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学习之道——必修上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2.阅读课文,把握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1.阅读与分析本单元各类选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重要的学习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2.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感受文章的思辨力量。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读写互促法。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学习)任务一从历史语境中感悟古代说理散文的哲思(第一、二、三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积累文言词汇,辨析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探究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2.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形象说理、对比论证等特点和风格。教学重难点: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形象说理、对比论证等特点和风格。01第一课时导入:书香溪畔文学社征稿启事学习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学习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学习是人生最为省力的事情;学习是人生一本万利的好事。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校又迎来了颇受同学们欢迎的“学习活动周”,为了更好地给入学不久的高一同学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由初中到高中骤然加快的学习节奏,本社特开设“学习”专刊,让同学们感受学习的变化,探索学习之道。参赛对象:高一全体学生征稿主题:“学习”新说主题要求:为让本次征稿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稿件以《劝学》《师说》为题材,以古为鉴,通古今学习之变化,晓古今学习之心得。凡与此相关的内容皆可,如:讲述先贤的学习故事,探索古人的学习之道,介绍自己的学习新方法,写出自己学习新体会……1.作品要求:来稿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要求原创,字数600字左右。书香文学社2022年11月4日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1.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单。2.借助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关于荀子和韩愈的资料,完成人物履历表。活动二:口头翻译,理解文意:1.小组间相互翻译《劝学》《师说》全文。提示: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2.教师补充答疑。提示: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3.如何翻译“句读知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提示:这句仅依据课下注释不容易理解其深层意思,要结合作者有针对性的批驳,结合特殊句式的分析来理解。首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之”是助词,翻译时要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其次,作者写这句的意思是批评士大夫,他们在自己的孩子“不知句读”时,让他们从师学习,即“或师焉”,此为“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当自己“不解惑”时,却耻于从师学习,即“或不焉”,此为“大遗”,在大的方面不学。最后,作者用“吾未见其明也”表达了对士大夫行为的批评和否定。作业:反复阅读《劝学》《师说》,选择其中一篇配乐朗诵,下节课上分享。02第二课时导入: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没错,这两个字就是甲骨文字体的“学习”。观察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里,学,就是小孩在教室里双手摆弄着小木棍学算术;习,就是两只鸟儿在阳光下练飞行。延伸下即学,是获取知识。习,是把知识用于实践。观察这时的“学”字,我们能发现一间房子的侧视图,即已经出现了学习的场所。接下来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学”字的字形演变图,有什么变化吗?没错,在房子里加了一个“子”,获取知识的孩子出现了!有了场所,有了求知的人,那么还缺少什么呢?谁来辅佐学习者呢?前面我们还提到“习”是把知识用于实践呢,那么如何实践呢?怀揣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继续学习《劝学》和《师说》,感悟他们的学习之道。活动一:把握基本内容,理解文章观点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文章《劝学》《师说》。这两个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呢?提示:《劝学》:“劝”指的是勉励。题目的意思是勉励他人学习。《师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那么“师”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师学习,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题目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小组间交流思考:这两篇文章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提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一篇是讲有关勉励他人学习的文章,一篇讲有关从师学习的文章。活动二:梳理《劝学》的观点及行文思路小组交流合作:《劝学》的写作目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要点、论证方式及论据分别是什么?完成下面表格。活动三:梳理《师说》的观点及行文思路小组交流合作:《师说》的写作目的、写作理由、各段落的写作要点及具体体现分别是、什么?作业: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有人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马斯克“脑机”接口这些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未来不再需要知识的积累,老师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此,你怎么看?要求:结合《劝学》《师说》中对“学”“师”等观点看法,富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完成后添加到到班级共享文档、分享、交流。03第三课时导入:《劝学》《师说》作为古代说理散文的经典篇章,在文学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除了因其可以给读者以智性的思想启迪,还与它们的论证艺术有莫大关系。活动一:整理分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小组合作探究:《劝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类分析之。提示:(1)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读之毫无板滞之感。(3)有的比喻论证寓意含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出空间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4)有的比喻论证并不含蓄,设定比喻之后自然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有的比喻论证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达到层层叠加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总之,《劝学》借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类取譬,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明白,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理解。活动二:探究《师说》论证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师说》第2段分析“时俗”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据此填写下列表格。活动三:对比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说理散文的名篇,围绕“学习”,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请对比阅读,思考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完成下面表格。