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工以药淬之B.卒起不意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往而不反者

A

通假字

B卒,通“猝”,突然。

C振,通“震”,惧怕。

D反,通“返”,返回。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A

词类活用

例句,名词作状语,用木匣。

A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白衣,带白帽。

D项,意动用法,以……为怪。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

C

古今异义

A.“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C.“骨髓”,古今意思相同,指内心深处。

D.“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②六书之一”。

故选C项。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A

文言句式

A项,定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谒之谒:告诉,陈述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伏尸而哭,极哀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1)B

(2)C

(3)B

(4)D

(5)①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②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1)B.谒:拜谒。句意为:我愿意前往拜谒他。故选B。

(2)A.前一个“以”,介词,因,由于;后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

B.前一个“诚”,表假设,连词,如果;后一个“诚”,副词,实在、确实;

C.两个“微”都是“无”“没有”的意思;

D.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后一个“而”,连词,表并列,不译。故选C。

(3)②是荆轲强调信物的重要;④是说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表现太子丹的仁德;⑥是樊於期的话,表述樊於期对秦王的痛恨。排除这三句即可确定解析。故选B。

(4)D.“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有误。荆轲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他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故选D。

(5)①以,因为;意,心意;愿,希望;更,再。译文: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②然则,这样那么;见,被;陵,欺侮;意,想法。译文: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故解析为:⑴B;⑵C;⑶B;⑷D;

⑸①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②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要积累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推断。常用的方法有句意分析法、代入筛选法、交换理解法、结构推断法、成语迁移法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三、拓展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亓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刘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韩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测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言,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之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②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1)B

(2)A

(3)B

(4)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②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下”这里是“交付”的意思,“礼官”为名词作其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D。句子翻译为: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故选B。

(2)A“陟”是“晋升,进用”的意思。

(3)B.“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

(4)①讼:控告;耻:以……为耻。句子翻译为: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②唯……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以:介词,按照;出……于:调到…….句子翻译为: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故解析为:⑴B;⑵A;⑶B;

⑷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②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授官莘县知县,调任到政务繁重的安丘。万历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任为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万历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常常忧虑缺乏人才,孙振基极力请求重新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校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摈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取韩敬为第一。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麟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麟,也没论及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商议。

当初,汤宾尹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诸生梅振祚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亓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庇护,从此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最终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孙慎行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通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尹、韩敬有外援,朝廷又多帮助,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四、语言运用

7.参照画线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豪别”)

仿写句式

仿写的内容是分别的痛苦,下面几个句子都是围绕“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展开的。给出的例句,先是引用一句古诗文,然后再点出人物间的分别,仿写时要先引用一个名句,并点明这是谁与谁的某种离别。符合这个意思即可。仿写的句式是:“……(离别的古诗文)”,这是……与……之间的“……别”,仿写注意语意连贯完整。

故解析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豪别”)

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子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8.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看法。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选用、变换句式

首先自选仿写对象,接着仿照例句表明看法,仿写的句式是:……(人物)……,然而我们不能以……来……,他……,千百年来……为……而…….仿写的内容应写出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品格,仿写应注意语意连贯和词语搭配。

故解析为: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能力层级表述运用E级。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工以药淬之B.卒起不意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往而不反者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谒之谒:告诉,陈述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伏尸而哭,极哀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三、拓展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亓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刘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韩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测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言,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之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②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四、语言运用

7.参照画线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8.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看法。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解析解答部分

1.A

通假字

B卒,通“猝”,突然。

C振,通“震”,惧怕。

D反,通“返”,返回。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2.A

词类活用

例句,名词作状语,用木匣。

A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白衣,带白帽。

D项,意动用法,以……为怪。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3.C

古今异义

A.“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C.“骨髓”,古今意思相同,指内心深处。

D.“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②六书之一”。

故选C项。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4.A

文言句式

A项,定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1)B

(2)C

(3)B

(4)D

(5)①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②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1)B.谒:拜谒。句意为:我愿意前往拜谒他。故选B。

(2)A.前一个“以”,介词,因,由于;后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

B.前一个“诚”,表假设,连词,如果;后一个“诚”,副词,实在、确实;

C.两个“微”都是“无”“没有”的意思;

D.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后一个“而”,连词,表并列,不译。故选C。

(3)②是荆轲强调信物的重要;④是说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表现太子丹的仁德;⑥是樊於期的话,表述樊於期对秦王的痛恨。排除这三句即可确定解析。故选B。

(4)D.“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有误。荆轲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他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故选D。

(5)①以,因为;意,心意;愿,希望;更,再。译文: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②然则,这样那么;见,被;陵,欺侮;意,想法。译文: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故解析为:⑴B;⑵C;⑶B;⑷D;

⑸①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②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要积累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推断。常用的方法有句意分析法、代入筛选法、交换理解法、结构推断法、成语迁移法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6.(1)B

(2)A

(3)B

(4)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②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下”这里是“交付”的意思,“礼官”为名词作其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D。句子翻译为: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故选B。

(2)A“陟”是“晋升,进用”的意思。

(3)B.“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

(4)①讼:控告;耻:以……为耻。句子翻译为: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②唯……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以:介词,按照;出……于:调到…….句子翻译为: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故解析为:⑴B;⑵A;⑶B;

⑷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②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述出来。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授官莘县知县,调任到政务繁重的安丘。万历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任为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万历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常常忧虑缺乏人才,孙振基极力请求重新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校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摈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取韩敬为第一。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