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潮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
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
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中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
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
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
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
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
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
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
“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
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
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
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
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围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
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
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无气大伤,遭受严重控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
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
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械。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
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撒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
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围,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
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
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
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二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文化的一项是()
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
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
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恒心如攀,我们党始终心无旁鹫、万众一心、持之以恒奋斗近百年,中华巨龙已经插上翅膀,但唱衰之声总是
,“改革陷入停滞"“经济""中美贸易战前景堪忧”……
面对那些有意无意为中国“量身订制”的预言,我们党心无二用,不为所扰,不为暗流所动,乱云飞渡仍从
容。屡创辉煌的系列奇迹成为中国无声的证词,钢铁般的事实堵住了流言蜚语的嘴。实现中国梦,贵在有恒。牢记为人
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承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恒心铸就康庄大道,()o新中国七十载风华正茂,鹏程三万里再出发,我们
党恒心如擎,托起中华巨龙腾飞的翅膀,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新时代的美丽画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此起彼伏软着陆噪音抒写
B.此起彼伏硬着陆噪音书写
C.此消彼长硬着陆声音书写
D.此消彼长软着陆声音抒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觉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
B.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C.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放在心上,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
D.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成功之道,创业之基,兴业之本B.是创业之基,兴业之本,成功之道
C.是兴业之本,创业之基,成功之道D.是创业之基,成功之道,兴业之本
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作者:柯小卫)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他的儿子出生后2秒就开始大哭,延续了10分钟,
以后就是间接地哭,45分钟后哭声停止,儿子连续打了6次呵欠,渐渐睡着了……望着自己的“杰作”,初为人父的
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
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尽管时值严冬,窗外一片凋零,而陈鹤琴的心中却是春光一片,幸福无比。他知道,自
己正在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与新生儿子一道正在完成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实验。他为儿子起了一个响亮的
名字一鸣,不仅对于儿子寄予期望,同时预示着他的这项实验将被载入史册。
作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授,陈鹤琴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
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
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的观
察与实验工作,进行得既专心致志,又情趣盎然。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
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将活泼可爱的儿子抱来课堂作示范,使单调的心理学课程生动有趣。
在中国,陈鹤琴是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中的教育家。他所做文字、摄影记录并阐
明幼儿的动作、好奇心、模仿力、游戏、言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知识、能力、思维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作为
第一手资料,成为他日后对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游戏和玩具、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研究、论述的重要佐
证。1925年,他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著。
陈鹤琴的另一本传世名作《家庭教育》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姊妹书,书中记载了陈鹤琴对于自己儿子一鸣和女
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他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体会为例,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提出共计101
条教导原则。他主张,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成效;要教育好儿童,首先要学会怎样做
父母。
他指出:“幼稚期(自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
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父母对小孩子有“从小教起”以形成健
全人格的责任。成年人不仅应该以身作则,还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
艺术的环境、阅读的环境。
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住宅的客厅里开办了一所实验幼稚园,自己亲任园长,聘请了2位教师,招收了12名儿
童,开展儿童教育实验。他有三大计划:速筑中国化的幼稚园园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国化;创造中国幼稚园的
全部活动。他为这所幼稚园起的名字——南京鼓楼幼稚园。
两年后,新园舍落成。陈鹤琴和他的学生、助手张宗麟等一道开展幼稚园课程、教材、教学法、设备和儿童习惯
培养等实验。幼稚园附近的草地、山坡和农村成为儿童们欢乐的课堂,也是陈鹤琴、张宗麟等人开展新课程研究与试
验的“实验室”。他们总结、整理的实验成果,成为若干年后我国首部《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核心内容。当时,
中国大多数幼稚园为外国传教士所办;中国幼儿教育的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使陶行知、
陈鹤琴等新教育的倡导者们深有感慨。他们痛陈中国幼稚教育的封闭、停滞、落后现状,大声疾呼革除流弊,实行改
革。将幼稚园课程逐渐从日本和欧美国家幼稚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符合中国儿童特点和国情的教育和课程,
是他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1926年2月,陈鹤琴与张宗麟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幼儿心理、教育原理、社会现状的
15条主张,成为中国现代幼儿园教育的最早纲领与宣言。
陈鹤琴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创者,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纪中国最
杰出的教育家。
(选自《光明网》2016年1月27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鹤琴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
“儿童教育的圣人”。
(新华网)
②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
才能喜欢他。
(潘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人父的陈鹤琴并不兴奋,因为他还要把襁褓中熟睡的婴儿不断拍照,并把他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
B.开篇描写陈鹤琴认真观察记录儿子的反应,表现出一位学者的严谨和细致,也写出他对正在完成的实验的热情和
兴奋。
C.陈鹤琴与他的学生一起开展幼稚园的各种实验,最终他们的实验成果成为我国首部《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
