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课件 第九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_第1页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课件 第九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_第2页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课件 第九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_第3页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课件 第九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_第4页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课件 第九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的第九章交流与交融CONTENTS目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语言的影响01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02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3正确认识文化多元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0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05PART0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语言的影响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语言的影响这个系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定的缺漏性,从而产生空符号。这种先天的不足性,决定了语言系统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才能达到动态平衡。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不断涌现,

吸收外来词,历来是丰富语言系统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种语言发展道路上的普遍现象。语言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1.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很多词汇进入到汉语的范畴中。琵琶狮子葡萄石榴骆驼……两汉时期以来来自匈奴和西域文化的交流19世纪末西学传入中国沙发、咖啡逻辑、维他命派对、色拉幽默、浪漫……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语言(现在主要是英语)广泛应用计算机领域广告用语青年用语经济方面……1.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网络领域,每天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产品的广告用语中“InTouchwithTomorrow”(TOSHIBA)“ImpossibleisNothing”(Nike)“ILovetheGame”(NBA)“Tide’sIn.Dirt’sOut.”(汰渍洗衣粉)

Audi、Sony、Boss、YSL等房地产楼盘广告上采用音译或意译莱蒙湖别墅第五大道公寓菲尼斯花园等直接使用英语或英语缩略语IT、APP、IMAXCEO、IP、WWWWindows、PowerpointFlash、Alt、Ctrl、Del1.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根据汉语言专家王力的研究,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和鸦片战争以前相比,几乎一半以上是西方语言,和“五四运动”时期相比,也有四分之一以上是西方语言。在20世纪早期的二三十年间,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主要有六种表现: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记号的西化联结成分的西化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西化表现中西文化交流使得西方语言大量进入汉语,具体说来,除了贸易、移民、战争等因素之外,经济发展、文化失衡和心理意识是西方语言进入汉语最重要的三个原因。1.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在欧美产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马达);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政治经济相继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几乎成了“美国化”,英语也成了全球通用的语言;从中国人尽人皆知的WTO到随OPEC的油价涨跌而起伏的中国汽车工业,再到备受国人关注的GDP,作为最主要的西方语言,英语大量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西方语言进入汉语的原因之一:经济发展1.1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巨大失衡而造成的文化失衡,使得强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成为借源;19世纪及20世纪初,汉语大量的从英语、日语等借用就是例证;从“宗教”到“玩具”、从“文化”到“博士”、从“辩证法”到“共产主义”都是日本人意译英语后,我们又从日语引进的西方语言。西方语言进入汉语的原因之二:文化失衡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属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文化交流中对西方语言的接受及采纳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五十年代,人们一提到娜塔莎、布拉吉、苏维埃、莫斯科这些词,在他们心里就构成了一个世界,这是崇尚苏联文化的一个直接结果,这些外来词语现在仍然是前辈怀念他们美好青春岁月的象征。进入网络时代,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或借助媒体,对外来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多,使他们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变心理,如大量充斥报纸、电视上的IP、IC、IQ、IT、MV、DNA、ISO9000,等等,即使不太懂英语,也可照常使用。西方语言进入汉语的原因之三:心理意识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由汉语输入英语的词汇具有时代特征bokchoy(白菜)typhoon(台风)qikong(气功)wok(炒锅)……历史上看由于我国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是汉民族与英美民族最早频繁接触的地方,因此,词汇大多按照这些省份的方言或官话(后称普通话)发音近现代拼写形式转化为普通话的汉语拼音Peking改为BeijingCanton改为Guangzhou部分拼写形式没有改变:HongKong(香港)dimsum(广式茶点)cheongsam(旗袍)……当代原则上采取我国的普通话读音,根据汉语拼音拼写而成Renmmbi(人民币)pinyin(拼音)gaige(改革)guanxi(关系)……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由汉语输入英语的词汇具有时代特征tea(茶)、oo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mahjong(麻将)、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chopsuey(杂碎)、chowmein(炒面)、kongfu(功夫)英语中的多数汉语词是由音译而进入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英语词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和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也更加多元。