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否则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A.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 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的都城制度、礼制建筑制度、丧葬制度、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表明陶寺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距今约4500~3900年的陶寺遗址,当时国家尚未正式形成,而发达的公共权力是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排除A项;材料虽然述及了陶寺的都城制度、礼制建筑及“陶寺古观象台”的有关情况,但是并没有与中国境内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也就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单一的文化遗产无法体现“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鲁、齐、卫、越等国都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A.生产力发展影响户籍管理 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C.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 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时期,鲁、齐、卫、吴、越诸国都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可知,春秋时期,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但是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农经济逐渐发展,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涉及到家家户户,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了户籍管理,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社区管理模式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在春秋时期,国家权力早已经延伸到了农村基层,因此不能说明这一变化,且材料强调的主旨所体现的是国家基层管理的严密,排除D项。故选A项。3.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礼记·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些说法()A.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B.顺应了尊崇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C.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D.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儒用音乐中的五声比附政治事物,并认为音乐反映了社会治乱情况,说明儒家将音乐作为监察政治状况和实现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儒学独尊无关,排除B项;天人感应强调的是人事与天意交相呼应,题干是音乐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初内侍机构本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中宗、玄宗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引发了“南衙”“北司”(外廷宰相与官中宦官)之争。这反映唐中后期()A.中枢机构弱化 B.皇权走向异化 C.政治风气败坏 D.中央集权涣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牵制朝官,导致宦官专权、政局动荡。宦官专权是因为得到皇帝信任,并用以牵制朝官的,行使的权力实质上是皇权,B项正确;唐中后期中枢机构的权力转向了宦官,不是弱化,排除A项;政治风气败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5.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 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信息可知当时是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以来政府不抑土地兼并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宋初不存在“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的行为,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到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故选B项。6.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政治上虽实行南北分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频繁,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驱动,排除B项;南北文化虽有差异,但结束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7.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对材料有较好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等。本题选D项“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税收政策8.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A.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B.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C.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可知,清朝统治者,从设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再到西洋馆,说明中国对外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A项正确;清政府设立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西洋馆,其缘由是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于乾隆时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学习,而非文化自守,排除D项。故选A项。9.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4年增至200余种。其中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扭转了贸易逆差 B.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C.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D.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由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80余种增至200余种,而且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表明传统手工业下降,而初级农产品增多,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项正确;清末新政始于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A.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B.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C.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D.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星旗。”可得出用体育器械摆出的当时革命的旗帜,体现出革命要与体育健身相结合,强调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胜利,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A项;袁世凯是1915年准备复辟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强身健体与革命的关系。没有涉及军阀割据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1915—1925年,北洋政府开放了16处口岸,其中20世纪20年代开放的11处口岸基本上是由中国当局自开。其地域分布多向内陆腹地延伸,涉及华东、华北、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这些口岸的开放旨在()A.打击革命党势力的蔓延发展 B.加速传统自然经济解体C.阻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促进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1925年(中国)。由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所开放的通商口岸多向内陆腹地延伸,由于晚清时期通商口岸多集中于沿海地区,造成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北洋政府的这些举措主要是想均衡国家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革命党在当时并未广泛分布于这些地区,排除A项;加速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开放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内地,排除C项。故选D项。1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艰巨性 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D.强调了发展新民生主义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无产阶级不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经历一个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特殊性,排除A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是苏俄城市中心论,排除C项。故选D项。