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包含“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个子目。本课从全球视野分析二战后美苏冷战过程中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揭示本单元的核心阶段特征。它上接第七单元的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内容,下启第九单元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内容,是国际格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冷战的原因、表现和发展过程,并揭示冷战的发展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教材从国际格局的角度,按时序脉络清晰地为学生呈现出两极格局从确立到终结的发展历程。“冷战与两极格局”是两极格局的确立;“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是冷战发展过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终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课主要从冷战入手,通过分析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即两极格局的建立到多极化趋势的显现再到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一发展主题,并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对冷战和世界格局的变迁等内容有一定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美苏冷战和两大集团全面对峙的基本史实,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格局有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对本课中冷战的发展过程及其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则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呈现冷战发展不同阶段的相关史料来构建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现象及其背后隐藏的国际关系本质。三、教学目标1.利用典型史料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归纳冷战的基本特征,辩证认识两极格局下的待裁,2.能够在特定时空下,运用年代尺认识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利用地图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A.通过梳理史料,掌握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分析探究冷战。两稷格局与多极化趋势之间的相互影响。4.通过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认同我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作用,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冷战的发生,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过程。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美、苏大国的合作,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认为二战胜利后他们还会继续合作吗?你们希望继续合作吗?为什么?材料一1943年及1944年初,美国国内几乎所有苏联问题专家都觉得战后美苏合作应当是可能的,虽然他们在战前都对苏联怀有疑虑。盖洛普民意测验证明,直到1945年8月,54%美国人认为苏联值得信任,并觉得苏联会在战后与美国合作。这个百分比只比整个战争时期的最高点1945年2月低10%。另有30%的人认为苏联不可信任,而16%的人没有发表意见。[挪威]盖尔·伦德斯塔德著,张云雷译:《大国博弈(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页材料二1943年5月,斯大林迫不及待地提出立即解散共产国际,目的就是要排除苏联与西方合作的这个“障碍”,“为各国人民将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扫清道路”。那年秋天,斯大林甚至作出了改换苏联国歌的决定。人们早已经熟悉的《国际歌》现在不再是国歌而只能作为党歌了。斯大林亲自挑选和修改的歌词,突出了“伟大俄罗斯”。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教师设问:从这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参考答案:美国和苏联都愿意合作等。)教师讲述: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战后美、苏可以继续合作。战时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也努力促进美、苏合作。这说明双方均有合作的意愿。但为什么战后双方快速走向了对抗?真相是什么?这一次二者的关系又将如何影响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后的世界一探究竟。(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迅速带人历史,同时材料反映的信息又增加了学生脑海里的疑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等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结成同盟。战后,主导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英、苏三国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和私下会谈,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通过在这些会议和会谈中达成的协议、发表的宣言和公告、组建的国际组织等,重新构建了以美苏合作协调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雅尔塔体系。但一系列的妥协并没有得偿所愿,当时的联合国并没有把世界联合起来。(一)分裂的世界两极格局之立1.两极格局之成因教师讲述:通过阅读本课及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1。表1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阶段世界格局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材料三概括地说,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20期教师设问: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反映出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概括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因素。(参考答案:问题: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形成双强格局。因素:美、苏的实力与行为及其关系)材料四与欧洲的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空前强大。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占全球财富50%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使西欧复兴;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1946年美国军队在56个国家驻扎,1947年它已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还一度垄斯暑原子武器,并将整个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20期材料五战后的苏联虽然经济进于美国,但军事上和政治上十分强大。