽菊的头突然不疼了,既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也象征了丽菊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重霾天气”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了夫妻俩生活处境艰难。

B.小说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C.“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这一细节写出大伟听到木耳商建议时的惊讶和感动。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小说的标题“小菜一碟”有多层意蕴,请简要说明。

9.文本二中用“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叙事能力强”来评价赵文辉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山东省曲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声音

张炜

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

台子近前的角落里,有人在动。陆明仔细端详一会儿,才看出有人盘腿坐在黑影里吸烟。是父亲!老砘一双混浊的眼睛瞪着儿子,嘴里含混而沙哑地说了声:“回家呀!”

原来他在这儿等。陆明心里热乎乎的,可看到那只握烟锅的手,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

父亲站起来,咕哝一句:“回吧。”

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陆明把身上披的衣服穿起来。老砘领着儿子往回走,不说一句话。

穿过场院时,他看到高高的麦草垛前围着一群人,还有些小火头儿一明一灭。那些火头儿是他们叼的烟卷。其中一个孩子正说着顺口溜,旁边的听了直笑,学着他喊一遍:“……又分地,又分田,一下倒退十几年!”“牛站栏,人拉犁,豆大汗珠往下滴!……”

老砘在月光下猫着腰辨认这些孩子,抢上一步,扯掉他们嘴里的烟卷,喝道:“场上抽烟,烧了草垛,抓你去公安局!再胡念顺口溜儿,我拍你耳瓜子!”他举起那个大巴掌。月光下看去,这个巴掌又大又硬,手指弯弯的,像个铁叉子。孩子中有的“哇”一下哭出来,接着都跑散了……

陆明呆在那儿,身子微微发颤。他盯着父亲,声音有些艰涩:“这些顺口溜儿,孩子们编不出来……”

“还不是二拙,这个熊东西!”老砘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告诉:

“你当他说什么?那天王树芳到上边开了个会,晚上回来硬是分地,群众不干,他就硬拧。拖拉机卖到南山里去了;牲口也卖!过去种地是机耕、牲口耕,今天都是用镢头刨,用膀子拽绳子犁!群众说:这不是要退回单干了?王树芳不但不给乡亲们讲清楚,还说:‘退回又怎么?找上级!’……唉,也不怪二拙骂他!”

陆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砘往前走:“二拙嘴贱,毛病到死也去不掉!他这张嘴……”

“不能轻看这张嘴,他搅乱了人心……”陆明深望着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

老砘不往前走了,两腿像被钉在地皮上。他看着儿子,愤怒地“哼”了一声,吼道:“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

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也几乎是吼叫般地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举手赞成?!”

“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老砘“啪”一下扔了烟锅,气得两片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他停了一会,拾起烟锅,上前一把攥住陆明的手腕子,发狠地说:“你这个一乡里的头目,你跟我走!今夜好月亮,你跟我走!……”

夜深下来,每一个窗口的灯火都熄灭了。静静的街巷里,偶而传来一声小孩子的啼哭。月光下的房屋、小巷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他们在巷里走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走着走着,突然老砘站住了,说:“你看看罢!”

陆明抬起头,不解地望一眼父亲。老砘用烟杆儿向前划一下说:“你看这幢房子盖得怎样?”

陆明这才注意到: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嗬,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

“谁的新屋?”

“谁盖得起——王树芳的!”老砘握紧了儿子的手腕子,问:“你看清细了吗?”

“看清细了。”

“再往前走!”老砘扯了一下儿子,又往前走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油得黑亮亮的大板门,板门里面的正屋,是洋式结构的平顶屋,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老砘说:“这是上边另一个头儿,他在咱村里落户。”……

他们最后又转到了那个场院上。老砘从草垛上抽一把麦草坐了,大口地喘息着:“你问我为什么举手赞成分,就为这!就为这!”

陆明没有说话。

“你看看吧,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小草窝窝屋!有人倒是盖起了高房大屋——他们偷了吗?没有!他们抢了吗?没有!他们见了人说话还笑嘻嘻的——那么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堆里捣鼓出来的!俗话说‘旮旯里做事不怕人,就是瞒不过夜游神!’——大伙儿心里是明镜呀,知道那反正是他们的汗珠子变的!”老砘说得太急促,喘得更厉害了。

陆明没有说话,低头瞅着自己的一双脚。

“也不光头儿!有些人就是懒了,滑了性子,不肯用真力气了。一个锅里舀糊糊,胳膊长的撑死!本分庄稼人凭力气过日子,还不如分开干!让村头儿也土里创食!我就为这个举手!……”

秋风起了。草垛被吹得唰唰直响。

两颗心被什么东西压着,说不出话。停了不知多长时间,陆明才小心翼翼地问:“爸,那你为什么又举手反对呀?”

“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

老人说着站起来:“你看看村里那些好地吧!都分给村里头头脑脑的亲戚朋友了。村作坊也分了,等于白送一半,到头来他们再把好处分一些给村头儿!这一来可好了,村头儿更有了钱柜子!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集体没有了大机器,眼下农户又买不起,下种、耕地……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我活不了多少年了。过去地里引芦青河水的渠道全被各户扒掉了,有的机井一时用不上也填了,人到了什么时候也要吃粮食,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

陆明站起来,把父亲一双石块般沉重的大手端到眼前。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僵硬的、向一边弯扭着的手指,抚摸着那一个个粗大的骨节,一汪泪水在眼眶里旋转起来……

(节选自《泥土的声音》,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明愤怒是因为他认为乡亲们对分田政策不重视,乡亲们应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

B.老砘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发火,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

C.顺口溜既点明了当时乡亲们在新政策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又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

D.陆明情绪和神态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艾子口村土地承包改革的了解不断深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王树芳强制分地,面对乡亲疑惑不讲清楚的细节,为后文写老砘指明乡亲反对的原因做了铺垫。