现代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很多经过“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Tuhao”(土豪)有望携手“Dama”(大妈)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英语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来指中国航天员,现已收录牛津词典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也成为英美国家打招呼的常用语。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数据报告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2006年又往英语里添加了20,000个新词,这一数字是2005年的两倍,而其中20%是中式英语20%中式英语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中国英语”的由来:中国和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不仅为英语贡献了很多新的词汇。中国人也不断地以自己丰富的语言文化直接参与世界语言文化的交流,于是,中国英语便应运而生。“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不必挖空心思去找对应的表达法,实际上也找不到。因此可大胆使用中国英语去表示,以填补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表达真空。”1980年语言学家葛传椝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不必挖空心思去找对应的表达法,实际上也找不到。因此可大胆使用中国英语去表示,以填补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表达真空。”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中国英语”主要由词汇、句式和语篇构成词汇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已被国内外英语辞典收录,在讲英语国家得到广泛使用的汉语借词和译借词;其二是指未被或未来得及被英语辞典收录,而在中国本土上及对外宣传资料和旅游外事活动中实际应用的,表达中国民族文化所特有事物的借词与译借。句式是指那些用英语词汇表达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所特有的体制、名称和提法的固定句式。语篇是指在对外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及英语写作中独特的篇章结构。特点是它们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1.2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的影响“中国英语”的特点: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有相当多的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为了完成交际目的,人们不得不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来传递信息。“本土化”且再生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接待外宾、外贸洽谈、对外宣传时,难免将中国特有的社会与文化渗透在英语中,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并得以再生。PART02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长安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对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在西方古代被称为丝国,《圣经·旧约·以塞亚书》中称中国为希尼国。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德国一个古墓中发现了公元前500多年前的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文学记载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安息人穿着中国的丝绸衣服。艺术体现古希腊艺术作品中的一些雕像,有些穿着透明衣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的丝绸制品。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始发,经河西走廊,越过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起欧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这条闪耀着文化交流光辉的道路为“丝绸之路”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地理学家托鲁米的著作中记载汉光武帝时期,班超出使西域30年,他的出使令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在出使期间,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就是当时的罗马。虽然没有成功,但紧接着就有一支马其顿的商队从西域穿过塔里木盆地来到中国,将往来的信息带回西方。班超出使西域西方著作中记录着,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载马可·波罗讲述了他途径丝绸之路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中国许多城市的见闻。对这些城市的繁盛和美丽的景象,都流露出羡慕、敬仰的情感。记录了中国物产的丰富和经济的繁荣,对中国的社会风气极为赞赏和推崇。西方著作中记录着,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的描述“京师本地的居民性情平和。由于从前的君主都不好战,风气所致,于是就养成他们恬静、闲适的民风。他们对于武器的使用一无所知,家中也从不收藏兵器。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载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元代发行的纸币在马可·波罗眼中,如同炼金术中国南北朝时期被作为燃料使用的煤炭令当时仍在使用木柴做燃料的西方人难以置信鲁斯梯谦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小引”中,肯定了中国及东方的文化、文明,他也希望西方人能正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中,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及东方民族所创造的伟大文化和文明。《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载了令当时的西方人望尘莫及的东方文明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光明之城》书中记载这部书的封面,写有这样一段话:“在马可·波罗之前,以为意大利犹太商人冒险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国都市,称作光明之城。”书中记载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特别是在他的书中,提到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意大利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写的《光明之城》一书中,也记载了他在刺桐城(即南宋度咸淳七年,今福建泉州)的一些亲身经历和见闻现在有美术界公认的说法,中国瓷器上的精美图案,影响了文艺复兴以来代替了巴洛克艺术的洛可可艺术法国作家莫里就是个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波兰国王有一个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中国厅法国路易十四有一个专门收藏词器的瓷宫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同中国有了大规模贸易交流,起初是丝织品和茶叶17世纪中叶中国的瓷器成了大规模出口的商品18世纪中国的瓷器成为西方贵族的收藏品,用以展示和炫耀身份自宋元时期,海上运输日趋繁荣,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开始主要倚重于东南沿海的海运。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陆路和海路交流进入西方的,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唐代时发明火药,后来传入阿拉伯,被称为“中国雪”,直到后来传入欧洲元朝时,东罗马商人不断来到中国。