D.中国幼稚园为外国传教士所办并且存在着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使陶行知、陈鹤
琴深有感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段中陈鹤琴心中“春光一片,幸福无比”,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与新生儿子
一道正在完成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实验。
B.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记载了对儿子一鸣和女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提出
101条教导原则,对儿童教育有指导价值。
C.陈鹤琴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言语、技能、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
础打得不稳固,健全的人格就无法形成。
D.陶行知、陈鹤琴等新教育的倡导者们呼吁改革,是因为当时中国多数幼稚园为外国传教士所办,而他们希望创造
符合中国儿童特点和国情的教育和课程。
E.陈鹤琴指出,成年人不仅应该以身作则,还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如想让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成年人也应当
坚持阅读,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的陈鹤琴为儿童教育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酶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被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大醯: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连用三个地域名,以一“通”字,把三者关系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
B.颔联选择“伐鼓撞钟”“新妆袪服”的场景,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庆祝活动的热烈壮观。
C.全诗发端铺叙民情,结尾祈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以民愿作结,自然浑成。
D.诗人善于选取富有色彩的意象,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给人清新婉丽之感。
2.本诗颈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写到了柳,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
不同作用。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淇则有岸,«(《诗经•卫风•氓》)
(4),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扪参历并仰胁息,o(李白《蜀道难》)
(6)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7),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8),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
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
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
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
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
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
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
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
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
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一方面,巨型
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
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
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
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
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
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
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
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
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
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须须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
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
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
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
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20世纪九十年代
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T产品T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
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
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T产品T再生资源T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
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
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
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
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
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一废弃物排放”。
B.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3.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城市垃圾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
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
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
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
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正常«in・en
图1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
图2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图(%)
•«B>an•乡t*(含农村)
图3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图(%)
图4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图(%)
——摘自《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依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
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
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
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
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
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
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
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
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
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
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
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摘选自2019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
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
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D.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
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20%。
B.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
C.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
D.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
3.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视IP再现,老牌组合重逢……近来,“怀旧梗”在综艺荧屏上频刷存在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回忆杀”。
不少网友感慨,综艺节目为什么越来越流行“怀旧”了?
因为有需求。当“郭芙蓉”和“白展堂”唱起《武林外传》的主题曲《侠客行》,不少观众感慨13年过去了;目
睹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的主演们时隔22年再次重聚,不少网友表示被击中泪点……近年来,从83版《西游记》《红
楼梦》到《新白娘子传奇》《炊事班的故事》《射雕英雄传》,越来越多经典影视剧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情景再现”,
让观众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一边感慨自己逝去的青春。这背后,是经典IP的杀伤力,是观众对于情怀的强烈需求。
而需求意味着生产力。经典影视剧承载着一代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本身就自带话题,自带流量。环顾影视圈,怀