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它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不仅使其西部战略环境得到了重要改善,也使其东部战略环境得到了有利的调整;它进一步使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再加上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当二战结束时,只有苏联的国际权势和影响能够与美国相比。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20期教师设问: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参考答案:战后美国空前强大,苏联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美国实力强于苏联。)阅读教材第109页史料阅读,结合以上材料,罗斯福认为美国的“责任”及“机会”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参考答案:责任:领导全球。机会:美国实力强大。说明:美国战后实力强大,意图称霸全球。)教师讲述:美国、苏联在二战后影响力巨大,形成双强,也是影响战后格局的最主要的力量。战时的合作为什么不能继续?是因为丘吉尔或者杜鲁门个人吗?冷战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材料六当1922年成立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联盟”(苏联)在外交上已经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失意者德国所承认时,美苏之间的官方联系却直到1933年才由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Roosevelt,18821945)建立起来。在1920年8月,一份由总统威尔逊签署的备忘录指出了华盛顿存在疑虑的原因:美国政府不可能把俄国的现存掌权者视作一个政府,也不可能同其他友好政府那样,与之建立关系······由于同其愿望相反,所以美国政府认为,俄国的现存政权是在否认所有尊严和善良信仰的原则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德]贝恩德·施特弗尔著,孟钟捷译:《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年,第29页材料七1944年10月斯大林在与丘吉尔的著名对话中一语道破天机丘吉尔坦诚地对斯大林说:“在19191920年时,全世界都因为世界革命而吓得发抖。”斯大林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现在世界不会再吓得发抖了”,因为“苏联无意在欧洲发动布尔什维克革命”。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33页教师设问:材料六中,美国对苏联政府是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七,这种态度背后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参考答案:美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予承认,敌对的态度。本质问题: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根本对立。)教师讲述:苏联的社会制度从建立伊始就遭到了西方围攻,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击退了西方的联合军事干涉。在二战时,苏联成为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使得西方更加不安。虽然斯大林解散了共产国际,但双方的合作还是以破裂告终,说明意识形态的对立并不是双方合作破裂的唯一理由。材料八哈里曼警告说苏联人会对“欧洲进行野蛮入侵”,宣称战后与苏联人的合作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合作必须取决于他们同意开放波兰和东欧。在1945年4月23日的一次具有决定性的会议上,陆军长亨利·史汀生(HenryStimson)与哈里曼展开辩论。史汀生声称决不能因波兰之类的问题威胁和平大局,因为在那里自由选举已然是不可能的了,俄罗斯人已经进行了全面控制,而且斯大林“不太可能在根本问题上······退让”。[美]沃尔特·拉费伯尔著,牛可、翟韬、张静译:《美国、俄国和冷战(修订第10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15页材料九(斯大林认为)对于俄国而言至关生命的利益在于,“波兰既强大又保持友好姿态”,以便防止未来的德国入侵行为,斯大林设想了一条安全线,即一条“地缘战略干线”。至于这条安全线如何走向,则是在占领政策的实践中才体现出来换言之,它体现在政治上的“一体化”与苏联化的程度。[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翟强、张静译:《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8页材料十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了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在战后欧洲经济普遍拮据、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空前动荡的情况下,美国将追求海外市场视为保持国内的繁荣与稳定、避免危机发生的重要手段。美国自身的经济制度和经济需求不仅是它主动向全球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这种扩张的主要目的之一。樊百玉:《作为结果的冷战在冷战起源中探讨冷战的本质》,载《史学研究》,2009年第3期教师设问: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美、苏战略需求,并分析两国的根本矛盾。(参考答案:需求:美国:要求开放波兰及东欧;苏联:东欧部分国家要苏联化以保障苏联的安全。矛盾:苏联的安全扩张战略成为了美国全球扩张的障碍。)教师追问:你还能想到哪些美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呢?材料十一在1917到1920年,西方派遣成千上万的军队涌入俄国;在30年代,西方拒绝与苏联合作;1938年,西方试图把希特勒的祸水引向斯大林;西方多次在第二战场问题上食言;1945年,西方还试图进入那些斯大林认为对苏联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美]沃尔特·拉费伯尔著,牛可、翟韬、张静译:《美国、俄国和冷战(修订第10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17页教师讲述: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过去的作为可能会使双方有着本能的不信任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美国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高度膨胀,主导建立了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正在形成有利于自己称霸世界的秩序。而苏联由于传统观念、历史问题、意识形态等因素,一直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基于这种不安全感,苏联着手建立一圈强大的安全地带,通过政治与地缘上的不断扩张来保障自身安全。这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的全球扩张产生尖锐的冲突,战时合作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对抗一触即发。(设计意图)引入世界格局概念让学生明白美苏关系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利用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美苏冷战的原因。主要指向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过渡)根据上述分析,苏联的安全战略与意识形态成为美国全球扩张战略最大的障碍,那美国要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它的全球战略呢?阅读课本第110页“历史纵横”,可以看出:凯南“长电报”中的主张非常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需要,制止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及苏联在地缘上的扩张,可以说凯南的遏制思想构成了冷战的理论基础。2.两极格局之成形材料十二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认为希腊和土耳其直接处于共产主义威胁之下,为了消除这一威胁,美国将向这两国政府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杜鲁门总统签署命令,派遣战列舰“密苏里”访问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此行动对土耳其执政政府表示支持。