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拉长辛亥革命的“时间”,深挖辛亥革命的“细节”,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结果,感受近代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的迷茫与求索,中国社会的复杂,以及历史演进的复杂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意义难点:揭示辛亥革命的复杂性【教学过程】(播放视频)(教师讲述)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19c,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哀伤的一个世纪,民族危机逐渐深重,不同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强化探索主题)当进入到20c,一群湖北的学生们曾这样写道。(要求学生齐读)材料一如今,“稍具心肝”的中国人都应当“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于地球”!——《痛黑暗世界》,《湖北学生界》,1903年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这股民族意识的感召之下,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们,在20c继续着他们的探索……第一部分:危机下的探索——“道分为三”材料二戊戌变法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他十分推崇日本的君主立宪制。他拟出了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程序:1.首先宣诏确定君主立宪国体。2.派重臣游历日本考察,归来后起草宪法。3.公布宪法,预备立宪,以二十年为期。——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材料三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他在书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中华共和国万岁”。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根据教材整理材料四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表示要振作图强,要求全国大小臣工“卧薪尝胆,勿托空言”。并发布新政改革上谕,强调除君主权力不可变外,有关于军政财政等等方面的制度都是可以变的。——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史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c左右,有哪些人在探索?他们分别探索出了哪些救国的方案?(齐答)(预设答案)梁启超、孙中山、邹容、慈禧太后。梁启超主张实行改革,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新中国。他还专门提出要效法日本,为此他还专门拟定了一套方案。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实行宪政的基础上给予了君主极大的权力。孙中山、邹容主张革命,建立起民主共和制的新中国。从材料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激动的情绪。清政府主张在各项制度上变革,但并不主张变革当前的君主专制。通常我们都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在民族危机之下,清政府也在卧薪尝胆,勿托空言的进行变革。(在引导学生说出方案时,可能用到以下小问题:革命还是改革?理想中的新中国是什么政体?什么政体?)(教师讲述)这些人带着他们的方案分别构成了20c初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股政治势力,清政府、革命派、立宪派。(教师设问)两两比较,分析三股政治势力在救国的方案上的异同。并据此推测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以下关系图。(可以用不同形式的线条+文字的方式表示,四人为一组,分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析,从异同推论关系)(预设答案)虽然清政府和立宪派期望的政体不同,但都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救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立宪派自身实力弱小,他们只能依靠清政府改革,并把期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又因梁启超等人主张日式立宪,对清政府的专制的异议不如革命派那么强烈,这使它们更依赖清政府。革命派想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清政府和革命派水火不容。立宪派和革命派虽然都希望建立起民主制度,但对保留皇帝与否有分歧,所以双方是有间隙的。(教师设问)当时中国人更认同哪种救国方案?(齐问齐答)(预设答案)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在华代理人,另外清政府依然维持着在华统治。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不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只是在海外活动的知识分子。从影响力来看,清政府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另外从三者的关系来看,立宪派对清政府是依赖的,对目前的新政也是支持的。基于以上事实,新政是主流。(过渡)正是在这种局势下,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了一系列新政改革。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微课来了解清政府的新政。第二部分:清政府的改革——“种瓜得豆”环节一:新政的第一阶段(播放微课)环节二:新政的第二阶段材料五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列国宪政,两次赴日。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柴松霞:《〈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成效分析》,《外国法制史研究》,2020(教师设问)阅读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措施,说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具有什么特点?(齐答)(预设答案)君权极大,维护皇权,一定程度伸张民权,学习日本。(教师设问)结合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救国方案,谈谈它们可能对预备立宪产生什么反应?(齐答)(预设答案)立宪派欢呼雀跃。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所以会加剧革命情绪。(回忆各自的方案,分开一个一个问,是拥护还是支持?)(教师设问)实际上真的如此吗?我们首先来看立宪派。材料六1910年,梁启超说:“如何对付此恶政府呢?至是亦不得不同意惟有并力以图推翻之!”——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国风报》,第2年第7号(教师讲述)立宪派和清政府竟然决裂了。环节三:新政的失败(教师设问)为什么立宪派和清政府会决裂呢?结合材料,指出新政后,立宪派的变化。并据此分析立宪派失望的原因。(齐答)材料七清政府新政推行的过程中,士绅们办企业,创办近代学校,扩大了他们在地方的影响力,于是他们要求伸张自身的权力,更主张英国式的立宪,限制君主的权力。他们失望于清政府的专制。——李细珠:《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预设答案)新政办工厂办学校,使更多士绅从传统的地主阶级成为了资产阶级或认可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且他们势力逐渐壮大,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加入到立宪派中,如张謇。实力壮大的它们更主张英式立宪,对清政府的专制是失望的。可以总结,是新政壮大了立宪派,改变了他们的诉求,与此同时,清政府又维护专制,不愿意让渡权力,这也成为了清政府的历史局限。(先直接问立宪派发生什么变化了?壮大了还是弱小了?再说“他的壮大存在一个过程,按预设答案流程讲”。所以新政改变了社会阶层,使立宪派自身壮大是重要原因。再反过来想清政府以维护专制统治的改革才是根本原因。)(教师讲述)另外,在新政过程中壮大的不只是立宪派,新式学校的创办使很多学生得到新式教育,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比如秋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崛起。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清政府的改革最终起到了“种瓜得豆”的效果。它壮大了革命和立宪力量,而且它的专制刺激了革命情绪,使立宪派与其决裂。虽然立宪派和革命派有间隙,但也为了追求民主,也只能无奈支持革命了。