中国的丝织技术和造纸术由他们传到了西班牙,后来又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则极大地促进了海上的运输,海运在宋元至明初之际达到巅峰中国的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马克思曾经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2.1古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对于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尽艰辛,将当时的程朱理学典籍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以至于在那里掀起了长达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融合,又成为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欧洲最积极的儒学倡导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又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同时用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参照儒学,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2现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70-9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异军突起,世界又开始掀起了儒学热。早在几年前,中国政府决定推动“孔子学院”的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孔子学院有明确的性质定位,即“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学院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韩国首尔孔子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162个国家(地区)550所孔子学院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2现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在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以及解除贫困、维护和平上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这些因素都推动“汉语热”的学习浪潮不断高涨。以孔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把哲学思辨、道德修养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文化对东方几千年历史文化等各方实践成果的抽象是对东方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走向的概括与总结儒学敦厚、平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信条。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开始分析评判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齐头并进的原因,但只有连纵过去与今天,才能将中国分析评判得准确。也一定会越来越信服东方智慧和经验。以人为本、和而不同PART03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均有西方文明的印记。和田马钱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古和阗国旧址发现,是公元前300多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产物杂技、魔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方杂技、魔术的传入就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改良、本土化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西方在经济、宗教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原产于欧洲、西亚地区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中国,逐渐在各地普遍种植,由于这两种作物的果实数量繁多,故被古人认为含有丰硕之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尼雅棉布图案来自于贵霜王朝,并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国从丝路传入新疆的基督教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属聂斯脱里派,亦称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近日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保存至今的陕西西安碑林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记录了这一史实。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西方在宗教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在唐代的一些佛教题材壁画中多有体现,既对神的刻画常采用光圈或光环的变现手法。榆林窟的西夏经变画《普贤变》中(甘肃莫高窟出土,大英博物馆藏)有根据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绘制的情景,壁画中,普贤、唐僧、的头部均有光圈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罗马天主教的耶稣教士陆续进入中国传教,向中国宣传欧洲的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明万历年间(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精通中文,娴熟古经。不仅宣扬上帝信仰,也倡导科学精神。他用中文著译了:《交友论》、《西国记法》《天主实意》、《西子奇迹》《四元行论》、《测量法义》《同文算指》、《乾坤体议》等十几本书《交友论》向中国人介绍了水力、火炮技术,日月食的推测,西方音乐和透视绘画等知识,将西方的逻辑推理引入中国。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前六卷徐光启利用所学参与明朝历法修订以及地图的绘制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授西方的科学技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被摄政王多尔衮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采用近代欧洲的科学方法测食朔,订历法。传教士汤若望康熙皇帝在位时,曾每日请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意大利传教士闵明我等人,进宫授课,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解剖、药物、音乐、拉丁文等。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的学生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涉及领域天文学与历法,物理学、机械学、数学、地图与测绘学、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火炮技术,以及绘画、音乐等李约瑟分析总结“过去,中国和外界也有接触,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特有的文化及科学的格调。在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科学便和全世界的科学汇成一体了。”近代史的影响深厚当“船坚炮利”的西方殖民列强,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后,西方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传教士传布福音、发展教徒同时也传播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医学知识和教育思想。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后,一些文人学者为实现“自强救国”,产生了要求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经世学派的积极倡导下,社会逐渐形成以洋务思潮、改良思潮为主的经世思潮。