小结古代说理文虽然在说理内容和方法上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因为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现代的评估标准。这也许就是说理文能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本单元《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等文章的学习中将继续研讨和探究。作业:1.《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预习《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教学(学习)任务二听幽默诙谐的演讲,学有的放矢的文风(第四、五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说话和写作实际,结合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文风,学习“禁绝一切空话”等观点所包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2.学习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论述思路。3.理解革命领袖对于文风、学风的深邃思考。思考本文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教学重难点:1.学习态度鲜明、切中要害、破立结合、深入浅出等表达观点的方法。2.体会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01第四课时导入:看这密密麻麻的文字,规整的格式,这是一篇八股文。一提到八股文,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想到的就是诸如“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而时至今日,有关八股文的评价已不多见,却能零星看到一些关于“党八股”的字眼,多是批评、警惕、反对的论调,那么何为“党八股”呢?为什么要反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反对党八股》这篇经典文章。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1.解题:什么是党八股?提示:“八股”,即八股文,也称“八比”,原为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应试文体。这种八股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的文章和教育,也都是这种八股式的。五四运动的一个巨大功劳就是打倒了老八股,但不久,一部分资产阶级文人盲目崇洋,兜售西方教条,鲁迅先生把那些洋教条、程式化了的表现形式称为“洋八股”。“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2.写作背景提示: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党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学风、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严重障碍。另外,我党吸收了大量新党员,他们需要接受思想上的再教育。为了肃清流毒,提高全党的马列水平,我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分别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活动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速读全文,理清全文的结构,(筛选重要语句并整合)。提示:作业:拓展阅读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体会领袖的思维与文风。02第五课时导入:人民日报评论中反复提到要学习《反对党八股》,学习党史的延安整风部分时也离不开要破除党八股,可见其影响力。《反对党八股》是议论文,也是领袖讲话,既有演讲特色,也有政论色彩,这样的一篇文章,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强的影响力呢?它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活动一:辨析论证方法1.课文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提示:课文第二段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2.《反对党八股》在列举罪状的时候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分别作简要分析。示例(以第二段为例):(1)开头用比喻论证。“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形象地批判了那种长而空、令人生厌的文章。(2)接下来先设问“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点明其动机是“下决心不让群众看”,进而分析其效果是坏的,“群众见了就摇头”“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紧接着以斯大林的演说为例,树立正面典范,在对比中提出战争时期的写作要求。(3)接下来,《资本论》是举例论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引用论证。他们共同论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的道理。活动二:赏析论证特色从前面的分析中,你觉得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提示:(1)《反对党八股》运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以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为例: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在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这种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全面深刻,说理透彻。(2)本文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掉那些为害最烈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其他许多段落里也有体现。活动三:赏析文风这篇文章批评的是党八股,而文章本身就是反对党八股、倡导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新鲜有力文风的典范,这篇文章的文风特点是什么?提示:(1)内容丰富,言之有物。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平易朴素,亲切感人。(2)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①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赖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对比,对偶,设问,反问等手法。小结:《反对党八股》中所蕴含的学习观,需要放置在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革命史来看——为何一般人觉得无甚紧要的文风问题,会让毛泽东如此高度重视?恰恰是因为文风背后不仅仅是一般的写作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气问题,是知识生产和历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还是一个如何能动地作用于历史实践的问题,文章不是“死的”而是“生动活泼的”,不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偏见、束缚,而是一个时代和人心“独立自由的希望”,它与革命政党和革命精神的深入结合,能够产生推动历史和时代的巨大效果。作业: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然而,我们周围的同学都在真正有效地学习吗?你发现身边有哪些不良学习现象呢?以《反对假学习》为题仿照本文结构思路,采用分项列举、破立结合等方法,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教学(学习)任务三从嬉笑怒骂中辨析冷静深刻的文化态度(第六、七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2.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4.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01第六课时导入:鲁迅先生作为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老熟人,一生都在为唤醒国人笔耕不辍。在初中我们就陆续学过他的许多文章,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等。同学们喜爱鲁迅,网络上更流行于“鲁迅说”。大家喜欢把一些文学标榜为鲁迅的经典名言,有些真正出自于鲁迅先生之口,有些则来自其他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真正考究的“鲁迅说”。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看鲁迅如何在新时期客观对待中外文化,学习他的文化观,感受思辨的智慧和魅力。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1.