1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保留农村集市贸易传统,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补充、活跃商品流通渠道,表明当时我国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D项正确;“农村集市贸易”包括集市贸易、庙会、物资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是传统的商品交换活动,并非计划经济,排除A项;农村集市贸易是中国传统,并非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借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集市贸易等商品流通渠道,并非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5.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内地总计其中“三线”地区1963—1965年39.458.038.21966—1970年30.966.852.71971—1975年39.453.541.1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 D.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据材料“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该措施是为了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国防力量的提升,并不是交通状况的改善,排除B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无法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16.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1985年,政府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就业政策的转变()A.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D.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材料“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可知,我国就业政策的转变,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提升企业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劳动力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分配制度的变化没有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排除C项;招生政策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无法保障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7.以雅典城邦确立和早期发展为核心内容神话传说,构成了雅典人城邦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传承的过程中,雅典的节日承担了载体功能,节日将这些神话仪式化、符号化,反复在节日活动中出现。雅典历史记忆的构建旨在()A.丰富精神生活 B.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C.强化城邦认同 D.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雅典的节日承担了载体功能,节日将这些神话仪式化、符号化,反复在节日活动中出现”可知,雅典节日中经常出现以雅典城邦确立和早期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神话传说,有利于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强化城邦认同,C项正确;这些节日确实可以丰富雅典人的精神生活,但并不是目的,排除A项;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与构建历史记忆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历史记忆有利于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目的在于强化城邦认同,而不是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18.《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关于拷问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首先拷问不是首选方式,更不是最重要的手段;涉及王侯的叛国罪时,可以使用拷问,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国家而非贵族的利益;关于拷问的使用条件,都说明了案件审判注重证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体现了合理与节制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重在何时何条件下可以采用拷问,而非无限制的刑讯逼供,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特权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9.15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个人主义“深深地镶嵌于西方人的心灵中,并且由艺术家通过刻画个性,探索者通过探测地图上未标明的海洋,征服者通过努力开拓殖民地和商业资本家通过积累大量财富等形式来体现”。这表明人文主义A.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性质 B.开阔了欧洲人的思维方式C.得到各阶层的普遍参与 D.未能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的人文主义催生的强调个人主义影响了艺术家、探险者、征服者和商业资本家,这说明人文主义开阔了人的思维方式,B项正确;15世纪以后欧洲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C项中的“各阶层普遍参与”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宗教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0.从1848年开始,英国由妇女主办报纸大量发行,例如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女公民报》,致力于推动观念、教育、法律及妇女经济地位变革的《妇女权利》,作为抗议宣传阵地的《妇女之声》,全国妇女参政会创立的《妇女便士报》。这主要说明了()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经济变革影响社会思潮C.新闻报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D.教育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依据材料信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变革影响了社会思潮,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显著提升,排除A项;C项未抓住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变革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1.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A.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谍求平衡 B.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C.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的下议院权力不断扩大,世袭的上议院权力缩小,但是保持传统拥有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否决权,表明英国议会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谍求平衡,故选A;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是实践专制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C;材料体现代议制中的制衡原则,符合代议民主精神,D错误。22.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据此推知()A.苏联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工业化建设亟需资金积累C.苏联经济遭遇西欧国家封锁 D.大萧条造成了对苏联经济的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正在推进工业化建设,获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B项正确;此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可见苏联经济并未遭遇西欧国家封锁,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此时还未出现经济的大萧条,1933年爆发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从材料“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移民局对社会主义者的各种限制,典型的体现出冷战的特征,D项正确;美国当时并没有经济危机,排除A项;冷战的中心并没有转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代议制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4.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以来(中国)。据材料“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项正确;“发展道路一致性”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答案〗(1)背景:长期统一和政局稳定;统治者休养生息和奖励垦荒政策;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经济繁荣;政府赋税改革或人身控制松弛(明实行一条鞭法、清推行摊丁入亩);马铃薯、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特点:反映救亡图存的愿望;受到社会的关注;受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以强国富民为目标;参与学者广、研究领域多。(2)因素:国家战略建设的需要(强国强军的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口总体结构的变化(老中青人口比例不协调);人口理论研究的深入。(3)启示: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协调好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保持人口均衡发展;重视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人口理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动社会问题的调解。