就像托克维尔所说:材料八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过渡)此时,社会的主流方案已然是革命了。辛亥革命由此发生,我们现在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辛亥革命的进程。(现在你认为哪种救国方案此时成为了主流?革命。清政府的探索已然失败,辛亥革命得以发生。)第三部分:辛亥革命——从中国的“大革命”到“光荣革命”环节一:革命的第一阶段(播放视频)(教师讲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取得了第一阶段成果。但是革命还没有结束,在南方,立宪派和革命派达成合作,经营者南京临时政府。与此同时,清廷依赖袁世凯的新军对革命进行镇压。一时,清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俨然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帝国主义也时刻关注着革命的进展,随时准备干预革命。(过渡)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革命党人是继续北伐还是停下来?革命会驶向何方呢?我们来看看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的态度。环节二:革命的第二阶段材料九在袁世凯看来,自己已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无论政体如何解决,总期权操于我”,既然“民意心向共和”,不如“顺势为之”。——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列强认为“满清之前途,实属黑暗,本国人民已多不信服,不宜支持”,认为袁世凯“一手编练新军,此局面非其不可收拾”,是“时代的宠儿”。并以革命政府不是一个“坚强的政府”,拒绝了革命政府挪用海关税款的请求。——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张謇是临时政府的实业部长,手握千万盐税,却指出“无论军饷若何紧急,不可于盐水内有丝毫挪移”……张謇认为革命党人起事“事权不统,秩序不宁”要求袁世凯“就任总统,奋起英略,旦夕之间勘定大局。”——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敌兵力强大,且列强蠢蠢欲动,又有贪夫败类混迹于政府,袁世凯虽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满洲,则贤于用兵。”——《孙中山全集》在商讨国事的会议上,无一人为皇室说话,隆裕太后伏在岸上抱着宣统皇帝边听边哭。——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教师预设)根据材料,说说南北对峙之下,各方势力对局势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持此态度?并据此绘制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图。(请学生单个分析)(预设答案)帝国主义放弃清政府,拥护袁世凯,不支持革命。对列强来说,只有扶持一个自身强有力且听话的政府,才能满足其在华利益。清政府已经失去对局势的掌控。袁世凯作为清廷的北洋大臣,与洋人更为熟悉,且其握有中央军权财权,比临时政府更为可靠。立宪派拥戴袁世凯渐放弃与革命党的合作。立宪派与革命派主张本身不同,袁世凯本身实力强大不说,还受帝国主义的支持,可以稳定局面。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袁世凯自信满满,接受共和。袁世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北洋军实力强大,得到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支持,对局势已经十拿九稳。但是共和是大势所趋,所以支持共和。清政府对局势无可奈何;革命派处于种种考虑,希望利用袁世凯逼清帝退位。革命党人面对着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压力,立宪派的背叛,本身危机重重,利用袁世凯完成革命不是一个坏的选择。明确各方势力的态度以后,我们再来细看关系。从革命党的视角出发,革命党寄希望于袁世凯,与立宪派决裂,受帝国主义威胁。可以发现,在关系图中,革命派被孤立了,共和的希望被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从立宪派的视角出发,立宪派与革命党决裂,他也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从帝国主义的视角出发,他也把希望把自己的利益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袁世凯俨然成为了整个政治势力关系图的中心。(教师讲述)从关系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复杂的局势,结果很明确,“拥袁弃孙”已成定局。在这种局面下,革命党人不得不选择让步,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位于袁世凯,作为交换,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成立共和国。于是,双方以南北议和的方式解决了南北对峙。此后,清王室被推翻,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出台。革命党人试图以法律巩固共和。约法中规定了民国的政体,并利用责任内阁制对袁世凯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至此,辛亥革命结束。(教师设问)那么,辛亥革命成功了吗?(齐答)(预设答案)革命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另外辛亥革命拥一种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帝制,被称作中国的“光荣革命”。这一点是值得称道。平稳的权力过渡是各方势力都想看到的,它能带来社会的问题。革命也有失败的一面。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和各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政权。环节三: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设问)从整个过程来看,革命为什么失败?(找人单个分析)(预设答案)革命党人的力量太弱小,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干涉,革命阵营内部的不严密。(教师讲述)革命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吗?(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齐答)材料十民族主义指的是要推翻满族政权,建立汉族政权。民权主义指的是颠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夺富人的田为己有,而是核定地价,现价归地主,因经济增长而上涨之价归全民所有。——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史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预设答案)就革命党自身而言,他的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对地主存在妥协,过于理想化,很难号召农民。所以它没有一个科学的纲领。它的纲领之所以不科学,它的力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贷款合同的专项资金借款协议模板
- 2025租赁合同模板:仓库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授权软件开发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合同性捐赠协议
- 2025医疗器械采购合同书模板
- 2025合作伙伴商业机密保密合同
- 2025年IC卡、光卡、非接触卡及其相关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铜及铜合金材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美司那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数显读卡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宁波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考与选考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宁波二模)
- 小学藏文基础知识课件下载
- 美术合作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八校联考中考零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2025年中小学生五一劳动节假期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DBJ-T13-200-2025 福建省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标准
- 汾西矿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育法规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