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6()上学期高二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时量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初心的模样

王庆高

18岁那年,我接父亲的班来到煤矿当井下工。下井那天,父亲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那是44年前的7月28日,矿领导干部轮流带班下井,那天轮到了我父亲,我父亲带领两千多名矿工下井作业。凌晨3点42分,只听得大地隆隆作响,矿井剧烈晃动,霎时一片黑暗。地震了,地震了!不知道是谁喊了起来,接着便是一片慌乱骚动。我父亲立即站到高处大声喊道,同志们别乱动!一切听我指挥!

矿井里经过一阵剧烈晃动之后,渐渐缓和下来。父亲大声喊道,各工作队清点人数!各个工作队清点了人数,两千名职工一个不少。

这时,父亲对大家喊,各队的队长站出来,共产党员站出来!

不一会儿,各队的队长和共产党员顶着矿灯围在了父亲周围。父亲把队长和党员分成了几个小组:有分头找“生命通道”的,有安抚群众做思想工作的,有维护秩序的。分工之后,大家分头行动,矿井里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个把小时,负责找“生命通道”的小组报告说,两个井口全部被堵死。

一些矿工听到后,议论纷纷,恐慌不已,黑暗中又是一阵儿骚动。

父亲听到后,大声安抚大家说,大家不要慌乱,我亲自带人去找出井口,请你们耐心等待!

他领着几个队长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出井口,出井口地震时遭到破坏,被堵得严严实实。他们又去找通风口,通风口也被乱石和泥土堵住。他趴在泥土乱石上静静地体验,隐隐约约感到有凉气流动。他怕自己体验得不准,就叫身边一个有经验的老掘进队长体验。老掘进队长趴着感觉了一会儿,也感觉有凉气在流动。于是父亲对大家说,通风口好像堵得不很严实,动手挖开就有救了。党员干部们先上!

几个队长和党员们爬到了前面,他们用铁掀挖,用手搬,挖掘通风口的乱石和泥土,一个个满脸泥水和汗水,浑身是泥。忽然,他们觉得大地又轻微晃动起来,一阵余震,泥流乱石滚动,把父亲和几名党员砸伤了,人们又一阵惊慌骚动。父亲的腿被砸骨折了,党员矿工们要抬他下去,可他坚决不肯。他们挖呀挖呀,挖得手表转了两圈,还是没有看到一丝光亮。这时候,矿工们带的干粮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矿工们沉不住气,又惊慌骚动起来,胆小的竟哭了起来。父亲感到责任的重大,两千名矿工鲜活的生命啊,难道我就不能带领他们冲出地狱?叫我怎么向党交代!

父亲责令身边的人把他抬到通风口作业处,他忍着疼痛趴在那仔细听风品气,明显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他叫老掘进队长也听了听,老掘进队长感觉也是。父亲脸上露出笑容,蛮有信心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气馁,我们胜利在望了,刚才我们明显感到有凉气流动,这说明离出口不远了,大家继续挖,一定能挖出“生命通道”!

干部、党员和矿工骨干轮流上阵,忍着饥饿,忍着干渴,一块石头一把稀泥,挖着挖着,忽然有一丝光亮透了进来。有光了,有光了!离洞口不远了!一名正在作业的党员喊了起来。紧接着,击鼓传花似的喊了起来。霎时间巷道里的矿工们禁不住都站立起来,热烈地鼓起掌来,不知谁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时间口号声震天动地。

通风口终于打开了,直径0.7米,高60米,简易钢筋梯子。只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往外攀走。“生命通道”挖通后,父亲由同事们搀扶着站起来大声说,听我的命令,现在女同志先走!

女同志一个挨一个攀爬着出去了。

接着父亲又命令,二十岁以下的矿工先走!

年轻的矿工们一个挨一个攀爬出去了。

父亲再次命令,现在五十岁以上的矿工走,接下来三十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矿工,依次出去!

还有几名党员和队长围在父亲身边。

父亲命令,党员们走,队长和我最后走!

党员们依次攀爬出去。最后,几个人才把父亲拉出了洞口。

外面,风雨交加,出去的两千名工人们一个也没有离开,每出来一个人,大家都热烈鼓掌一次。当父亲最后一个出来的时候,掌声雷动。

也真是怪,那天回家的路上,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阳光……

我在井下有意识地盯着干部和党员们的举动,他们都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新下井的矿工。下班升井后,我一直回味着父亲讲的故事,父亲和党员们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

晚上,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选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矿工,接着叙述了父亲给“我”讲的发生在矿井里的既惊心动魄而又感人的故事。

B.“感到有凉气流动”“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等细节描写,为后文父亲等人带领两千名矿工脱困成功埋下了伏笔。

C.被救的矿工们回家时,“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阳光”,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命不该绝的庆幸与安慰。