了解作者提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仙台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大学医学部(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2.了解写作背景提示: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之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活动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观点在哪里出现?提示: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2.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提示: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送去主义”——子孙们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亡国灭种。“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3.小组合作探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再读课文,整合信息,绘制表格,区别特点,小组间同学互助,补充。提示:活动三:探究比喻论证提供学习支架——比喻论证:比喻论证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论证效果倍增。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双方只是存在关系、道理方面的相似性,两者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比喻论证往往是带有缺陷的。要深刻地论证观点,必须在逻辑推论的引领之下,把比喻论证和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1.朗读第8段,思考“大宅子”指什么?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有哪些人?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按照课文内容,填写表格。2.思考“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填写表格)?提示:(1)“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2)运用了比喻论证:3.小组合作探究:《拿来主义》与《劝学》都使用了比喻论证,虽然同为比喻论证,但有很大不同,试分析之。提示:《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是创设一组形成有机关联的喻体,精密安排。《劝学》中也大量使用比喻论证,但基本点都是单点设喻,喻体之间横向铺排或纵深演绎,比较简单。作业:1.从读过的作品中找出你认为算是比喻论证的一个文段,不限古文、现代文、中国作品、外国作品,分享到班级学习群里。2.结合写作背景,查阅资料,思考《拿来主义》的针对性。02第七课时导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当时的文化战线上,他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只要他的生命不息,他的战斗就决不停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活动一:分析“先破后立”结构《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在批驳当时国内各种错误的态度之后,提出了“拿来主义”,在行文过程中也相应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说结构,结合文章内容,填写表格。活动二:探究议论文的针对性1.提供学习支架——议论的针对性:议论要有针对性,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怎么了?怎么办?怎么说?怎么了,就是要关注现实,找出身边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就是要明确议论的目的,提出解决的对策。怎么说,就是在行文结构,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上下功夫,让读者更容易接受。2.小组合作探究:再次阅读《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思考其中的针对性活动三:赏析鲁迅的语言1.《拿来主义》妙语连篇,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据此分析,本篇有什么特点?提示:其一,是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比如,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描述,把我们对待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其二,用幽默犀利、讽刺性强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例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着”,又“一路的挂过去”,本身就构成了一副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的漫画。2.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此外,用词精当,表现力强。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尝试分析。示例:(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分析: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2)“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分析:讽刺,反语。捧:表示郑重,勾画出了反动政府媚外的丑态;挂:几张画却郑重的挂过去,显得寒碜又可怜。(3)“据说不久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分析: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义”的断送遗产和恬不知耻。(4)“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分析:“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讽刺反动当局送尽卖尽的悲哀。(5)“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分析:反语,体现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深含蔑视、嘲讽之意。(6)“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活动四:专栏创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开始热衷于学习甚至效仿西方的文化,尤其热爱庆祝一些西方才有的节日。在不久前度过的万圣节,有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万圣节游行中装扮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鬼怪形象,受到了纽约记者的采访,为西方万圣节游行活动中增添了一抹中国色彩,这似乎是“拿来主义”的正确体现。然而,除了积极接纳西方外来文化的人以外,持反对态度的人也有很多。中国人民大学杨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成都市教育局更是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日期间上街活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借鉴破立结合和喻证法,针对以上材料中所述的事件写一段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500字。分析:“欣欣然”写出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小结:本文论述了对于外国文化的观点和态度。“拿来主义”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发展的永恒理念。我们必须知道,“拿来”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使本国文化更加优秀。当今世界,互联网使得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在“拿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接轨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业:1.查资料,进一步了解“破立结合”。阅读近期有关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时事评论,体会评论作者是否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行文思路。2.阅读《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完成课本“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2题。3.预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教学(学习)任务四打开知识与情感的新世界(第八、九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黑塞、王佐良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对待读书的观点。