B.在塑造父亲老砘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

C.“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此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老砘对儿子的气愤。

D.小说描写了“村头”的高房大屋,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了村民生活的艰辛,让小说意蕴丰富,主旨突出。

8.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样的表述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将张炜称作“大地的守夜人”,认为其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关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山东省肥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放火者

萧红

从五月一号那天起,重庆就动了,在这个月份里,我们要纪念好几个日子,所以街上有多少人在游行,他们还准备着在夜里火炬游行。街上的人带着民族的信心,排成大队行列沉静地走着。

五三的中午,日本飞机二十六架飞到重庆的上空,在人口最稠密的街道上投下燃烧弹和炸弹,那一天就有三条街起了带着硫磺气的火焰。

五四的那天,日本飞机又带了多量的炸弹,投到他们上次没有完全毁掉的街上和上次没可能毁掉的街道上。

大火的十天以后,那些断墙之下,瓦砾堆中仍冒着烟。人们走在街上用手帕掩着鼻子或者挂着口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气味满街散布着。那怪味并不十分浓厚,但随时都觉得吸得到。似乎每人都用过于细微的嗅觉存心嗅到那说不出的气味似的,就在十天以后发掘的人们,还在深厚的灰烬里寻出尸体来。断墙笔直的站着,在一群瓦砾当中,只有它那么高而又那么完整。设法拆掉它,拉倒它,但它站得非常坚强。断牌坊就站着这断墙,很远就可以听到几十人在喊着,好像拉着帆船的纤绳,又像抬着重物。

“唉呀……喔呵……唉呀……喔呵……”

……

街道是哑默的,一切店铺关了门,在黑大的门扇上贴着白帖或红帖,上面坐着一个苍白着脸色的恐吓的人,用水盆子在洗刷着弄脏了的胶皮鞋、汗背心……毛巾之类,这东西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

被炸过了的街道,飞尘卷着白沫扫着稀少的行人,行人挂着口罩,或用帕子掩着鼻子。街是哑然的,许多人生存的街毁掉了,生活秩序被破坏了,饭馆关起了门。

大瓦砾场一个接着一个,前边是一群人在拉着断墙,这使人一看上去就要低了头。无论你心胸怎样宽大,但你的心不能不跳,因为那摆在你面前的是荒凉的,是横遭不测的,千百个母亲和小孩子是吼叫着的,哭号着的,他们嫩弱的生命在火里边挣扎着,生命和火在斗争。但最后生命给谋杀了。那曾经狂喊过的母亲的嘴,曾经乱舞过的父亲的胳膊,曾经发疯对着火的祖母的眼睛,曾经依然偎在妈妈怀里吃乳的婴儿,这些最后都被火给杀死了。孩子和母亲,祖父和孙儿,猫和狗,都同他们凉台上的花盆一道倒在火里了。这倒下来的全家,他们没有一个是战斗员。

白洋铁壶成串地仍在那烧了一半的房子里挂着,显然是一家洋铁制器店被毁了。洋铁店的后边,单独一座三楼三底的房子站着,它两边都倒下去了,只有它还歪歪趔趔的支持着,楼梯分做好几段自己躺下去了,横睡在楼脚上。窗子整张的没有了,门扇也看不见了,墙壁穿着大洞,像被打破了腹部的人那样可怕的奇怪的站着。但那摆在二楼的木床,仍旧摆着,白色的床单还随着风飘着那只巾角,就在这二十个方丈大的火场上同时也有绳子在拉着一道断墙。

就在这火场的气味还没有停息,瓦砾还会烫手的时候,坐着飞机放火的日本人又要来了,这一天是五月十二号。

警报的笛子到处叫起,不论大街或深巷,不论听得到的听不到的,不论加以防备的或是没有知觉的都卷在这声浪里了。

那拉不倒的断墙也放手了,前一刻在街上走着的那一些行人,现在狂乱了,发疯了,开始跑了,开始喘着,还有拉着孩子的,还有拉着女人的,还有脸色变白的。街上像来了狂风一样,尘土都被这惊慌的人群带着声响卷起来了,沿街响着关窗和锁门的声音,街上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跑。我想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若看见这一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满足的吧,他们是何等可以骄傲呵,他们可以看见……

十几分钟之后,都安定下来了,该进防空洞的进去了,躲在墙根下的躲稳了。第二次警报(紧急警报)发了。

听得到一点声音,而越听越大。我就坐在公园石阶铁狮子附近,这铁狮子旁边坐着好几个老头,大概他们没有气力挤进防空洞去,而又跑也跑不远的缘故。

飞机的响声大起来,就有一个老头招呼着我:“这边……到铁狮子下边来……”这话他并没有说,我想他是这个意思,因为他向我招手。

为了呼应他的亲切我去了,蹲在他的旁边。后边高坡上的树,那树叶遮着头顶的天空,致使想看飞机不大方便,但在树叶的空间看到飞机了,六架,六架。飞来飞去的总是六架,不知道为什么高射炮也未发,也不投弹。

穿蓝布衣裳的老头问我:“看见了吗?几架?”

我说:“六架”。

“向我们这边飞……”

“不,离我们很远。”

我说瞎话,我知道他很害怕,因为他刚说过了:“我们坐在这儿的都是善人,看面色没有做过恶事,我们良心都是正的……死不了的。”

大批的飞机在头上飞过了,那里三架三架的集着小堆,这些小堆在空中横排着,飞得不算顶高,一共四十几架。高射炮一串一串的发着,红色和黄色的火球像一条长绳似的扯在公园的上空。

那老头向着另外的人而又向我说:“看面色,我们都是没有做过恶的人,不带恶象,我们不会死……”

说着他就伏在地上了,他看不见飞机,他说他老了。大概他只能看见高射炮的连串的火球。

飞机像是低飞了似的,那声音沉重了,压下来了。守卫的宪兵喊了一声口令:“卧倒。”他自己也就挂着枪伏在水池子旁边了。四边的火光蹿起来.有沉重的爆击声,人们看见半天是红光。

公园在这一天并没有落弹。在两个钟头之后我们离开公园的铁狮子,那个老头悲惨的向我点头,而且和我说了很多话。

下一次,五月二十五号那天,中央公园便炸了。水池子旁边连铁狮子都被炸碎了。

在弹花飞溅时,那是混合着人的肢体,人的血,人的脑浆。这小小的公园,死了多少人?

