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必1复习主题1:中西方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1、2、3课)姓名:班级: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性质朝代中央官制(君主专制)地方制度奴隶社会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政治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加固了集团内部的团结);(3)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商朝“内外服”制度(作用: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商朝统治;另一方面,该制度之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对地方的控制力十分有限,地方易形成反叛实力,从而威胁商朝统治)西周分封制:王族、姻亲、功臣受封,可再分封,形成等级序列作用:(1)打破原有的氏族状态,促进了族群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通过分封制、宗法制构建制度建设,促成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宗法分封体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出现,郡县制开始出现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西汉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武帝:中朝制(中外朝、内外朝):中朝掌握决策权,外朝(三公九卿)沦为执行机构——相权削弱的开端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13个州,派“”巡视监控地方州逐渐由“监察区”演化为“行政区”汉:州郡县三级制【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东汉中朝制度发展为“内朝”,成为正式中央决策机构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分为六部,负责执行)——分工合理,相权一分为三特点:①三分相权,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加强)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③相互合作,减少决策失误。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长达百余年的“藩镇割据”局面。隋:州县二级制唐:道州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设道监察,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两宋北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制——叠床架屋,相权一分为三宋:路州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改道为路)路、州(府)、县三级制】辽夏金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同时中央机构保留本民族官称;金: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元一省(中书省)制行中书省制:简称“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并将西藏划归“宣政院”直接管理。元: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创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度,内阁掌握“票拟”权,皇帝掌握“批红”权,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只是咨询机构——相权消亡明朝:基本继承元朝的省制,创设“三司”管理省级事务(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明清【省、府、县三级制度】清康熙: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补充1: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的几个重要演变阶段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汉哀帝时,正式确立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制,三公制逐渐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补充2: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补充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里),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表现(表),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补充4: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表【对点练习1】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他选项都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这反映了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C项正确;宗法制是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A.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C.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大宗管制小宗,小宗听命于大宗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一国不能有两个君主,东西多了有备无患,但国君多了就会多灾多难,这种观念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种观念会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团结,排除A项;当时统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有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该学派主张()A.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沿用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守株待兔的故事,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知韩非子主张顺应时代进行改革,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项正确;A项的意思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D项的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说明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认同,并未提到学习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各个政权的言论,并未交流,排除B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设都督府,都督对辖区内的各地官员有考核、监察权,还拥有地方事务是否上报中央政府的决定权,说明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项正确;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无法找依据,排除C项;都督有监察权,还有行政权,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时间政治体制(政治状况=政况)结果(意义或特征)1912.1—1913年政体: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况:政党政治开始尝试,议会选举国民党议会选举大胜,但发生“宋案”;国民党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1916年政况: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解散国会,开始独裁统治;1915年宣布称帝。政体: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帝制革命党人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1927年政体: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政况:政局混乱不堪,北洋军阀混战、割据1926年国共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1948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训政”时期(国民党的党代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政权,党的中执委领导五项治权)(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统治)1948—1949年国民党独裁的“宪政”时期(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政权,最终被推翻1931—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37—1945年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1947—1949年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四大民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基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确立时间法律依据发展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1954年确立;②57年和文革破坏;③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人大制度完善(直选到县,差额选举,五年任期,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规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1949年确立;②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1949年规定;②1954《宪法》具体规定;③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法制轨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据宪法和法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补充1:两个重要的时空定位补充2: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军政(1914—1928):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以党建国”训政(1928—1948):是指“军政”统一全国后,需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以党治国”宪政(1948年改组为总统府后):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制定宪法来统治,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补充3: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则。1940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使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点练习2】1.“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精神穹宇方面的建设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井冈山创业时期,共产党就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材料中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A.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走向成熟D.克服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可知材料中所说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指的是中共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选项A正确;北伐战争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且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C;遵义会议克服了王明等于“左”倾错误,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的解读。2.1917年孙中山作《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详细介绍了集会、议会的程序和规则,他认为有了这一“规范”以后,“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常识。家族也、社会也、学校也、农团也、工党也、商会也……”,以致“国务会议也、军事会议也,皆当以此为法则”。由此可见,孙中山作《会议通则》是为了A.提高行政会议的效率B.确立参议院的立法程序C.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提高行政会议的效率是孙中山作《会议通则》的目的之一,但不属于主要目的,会议也不仅仅是行政会议,故A项不对。孙中山所作的《会议通则》是集会、议会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立法程序,故B不对。孙中山所作的《会议通则》是集会、议会的程序和规则,是希望培养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从而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故C选项符合。D选项与时间不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的《会议通则》是1917年所作,故D项不对。故选C。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院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据统计:自监察院成立以来,监察院共提出弹劾案并经审查成立移送惩戒的为1509件,被弹劾者共计2678人,其中上至行政院院长、高级将领、外交部长等,下至普通职员。