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7~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的马家塬战国墓出土了八枚人面形金饰,这些金饰用金片捶揲而成。人面高鼻深眼,胡须上翘,头戴尖顶帽,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如图)。考古资料显示,此墓当为战国晚期西戎首领的墓葬,此外墓中还出土了玻璃珠、蜻蜓眼等西方输入的器物。这些考古发现()A.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说明战国时期古代丝绸之路雏形初现C.侧面反映西北地区中外贸易频繁 D.印证了中西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此外墓中还出土了玻璃珠、蜻蜓眼等西方输入的器物”可知,战国时期已经与西方国家有了交往,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中西交往,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排除B项;材料可知得出中西间存在交往,看不出贸易是否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2.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一方面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和极端的皇权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为亲贵合一的裙带作风。这说明中国封建社会()A.宗族关系成为执政的基础 B.君主专制的本质是贵族政治C.深受“家天下”观念的影响 D.治国理念严格遵循儒家伦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宗法制的特点是家国一体,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深受“家天下”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宗族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减弱,“宗族关系成为执政的基础”说法不恰当,秦朝后我国官僚政治逐渐发展,不以宗族关系为执政基础,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官僚政治,排除B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但做不到“严格遵循”,排除D项。故选C项。3.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C.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 D.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故南方经济开始有所发展,B项正确;此时南方地区刚刚得到开发,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政局状况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4.唐初,官员的候补主要有三个途径,即科举,杂色入流(封建王朝把官员分成九品,九品以内为流内,九品以外为流外,官员由流外并入流内叫入流)和恩荫。其中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生来源是国立学校中的学子,这些学子大多数都是贵族之后,普通人较难获得进入学习的机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初期的门第观念浓厚 B.唐朝政治依旧属于贵族政治C.九品中正制度在唐朝延续 D.科举取士标准呈多样化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和恩荫是主要的官员选拔途径。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任官的待遇,是世家权贵享有的特权,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也有大批贵族之后,反映唐朝初期士族和贵族势力强大,仍然享有较多特权和占据较明显的优势地位,门第观念仍然比较浓厚,A项正确;商周时期的政治属于贵族政治,唐朝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排除B项;隋唐开创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排除C项;杂色入流和恩荫是与科举制并行的选用官员的制度,故材料体现官吏来源的多样,而非科举取士标准的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5.根据统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占总人数的68.2%,妻子为汉族者更高达71.4%;色目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为54.5%,妻子为汉族者则为50%。这体现出元代()A.四等人制对婚姻没有束缚 B.国家统一使民族隔阂消解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的延伸 D.科举制度受到统治者重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虽实行四等人制,但与少数民族结婚的汉族女子还是占一半以上,说明的是四等人制对婚姻没有束缚,A项正确;民族隔阂消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延伸,排除C项;元朝对科举制重视程度不高,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两代以北京为都城后,宫廷贵族间流行植养花在。《析津日记》截“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遂以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如都门。”《帝京最物略》中有京郊圃人“废晨昏者半岁,而终岁衣食焉。”这反映了京郊地区()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宫廷贵族流行养花,故京郊地区的农户多种植花草,到市场去贩卖,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宫廷流行养花是一种奢靡消费,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种植花草后是否进行加工,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种植作物变为种植花草,不能体现土地利用是否精细,排除C项。故选D项。7.明清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诸如王艮的“身本”论,李贽的“童心”论,罗汝芳的“赤子之心”,颜山农的“率性所行,纯任自然”,袁宏道“性灵”说,汤显祖的“至情”说,黄宗羲的“自私自利”论,顾炎武的“怀思常情”论,陈确的“君子有私”说等。这些思想主张()A.彰显了强烈的个体意识 B.实现对理学的进一步深化C.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成为转型时期的思想主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王艮的“身本”论,李贽的“童心”论,罗汝芳的“赤子之心””“黄宗羲的“自私自利”论,顾炎武的“怀思常情”论,陈确的“君子有私””,可以明显看出明清时期这些思想家都主张关注个人、关注本心,A项正确;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的思想主张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地位的否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并没有成为思想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8.某学者指出:“这场战争签订的几个条约彻底打碎了中国自以为是的封闭体制,外国人员在条约保护下可以在中国内地自由出入。二十年蹉跎徘徊后终于踏上向西方看齐的轨道。”该学者所说的“这场战争”()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了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几个条约彻底打碎了中国自以为是的封闭体制”“二十年蹉跎徘徊后终于踏上向西方看齐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成为了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A项正确;推动中国外交制度性变化是签订《亲丑条约》后,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该地理学著作寄托了他们经世医时的苦心,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材料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医时的苦心”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海国图志》 D.《瀛寰志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该地理学著作寄托了他们经经世医时的苦心”及所学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排除A项;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排除B项;《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主要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与社会,但是它没有提出具体的主张,与材料中“经世医时的苦心”的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某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明白了自己的统治实在是摇摇欲坠,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给了地方督抚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如曾国藩创建湘军,李鸿章创建淮军。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造成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影响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C.使汉族官僚成为统治的核心 D.彻底瓦解了清朝政府统治的根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给了地方督抚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可知,清政府在围剿太平军时将地方政府权力扩大,故影响了晚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危机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地方权力加大,没有体现汉族官僚成为清朝统治的核心,排除C项;彻底瓦解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1.对于变法,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铁良、醇亲王载沣认为“满人历朝所得之权利皆将因此丧失”。而康有为也曾上书言:“就皇上理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勿去旧衙门,唯增新衙门”。据此可知,维新变法()A.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B.开启了政治博弈新局面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材料,满族亲贵担心利益受损,反对变法。康有为建议皇帝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实行变法,不要裁撤旧机构,只需要添设新机构,原因是担心守旧势力反对,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综上,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决定了维新变法必然失败,D项正确;守旧派和维新派矛盾尖锐,并未实现合流,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未能对政治博弈局面产生根本性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思想启蒙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谈到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封建帝制尚未废除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 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人士不能正确认识总统和共和观念,人们的思想有待进一步的解放,说明这些人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A项正确;封建帝制在1912年2月被废除,排除B项;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临时约法》,排除C项;跟封建势力污蔑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图漫画选自民国四年结束之际出版的《神州日报》,漫画作者对本年度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漫画后面是堆的厚厚的已经捆扎好的各式各样的文件,上面分别写着“中日民四条约”“党人录”“水灾星文”“风灾电”“请愿书”“劝进表”;最前面则放着几张刚刚运送来的还未来得及捆扎的文件,上面写着“滇事近闻一束”。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C.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 D.