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5900字(论文)】_第1页
【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5900字(论文)】_第2页
【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5900字(论文)】_第3页
【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5900字(论文)】_第4页
【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59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综述报告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小儿惊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筛选排除不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文献,纳入相关文献。结果:本文归纳总结共29篇近年来在针灸方面治疗小儿惊风的相关文献。结论:针灸治疗小儿惊风必须在时间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正确诊断,准确选择穴位配方,熟练运用针灸方法,有的还需要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在此,重点介绍针刺治疗小儿惊风的经验。关键词:针灸;惊风;治疗学目录TOC\o"1-3"\h\u1925529481针灸治疗小儿惊风 41942910524前言 620083242331.病名的认识 619049041322.病因病机的研究 610375370483.中医药辨证治疗 73179520963.1辨证分型与治则研究 78815637363.2针灸及针药联合 79520302994.针灸治疗进展 820200651434.1针刺 816658829784.2电针 817509053074.3头针 84970799084.4.穴位埋线 97106269264.4.1羊肠线 913501843154.4.2药线 9880843564.5灸法 108175385094.6其他 107693472575.小结 10420309812参考文献 11前言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疮)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亦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因此,对小儿惊风进行理论和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灸在小儿惊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病名的认识早在2000年前,《素文大齐论》就记载了惊风的脉象。古代文献中对“惊风”的描述很多,小儿惊风在宋之前的中医文献中被称之为“痫”,又名“惊痫”“风痫”“食痫”等,宋朝医书《太平圣惠方》中首次出现“惊风”之名,北宋医学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首次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而《黄帝明堂灸经》[1]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宋之后“惊风”与“痫”并存,同指小儿惊风。由于唐、宋以后“痫”也可指癫痫,因此“惊痫”“风痫”“食痫”等也可指癫痫,现代人大多不知宋之前惊风多称作“痫”的历史,而误将“痫”当作如今的癫痫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中医文献小儿惊风的病名加以梳理辨析,并且根据病名出现的时排列,探究病名的内涵及其源流演变,以愿正本清源。惊风的范围比较广,小儿惊风是混杂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直到北宋,王淮阴才首次提出“景风”之名,将“景”与“惊风”区别开来。历代医家对“惊风”的命名较为复杂。直至明朝,娄泉山在《医纲》中首次提出“小儿惊风”的病名。直到现代,它被俗称为“癫痫惊风”。这种疾病多见于4-5岁以后的儿童。2.病因病机钱乙[2]将急惊风归因于痰热内盛、肝风内动,扰乱心神。病变脏腑以心、肝二脏为主,病性以实为主。而慢惊风是因温热病后期或长期泄泻,导致中焦脾胃失司,土虚木乘,肝阳上亢,或因误食寒凉之物,耗伤阳气,以致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进而演变成慢惊风证。故慢惊风的病机为脾阳虚。病变以肝、脾、肾为主。病性以虚为主。总而言之症状符合阳动而速的为急惊,阴静而缓的为慢惊。根据所查文献中,现代医者对于小儿惊风的认识多种多样。郝玉巧[3]认为急惊风病因较多,包括外感风邪,向内化热生火;或因饮食不当,导致湿热积郁化火。火邪上扰神窍,热极动风导致抽搐;或火炼成痰,痰热互结,蒙蔽清窍引发抽搐。张振尊[4]认为小儿惊风的病因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因素,先天指胎中受惊、遗传缺陷,后天因素包括颅脑损伤、窒息、感受时疫温毒、虫积等。其主要病机为风、痰、食、火所致,风痰上涌,内陷心包,外阻经络骤发,久而导致阴虚风动。霍莉莉[5]认为先天因素为体质本身与孕期保养不当,后天因素与风、惊、痰、热、食、癖、虫、伏邪有关。她将小儿癫痫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突发惊恐,惊风所致;痰浊阻窍,正气亏虚;孕期劳累,饮食习惯不当,胃内生热成痫;虫积为患;瘀血阻滞;邪伏于内。总之,对小儿惊风的认识主要有先天与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其性质总体概括为本虚标实,脾虚痰壅,惊、风、痰、火、瘀为发病的主要机制。3.中医辨证治疗3.1辨证分型急惊风分为:风热动风型,一般先见于风热表证,但随即出现高热、神昏、抽搐;邪陷心肝型,传变迅猛,容易传染,以高热、烦渴、神昏、抽搐、双目上视为主;气营两燔型,常发生于夏至,起病较急,患儿出现壮热多汗、烦躁易怒神昏、呕吐等症。陈杰奎[6]总结刘振寰教授治病经验,认为小儿急惊风分为肝风内动、痰蒙心窍。