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制度A.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违纪行为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管理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D.肃清了官场的不良风气.答案B。南京国民政府自监察院成立以来,惩戒和弹劾了众多官员,也包括普通职员,但不能完全杜绝政府官员的违纪行为,南京国民政府仍存在腐败现象,故A项不对。自监察院成立以来,弹劾和惩戒的力度大,涉及面广,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所以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促进作用,更不能体现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所以C选项不对。D选项与A选项相似,表述过于绝对化,所以D不对。故选B。4.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区区公所2200多户居民中的200多名代表在上城区西牌楼小学会场举行选举,选举按得票数一次选出9位委员,其中得票最多的三轮车车夫陈福林当选为主任委员,委员会以属地“上羊市街”命名为“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B.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探索C.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创新B【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通过选举方式、最终三轮车车夫陈福林当选为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国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探索,故答案为B项;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法制意识,排除C项;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5.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答案】D【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只是与国民党合作,并不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B选项说法错在交出武装的领导权上;C选项错在放弃工农武装额局道路上;D选项说法正确,说出了合作的本质目的。6.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两项。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代: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类型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民主)公民大会(全体公民组成)十将军委员会(一年一任)五百人议事会(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斯巴达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名义)国王(国王世袭,军事统帅)长老会(终身任职)监察官(主持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公民大会执政官(二人/选举/军事统帅/一年一任/主持大会、元老院)元老院(御任高官组成,终身任职)***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政治)元首(皇帝)(最高立法者和法官,军队统帅)(执政官)(元老院)***二、中古: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君主把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封主是封君,得到土地的是封臣。重要特征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长期并(二元制权力)早期相互支持: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靠国王维护权威14世纪后,王权加强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支持国王,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英国:14C中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三、近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建立方式资产阶级革命王朝统一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国家元首国王皇帝总统总统行政权内阁宰相总统内阁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无议会补充1: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补充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影响、评价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影响: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君主专制以外的政体形式,这种集体管理的政体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形式,实现了轮番而治的政治设想,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对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和理念产生了深选的影响。评价:积极性: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模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局限性: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补充3:罗马历史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补充4:罗马共和政体的特点罗马(贵族)共和制度是一种混合政体,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阶层利益,促进罗马发展;但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政体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后来罗马共和制随着军事扩张演变为帝制),混合政体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补充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时间重大事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事实上确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确立)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下院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更多地进入议会(贵族民主制向工业资产阶级民主过渡)19C后期议会两次改革成年男性获普选权(公民民主得到发展)补充6:英国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改革重新分配议席,更改选举资格,扩大了选民范围。这就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1867年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熟练工人获得选举权,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但仍有一半的成年男子和妇女没有选举权。1884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席位,再次扩大公民权,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但妇女和家庭佣人,没有选举权。补充7:英国、美国民主政体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权力中心)内阁掌握行政权(1721年),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首相和内阁:共同进退。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首相及其内阁下台;首相及其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是混合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2.分权制衡(分权制衡原则);3.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民主原则)。美国1787宪法的评价: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和小州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局限: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对点练习3】1.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这里的“质的变化”是指A.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 B.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C.宣扬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 D.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它不仅仅是文艺作品的数量的增长,而且在内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作品中蕴含着资产阶级的思想,故A符合题意;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表象,而不是实质,故排除B;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故排除C;文艺复兴运动没有抨击封建专制,启蒙运动才上升到抨击专制的层面,故排除D。2.“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据此推知,“他们”A.宣扬“因行称义”强化教皇权威 B.主张《圣经》代表理性和思想自由C.批判神权和封建制度推崇理性主义 D.揭开自然科学的奥秘制定宇宙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他们是启蒙思想家,故C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背景,排除;B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内容,排除。3.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将裁决政治家分歧的权力交给公民,处置方法温和:被流放国外10年,亲属不受影响,不会被没收财产;期满后,被流放者可以返回;他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中途被召回。由此可知,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B.容易引起城邦的动荡C.有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D.体现了多数人的暴政答案C。此前,政治家之间发生分歧或斗争时,往往是直接的冲突,失败者或者死亡,或者被流放国外,被流放者为返回国内,有时不惜借助外部势力,引起城邦动荡,陶片放逐法将裁决政治家分歧的权力交给公民,处置方法温和,能避免政治分歧而产生的冲突,避免失败者或流放者引发的城邦动荡,有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故C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A选项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与材料中的做法相悖,故B选项错误。材料不是从批判的角度评价陶片放逐法,不能体现出多数人的暴政,故D选项错误。故选C。4.下列是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从中可以确定的是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89年《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1694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A.英国国王没有实权统而不治B.英国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英国议会限制了国王行政权D.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答案D。表格是从1215年至1701年的宪法性文件,可以看到英国代议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渐进性,故选D。A选项。英国国王真正统而不治。要到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失去了行政权,才真正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场民法典技术合同合同法务顾问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设备售后维修与保养合同范本4篇
- 上海办公室装修合作合同一
- 2025年度土地征收与补偿测绘服务合同范文4篇
- 二手车交易协议样式(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咖啡厅租赁合同77069(含咖啡文化体验)4篇
- 2025年度智能产品全球分销渠道拓展合同协议书4篇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销售合同范本(二零二五版)4篇
- 2025年度智慧社区市场调研服务合同书4篇
- 专业驾驶员商业秘密保护协议(2024版)一
-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
- 立项报告盖章要求
- 2022年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 被执行人给法院执行局写申请范本
- 主变压器试验报告模板
- 安全防护通道施工方案
- 视觉元素对心理感知的影响
- 饭店管理基础知识(第三版)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柴油供货运输服务方案
- 110应急联动预案
- 光伏发电监理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