我不愿说出它的数目来,但我必须说出它的数目来:死伤×××人,而重庆在这一天,有多少人从此不会听见解除警报的声音了……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九日

(选自《萧红散文集》,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描绘了日军暴行下重庆街面的多个场景,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的苦难生活。

B.文章中多次强调时间,突出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密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局势发展的紧张。

C.文章从街上游行写起,渲染了浓厚的抗日气氛,也借此交代了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原因。

D.文章结尾写到死伤数字时,突出了不愿说出又必须说出来的矛盾,表述了愤慨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眼前的大瓦砾场中民众的哭号,与重庆被轰炸后街面的寂静形成对比。

B.本文叙述富有特色,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如两次对中央公园被轰炸状况的描述,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C.文中细节之处不乏隐喻和象征。比如用怎么也“拉不倒的断墙”隐喻当时战火之中残破的中国,象征中国的坚强。

D.文中通过想象写了“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满足”和“骄傲”的心理,形象地写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8.本文不惜笔墨来描写穿蓝布衣服的老人,突出了其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9.本文题目原为“轰炸前后”,后被改为“放火者”。如果你是,请说明修改的理由。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一中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父的抗战

常跃强

祖父常秀来,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声,乡亲们给我家大门上挂了一个黑漆大匾、匾上四个金色的大字:“元化遗风”。

祖父认老理,尽忠不能尽孝,一直拖到我曾祖父去世,他才到莘县十八里铺区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生。我11岁那年,考上了十八里铺高小,从此与祖父住在一起,闲下来的时候,祖父经常给我讲当年抗战的事。

他说:1937年冬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就到咱莘县狂轰滥炸,有一天上午,猛不丁地听见“嘎勾嘎勾”的枪响,原来是鬼子来了。那会儿啥也顾不上了,我背着你姑姑,你奶奶抱着你爹,就跟着大伙一块儿跑。你奶奶小脚,本来就跑不快,还要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更跑不快了。跑着跑着,鬼子渐渐撵上来了,你奶奶实在跑不动了,就对我说:他爹,你跑吧!我跑不动了!就是死,我也跟咱小死一块儿……你奶奶说完,一下子就坐到路边的圪堰上了。你奶奶一说这,我也没法跑了,就在路边上停下了。

没多大一会儿,日本鬼子就来了,几个鬼子拿刺刀对着我。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碎碎”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这时候,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鬼子的军官,和一个汉奸翻译官就过来了。他们一停下,那个汉奸翻译官就用日本话,叽哩哇啦地跟日本鬼子军官说话。也不知他说了什么,鬼子军官一摆手,那些鬼子们就都把刺刀放下了。

这一回有惊险,但好歹是把命保住了。

后来,他又给我讲了一个事:1939年2月,汉奸刘仙洲率“鲁西自治军”随同日军侵占了莘县,后来被日寇委任为莘县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八路军组织群众抗战、多次给日本鬼子和汉奸以沉重的打击。有的汉奸受了伤,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亡。有一个认识我祖父的姓李的汉奸区长向刘仙洲进言,说:咱们这些彩号,如果让常秀来常先生给治,一个也死不了!

其实,我这个名字,刘仙洲早就听说了,他说:听说他有一种膏药,很神奇,能把打进身子里的枪子给拔出来,有这回事吗?

有,那个汉奸区长说、我亲眼见有人在他那里治好过!

刘仙洲大喜,立刻让这个姓李的汉奸区长带上鸡鸭鱼肉和上好的点心,到咱家来了。他一见我就像报喜似的大呼小叫:大叔大叔、刘司令请您去哩!大叔——!刘司令请你给他当医官去哩!

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我一看那个汉奸区长带着这么多礼物来,就警惕了。听了他的来意,我摇了摇头。此后任他好说歹说,我都不肯答应,最后他说:“人在曹营心在汉……当年关公保着二位皇嫂……末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不是又回到刘皇叔那里了吗!你别顾虑太多……”

这在当时是最典型的汉奸理论!我哪能听得进他这一套呀!于是我坚决地说:回去告诉你们刘司令,就说常秀来伺候不了!

那个汉奸区长见我如此决绝、只好带上东西悻悻然走了。

宋雪峰是莘县城南共产党的地下敌工站站长,跟我关系不错。有一天他让人来给我送信,说是内线人传过来话,我的那番话激怒了刘仙洲,刘仙洲要派汉奸兵来抓我哩!他让我出去避避风头。于是,我骑上我那辆破洋车子,就到张鲁去了。在那一待就是三个月,等风声过去之后、才回来。

一个冬天的晚上,祖父问我:十八里铺这里有个“钉子”哩,你知道不?

我说什么是“钉子”呀?

“钉子”就是日本鬼子在这儿安的炮楼呀。

炮楼里边有一个小队的汉奸兵、小队长姓赵。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脖子后边生了一个“对口疮”。“对口疮”很厉害,弄不好要死人的。他知道我会看这种疮,跑到家来、说什么也要让我给他儿子治,赖在咱家里不走。当时我想,姓赵的虽然是汉奸,可他儿子还是个孩子,是无事的。于是我就给他孩子疮口上敷上药,又给他孩子开了几副中药,那孩子的对口疮很快就好了。

没想到惹出了大麻烦,在炮楼里,那个赵队长请我喝酒时,突然非要我认他的儿子为干儿子不可,还说请一个算命先生给算过命了,说这孩子得认一个姓常的为干爹,才能保这孩子一生平安!