慢惊风分为:脾虚肝旺型,患者无高热症状,但出现萎靡,面色黄,夜间入睡露睛等脾胃虚弱之证,土虚木乘导致肝风内动,出现无力抽搐,观察大便可见稀薄,青绿[7]。慢脾风型由泄泻转变而来,肾阳极具虚衰,生内风。有脉微欲绝之征象。阴虚风动型,多因急症发作时失治误治,痰灼津液,阴津亏虚无以荣养筋脉,可见头项强直,筋脉拘急,抽搐反复发作,还可见阴虚的特色征象如持续低热,五心烦热,双颧红赤,舌红少苔。3.2治则急惊风以是惊、风、痰、热四大病因为主,因此治疗上选择镇静、祛风、豁痰开窍、清热解毒,治疗后需加以补益脾气,防止正气亏虚、误判失去治疗恰当时机而演变成慢惊风。慢惊风的治疗上以温补脾胃,散寒除湿,阴阳双补,镇肝熄风为主,切不可单纯使用温类药物。清热解表:外感六邪极易导致惊风的发生,龚廷贤注重驱邪外出,防止邪气侵入脏腑,引发病变。汪受传[8]认为先将体表毛孔舒张,令汗微出,使邪气可透过毛孔渗出体外,达到降温的效果。豁痰开窍:因火热演炼成痰,脾失运化,导致痰浊蒙蔽心神。痰为引发惊风最为常见的因素。因此治疗上以化痰法为重中之重。补益气血:在疾病发展后期,或者慢惊风时期,由于小儿素来体弱,容易出现四肢厥逆,面色淡白,脉弱等虚证,应采取补益气血法扶助正气。切不能单纯的祛邪,否则将出现正气脱之症候。4.针灸治疗进展4.1针刺邹伟[9]等人将20例脑卒中继发小儿惊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人中、百会、神门穴,对照组予以口服丙戊酸钠。观察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针刺、西药治疗中风后小儿惊风其疗效相同,而针刺相对安全可靠,副作用小,而且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其他症状,与西医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焦宝娟[10]等用“二”针治疗小儿惊风38例。主穴为风池、曲池、足三里,配穴以百会、印堂捻转提插。得气后,将针放置40分钟。结果为痊愈28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97.4%。谷世[11]等治疗小儿惊风27例,用以大椎为主穴,辅穴辨证配穴。在治疗小儿惊风时,配以脾俞、肝俞、丰隆等。若发生急惊风时,强烈迅速刺激人中、涌泉、内关、百会,症状减轻时取针,结果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1.5%。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长强及百会为治疗的癫痫要穴。长强属于督脉,督脉主一身阳气,针刺长强可醒神开窍,调节阴阳,辅以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百会,可镇肝熄风,开窍醒脑,缓解病情[12]。4.2电针张锦华[13]用针刺和电针治疗小儿惊风22例,分为四组:头取顶叶前、神庭或大椎、脑户;上腹取鸠尾、上脘;上肢取会宗、天井或间使、内关;头部取前顶骨、神庭或大椎、脑户,下肢取足三里、丰隆,每次交替取两组穴位。用6805型电针仪分散密集波,留针通电30min。结果为临床治愈15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95.5%易海连[14]主要选取两侧血管舒张收缩区,结合大椎、腰奇、水沟、后溪等穴位。得气后,在头皮穴位加电针连续密集波刺激,总有效率为100%,而西药对照组为95.56%。因此她认为电针在改善惊风患儿脑电图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目前,电针治疗惊风证的机理研究较多。电针能明显抑制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受损。并且能明显延长小儿惊风发作的潜伏期,这可能与促进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有关。可见,现阶段对电针抑制惊风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多,但尚无统一的定论。4.3头针李效芳[15]等人用头针治疗小儿惊风40例,主要取自额中带、额顶背1/3、顶枕中带1/3。针刺采用小幅度提刺法,持针4小时,总有效率90%。其结果表明膀胱经头皮穴具有镇静、益肾、健脑及控制小儿惊风发作的作用。史江峰[16]等人选择头部刺激区(胸腔区、制狂区),插针约3cm,留针2h,并配合人迎穴注射地西泮。总有效率82.2%,显著优于对照组。钟玉涛[17]观察60例惊风患儿,取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颞后斜线(感觉区),及百会、四神聪、头维快速进穴,总有效率93.3%。头部是一切阳气的汇合点,针刺头部俞穴遵循近部取穴的作用,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更易疏通气血,平衡阴阳。头针治疗小儿癫痫,不仅可以起到疏通经络、醒脑提神的作用,而且相对易于操作,减少小儿哭闹、不易配合的特点[18],对小儿惊风尤其是重症惊风有一定疗效。4.4.穴位埋线4.4.1羊肠线吴绪平[19]取穴大椎、心俞、鸠尾、丰隆,埋线治疗54例,治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89%。赵兰[20]等只选取督脉的穴位进行治疗,取大椎、陶道、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癫痫穴、腰奇穴,上下各取1穴,配对埋于体内,临床上常用大椎、腰奇,陶道进行配伍。患儿皮肤局部消毒,在局部麻醉状态下用持针器夹针穿羊肠线埋于皮肤内,剪断线,一般2周一次,治疗110例,显效32例,有效6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1.7%。徐非[21]取风府、大椎、腰奇,同时配取陶道、筋缩,将羊肠线埋入体内。治疗60例,痊愈31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当羊肠线埋入惊风患儿的特定穴位时,异物会在局部产生一个兴奋点,将电脉冲通过神经末梢传递到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兴奋点。激发病灶可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从而减轻病灶的放电,达到控制小儿惊风发作的目的。