〖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可以从长期统一和政局稳定、休养生息和奖励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经济繁荣、政府赋税改革或人身控制松弛、马铃薯、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等角度进行说明。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及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救亡图存的愿望;据材料《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的数量可知,受到社会的关注;据材料一“。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可知,受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据材料一“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可知,以强国富民为目标;据材料一“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可知,参与学者广、研究领域多。【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因素:据材料二“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可知,国家战略建设的需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二“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及所学知识可知,中苏之间关系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据材料一“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可知,人口总体结构的变化(老中青人口比例不协调);据材料二“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可知,人口理论研究的深入。【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启示:根据明清时期、民国初期和建国后人口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影响相关知识可知,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的启示可以从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协调好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保持人口均衡发展;重视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人口理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动社会问题的调解等方面进行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05年,对出版界具有震撼力的出版物恐怕要首推《话说中国》了,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对该丛书进行了特别报道和评论。该书的宗旨是将“历史还给人民”,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在策划模式上标志着我国出版业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下图是该丛书的分卷目录。第一卷____原始社会、夏商:创世在东方第二卷____西周:诗经里的世界第三卷____春秋:春秋巨人第四卷____战国:列国争雄第五卷____秦西汉:大风一曲振河山第六卷____东汉:浸漫中兴路第七卷____三国西晋:群英荟萃第八卷____东晋南北朝:空前的融合第九卷____隋唐:大唐气象第十卷____唐五代十国:变幻中的乾坤第十一卷____宋:文采与悲怆的交响第十二卷____辽西夏金元:金戈铁马第十三卷____明:集权与裂变第十四卷____清一:落日余晖第十五卷____清二:枪炮轰鸣下的尊严第十六卷____总索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分卷目录,对其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东晋南北朝:空前的融合。论述: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政治分裂,但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在西晋之后就进入纷乱的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封建化,适应民族大融合的潮流。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进入到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改革。政治上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文化和社会生活上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并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同时,中原人民也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同时,中原人口也在大量南迁,加快了南方的民族交融和开发。总之,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东晋南北朝:空前的融合。关于阐释可从当时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北民南迁对南方开发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东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政治分裂,但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在西晋之后就进入纷乱的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封建化,适应民族大融合的潮流。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进入到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改革。政治上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文化和社会生活上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并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同时,中原人民也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同时,中原人口也在大量南迁,加快了南方的民族交融和开发。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不选或多做,则按第一道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抗战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变化,新事新办也逐渐成为社会的潮流,在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1942年颁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了订婚和结婚都得双方自愿,禁止买卖婚姻,结婚需要在区级以上政府登记才有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中规定“保障女权,实行男女平等”“女子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与教育上,完全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在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权益,注重对离婚妇女的保护。《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区社会节约办法》专门对婚姻仪式做了规定:号召集体婚礼,结婚费以参加人数合计,每人至多不超过八元,布置费每对新人至多以五元为限。结婚仪式采用新式,禁止吹打,提倡以歌咏代之;婚礼场面也逐渐活泼,不再给人尊卑有序、封建的氛围。人们往往对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新式婚礼的举办会吸引民众的关注,逐渐地对社会的风俗产生影响。——摘编自李林芳《太行抗日根据地婚姻制度的变革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根据地改革婚姻制度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根据地改革婚姻制度的意义。〖答案〗(1)内容: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政府监管;男女平等,保障女权;提倡节俭,号召集体婚礼;反对旧式结婚仪式,提倡新式结婚仪式。(2)意义:初步动摇了封建的传统婚姻制度,建立新的婚姻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法律的探索提供了借鉴;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思想,帮助妇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促进了根据地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获得群众支持,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逐步改造人民的落后观念,促进社会风俗变迁。〖解析〗【小问1】(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地婚姻制度改革是近代以来制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重大探索。据材料“订婚和结婚都得双方自愿,禁止买卖婚姻”可得出根据地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据材料“需要在区级以上政府登记才有效”可得出政府监管,也是根据地治理中发挥政府职能的重要表现;据材料“女子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与教育上,完全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可以看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权;根据材料“号召集体婚礼,结婚费以参加人数合计,每人至多不超过八元,布置费每对新人至多以五元为限。”得出号召举行集体婚礼,限制婚礼费用,反映出根据地的艰苦,也反映出中共提倡节俭;据材料“结婚仪式采用新式”“提倡以歌咏代之……不再给人尊卑有序、封建的氛围”反映出反对旧式结婚仪式,提倡新式结婚仪式。(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意义,根据婚姻制度改革所处的特殊时代,结合时空要素,厘清逻辑。从婚姻制度本身发展、婚姻主体之一的妇女解放、近代社会习俗变革于思想解放的作用、中共近代道路探索和抗战等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结合材料即可整理出〖答案〗。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海湾战争是指1991年1月17日—2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