回来后,我把这事给宋雪峰站长汇报了,老宋说:好啊!炮楼里正没有咱们的人哩!……你呀,干亲尽管认,看能不能做一做姓赵的策反工作,若是把他争取过来,那对我们的抗战工作就太有利了。

有了党组织的支持、我打消了顾虑、就开始跟赵队长热乎起来了。

1944年8月1日,八路军攻打莘县,刘仙洲被俘虏了,莘县解放了,可是十八里铺的“钉子”并没有拔掉。如果强攻,一定会死伤很多人。为了避免牺牲,敌工站站长宋雪峰找到我,让我进炮楼去当“说客”,说服赵队长投降。老宋一说,我就应下了。凭着与赵队长的交情,再晓以利害,终于使他在第二天就献出了炮楼。自此,莘县全境解放。

作为民主人士,解放后,祖父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当选为莘县人大代表和莘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宋雪峰解放后在北京气象站工作……

(有剧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认老理,直到曾祖父去世,他才外出当了外科医生,祖父貌似老顽固的形象跃然纸上。

B.祖父毅然给汉奸的儿子治疗对口疮,并且很快治好,祖父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可见一斑。

C.宋雪峰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自始至终在保护着祖父的抗战。

D.文中祖父讲的三个故事,都既与抗战相关,又与祖父的医术医德有关、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奶奶等人被鬼子追上,汉奸翻译对鬼子说的话语,引发读者好奇,暗合开头祖父是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

B.“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砰砰’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祖父胆小怕事儒弱。

C.赵队长坚决让祖父认他儿子为千儿子,为下文祖父策反赵队长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D.文章结尾介绍了祖父和宋雪峰解放后的情况,既交代了故事结局,又契合了我国传统的“大团圆”的美好心理。

9.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极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0.这篇小说采用了祖父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思想情感。

B.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本文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生动,第三段划线的句子,运用哪三种手法请赏析。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果戈大叔

巴贝·蒙戈

①果戈大叔住公路边,和我家房子对门。若想到他那儿去玩,我总是先跨出门槛,然后闭上双眼,再伸出双手,照直朝对面摸过去。到第一道路沟要走几步,过第二道路沟又得走几步,我记得清清楚楚。就这样,一直走到他的小屋跟前。这时,果戈大叔总是张开双臂,在那儿等着拥抱我,而我便一头扑进他怀抱。每当此时,我们俩便高兴得笑起来。

②果戈大叔小屋里总堆满了甘蔗、菠萝、木瓜等——一句话,人间天堂的果实应有尽有。而我呢,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果戈大叔靠经营一座不很大的植物园为生。他很会种各种农作物,园中水果和蔬菜都长得非常繁茂,除留下一些他自己食用以外,其余都拿到市场上出售。果戈大叔熟知一年四季的特点,并根据节令安排活路。在旱季,他下河捕鱼;第一场雨后,便耕耘播种;到了冬季,便整修屋顶,砌院墙……所有活路他都干得轻松自如。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彬彬有礼的风度,体态勾称的身躯……在我心目中,果戈大叔简直是善良和幸福的化身。

③但当我得知果戈大叔竟成了一名杀人犯时,我万分惊讶,又极为沮丧!……这个嗜血成性的恶魔,残忍凶恶的刽子手!天哪,这个坏蛋的脸上平时蒙上了一层多么虚伪的面纱啊!而我,竟像对生身父亲一样地信赖着他!

④控告果戈大叔的是他的邻居米纳尔。米纳尔家那间小屋的位置,正好便于他观察邻居夜间的一切可疑行迹。但我们足智多谋的村长曼加并不会只根据一个证人的控告来对自己的下属治罪,同时,处理此类罪行已超越他的职权范围。只有巫师敏卡曼才有权审理这类案件。而他本人住在离我们村十英里之外的地方,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著称。于是,果戈大叔被戴上镣铐,由乡警押解上路了。

⑤他们走时,是个新月初升的夜晚,而当他们返回村里时,则是个清晨,满天朝霞宛如一名青春少女那样光彩照人……

⑥一阵达姆鼓的隆隆声传递了他们回来的消息,全村人都涌向村长住处。审讯随即开始,首先,村长让乡警塔姆布拉汇报。

⑦塔姆布拉说,他们走了五天五夜才到巫师那里。一路上,果戈大叔没吃饭,也没睡觉。而塔姆布拉则认为,他有充分理由这样对待罪犯。一个嗜血成性的家伙是无须吃饭和休息的。的确,果戈大叔明显消瘦了下去。但是,塔姆布拉是不会上当的,他一眼就看穿这是果戈大叔在要耍花招,想在乡警面前表明自己是无辜的!塔姆布拉可不会那么轻易上当!

⑧巫师敏卡曼日光锐敏,而且铁面无情,他立即迫使杀人犯喝下“讲实话饮料”,这样可以使饮者大肆呕吐,而巫师则可从中发现那五脏六腑中的秽物。当罪犯被迫供认有九十九人被他杀害时,巫师真是愤怒到了极点。

⑨“如果不是巫师如此德高位尊和涵养极高的话,”塔姆布拉振振有词地结束自己的汇报,“那他非活活烧死这个坏蛋不可!杀人犯就该被活活烧死!应该绑住他的脚指头吊起来,放到烈日下去晒,给身上洒辣椒面儿,再用皮鞭抽,直到他断气为止!……”

⑩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那一双双充满憎恨的目光,几乎要刺穿这个瘫倒在院子中间的似人非人的可怜虫。最后,村长打破沉默,他要奄奄一息的罪犯证实塔姆布拉的汇报,若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可做进一步说明。可谁知,魔鬼又来帮果戈大叔的忙了,他不仅有胆量抬起头,而且竟公然反驳起铁面无情的乡警来了。果戈大叔一口咬定,他是无辜的,而巫师错判了,他从来不曾有过害人的念头,也从未害过人,折磨他真是冤枉,如此等等。

这真是弥天大谎!谁会去相信这无耻的谎言!这时,怨声四起,人头骚动。为什么村长还允许这条毒蛇开口呢?难道他对巫师的判决还怀疑吗?这时,米纳尔又站出来讲话了,他声嘶力竭地讲出了其他人想说的话:“巫师的判决不容改变!若我们每一次都对祖先制定的法律表示怀疑,那我们将堕落到何等地步呢?至于我米纳尔,再也不愿与这个杀人犯为邻了。不,这不仅仅是个住得远近的问题。一想到世上还有果戈这样的人,我就胆战心惊。即便住得再远,他也会杀人的!”

