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导学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宋初集权背景1)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先南后北消灭割据政权,结束割据局面。统治者吸取唐后期军阀割据政治动荡的教训。中央集权派文官任知州。各州增设通判,牵制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赋税收归朝廷。4)设四监司监控各州。5)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6)重文轻武,扩大科举规模。君主集权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枢密院和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割调兵和统兵权。影响预防了内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三冗两积。(6)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统治危机军事契丹建立辽,占领燕云十六州。檀渊之盟辽宋兄弟相称,北宋送辽岁币。北宋送给觉项西夏岁赐。财政北宋募兵过滥,军费庞大。2)机构重叠,官僚队伍庞大,财政状况恶化。三、改革1、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2、王安石变法1)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2)内容•①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多领域。②加强政府管理,以图富国强兵③官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以图调控经济增加收入。④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以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响①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富国目的②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强兵效果不明显。④引发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四、南宋1.1127年,靖康之变,赵构在临安建南宋。2.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界。(2)南宋对金称臣。(3)南宋向金纳岁贡。岳飞被杀害。4.多次战争,地位略升,“世为侄国”拓展•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形成了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两宋时期自始至终未实现全国统一•宋代设立枢密院,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又分割了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的调兵之权。•宋代四监司与汉代刺史不同。四监司自始至终都是地方行政机构,同时兼具监察地方州县之权;刺史最初是地方监察官员,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是一把双刃剑,在有效防范内部动乱的同时,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侧重政治方面;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侧重经济方面。但两者都因触犯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宋代“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虽带有屈辱性,但也换来了较长时期的边境和平,总体上应当给予肯定。•三司与三司使:三司,三个机构的合称;三司的长官,称“三司使”。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有“三司”,不过所指并不一样。东汉:太尉、司徒、司空。唐代:御史大夫、中书、门下。唐末至宋:盐铁、户部、度支。明代: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清末:各省的提学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964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973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这些举措(

)A.增强抵御边疆民族袭扰的实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C.导致机构重叠和行政效率低下 D.可以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A.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 B.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C.有利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4.北宋苏辙说:“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西夏则是“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这说明(

)①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

②西夏失败激化国内矛盾③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

④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6.“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宋朝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以下官职或机构的设置与上述精神相符的是(

)①知州与通判

②枢密院与“三衙”③三司使与提点刑狱司

④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材料表明宋初(

)A.放松社会管控 B.机构权力分散C.加强地方控制 D.边防压力减轻8.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9.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C.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D.省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10.如图为山西绛州大堂墙上镶嵌的“文臣七条”碑。碑刻立于北宋后期的宋徽宗期间,碑文内容为北宋初期宋真宗颁布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条”: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贵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该碑文内容能够说明宋代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注重官员的监察考核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11.盛唐以前实行的是三省六尚书二十四司加卿监的官僚体制,尚书省户部是财政的首脑。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理财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经五代至宋初形成的理财体制,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观察唐朱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下列几个理解中准确的是①出现使职的固定化三司成为宋初理财首脑②王安石整顿财政体制的思路保持近200年③唐宋财政体制的终点回到起点是历史的倒退④理财体制经历否定之否定演变历程强化集权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12.盛唐以前实行的是三省六尚书二十四司加卿监的官僚体制,尚书省户部是财政的首脑。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理财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经五代至宋初形成的理财体制,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观察唐宋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下列几个理解中准确的是①出现使职的固定化三司成为宋初理财首脑②王安石整顿财政体制的思路保持近200年③宋财政体制的终点回到起点是历史的倒退④理财体制经历否定之否定演变历程强化集权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13.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4.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云:“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鉴于唐朝的上述问题,北宋初年统治者①实行保甲法,加强军队训练

②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③削弱地方的军队,充实禁军

④地方赋税交由中央来掌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16.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17.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18.史书记载,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A.君主专制遭受冲击 B.实现了君臣共治C.民主制度初现端倪 D.士大夫忠君思想19.唐朝人认为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是:“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边境地区)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针对上述问题,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实行的政策是A.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推行保甲法,战时将保丁编入军队C.采用重文轻武政策,贬低武官地位 D.实施将兵法,加强军队的管理训练2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事堂是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也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民政、军政、财政分属不同部门,主管财政的机构由盐铁、度支、户部组成。上述机构设置出现在A.秦朝咸阳 B.东汉洛阳 C.唐朝长安 D.北宋汴梁二、材料分析题21.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速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1)阅读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三、论述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表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唐朝宋朝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每年一举,每举一二十人为常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增至四五百人考试及录取方式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进士及第方式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及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出仕方式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再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材料二