这些有识之士运用西方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抨击时政、倡言改革,反对保守,强调正视现实,改革弊政,学习西方。实业救国的道路清朝后期一批爱国人士开始步入实业救国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兴起,不仅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引入中国,也使文人学者更多地了解了世界,逐渐认识了西方的哲学和人文思想。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改良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教育救国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经世学派的积极倡导下,社会逐渐形成以洋务思潮、改良思潮为主的经世思潮。这些有识之士运用西方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抨击时政、倡言改革,反对保守,强调正视现实,改革弊政,学习西方。实业救国的道路清朝后期一批爱国人士开始步入实业救国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兴起,不仅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引入中国,也使文人学者更多地了解了世界,逐渐认识了西方的哲学和人文思想。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改良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教育救国思潮早期教育救国思潮主张仿照西洋,改革教育。设高等大学,一体认真,由浅入深,不容躐等.同治元年(1862年)起,要求学习西法,改良中国传统教育,广兴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潮。洋务派开始创办一批西式学堂。清政府亦将举办新式教育作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校、书院教育的旧体系和办学宗旨,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和教育宗旨的确立.清早期同治元年光绪三十一年3.1古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朝末期的中国还加速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建立新史学创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科学技术对世界舆地学的研究清末清末民主革命思潮亦称民主主义思潮,其基本宗旨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这种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也是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由孙中山等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立的。在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五四运动爆发,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浪潮。3.2现当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弗里德曼把为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2.0时代(1820年——2000年)公司层面上的全球化3.0时代(2000年至今)个人层面上的全球化1.0时代(1492年——1800年)国家层面上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这些物质和文化观念都成为统一的商品,渗透进人们的24小时。西方文化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层次深入到生活,成为了人们呼吸的世界,渗透到最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细节之中。3.2现当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也出现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的显著趋势。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冲破各种社会的藩篱人类进步中“同”的一面法治精神、女性主义、环境保护等,这些在现当代西方文化中常被强调的话题在中国也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人类进步中“异”的一面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作用,在文化上表现为“文化扩张主义”,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它国家,傲慢地要求别国按照其文化和价值观运转,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压制和销蚀。PART04正确认识文化多元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4、正确认识文化多元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梁启超曾预言,20世纪将是东方的华夏文明与西方文化结合之时代。在这个各色文化争相亮相的时代,我们更要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观。给中国带来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变革,基督教与科学和民主精神踏上中国的土地,显示了自身的进步性,并很快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辛亥革命人们愈加有一种凡是西方的就是进步的、一切非西方的就是落后的思想。这也就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实际上来源于前辈们的自我否定。改革开放新的氛围下,日益表现出经济、交通、通讯、信息全球一体化趋势。当代4.1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早在20世纪初,德国现代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提出了如何看待文化差异的问题,他认为,每一个文化都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方法,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自然观。每一种文化——包括此文化中的所有个人都拥有一个特殊的和特有的历史,都直接地诉诸人的感知、感受和体验。想要完全洞察一个与我们自己心灵构成完全不同的心灵所具有的“生成”的历史世界方面,是根本不可能的。一般的生成与个人的生成内在的生成与外在的生成世界历史的生成与传记的生成一种人的历史环境乃是他的本质的一部分,我们若是对他的时间感、命运观、他的内在生命的犀利风格和犀利程度没有任何认识,也就不可能理解这种人。因此,我们不得不从陌生的文化的象征主义中来提取它们,真正理解属于此文化的象征,由此获得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自然和历史的背景、环境文化的内涵提炼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如何认识文化的差异性4.1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20世纪末,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在质疑西方社会传统的哲学、社会及科学观后,提出了“复杂思维范式”(complexity)。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方式针对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分析的思维传统,批判其割裂、简约各门学科的传统思维模式。复杂思维方式通过阐述现实的复杂性,寻求建立一种能将各种知识融通的复杂思维模式。尝试用这种思维方法思考世界与社会,对人、社会、伦理、科学、知识等进行系统反思,一起弥补各学科相互隔离、知识日益破碎化的弊端。4.1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莫兰的著作《方法:思想观念》一书的序言,即题为《东方和西方的交融》一文中,莫兰提到他在阅读《水浒传》时的感受:“他们与我们多么相似”“他们与我们多么不同”,他认为可以将两种文化交融在一起。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埃德加·莫兰针对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即“人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方面,人本主义是适用于所有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另一方面,它事实上又是极端的欧洲自我中心主义。