人群里响起了一片赞叹声,越来越高,经久不息。村长借此机会,赶忙和几位酋长商议。当大家重新安静下来后,他从座位上站起来,

“姆巴姆的乡亲们!”他环视了一下人群,不慌不忙地说,“复仇之酒要趁热饮,公正之酒得放凉喝。我们都是愿意主持正义的。大家先回去好好睡一觉,等太阳升起时再到这儿来。正义一定会胜利的!”

我整整一夜都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就赶到村长的院子。这时,果戈大叔已被绞死在院中大树上,尸体慢慢晃动着,树下聚满乡亲。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我忘掉了一切,拼命朝家奔去,但那幅可怕的情景始终跟我形影不离。不,这些无中生有的捏造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我觉得果戈大叔绝不会是杀人凶手!“他是像耶稣那样被处死的!”我一边这样想,一边失声痛哭。我哭呀,哭呀,哭了很久很久……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直到七个月后,米纳尔深受良心谴责,才当着全村乡亲,承认了世界上最卑劣的行为:是他诬陷了果戈大叔,买通了乡警塔姆布拉充当假证人。他之所以这样干,为的是整死他的那个邻居,因为他实在太嫉妒果戈大叔的财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房子邻近果戈大叔家,“我”常到他那儿玩,很受他欢迎,由此可见果戈大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B.果戈大叔靠经营一座植物园为生,他擅长农作物种植,勤劳能干,自食其力,过着宽裕安和,轻松自在的日子

C.巫师逼果戈大叔喝下“讲实话饮料”,让他供认杀死九十九人的罪行,这些荒诞情节折射出当地社会习俗的愚昧,

D.米纳尔后来当众承认自己诬陷并整死果戈大叔的原因,这样的结尾旨在揭示“一切罪恶都源于嫉妒心”这一主题思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连用多个感叹句,突出表述了“我”得知果戈大叔成为杀人犯的消息后的无比惊讶、错愕、沮丧、愤怒、痛恨等复杂微妙的心理。

B.第⑤段中“新月初升”和“满天朝霞”这样寥寥数字看似随意点染的景色描写,巧妙地反衬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黑暗、丑陋和恐怖。

C.“人群里响起了一片赞叹声,越来越高,经久不息”这一处场面描写烘托了米纳尔讲话具有蛊惑人心的力量,主要意图是突出巫师在群众中的威望。

D.第段中村长曼加的“我们都是愿意主持正义的”“正义一定会胜利的”这些话语,充满反讽色彩,恰恰反衬出曼加之流的邪恶、荒谬。

8.小说采用“我”的视角来叙事,有怎样的表述效果?通读文本,请简要分析。

9.在“我”心目中“简直是善良和幸福的化身”的果戈大叔,为什么最后竟被处以死刑?小说如此构思,有怎样的创作意图?谈谈你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

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闺蜜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丽菊去了一趟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已地借了高利贷。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蜜的认识——所谓闺蜜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剩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蒙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晴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亵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揪拽。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地轻轻叹了一口气。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掀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

文本二:

赵文辉以平实的文字以及沉稳的叙事,描写豫北乡镇的人物世情,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百态,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文笔细腻传神,真实而有意蕴。生活面广阔,叙事能力强,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跃然纸上。作品场景丰富,生动亲切,文风朴素,用独特的视野,地域性的语言表述和塑造人物个性。

——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菊没有喝大伟冲的鸡蛋水,主要是小店易主的变故使她内心充满了悲凉和沉重。

B.丽菊收获了对闺蜜的新认识,小说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表述了对诈骗行径的控诉。

C.木耳商丢欠条而不着急,既表现了他对大伟夫妇的信任,也衬托了大伟夫妇的厚道。

D.丽菊的头突然不疼了,既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也象征了丽菊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重霾天气”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了夫妻俩生活处境艰难。

B.小说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C.“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这一细节写出大伟听到木耳商建议时的惊讶和感动。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小说的标题“小菜一碟”有多层意蕴,请简要说明。

9.文本二中用“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叙事能力强”来评价赵文辉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6.D7.B

8.①“小菜一碟”是小饭馆的名字,经营的是家常便饭;②“小菜一碟”喻指轻而易举对付的小事情,大伟夫妇经营饭店游刃有余;③希望普通人面对困难时也能像大伟夫妇那样乐观、肯吃苦、讲诚信,从而轻松走出困境。

9.①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大伟夫妇自立自强、相互扶持、诚信经营、积极还账,木耳商热忱帮助困境中的大伟夫妇,体现他淳朴、友善;同行在大伟夫妇危难时没有趁火打劫。②叙事能力强:小说运用悬念的手法,以等待木耳商巧设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象征了丽菊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错,“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文中主要讲丽菊重新燃起了希望,并没有讲“最终胜利”。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文本并没有将两人进行对比的意思,“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两人都很勤劳本分,只是后来丽菊被骗被坑了。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小菜一碟”是小饭馆的名字,经营的是家常便饭;

“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小菜一碟”喻指轻而易举对付的小事情,大伟夫妇经营饭店游刃有余;