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民国四年”“请愿书”“劝进表”“滇事”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D项正确;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清王朝早已被推翻,排除A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割据混战,排除B项;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民国初年,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农场在辛亥革命前垦殖公司的基础上边有了扩展。1912年,全国有农垦公司59家,资本为286万元;至1919年增加到100家,资本为1244万余元。这些新式农场的出现()A.有利于冲破封建制度对农村经济的桎梏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D.得益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可知,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推动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故有利于冲破小农经济对农村经济的阻碍,A项正确;材料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发展,但看不出是否发展快速,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方面,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无关,排除C项;根本改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一首革命歌曲唱道:“革命高潮高涨矣!工农兵学大联合。我辈军人,须当共同来革命,这是我辈新使命……卖国军阀,帝国主义,一齐都灭尽!”该歌曲中的“革命高潮”()A.在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彻底消灭了中国的军阀势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材料所述“工农兵学”广泛参与,以消灭“卖国军阀,帝国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指的是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项正确;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的,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6.1927年11月,海丰县、陆丰县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党组织建设,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苏维埃政权不断巩固。海陆丰政权的实践活动()A.标志中国革命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 B.粉碎了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C.为党的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D.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人在海陆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党组织建设,支援工农革命军作战。相关探索和实践为后来党的农村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C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排除A项;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主要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时间移民措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五十万人谪戍之。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材料二东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转移。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此时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至闽江、珠江流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摘编自陈衍德《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移民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移民的不同,并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的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移民主要移向边疆地区;移民数量庞大;群体多样化。(1)不同:少数民族因气候、疾病因素被迫移民;中原人民因战乱南迁;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推动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导致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得出,秦汉时期移民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根据材料“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得出,移民主要向边疆地区进行;根据材料“以五十万人谪戍之”“十万口”“七十余万口”得出,移民数量庞大;根据材料可看出,移民包括战争中的难民、政府安排的移民、贫民等,得出贫民群体的多样化。【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是因气候、疾病等因素被迫移民;根据材料“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可得,中原人民因战乱南迁,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地区。第二小问移民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分析: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民族交往方面分析:推动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消极方面:导致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等多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国家治理兴衰成败的历史来看,每当人类社会面临转型期,哪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成功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整体创新,哪个国家就把握了世界发展的先机,取得制度的优势,获得世界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本的配置优势,实现优先发展、跨越式发展,造福本国人民。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其制度创新长期在世界领先,中国在这个时期,其饱含智慧的制度设计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提供了制度基础。反之,由于封建社会后期制度缺乏创新,中国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大约有200多年的时间。但是,不能因为这段时间的制度衰败就否定我国历史上曾经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辉煌。——摘编自刘俊杰《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就某个时段或总体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阐述:隋唐时期在国家制度创新上取得重要建树。选官制度方面,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中枢行政体制方面,三省六部制确立,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赋税制度方面,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治理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对后世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其制度创新长期在世界领先,中国在这个时期,其饱含智慧的制度设计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提供了制度基础”可知,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家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根据题干要求,围绕“制度创新”,选取古代中国的某个历史时期拟定论题,如选取唐朝,可以“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题,围绕隋唐开创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例证,从内容、影响等方面论述。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总体拟定论题,如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边疆管理制度等,从发展演变过程、趋势、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父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实行教育改革;民间力量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的传播;旧式教育制度存在弊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西方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弊端:全盘接受西方教育体制和内容;操之过急,滋生腐败,名实不符;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特点:政府和有识之士推动;以培养新型国民为目标;受西方教育制度和理念影响,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多种教育内容的结合和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原因:据材料“清政府公布了……《奏订学堂章程》”得出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实行教育改革;据材料“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得出民间力量的推动;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背景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的传播,旧式教育制度存在弊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西方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弊端:据材料“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得出全盘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和内容;据材料“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得出操之过急,滋生腐败,名实不符;据材料“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得出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得出政府和有识之士推动;据材料“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得出以培养新型国民为目标;据材料“受西方天父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得出受西方教育制度和理念影响,体现以人为本;据材料“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得出注重多种教育内容的结合和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资本主义企业中。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多万人。由于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是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而且首先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的,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基础更广泛一些……中国的无产阶级除了产业工人之外,还包括与产业工人处于同等或类似地位、靠出卖劳动力生活、并与产业工人所从事的机器大工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非产业工人,如手工业者、苦力运输工、农业雇工等,总数估计4000万人左右。——摘编自郝贵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材料二中国工人阶级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缺乏文化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