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针对文章中的读书观展开讨论,或提出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01第八课时导入:对不少人来说,挤在早高峰的北京地铁上是一天中十分难熬的时光,密集的空间里人挨着人无法动身,似乎一切娱乐活动都被禁绝。然而,在2018年一个隆冬的早晨,图书编辑朱利伟竟偶尔发现有位乘客竟在拥挤的车厢里读一本经济学论著。自此,朱利伟在拥挤喧嚣的车厢里举起,将镜头聚焦在和她一样的地铁读书人身上时,一道独特的阅读风景为我们展现出来。四年间,朱利伟的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已有2100多张照片,都是她在每天乘坐地铁上班这一个小时的通勤路上拍摄的。她把相片分享在豆瓣网上,吸引了近20万次点击量。由地铁上的众多图片组成,更形成了一部《北京地铁书单》。对于地铁上的人们来说,在地铁上读书是他们一次独特的读书经历。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又有过怎样的读书经历呢?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和王佐良的的文化随笔。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了解文体——随笔提示: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3.了解文学常识提示:(1)西蒙·德·波伏瓦(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2)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5)文华公书林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1899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活动二:理清结构: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提示:《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结构《上图书馆》的结构活动三:把握文意:1.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提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提示:并不矛盾。这里的“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有功利企图地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3.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提示:作者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作者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怀着对知识的敬重之心,为获得“心的教养”而进行“爱的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4.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提示: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研读世界文学。5.如何理解“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明确: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个性,没有人格,他也未必能通过阅读获得教养。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书中的知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6.黑塞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评价,有什么作用?提示: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存在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彻底理解经典就否定经典,而应该对经典“不厌百回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我们对经典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认识名家,发现世界,完善自我。7.王佐良在怎样的环境下阅读?读了哪些书?心情怎么养,收获了那些乐趣?作业:1.阅读下列文章,对比下面几位中外作家的观点与黑塞、王佐良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读书苦乐》(杨绛)《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刘梦溪)《论读书》(培根著,王佐良译)《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2.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批画文中富有思辨性的句子。02第九课时导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博尔赫斯活动一:揣摩文段,提升自我《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黑塞写自己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写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两位作者运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简要说说理由。提示:示例一:“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分析:真正的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努力的过程,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是生存的境界而非生存的手段。示例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分析: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示例三:“……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分析:读杰作是正确的阅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应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来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的读。示例四:“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种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分析:放在开头,自然吟出下文,表达自己对几乎特定图书馆的钟情。示例五:“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分析:写在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示例六:“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分析: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想如此伟大辉煌。活动二:赏析写作特点1.分析《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写作特点提示:(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2)方法灵活,论证有力。①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2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白酒白酒回购市场拓展合同模板3篇
- 2025版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模板及法律法规参考合同3篇
- 2024年版本:赵某的技术服务合同
- 课题申报书:当代海外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研究的再研究
- 2024年集体仓储设施共建合同
- 2025版临时租车协议包含车辆租赁及道路救援服务合同3篇
- 2025版文化创意产业年薪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2篇
- 2025版金融理财产品销售代理合同6篇
- 2024年餐饮经营承包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年版合伙人项目管理合作合同模板版
- 旅行社公司章程53410
- 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PPT
- 起世经白话解-
-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完整
- 颌下腺囊肿摘除手术
- 五金件成品检验报告
- CDN基础介绍PPT课件
- SPC八大控制图自动生成器v1.01
- 复晶砂、粉在硅溶胶精密铸造面层制壳中的应用
- 实验室设备和分析仪器的确认和验证
- 锑杂废料的回收应用项目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