美国记者李普曼评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门。”张建华:《“铁幕”两端的美与苏》,搜狐网,s://.sohu./a/296243334486911,20190221教师设问:在这篇咨文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杜鲁门主义”。根据材料概括杜鲁门主义的实质;为什么说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参考答案: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原因:其公开宣布反苏反共,标志美苏合作关系正式破裂。)教师讲述:杜鲁门主义出台后,斯大林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美国并没有采取对苏联造成巨大威胁的具体措施。但是美国很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但是美国真的如此好心,在欧洲做慈善吗?材料十三“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法案规定:凡接受援助的国家都必须同美国政府签订协定,接受援助条件,即: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商品,但禁止购买美国的“紧张物资”;必须尽快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为美国提供生产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向美国提供使用美援的情况报告,允许美国对其内部预算作某种程度的控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限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并在政府中排挤和压制进步力量。法案还规定,设立隶属总统的管理“马歇尔计划”执行的经济合作署,负责美援的分配和使用,并有权批准“特别项目”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页教师设问:从此法案中判断,美国采取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是什么?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目的: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关系:马歇尔计划是实行杜鲁门主义的重要手段,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教师讲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体现了美国发动冷战的实质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以实现全球霸权。随着冷战的发展,美苏冷战还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教材第110页及第111页的“北约”与“华约”示意图,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美苏冷战的进程,归纳“冷战”的概念,并讲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时间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过程:随着冷战的发展,美、苏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抗,从两国到欧洲再到世界范围,形成了两大阵营,特别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成立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有地缘政治上,对苏联进行遏制。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苏联予以反击。到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固定下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和历史地图,利用时间轴梳理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从中理解冷战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主要指向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随着冷战的不断升级和扩张,在两极对峙中,世界逐渐崛起了多股经济力量,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力量为何崛起,其与冷战和两极格局之间又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呢?(二)成长的世界两极格局之变1.两大阵营之分化教师设问:阅读教材第112页及“史料阅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出现了哪些新力量?此外还有哪些新力量?(参考答案: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材料十四他(凯南)主张今后美国在远东的目标是:“对中国停止承担不合理的义务;制定各项对日政策,以保证其安全不受苏联的军事侵犯,也不受共产党的渗透与控制,并使日本经济潜力再一次成为该地区增进和平与稳定的力量”。“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西欧主要国家为例,英、法、意三国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德国西方占领区的工业生产,1948年仅为1938年的51%,到1952年迅速增为115%。整理自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教师设问:结合马歇尔计划与材料十四,概括西欧、日本经济起飞的外部原因。分析美国复兴欧洲、扶植日本的目的。(参考答案:原因:美国的扶植。目的:为了遏制苏联实现全球扩张战略,是冷战的重要表现。)材料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1945198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01302页材料十六在二战结束的头一年,美国政治领导人就开始考虑日本是否在经济上能够自足。到70年代,他们的担心又反了过来:日本是否会超越美国。到1990年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一半还多,比苏联和统一后的德国都要多。日本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债权国,以资产总量计,世界上的前十名银行都是日本的。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提供发展援助的最大贡献者。毫无疑问,日本将在经济外交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挪威]盖尔·伦德斯塔德著,张云雷译:《大国博弈(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7页材料十七(中苏)第一次边界小冲突发生在1960年7月,19621963年对骂变成公开直接互相指责,自1965年起双方关系几乎是断绝了。60年代官方关系也迅速败坏,虽然尚未正式断绝外交关系。边界冲突日益增多且程度加剧。中苏分裂对战后共产党的统一有重大影响。······在两国关系完全破裂后,克里姆林宫为对抗中国而需要得到其他共产党的支持,其他共产党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了莫斯科的这一心态,有些共产党甚至选择跟随中国。当中苏论战结束之后,莫斯科永远无法在华北地区恢复它旧日的权威。[挪威]盖尔·伦德斯塔德,张云雷译:《大国博弈(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8、192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概括两大阵营的变化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参考答案:变化:两大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设计意图)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世界出现多极力量的信息并分析这对两极格局的影响。主要指向时空观念素养水平1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2.