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苏轼【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了解写最句的特点.感命“凡最语,皆惜语”的作用。

3.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附从容”人生境界。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

2.阅读所发背景资料,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

【教学环节】

一、设疑导入

PPT:苏轼书法“游”字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字(“游”)认识吗?这个“游〞字是北朱文豪苏轼挥毫写就的,我们常说

“字如其人”,猜猜看写这个字的人的性格如何?(学生根据“游〞字来猪测)字如其人,是否“文也如其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和作者)。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题目,说说你看到它会产生哪些问题?

(学情预估:为什么是“夜间游”?什么原因去夜游?看到了什么景色?苏轼是一人还是和他人一起?赏游时发生了什么事?苏轼夜游时心情怎样?为什么要将夜游记录下来?本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板书:夜游、原因、景、什么人、事件、心情、哲理。)

这些问题就是今天课堂的主体,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解答这些疑惑。

二、理“游”之事

活动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标准读音、标清停顿(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进行标注。)

2.自学互学:阅读屏幕上(ppt)的要求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①个人练读,做到读音准确,语流顺畅。

②结合汪释,自主读通文意,不明处标画出来,组内解答。

③根据文意,组内有感情地练习通读,推荐一人展读。

(学生进行操练,教师适时关注

〝学”的过程。)

活动二:通晓文意.有感情地朗读。

1.只有通晓文意,才能有感情地通读。请一位同学一人一句合作,有感情地通读这一部分。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做标注,为理解文意做必要的准备。)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朗读指导:人:照进。月色“入”户而不用“照”户,将月亮人格化,很亲切。欣然:高兴的样子。朗读时语调上升,读出欣喜的情感。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朗读指导:念:考虑,想到;送:于是,就;寻找。

“念”字处需停顿,体现出在思考,于是想到心意相通的只有怀民一人啊。此时人生的感慨知音的难觅尽在其中。

③相与步于中庭

朗读指导: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夜行只是匆匆地走过,夜游却是从容地行走,用平缓的语速朗读,感受两人漫步时的悠闲.

2.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再次感受。

3.通过反复朗读,“游”之事呼之欲出,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讲述的事件。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

三、赏“游”之景

两位赏游的人开始在庭院中散步,走着走着,他们停住了,看到这样一番景色(PPT):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学生齐读)

活动三:进人情境,朗读体会

1.同桌之间反复互读这句话,并结合课文所给注释,想一想:“如〞字前面省略了什么?

明确:月光

2.根据你的理解,朗读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共18个字却未着一个“月”字,你能感受到它如诗如面的美境吗?想象面面,绥级读出,注意重音和停顿。

明确:学生展读,在“空明”处轻读,在“盖”处停顿。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说说你的理解

PPT(补充):“空明”是佛教用语,黄州期间的苏轼受佛救思想影响颇深,“空”即是心中放空一切执着的俗念,这样方能领略“明”即清亮、明洁的景象。“凡景语,皆情语。”

明确:“空明”一词表现出月光的特点月光像水一样澄澈,使人看了内心平静(陶醉),其实空明之景,更是空明之心!“盖”之意是“大

概是”,表达了苏轼惊喜的感觉在其中或者如有所悟的感觉在其中。

3.借助想象,从观景视角,再次朗读体会。

提示:想象自己就是苏轼,面对此时的景致,说说你的感受,然后读出来。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如嘴角带笑,用手势做俯视庭下的姿势,

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用手势做仰视松柏的姿势,朗读“盖竹柏影也”。

追问: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明确:如有所悟。

小结:只有拥有空明之心的“闲人”(板书),才能心细如发,洞察一切,赏此美景。

四、悟“游”之心

活动四:联系背景,理解“闲人”。

PPT: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果在“闲”字前面加一个字或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闲人”?

(学生可能会说:“清闲人”“悠闲人”等。)“清静闲暇”谓之清闲,“闲适自得”谓之悠闲。以此推测,苏轼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衣食无忧,蒸蒸日上的,但事实是PPT(补充):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豆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自卫以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黃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千,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曾想致君光舜的苏轼,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作为难成。曾想生活无忧的苏轼,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黄州日日阴雨天,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穷愁潦倒……追问:在这样的生活处境下,你认为苏轼会有闲情赏景观月吗?

(学生可能回答:消极、自暴自弃等词语或类似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看看苏轼是如何做的(PPT):

(1)苏轼却做了百姓农夫。面对瓦片丛生的50亩“荒地”,他却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2)苏轼却做了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完工,取名“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壁画。

(3)苏轼却做了文人墨客。黄州期间他的作品甚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先后涌现。

(学生轮读,交流感受。)

小结:苏轼在黄州期间挫折磨难重重加身,而他却能悠闲自得地赏游一方景色,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闲人一个却能“安闲”其中,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啊。(板书:“贬谪之身”)——身在低处;“安闲人”之心——灵魂在高处)

活动五:朗读

“闲人〞语,探究“闲人”心。

1.联系以上背景资料,如果你是苏轼,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兴叹之语?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朗读体会;学生展读。)

朗读指导:语速要由快及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语速稍快,“何夜”与“何处可稍加重语气,强调这样的景物时时处处可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但”处稍微停顿,以示“只有”之意,强调“难得”;“如

吾两人〞带人表情,略微拾领,双目微闭,面上含笑,带有自我陶醉又略有得意的神气进人情境朗读。

明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苏轼那份自得、自喜、自我欣赏的心境。

2.

联系背景,合理想象,写几句话。

如果你是苏轼,面对刚到黄州也有着“贬谪之悲〞的张怀民,月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创写,教师巡视及时点拨。学生展读。)

PPT(教师“下水”语段):

怀民兄,世事无常如白云苍狗,你我为官一时,正道而行,不成想,沦落至此,人生悲苦,然乱心者乃是自乱,你看!这月光澄澈美好,竹影摇曳婆娑,你我就做个闲人,就做个悠闲自得、坦荡放达的闲人又怎样?!

明确:这些话语中饱含着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更有那旷达坦荡的胸怀!苏轼用“安闲从容”的气度完成了他人生中的蜕变!

五、认“游”之人

1.我们再来看苏轼写的“游”字(PPT).你对他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2.课堂总结。

全文只有85个字,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内心丰富而又完整立体的

“真人”苏轼。

杨绛先生说“人生实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