4.4.2药线李东海[22]取鸠尾、大椎、腰奇,一次选取一个穴位,埋线治疗68例,治愈25例,好转24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陈瑞[23]采用双侧“镇癫穴”埋线治疗癫痈600例,显效408例,有效18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8.00%。未见毒副作用,研究发现此方法对原发性癫痛的疗效更为适合。林军[24]等治疗小儿惊风180例,采用地西泮注射液浸泡羊肠线,每2周穴位埋线1次。主穴以厥阴俞透心俞、肝俞透胆俞、脾俞透胃俞、腰奇,并辨证配穴。结果临床治愈49例,总有效率87%,临床治愈21例,总有效率75.6%。陈莹[25]等人将羊肠线浸泡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中15min左右,后埋入竖脊肌和三角肌,总有效率为92%。穴位埋线是穴位输注与药物疗效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药物的吸收、传递和利用,穴位输液的化学刺激可以刺激效果。药物在组织中的缓慢吸收可以使神经组织受到长期有效的刺激,产生新的化学过程或增强某些化学反应的程度,从而调节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机制。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胃肠道和静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4.5灸法旷秋和[26]用季节性灯火灸治疗小儿惊风50例。选取百会、神庭、头维、太阳、耳尖、耳背沟三穴,从风府至长强、尺泽、委中等,每24节气早晨艾灸1次,3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92%。笔者认为,阴阳气血在季节交替期会有相应的变化,在节气口治疗阴阳失调更容易纠正。《千金翼方·针灸中·小肠病》中提出用“绳”“竹”取穴的方法,以利于准确取穴:“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所灸五处各百壮,削竹为度,胜绳也。”孙思邈认为灸法的根本理论在于:灸法虽然有其温热属性,但主要是通过温热属性推动经络直达脏腑,调和气血,来起到治疗昨天。因此临床上众多医者结合《千金要方》,提出了治疗小儿惊风的“时相”理论和“热中生热”方法。提倡“按时用穴”,古人说:“昼发治阳跷,夜发治阴跷”,虽然惊风大多是是痰火引起的,但也可以用艾灸治疗,这就是“从治”的意思。艾灸生热,温润。有助于气血循环和温痰,是热而不助热,反可引热外出。4.6其他王春荣[27]采用极泉穴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液治疗该病。49例中显效3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潘静[28]等人对246例小儿惊风患者采用耳穴疗法,选择神门、心、肾、皮质下、缘中、枕、胃等为主要穴位,按辨证分型配穴。未发作时采用耳穴按压法。发病时则在耳穴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总有效率92.68%。况琼[29]等人采取穴位注射加中药,用针头抽取牛黄醒脑注射液,分别注射于大椎、风池、内关、足三里;配合服用羚羊角粉、钩藤、全蝎、蜈蚣、天麻、蝉蜕、麝香等镇肝熄风类药物。其中治疗组40例,临床痊愈17例,好转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疗程进行脑电图检查,其中癫痫放电基本消失者23例,好转13例,无变化4例,脑电图改善率为90%。5.小结从近20年来针灸治疗小儿惊风的临床研究可知,与西医相比,针灸、穴位埋线、刺络放血等非药物疗法疗效更显,且方法多,优势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如临床观察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病例选择缺乏规范化,疗效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临床数据缺乏可靠性。其次,小儿惊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常反复发生,治疗难度大。但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往往没有随访,或随访时间短,导致疗效的可靠性低。此外,现代研究大多以针药结合治疗为主,单靠针刺难以确定疗效,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史焱,傅海燕.宋之前小儿惊风病名演变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4):28-30.[2]郭锦章.钱乙对惊风辨治的认识和经验[J].安徽中医学报[N],1990,9(2):15.[3]郝玉巧,赵晶磊,李凤芝.针灸治疗小儿惊风[J].菏泽医专学报,1993(02):41-42.[4]张振尊.张士卿治疗小儿癫痫学术思想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86-87.[5]霍莉莉.小儿癫痫病因病机溯源[J].陕西中医.2006,27(10):124.[6]陈杰奎,刘振寰.刘振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新中医.2011.43(1):142-144.[7]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40-147.[8]汪受传.江育仁辨治小儿急惊风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6,48(11):1-3.[9]邹伟.陈秋欣.朱路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5):299-301.[10]焦宝娟.针刺治疗癫痫38例临床观察[J].2010:08-0058-02[11]谷世.夏勇.张洪林.针刺治疗癫痈27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1998;21(4):66-67.[12]李福库,王爱英.长强穴埋线治疗癫痫[J].神经药理学报,1995,(4):70.[13]张锦华.针灸加电治疗痈症22例[J].中国针灸.2003,23(9):517[14]易海连.电针血管舒缩区为主治疗癫痫大发作的临床进展.广州中医药大学.2004.25-8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