D.父亲在地震时带领矿工们自救的故事,展现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面貌和精神,是“我”思想升华的动力之源。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初心的模样”为题,短小精悍,贯穿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B.小说用了一些时间概念的词语,如“44年前的7月8日”“凌晨3点42分”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构思精妙,富有特色,在“我”的故事中套进了“父亲”的故事,两个故事的人物与情感融为一体。

D.小说结尾两段补叙了“我”心理受影响的过程,照应了开头“下井那天”,从而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6.“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7.小说多次写到“矿工们慌乱骚动”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小题。

阎毗,榆林盛乐人也。祖进,魏本郡太守。父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今宪章往古,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寻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抑扬,卒事而去。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政据高丽柏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选自《隋书·阎毗传》,有删改)

“大驾”“法驾”“小驾”都是天子出行的不同等级的车驾。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B.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C.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D.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篆书,书体。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和草书等,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B.受禅,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一般指同一朝代父亲把帝位主动让给儿子。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我国习惯上多沿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事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毗爱好读书,多才多艺。他出身官员家庭,长大后喜欢经史,从师学习《汉书》;他擅长草书、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

B.阎毗治军有方,获得赏赐。他负责太子的警卫工作,大阅兵时大多队伍不整齐,只有他的队伍严肃认真,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特别给他赏赐。

C.阎毗深受信任,奉命平叛。朝廷让他负责一些重要事务,如总管长城劳役、营造坛场等;他奉命率军追赶逃叛的杨玄感和斛斯政,没有结果。

D.阎毗临危不惧,完成使命。朝廷军队围攻辽东城,皇帝派他去宜读诏令,敌人发乱箭,击中他所乘的马,他毫无惧色,完成使命后才离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5分)

(2)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5分)

12.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什么态度?最后怎么处理?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扣题目,交代听琴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欢”字点出席间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转折一笔,并不写演奏场景,而写萧瑟凄冷之夜景,为下文写弹琴做了铺垫。

C.五、六两句写初弹情景。前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后句直写,交代所奏曲目之名称。

D.末尾两句写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1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描摹音乐的手法。(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16.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

B.登堂入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

C.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

D.登堂入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

17.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18.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历代中原王朝与海外诸邦的贸易关系,大体上被纳入两个系统中——朝贡系统与互市系统。朝贡是中原王朝安排天下秩序的机制,其中也包含了国际贸易的功能。():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这是政治上的不平等: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的不平等则反过来:中原王朝给予诸邦的回赐,其价值远远大于朝廷收到的贡品,诸邦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表示臣服,__________________。換言之,朝贡贸易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用苏轼的话来说,“朝廷无丝毫之益,而远人获不赀之财”。

(选自吴钩《宋》)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质上说,这两个系统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B.从本质上说,互市系统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C.从本质上说,“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是朝贡贸易的本质

D.从本质上说,朝贡贸易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共6分)

21.请理解《论语》里的语句,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6分)

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祸起萧墙

(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_________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_________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测试语文解析

1.B2.D3.D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

4.C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命不该绝的庆幸与安慰”分析错误,虽有后重生的喜悦,但根据前而“每出来一个人,大家都热烈鼓掌一次。当父亲最后一个出来的时候,掌声雷动”的信息可知,体现的应是对共产党人的信任,对共产党人初心精神的褒奖。

5.D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结尾两段补叙了‘我’心理受影响的过程”分析不当,这里的叙述并不是补叙。

6.(6分)①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我”聆听父亲所讲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父亲等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起到了叙述和见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我”在父亲等共产党员初心精神的影响下,申请加入共产党组织,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得到传承,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7.(6分)①通过当时人们真实心理状态的描述,突出了环境的危险和形势的危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②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次是发生地震不久,于是父亲站出来组织大家逃生;第二次是矿工们发现井口和出井口被堵死,于是父亲带着他们才去找通风口,发现通风口有凉气流动,才开始挖“生命通道”;第三次是父亲和几名党员被砸伤以及矿工们“沉不住气”,于是父亲轻伤不下火线,给大伙打气,最终自救成功。③与父亲的形象形成对照,衬托了父亲的形象。每一次旷工们“慌乱骚动”后,父亲都能临危不乱、挺身而出从而稳住局面,最终保证了两千名矿工脱困任务的圆满完成。很好地塑造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光解形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D9.B10.C

11.(10分)(1)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

(2)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或下诏恢复他的职位)。

12.(5分)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听完阎毗的分析后,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

“物”,名词,意思是物品;“太子服玩之物”是偏正短语,意思是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在句中做主语,由此排除AC两项。“坐杖一百”从语意上看,意思是判罪杖打一百棍,与前面主语“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其后应该断开,排除B。译为: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