旧早已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
感共鸣;用户购买回忆,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综艺节目,也是一样。它们站在经典影视剧的“肩膀”上,用综
艺与怀旧碰撞,得出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成果——这种形式直接、有效,也因此备受追捧。
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综艺传播力强,辐射面广,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综艺节目流
行“怀旧”,这属于应需而生,能戳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也必须承认,
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怀旧梗”可以用一次,用两次,但不可能屡试不爽。当观众的怀旧需求
充分释放,势必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免疫力”,这是规律使然。比如,此前不少网友发现,搜索“某某剧
组重聚”会发现一些剧组从未停止过重聚,今天在这个节目,明天在那个舞台,所谓的“聚首”有了套路的味道,引
来网友纷纷吐槽。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近年来,群众对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档节目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成了影响观众
取舍的关键因素。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声临其境》《我就是演员》,近年来越来越多综艺节目脱颖而出,
以诚意和创意打动人心。对于综艺流行“怀旧梗”,没必要指责其“炒冷饭”、缺乏创新,但保持必要的警醒是应该
的——少些套路,多些诚意和匠心,狠抓精品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摘编自2019年3月《广州日报〈综艺为啥越来越流行“怀旧”了?>》,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旧是人们对时光的追忆。近年荧屏频繁出现“怀旧梗”反映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B.经典IP是指那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的经典影视剧。
C.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中的怀旧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因为商家售卖了情怀,也是因为用户在消费中与
商家产生了情感共鸣。
D.综艺节目售卖情怀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但一再“炒冷饭”也不会屡获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摆现象,再挖其根源、析其特殊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第三段运用事实论据,既指出综艺节目流行“怀旧”的现象,也揭示了“怀旧”流行的原因。
C.文本例举《朗读者》等脱颖而出的节目,与前文的“怀旧梗”形成对照,突出创新才是文艺的生命。
D.文本最后一段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破后立,最后点明本段的论点“要狠抓精品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观众的怀旧需求在综艺节目中得到充分释放,就会对“怀旧梗”产生免疫力,由此可见“情怀”是不可再生
资源。
B.作者并不认同“某某剧组从未停止重聚”的行为,认为“怀旧”不应成为综艺节目的一种营销“卖点”。
C.观众对文化产品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该产品的创意和诚意,而非“怀旧梗”和“回忆杀”。
D.因为综艺流行“怀旧”是应需而生,所以观众没必要过分指责,但观众应保持一定的警醒。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珪,字叔玲。性沉澹,恬于所遇,交不苟合。少贫,人或馈遗。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季父颇
坐汉王谅反,诛,珪亡命由4十余年。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诺议参军事。
帝尝日:“君臣同德,则海内安。尽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日:“古者天子有争臣七
人谏丕用期相继以免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t•思屋覆任普隹万殳一”帝可.
它日进见,有蓑4侍帝侧,本庐江王璟姬也。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曰:“臣
闻齐桓公之虢,问父老日:'虢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日:'不然,虢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
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
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以谏寿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微。至激浊扬清,疾
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珪日:“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
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勇姑礼。珪曰:“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
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关。”于是,与夫人坐堂上,主执笄皂馍乃退。
(选自《新唐书•卷二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B.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C.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D.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令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南山,即终南山,指狭义的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古时有不少知识分子曾在此隐居。
B.朕,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才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自称朕。
C.美人,女官名,也是帝王妃嫔的称号。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中的“美人”相同。
D.盥馈,盥,盥洗的器皿;馈,以食物送人。两词连用谓侍奉尊者盥洗及进膳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性情恬淡,知恩图报。王理为人沉静,淡泊名利,不随便交友;年少家贫时曾受人馈赠,显贵后极力报恩,
即使恩人亡故,他也要重谢周济其家属。
B.王理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某日进见皇帝时,王理以史为鉴,劝谏皇帝要汲取庐江王、虢国不能扬善弃恶从而灭
亡的教训,这一番话得到了皇帝的赞誉。
C.王珪知人知言,实事求是。在评说房玄龄等朝中大臣才干的时候,王珪恰当精准地评价了他们各自的优长,而自
己的长处则是“激浊扬清,疾恶好善”。
D.王珪一心事主,尽忠职守。在担任魏王的老师时,王珪告诫魏王,对君主尽忠对父亲尽孝,这样就可以立身成名,
并让他记住东平王说的“为善最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2)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亭颇闻于外,而
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①,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
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诅可忘祖制乎!汝曹
取笔圣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
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②夏,四营兵③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
先生,谓之目:“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
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日:“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
诘其名,先生日: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
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目:“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期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日:“此种种④者不肯去,何也?”先生目:“吾
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瞋目叱口:“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
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日:“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日:“若岂有所
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日:“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妄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
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滓。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目:“画
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家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事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活动在江西、福建一带
明军的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阳皆去其网巾去:离开
B.之纲更诘其名穷:穷究
C.且夫改制易服易:改变
D.因指其发而近之诟:诟骂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网巾”先生被逮捕后,让仆人在自己额上画网巾,表示不忘明朝祖制,说明“画网巾”先生心系故国。