人们还发觉自己所认为是唯一的文化其实只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支,而自己的文化曾居然认为有权蔑视其他文化并予以毁灭之。反思欧洲本体文化,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受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欧洲自我中心主义”,极大地助长了西方优越的观念,进而导致对其他文化的蔑视和排斥,也助长了虚无主义的兴起。欧洲文化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进入了新一轮从虚无到毁灭的循环。作为西方文化重要代表的欧洲,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更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的文化。4.1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20世纪后半叶,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和哲学家狄艾里·马尔塞斯,又从中国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一部著作《(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中国思想”反思西方历史弗朗索瓦·于连认为,只有在语言和历史谱系方面完全不同于欧洲的中国思想才能发现西方“弹性”固有成见与不足,并且“在当今最能引发思考和震撼哲学思想,为理论创新提供机会”。1975年,弗朗索瓦·于连为了“要像人类学家那样经过‘实地经验’”,“从古希腊一头扎进了中国”。开始从事以中国的知识和思想作为研究的对象,用他们来突破西方哲学的希腊传统,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非欧洲”概念的新诠释弗朗索瓦·于连认为“非欧洲”仅仅是指中国。梵语世界、阿拉伯语世界、希伯来文化都影响着欧洲思想,他要寻找一种选择,以替代他们的监护。单一的文化传承和学术惯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欧洲文化的继续发展,要超越和升华欧洲文化传统,只能通过迂回中国的方法。4.1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异性中汲取养料和方法,以弥补西方思想的不足并消除固有成见。和所谓的“经由中国”,就是用取自中国的“中国工具”,通过“从东——西两端阅读”的方式,来重新认识“遗留于阴影中的欧洲工具影响我们经验的某些方式和某些片段”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为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这已经在当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证实。中国传统思想所倡导的“和”已经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构建一个和谐、和睦、和平的世界秩序,正在成世界发展的主流。4.2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性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总的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统一性独立性文化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这决定了不同文化的统一性。统一性即文化的全球性、共同性、普遍性,多元化即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其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文化具有惯性和独立性,这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与全球化发展是共生的,世界各民族的认同是对抗全球化压力的正常的、健康有益的反应。多元化局面文化中心不断转移4.2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不平等性和不平衡性。凡是拥有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民族国家,其文化形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潮流,属于先进文化和中心文化,反之,则属于落后文化和边缘文化。但是,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领先的,民族文化先进与落后地位的不断转换导致先进文化和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传播和文化转移的加速,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封闭和隔阂,加速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它们的发展获得了同等条件和机会,差距逐渐趋向平等和平衡。但是文化的民族性仍是难以抹杀的,这就使文化发展出现多个中心,即多元化局面。4.2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性在文化的交流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另一方面,我们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西方的文化扩张由于遭到非西方国家文化的遏制而没有达到目的,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危机,社会道德的堕落,享乐主义的泛滥,利己主义的猖獗,造成了西方价值的认同危机。在这一文化背景之下,西方学者积极地为维护世界霸权寻找理论依据。霸权主义危机主义阻碍了民族文化的自觉和主动反省,阻碍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转化,阻碍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故步自封并不能解决民族文化面临的根本问题,迟早会被打破,并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积累的民族内外矛盾冲突会更加剧烈,社会结构会发生巨大的震荡,社会发展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民族主义危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剥削和压迫落后民族和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存在着压迫和反压迫,独立与反独立的斗争。反映在文化上,即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侵略比金元和大棒更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和渗透性。霸权主义特征封闭和盲目自信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显著特征。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强调冲击,排斥交流,主张对抗,反对融合。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可以加强人们对本民族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维护,但却是以牺牲现代化,延缓发展为代价。主义霸权民族民族主义特征既要反对大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要建设国家文化凝聚力,又要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共存4.2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性全球化带来民族文化的危机,也带来民族文化发展新的机遇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以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为基础重构民族的价值体系,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怀疑“世界文化”的存在,还是呼吁全球伦理的教育;无论是质疑美国霸权的狂妄,还是警惕国内的文化垄断;无论是应战西方科技的强势,还是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无论是抵制西方思维方式的威胁,还是声张地方方言的生存权利…对文化多元化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