“小菜一碟”,比喻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件事情,或随时都可以轻而易举对付的小事情。“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希望普通人面对困难时也能像大伟夫妇那样乐观、肯吃苦、讲诚信,从而轻松走出困境。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

“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辛苦”“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制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大伟夫妇自立自强、相互扶持、诚信经营、积极还账;“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木耳商热忱帮助困境中的大伟夫妇,体现他淳朴、友善;“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同行在大伟夫妇危难时没有趁火打劫。

叙事能力强:

运用插叙的手法,在叙事中插叙两人的奋斗历程及事业失败缘由,使叙事富于变化;情节安排详略得当,略写大伟夫妇打工的过程和丽菊秦皇岛被骗的情节,详写与木耳商见面的经过;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大伟夫妇为在城里安家而拼搏的过程是快节奏叙事,木耳商在店里喝水、抽烟、续水、交谈的情节是慢节奏叙事;

运用对比手法,如闺蜜诈骗和大伟夫妇诚信作对比等;小说运用悬念的手法,“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以等待木耳商巧设悬念,“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使情节跌宕起伏。

山东省曲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声音

张炜

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

台子近前的角落里,有人在动。陆明仔细端详一会儿,才看出有人盘腿坐在黑影里吸烟。是父亲!老砘一双混浊的眼睛瞪着儿子,嘴里含混而沙哑地说了声:“回家呀!”

原来他在这儿等。陆明心里热乎乎的,可看到那只握烟锅的手,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

父亲站起来,咕哝一句:“回吧。”

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陆明把身上披的衣服穿起来。老砘领着儿子往回走,不说一句话。

穿过场院时,他看到高高的麦草垛前围着一群人,还有些小火头儿一明一灭。那些火头儿是他们叼的烟卷。其中一个孩子正说着顺口溜,旁边的听了直笑,学着他喊一遍:“……又分地,又分田,一下倒退十几年!”“牛站栏,人拉犁,豆大汗珠往下滴!……”

老砘在月光下猫着腰辨认这些孩子,抢上一步,扯掉他们嘴里的烟卷,喝道:“场上抽烟,烧了草垛,抓你去公安局!再胡念顺口溜儿,我拍你耳瓜子!”他举起那个大巴掌。月光下看去,这个巴掌又大又硬,手指弯弯的,像个铁叉子。孩子中有的“哇”一下哭出来,接着都跑散了……

陆明呆在那儿,身子微微发颤。他盯着父亲,声音有些艰涩:“这些顺口溜儿,孩子们编不出来……”

“还不是二拙,这个熊东西!”老砘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告诉:

“你当他说什么?那天王树芳到上边开了个会,晚上回来硬是分地,群众不干,他就硬拧。拖拉机卖到南山里去了;牲口也卖!过去种地是机耕、牲口耕,今天都是用镢头刨,用膀子拽绳子犁!群众说:这不是要退回单干了?王树芳不但不给乡亲们讲清楚,还说:‘退回又怎么?找上级!’……唉,也不怪二拙骂他!”

陆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砘往前走:“二拙嘴贱,毛病到死也去不掉!他这张嘴……”

“不能轻看这张嘴,他搅乱了人心……”陆明深望着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

老砘不往前走了,两腿像被钉在地皮上。他看着儿子,愤怒地“哼”了一声,吼道:“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

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也几乎是吼叫般地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举手赞成?!”

“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老砘“啪”一下扔了烟锅,气得两片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他停了一会,拾起烟锅,上前一把攥住陆明的手腕子,发狠地说:“你这个一乡里的头目,你跟我走!今夜好月亮,你跟我走!……”

夜深下来,每一个窗口的灯火都熄灭了。静静的街巷里,偶而传来一声小孩子的啼哭。月光下的房屋、小巷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他们在巷里走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走着走着,突然老砘站住了,说:“你看看罢!”

陆明抬起头,不解地望一眼父亲。老砘用烟杆儿向前划一下说:“你看这幢房子盖得怎样?”

陆明这才注意到: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嗬,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

“谁的新屋?”

“谁盖得起——王树芳的!”老砘握紧了儿子的手腕子,问:“你看清细了吗?”

“看清细了。”

“再往前走!”老砘扯了一下儿子,又往前走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油得黑亮亮的大板门,板门里面的正屋,是洋式结构的平顶屋,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老砘说:“这是上边另一个头儿,他在咱村里落户。”……

他们最后又转到了那个场院上。老砘从草垛上抽一把麦草坐了,大口地喘息着:“你问我为什么举手赞成分,就为这!就为这!”

陆明没有说话。

“你看看吧,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小草窝窝屋!有人倒是盖起了高房大屋——他们偷了吗?没有!他们抢了吗?没有!他们见了人说话还笑嘻嘻的——那么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堆里捣鼓出来的!俗话说‘旮旯里做事不怕人,就是瞒不过夜游神!’——大伙儿心里是明镜呀,知道那反正是他们的汗珠子变的!”老砘说得太急促,喘得更厉害了。

陆明没有说话,低头瞅着自己的一双脚。

“也不光头儿!有些人就是懒了,滑了性子,不肯用真力气了。一个锅里舀糊糊,胳膊长的撑死!本分庄稼人凭力气过日子,还不如分开干!让村头儿也土里创食!我就为这个举手!……”

秋风起了。草垛被吹得唰唰直响。

两颗心被什么东西压着,说不出话。停了不知多长时间,陆明才小心翼翼地问:“爸,那你为什么又举手反对呀?”

