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有趣味性,要有探究性,要有创新性,要有迁移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挑战性,要有拓展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00G632000B001002-76610004-308-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问题要难易适度

提问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投入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难易适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在尝到甜头,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特点,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这样的提问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在这种由“善问”营造的有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课堂是否生动活泼,很多时候是由提问的问题来决定的。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它通常用于新课开始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动机。教师进行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使问题新颖、灵活,使学生感兴趣。如教学《七颗钻石》,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你喜欢童话故事吗?(2)《七颗钻石》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你速读课文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3)写水罐的哪次神奇的变化,是你最感兴趣的。其中哪些词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并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4)究竟是什么让水罐变得如此神奇的?假如当时你见到了那个小姑娘,你会对她说什么呢?(5)你也曾经给予别人帮助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叙说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吧!

三、问题要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与教师传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后者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四、问题要具有迁移性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8]论述中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时,可以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探究,进行迁移训练:(1)都是写“我”的老师:两个学生的情况是否一样?老师的教法是否一样?(2)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否一样?(3)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由于所给材料和表达的情感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和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教师出示的三个问题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可见,如果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