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以上材料均据张荫麟《两宋史纲》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纠正皇帝的谏官的任命权由宰相变为皇帝,说明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据材料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可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谏官的任命权做了改变,没有改变监察的制度,排除C项;谏官任命权的改变不会增加官僚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建立后,要求地方将赋税及财富上交中央,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边疆危机,也没有描述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机构重叠和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可知,韩琦认为所有农户必须贷款,而且贷款利率较高,还要面临官府的强制催收,这其实是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项正确;韩琦认为青苗法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并没有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和有利于限制民间高利贷,排除AC项;青苗法并不是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可知,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①符合题意,据材料“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和“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可知,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②符合题意,据材料“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和“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可知,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甚至西夏内部都有仇怨,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材料“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可知,失败的并非西夏,而是北宋,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来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大意是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根据“官职或机构的设置与上述精神相符”可知,材料是要求回答宋朝为了预防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知州,又设置副知州即通判来监督知州,体现了材料精神,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三衙”有统兵权,二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体现了材料精神,②正确;三司使为中央掌财机构,而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一个是中央财政机构,一个是地方司法机构,二者不存在牵制的特点,排除③;结合所学可知,同平章事为正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体现了材料精神,④正确,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可得出宋代派文臣担任地方的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武将的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削弱武将,并没有放松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没有体现机构权力分散,排除B项;当时边防压力仍然大,辽、西夏威胁边疆,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以前谏官直属于宰相,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加强了皇帝权力,A项正确;宋代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宰相,这一变化削弱了宰相权力,排除B项;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对宰相和政府的监察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皇帝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削弱了监察制度”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台谏合一”制度并未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幅增加,不是造成冗官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中,县的上一级为府州军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为路,路一级设置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司四个机构,府州一级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或知府,故表中①②③④处对应的内容依次为,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C项正确;道是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并且北宋时期,地方上并未设置郡和郡守,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中央官员,与地方权力分配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度和巡抚分别产生于元代和明代,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北宋初期,宋真宗颁布“文臣七条”,要求官员时刻按照清心、奉公、修德等原则做人做官、廉政自律,并将其镶嵌在大堂内,让官员接受社会监督,说明宋代注重官员的监察考核,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宋代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与北宋政府要求官员廉政自律无关,排除C项;“文臣七条”碑不能说明北宋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材料“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三司使管理财政的机构,因此宋朝三司成为宋朝初期理财首脑,①正确;根据材料“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可知,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在1078年,而南宋后期是在1279年左右,说明王安石整顿财政体制的思路将近保持了200年,②正确;根据材料“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虽然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但不能表述为历史的倒退,③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度,三司是管理财政,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三司使管理财政的机构,因此宋朝三司成为宋朝初期理财首脑,①正确;根据材料“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可知,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在1078年,而南宋后期是在1279年左右,说明王安石整顿财政体制的思路将近保持了200年,②正确;根据材料“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虽然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但不能表述为历史的倒退,③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度,三司是管理财政,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3.C【详解】由图示材料可知,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①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②正确;由图示材料可知,榷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可知该地区东部经济比西部更繁荣,③错误;五代十国至宋初将很多税场升为县,朝廷派遣官吏到此治理,说明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④正确;因为②④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因为①错误④正确,所以排除A项;因为③错误②正确,所以排除B项;因为①③错误,所以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可知欧阳修认为唐代设置的藩镇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结合学内容可知,鉴于这个问题,北宋设置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削弱地方军队,充实禁军,②③④符合题意,选择D项;保甲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属于北宋初期,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可知,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而是由地方筹集,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C项错误;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项。16.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武将党进因为文化素养较低而受到文官的嘲笑,说明的是当时武将地位较低,这主要和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C正确;材料与程朱理学的发展无关,A排除;科举考试并未是晋升的唯一途径,B排除;二府三司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C。17.A【详解】根据“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可知,程颢认为青苗法造成转运司盘剥人民,逐利风气日兴,尚德之风渐衰,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排除B;材料反映青苗法破坏了社会风气,CD两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18.D【详解】皇帝“欲封刘氏为贵妃”遭到宰相抵制,“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说明史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两则史料反映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君主做明君,体现了忠君思想,故选D;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A;“君臣共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我国民主制度出现于近代,排除C。【点睛】19.A【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中央军事力量薄弱而边镇军事力量过强,所以宋代吸取唐朝的教训,抽调地方精兵以充实中央禁军,削弱了地方实力,故选A;BCD都和充实中央军事实力,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不符,排除。20.D【详解】根据“民政、军政、财政分属不同部门,主管财政的机构由盐铁、度支、户部组成”可得出,这与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有关,“盐铁、度支、户部”即三司的内容,故D项正确;秦、汉、唐并没有三司,故排除ABC项。故选D。21.(1)【答案示例】观点角度疑信史料来源和价值官修史书和档案缺乏记载;记载此事的《笔录》、《涑水纪闻》等都是个人笔记,属于二手史料,缺乏权威性官修史书对罢免宿将兵权有明确记载,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内容(情节)最早记载无宴请情节,时代愈晚记载愈生动详细,有后世擅增之嫌王氏成书更早,并非擅增情节;置于宋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杯酒释兵权”合乎情理时间事件发生于国丧期间,不合礼制依“以日易月”之制,事件发生时已不禁宴饮(2)综合材料信息,一方面可知“释兵权”是史实,但是否以“杯酒”的方式“释兵权”,如果没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则很难形成定论;另一方面,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戏剧性的夸张和渲染,但大致可推断宋初应该是以一种较为宽缓的方式解决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可搁置“杯酒”的细节,更关注“释兵权”的本质。宋初罢免宿将兵权等措施,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同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宿将兵权问题,也营造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并对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总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依据单方面材料进行该主题的研究,则难免偏颇。应尽量占有各类史料,并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等,当不同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对史料进行综合辨析,坚持多源互证,阙闻则疑,才能得出更接近史实的结论。【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北宋时期(中国)。两派争论的角度根据材料“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