“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

老人说着站起来:“你看看村里那些好地吧!都分给村里头头脑脑的亲戚朋友了。村作坊也分了,等于白送一半,到头来他们再把好处分一些给村头儿!这一来可好了,村头儿更有了钱柜子!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集体没有了大机器,眼下农户又买不起,下种、耕地……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我活不了多少年了。过去地里引芦青河水的渠道全被各户扒掉了,有的机井一时用不上也填了,人到了什么时候也要吃粮食,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

陆明站起来,把父亲一双石块般沉重的大手端到眼前。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僵硬的、向一边弯扭着的手指,抚摸着那一个个粗大的骨节,一汪泪水在眼眶里旋转起来……

(节选自《泥土的声音》,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明愤怒是因为他认为乡亲们对分田政策不重视,乡亲们应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

B.老砘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发火,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

C.顺口溜既点明了当时乡亲们在新政策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又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

D.陆明情绪和神态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艾子口村土地承包改革的了解不断深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王树芳强制分地,面对乡亲疑惑不讲清楚的细节,为后文写老砘指明乡亲反对的原因做了铺垫。

B.在塑造父亲老砘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

C.“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此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老砘对儿子的气愤。

D.小说描写了“村头”的高房大屋,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了村民生活的艰辛,让小说意蕴丰富,主旨突出。

8.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样的表述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将张炜称作“大地的守夜人”,认为其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关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6.B7.D8.①“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此处的月亮描写舒缓了小说叙事节奏,自然引出下文。

②“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与村里乡亲们的“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形成一种对比,表现出当时村民贫穷、苦难和遭遇不公的生活,引起读者深思。9.①小说以现实社会的责任分田制度作为背景,反映了政策实施中出现的弊端,刻画了农民们真实的生活现状。

②以老砘为代表的庄稼人,勤劳、朴实,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但依旧无法改变不公,依旧贫穷,乡亲们的苦难让读者心生沉痛。

③乡亲们的悲凄是由一些为官者的不公造成,陆明作为为官者的代表,倾听、深思直至被触动,说明这些不公及乡亲们的苦难与贫穷一定能够被改变。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错误,文中父亲对儿子发火后,为了解释原因,他带儿子看了领导新建的小楼和老百姓住的茅草屋,可见他发火是因为儿子没有体察实情,不能看到乡亲们苦难的现状而愤怒。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运用衬托手法”错误,根据文中“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嗬,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可知,此处不是“衬托”是“对比”,以突出贫富差距。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是第一次描写月光,这次描写出现在“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之后,陆明因为事情办得不顺利而生气,并且让自己生气的人中就有自己的父亲,在父亲和他的关系很紧张的情况下描写了月光,就舒缓了小说叙事节奏,引出下文父子二人月光下的激烈争论和沟通。

因为有月光,所以陆明能看清领导的房子有多气派,“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也能看清乡亲们的“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贫富差距,表现当时村民贫穷、苦难和遭遇不公的生活,引起读者深思。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本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角度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关于现实社会的责任分田制度,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以陆明主持分田遇阻带出很多农村的社会问题,如某些村领导中饱私囊,生活富足,百姓辛苦干活却生活困难,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农民们真实的生活现状。

从文章表现的道德关怀角度分析,文中写“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就是写以老砘为代表的庄稼人,他们勤劳、朴实,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但依旧无法改变不公,依旧贫穷,乡亲们的苦难让读者心生沉痛,表述了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

根据父亲的话“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可知,以父亲为代表的老百姓对官员的不满,因为乡亲们的悲凄是由一些为官者的不公造成;作为领导,因为起初乡亲们赞成和反对有人都举手,“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些人中就有父亲让他和父亲的关系异常紧张,陆明听到父亲说“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可是后来陆明亲眼看到了村干部和老百姓的生活差异之后,深思直至被触动,说明这些不公及乡亲们的苦难与贫穷一定能够被改变,这也是文章为老百姓的出路留了希望,表现了对百姓的关怀。

山东省肥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放火者

萧红

从五月一号那天起,重庆就动了,在这个月份里,我们要纪念好几个日子,所以街上有多少人在游行,他们还准备着在夜里火炬游行。街上的人带着民族的信心,排成大队行列沉静地走着。

五三的中午,日本飞机二十六架飞到重庆的上空,在人口最稠密的街道上投下燃烧弹和炸弹,那一天就有三条街起了带着硫磺气的火焰。

五四的那天,日本飞机又带了多量的炸弹,投到他们上次没有完全毁掉的街上和上次没可能毁掉的街道上。

大火的十天以后,那些断墙之下,瓦砾堆中仍冒着烟。人们走在街上用手帕掩着鼻子或者挂着口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气味满街散布着。那怪味并不十分浓厚,但随时都觉得吸得到。似乎每人都用过于细微的嗅觉存心嗅到那说不出的气味似的,就在十天以后发掘的人们,还在深厚的灰烬里寻出尸体来。断墙笔直的站着,在一群瓦砾当中,只有它那么高而又那么完整。设法拆掉它,拉倒它,但它站得非常坚强。断牌坊就站着这断墙,很远就可以听到几十人在喊着,好像拉着帆船的纤绳,又像抬着重物。

“唉呀……喔呵……唉呀……喔呵……”

……

街道是哑默的,一切店铺关了门,在黑大的门扇上贴着白帖或红帖,上面坐着一个苍白着脸色的恐吓的人,用水盆子在洗刷着弄脏了的胶皮鞋、汗背心……毛巾之类,这东西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

被炸过了的街道,飞尘卷着白沫扫着稀少的行人,行人挂着口罩,或用帕子掩着鼻子。街是哑然的,许多人生存的街毁掉了,生活秩序被破坏了,饭馆关起了门。

大瓦砾场一个接着一个,前边是一群人在拉着断墙,这使人一看上去就要低了头。无论你心胸怎样宽大,但你的心不能不跳,因为那摆在你面前的是荒凉的,是横遭不测的,千百个母亲和小孩子是吼叫着的,哭号着的,他们嫩弱的生命在火里边挣扎着,生命和火在斗争。但最后生命给谋杀了。那曾经狂喊过的母亲的嘴,曾经乱舞过的父亲的胳膊,曾经发疯对着火的祖母的眼睛,曾经依然偎在妈妈怀里吃乳的婴儿,这些最后都被火给杀死了。孩子和母亲,祖父和孙儿,猫和狗,都同他们凉台上的花盆一道倒在火里了。这倒下来的全家,他们没有一个是战斗员。