B.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画网巾”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C.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和明降将王之纲的言行,意在衬托“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2)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快乐教育”概念的创造者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
学习。”
②现如今,有很多父母都崇尚“快乐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感觉最重要,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如果孩子
对学习感到痛苦了,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学习。
③郎朗在他的自传里,记录下了父亲小时候逼他练琴的样子……成功后的郎朗回忆说:“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
如果没有我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
⑤清华教授就曾愤慨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救育,释放天性和学习无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班内以“快乐教育真的是骗局吗?”为辩题举行一次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发言稿,
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表达你的态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1.D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
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项,”……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主客倒置,原文说: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
疆。苟能制侵陵,据岂在多杀伤”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
B项,“……使……”因果关系错误,“使”之后为“果”,“使”之前为“因”,第②自然段前半部分的文意应该
是“两因一果”,“两因”除了了“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C项,“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张冠李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
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D项,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与本文主旨完全吻合。
故选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文章虽然是按照“总-分-总”思路展开论证的,但结尾只是总
结强调了以防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中国战略文化,并未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
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项,本句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
维新”的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不是
"和”文化。
故选D。
2、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
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此消彼长: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不要太过于在乎此时的
失去,别的方面会有长进,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句中指唱衰之声接连不断,故用“此起彼伏”更好,故排除
CD»
软着陆:物理意义上的着陆,特指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的着陆方式;也指引申意义
的着陆,特指金融等领域采取安全措施,以达到金融领域安全稳定的目的。硬着陆:采用强制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
很短的时间,牺牲较多国民收入,使得通胀率恢复正常。句中形容“经济”,用“硬着陆”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D。
嗓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
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句中指我们党心无二用,不为那么恶意的“预言”所扰,
故用“嗓音”更符合语境,故排除CD。
抒写:抒发描写。书写:指写;抄写。句中指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写出新时代的美丽画卷,故用“书写”更符合语境,
故排除ADo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划线句有一处语病,”承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承载”改为“担当”。
A项,“担当”与“根本宗旨”搭配不当,故排除A。
B项,“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计长远”'应放在句末,故语序不当,故排除B。
C项,“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放在心上”句式杂糅,故排除C。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
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依据“恒心铸就康庄大道”可知,语句强调持之以恒的奋斗迎来好的结果。比较四个选项,句子之间有明显的逻辑顺序,
先“创业”,然后才可能“兴业”,最后才可能“成功据此分析,B项最恰当。
故选B。
【点睛】
病句题中常见的六种类型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学生平时要注意归纳
这几种病句类型,同时还要多做题,熟悉各种病句的特点,做到熟能生巧,形成解答病句题的能力。
3、1.D
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
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
隐的追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
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
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
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两首诗中的“巷”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各不相同,其四中的“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
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中的“巷”,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
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
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
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4、1.B
2.BE
3.①学术著作上:完成《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等著作,其中《儿童心理学研究》是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
学研究的专著;与张宗麟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15条主张,成为中国现代幼儿园教育的最早纲领与宣言。
②实践研究上: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对儿子“一鸣”进行观察研究,完成了一项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实验;开创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其实验幼稚园的实验成果,成为我国首部《幼稚
园课程暂行标准》中的核心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
结合语境。
A项,“初为人父的陈鹤琴并不兴奋”错误,原文是说“来不及兴奋”;
C项,“成为我国首部《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错误,应该是“成为我国首部《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
核心内容”;
D项,“中国幼稚园为外国传教士所办并且存在着三种大病”错误,扩大范围,应该是“大多为外国传教士所办”。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
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与新生儿子一道正在完成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实验”错误,范围缩小,“幸福无比”的原因还包括“初为人父”。
C项,“若基础打得不稳固,健全的人格就无法形成"错误,原文是“人格不容易形成”.
D项,”……是因为当时中国多数幼稚园为外国传教士所办,而他们希望创造符合中国儿童特点和国情的教育和课程”
错误,呼吁改革的原因是中国幼儿教育的三种大病,以及中国幼稚教育的封闭、停滞、落后现状。
故选BE„
3.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学术著作上,“1925年,他的专
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厚德端行 励志修身团活动
- 幼儿园结核病宣讲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经大学《高级社会工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中医药大学《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政法学院《空调工程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英才学院《区域环境规划设计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简易长期运输合同范例
- 津南区劳务派遣合同范例
- 委托研制合同范例
- 吊篮拆除安全技术交底
- 电力变压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3新能源风电场EPC招标线路工程技术规范书
- 全国市场监管12315技能大比武竞赛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水池清洗及消毒记录表
- 韩国历届总统结局
-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5000字
- 清瞳监控说明书
- 2023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培训研修总结心得体会
- 排球的体能训练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