新中国和第三世界之崛起材料十八乔冠华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主张的以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侮。中国“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中国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转引自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1页教师设问:根据所学知识叙述,冷战期间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参考答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并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六七十年代,我国自力更生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根据材料回答:中国是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参考答案:中国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强调独立、和平与平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历史的教训让我们铭记: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发展,国际地位也逐步上升,但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外交并致力于世界和平。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同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共同讨论政治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停战问题,展现和平精神,为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智慧。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日内瓦国际机构后,逐步参与裁军、经贸、人权、社会等各领域事务,为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①我国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教师讲述:新中国的崛起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同步进行。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下举行万隆会议,这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以及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七十七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它们以联合国作为讲坛和斗争的场所,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②结合以上所学知识,探究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请同学们用不同方式归纳呈现。如用图呈现:综上可以看出,世界在美苏冷战中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了两极格局,但同时在冷战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多股力量又反过来冲击了两极格局,孕育了多极化的种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史料认识到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理解其崛起对两极格局的冲突,认同我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作用。主要指向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家国情怀素养水平1、2能够具有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过渡)多极力量的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苏联的结局使得两极格局最终落下了帷幕,近半个世纪的纷争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三)重组的世界两极格局之终1.两极格局之坍塌教师设问:阅读课本,指出两极格局坍塌的标志是什么?(参考答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学生活动:通过本课学习,请小组合作讨论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参考答案:原因:苏联及社会主义力量遭遇挫折;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美国实力的削弱;第三世界的兴起。影响: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局部动荡和冲突不断;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过渡)纵观二战后的世界风云,美、苏及美苏冷战不仅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还给世界人民和国家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设计意图)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初中已经学过,其结束的原因及影响并未多涉及,学生可通过本课的学习互相讨论,概括其原因,探究其影响。主要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2.世界格局之思考教师讲述;阅读教材第111、112页第二次柏林危机时美苏坦克对峙的场景、古巴导弹危机及以下材料。材料十九对美国人来说,苏联拥有原子弹的震撼是巨大的。失去了对原子弹的垄断,杜鲁门政府将不得不考虑采取几个新措施。第一,扩大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甚至可能在欧洲永久地部署美国军队,而《北大西洋公约》最初是没有计划在欧洲永久地部署美国军队的。第二,如果美国要在军事数量和质量上都领先于苏联的话,就不得不制造更多的原子弹。第三,实施一个更厉害的计划,即制造“超级弹”,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热核弹或“氢弹”,“超级弹”的威力要比摧毁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威力起码大1000倍。······最后,杜鲁门批准了上面提到的三个计划。他悄悄下令加速制造原子弹。[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翟强、张静译:《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0页材料二十肯尼迪拒绝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采取先发制人的所谓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而是采取了海上隔离”并亲自指挥!他指示海军部门“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更不能追踪并登上那些怀疑装载违禁品的船只!更为重要的是肯尼迪还秘密地通过外交途径来化解危机甚至同意做出一些重大让步!同样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与美国迎头相撞,“命令开赴古巴的苏联船只返航”并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以解决问题。甚至在苏联潜艇被美军击毁后“他也没有做任何声张”而是选择了将事情悄悄地平息!赵学功:《核武器与美苏冷战》,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教师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实质,结合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态度概括冷战的特征。(参考答案:实质:古巴导弹危机实质上是军备竞赛的必然结果。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