白洋铁壶成串地仍在那烧了一半的房子里挂着,显然是一家洋铁制器店被毁了。洋铁店的后边,单独一座三楼三底的房子站着,它两边都倒下去了,只有它还歪歪趔趔的支持着,楼梯分做好几段自己躺下去了,横睡在楼脚上。窗子整张的没有了,门扇也看不见了,墙壁穿着大洞,像被打破了腹部的人那样可怕的奇怪的站着。但那摆在二楼的木床,仍旧摆着,白色的床单还随着风飘着那只巾角,就在这二十个方丈大的火场上同时也有绳子在拉着一道断墙。

就在这火场的气味还没有停息,瓦砾还会烫手的时候,坐着飞机放火的日本人又要来了,这一天是五月十二号。

警报的笛子到处叫起,不论大街或深巷,不论听得到的听不到的,不论加以防备的或是没有知觉的都卷在这声浪里了。

那拉不倒的断墙也放手了,前一刻在街上走着的那一些行人,现在狂乱了,发疯了,开始跑了,开始喘着,还有拉着孩子的,还有拉着女人的,还有脸色变白的。街上像来了狂风一样,尘土都被这惊慌的人群带着声响卷起来了,沿街响着关窗和锁门的声音,街上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跑。我想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若看见这一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满足的吧,他们是何等可以骄傲呵,他们可以看见……

十几分钟之后,都安定下来了,该进防空洞的进去了,躲在墙根下的躲稳了。第二次警报(紧急警报)发了。

听得到一点声音,而越听越大。我就坐在公园石阶铁狮子附近,这铁狮子旁边坐着好几个老头,大概他们没有气力挤进防空洞去,而又跑也跑不远的缘故。

飞机的响声大起来,就有一个老头招呼着我:“这边……到铁狮子下边来……”这话他并没有说,我想他是这个意思,因为他向我招手。

为了呼应他的亲切我去了,蹲在他的旁边。后边高坡上的树,那树叶遮着头顶的天空,致使想看飞机不大方便,但在树叶的空间看到飞机了,六架,六架。飞来飞去的总是六架,不知道为什么高射炮也未发,也不投弹。

穿蓝布衣裳的老头问我:“看见了吗?几架?”

我说:“六架”。

“向我们这边飞……”

“不,离我们很远。”

我说瞎话,我知道他很害怕,因为他刚说过了:“我们坐在这儿的都是善人,看面色没有做过恶事,我们良心都是正的……死不了的。”

大批的飞机在头上飞过了,那里三架三架的集着小堆,这些小堆在空中横排着,飞得不算顶高,一共四十几架。高射炮一串一串的发着,红色和黄色的火球像一条长绳似的扯在公园的上空。

那老头向着另外的人而又向我说:“看面色,我们都是没有做过恶的人,不带恶象,我们不会死……”

说着他就伏在地上了,他看不见飞机,他说他老了。大概他只能看见高射炮的连串的火球。

飞机像是低飞了似的,那声音沉重了,压下来了。守卫的宪兵喊了一声口令:“卧倒。”他自己也就挂着枪伏在水池子旁边了。四边的火光蹿起来.有沉重的爆击声,人们看见半天是红光。

公园在这一天并没有落弹。在两个钟头之后我们离开公园的铁狮子,那个老头悲惨的向我点头,而且和我说了很多话。

下一次,五月二十五号那天,中央公园便炸了。水池子旁边连铁狮子都被炸碎了。

在弹花飞溅时,那是混合着人的肢体,人的血,人的脑浆。这小小的公园,死了多少人?

我不愿说出它的数目来,但我必须说出它的数目来:死伤×××人,而重庆在这一天,有多少人从此不会听见解除警报的声音了……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九日

(选自《萧红散文集》,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描绘了日军暴行下重庆街面的多个场景,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的苦难生活。

B.文章中多次强调时间,突出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密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局势发展的紧张。

C.文章从街上游行写起,渲染了浓厚的抗日气氛,也借此交代了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原因。

D.文章结尾写到死伤数字时,突出了不愿说出又必须说出来的矛盾,表述了愤慨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眼前的大瓦砾场中民众的哭号,与重庆被轰炸后街面的寂静形成对比。

B.本文叙述富有特色,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如两次对中央公园被轰炸状况的描述,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C.文中细节之处不乏隐喻和象征。比如用怎么也“拉不倒的断墙”隐喻当时战火之中残破的中国,象征中国的坚强。

D.文中通过想象写了“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满足”和“骄傲”的心理,形象地写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8.本文不惜笔墨来描写穿蓝布衣服的老人,突出了其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9.本文题目原为“轰炸前后”,后被改为“放火者”。如果你是,请说明修改的理由。

6.C7.A

8.①突出了老人的平民身份,以点带面,写日本人轰炸下国人的苦难,表述了对侵略的控诉。

②突出了老人的善良品质,与法西斯的罪恶形成对比,控诉了写出了法西斯暴行的惨无人道。

③突出了老人年老体弱,胆怯无助,激起了读者对人民极大的同情与对敌人的愤慨。

9.①文章有多处关于火的场面描写,以“放火者”为题更契合文章内容。

②“轰炸前后”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放火者”蕴含着我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改为“放火者”,更为形象地刻画出侵略者的可憎面目,表述上更具文学性。

③以“放火者”为题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从而揭露“侵略者”的罪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也借此交代了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原因”中“主要”错。结合小说写作的时间和北京可知,日军轰炸重庆不仅仅是因为街上游行,还因为当时四川是我国最主要的抗日基地之一,重庆在当时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从沦陷地区迁出的工厂都建在重庆,这便是日军选择主要对重庆进行轰炸的原因。

故选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