B项,“一般指同一朝代父亲把帝位主动让给儿子”错,“受禅”一般指王朝换代帝位更换。

C项,“他奉命率军追赶逃叛的杨玄感和斛斯政”错,他追赶的叛军中没有杨玄感。

①得分点:数,多次;“取悦于皇太子”,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皇太子取悦”,译为“向皇太子索取欢心”;见,表被动;每,经常。

译为: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

②得分点:盛,大力;以,因为;谙,熟悉;典,担任、掌管。

译为: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或下诏恢复他的职位)。

隋炀帝对属车的态度体现在文中他与阎毗关于皇帝属车的问答之中。依据“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可知隋炀帝嫌皇帝的属车太多;依据“顾谓毗曰……朕欲减之,从何为可?”可知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依据隋炀帝说的“何用秦法乎?”,可知他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再依据隋炀帝说的“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可知他想让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根据以上分析,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要减少的态度,最后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

13.D14.(6分)(1)侧面衬托。七、八两句通过写万籁俱寂,四座无言,人们都陶醉在琴声中而侧面衬托出广陵客琴技之高超。(2)反衬。三、四两句通过描绘幽邃凄怆的深秋月色图,以哀景反衬之后琴歌之美妙。(3)融情于声(景)。末尾两句写诗人听琴之后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琴声勾起他无限乡思,萌生强烈归隐之意,表现了音乐神奇的感染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错。这两句是写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本诗三、四两句写“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此句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本诗七、八两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本诗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

15.(6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6.A17.C18.B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者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第一空的语境有把“高深难懂”的学问“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的意思,强调把“难事”“轻松不费力”地处理的意思,不是强调学间研究的深度,故选“举重若轻”据此可以排除BD;“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活动听;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第二空强调的“不倦地”“生动地”说,不是强调“理直气壮地”说,应该填“娓娓道来”,据此排除C。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点鹤。”第一个分句是前提,两个分句是结果,故此排除AD两项。B项,“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是一个表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原句是一个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故排除B。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准确能力。

根据前文的引文内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来推断,“文章忌俗滥”是指在写文章时要讲究艺术化,要把艺术引入生活,对应“艺术走入人生”;“生活也忌俗滥”即是“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两种境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19.D

20.(6分)

天朝高于诸邦但在经济上则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可以满足中国王朝的政治虚荣心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前文来看,前面说“朝贡是……其中也包含了……”,说的是“朝贡”,此处应该紧承前面;从后面来看,括号后是冒号,表明后面是对括号中内容的解释,后面说“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这是解释“朝贡贸易”,所以此处应是以“朝贡贸易”为主语,这就排除AB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是冒号,这就表明补写的内容是对前面“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解说,再结合前面对朝贡贸易的解说来看,“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此处应填写“天朝高于诸邦”。

第二处,由前面“经济上的不平等则反过来”可知,诸邦“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表示臣服”,那么在经济上应该是“得到了巨大的实惠”,“政治意义上”和“经济上”是相反的,所以此处要使用表转折的关联词“但”。

第三处,由“换言之”可知,后面是从另一个方面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说,再由“而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可知,此处应是说“朝贡贸易”可以“满足中国王朝的政治虚荣心”。

21.(6分)

(1)患得患失(2)随心所欲(3)手足无措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句意: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失去。又根据“患得”“患失”可判断,应该填“患得患失”。

(2)句意: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根据“从心所欲”分析,可判断为“随心所欲”。

(3)句意:刑罚如果没有具体的分类(规定),那么百姓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行为(才不犯法)。又根据“无所措手足”分析,可判断为“手足无措”。

附:译文

阎毗,榆林盛乐人。祖父阎进,后魏本郡太守。父亲阎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向萧该学习了《汉书》,通晓大要。能写篆书,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阎毗,很喜欢他,命娶清都公主为妻。周宣帝即位,拜授仪同三司,任千牛左右。高祖受禅,阎毗凭借才艺侍候太子,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不久拜任车骑,担任太子的警卫。皇帝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进行大阅军,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阎毗一军,法令制度严肃认真。高颎把这些告诉了皇帝,阎毗特别受到丝帛赏赐。不久兼任太子宗卫率长史,不久升任上仪同。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隋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不久拜任朝请郎。阎毗建议,帝王的车舆、车轿等,多有增加或减少,事见《舆服志》。提升为起部郎。皇帝曾经大力装备天子车驾,嫌从行的侍从车辆太多,回头对阎毗说:“开皇时期,出行的侍从车有十二辆,事情也就办了。现在侍从车八十一辆。我想减少它,依据什么才能行呢”阎毗回答说:“现在制度依照从前(皇帝出行,车辆规模有三种),大驾依照秦朝,法驾依照汉朝,小驾依照宋制,以此为等差。”皇帝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