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质检卷(A)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奥、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萧、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静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治书侍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刻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曰:“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威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悉聪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沉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九月,庚午,魏六官、文武悉还于洛阳。

丙戌,魏主如奶,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闾数请本州,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幽州刺史,令存劝两修,恩法并举。”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B.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C.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D.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能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策,此处指诏书,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有时诏策还指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拘束殿廷主持考试,录用人才。

B.累迁,多次升官,指依据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来一步步提升品级,假如是越级升迁,则称为"超迁",古代表达职位升迁的词语还有进、起、拔播等。

C.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包括正寝一,燕寝五,合称六宫。也用来称后妃所居之处或泛指后妃。文中此处指的就是魏高祖的皇后及妃嫔等后宫人员。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有时年老请辞也说成"乞骸骨",意为恳求让骸骨归葬家乡,回老家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祚劝告魏高祖修复景阳山园林,但高祖认为此举过奢,前车之鉴不行不戒,不当效仿。

B.魏高祖好贤重士,尤其好与文静之士来往,如李冲等人都因此而身居高位、执掌大权。

C.薛聪深受皇帝信任,经常陪侍内朝,与皇帝彻夜长谈,提出的谏言有很多都被皇帝接受。

D.相州刺史高闾多次向皇帝恳求退休,提出自己情愿降职调任幽州,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治书待御史薛聪,辩之曾孙也,弹劾不避强御,帝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2)魏主如邺,屡至相州刺史高闾之馆,美其治效,赏赐甚厚。5.魏高祖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北魏的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文本,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有助于治国理政?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日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今日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今日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今日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当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当刘邦的警卫。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其次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司马迁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樊郦滕灌列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英勇豪爽。当刘邦处于危急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怪项羽背信弃义,挂念刘邦脱离险境。B.课文《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乏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终的谈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赞美,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心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5.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对樊哙的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初,杨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曰:“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曰:“吾固知学士言有理。”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命都察院捕治湖广副使舒仲成,以杨士奇言罢之。上监国时,仲成为御史,尝奉旨理木植岁课之弊,忤旨。至是,因吏部奏仲成他事,命捕治之。士奇上疏曰:“始终小臣得罪者众,陛下皆已宥之,今复追理前事,则诏书不信。汉景帝为太子时,召卫绾,称疾不赴,即位,进用绾,前史美之。”上览疏喜,面谕之曰:“卿尽心如此,朕复何忧。”上嘉群臣能言,谓杨士奇曰:“朕尝处事有过,退朝思,方自悔,而廷臣已有言者,甚惬朕意。”士奇对曰:“宋臣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为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上曰:“然。《书》云‘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群臣所言,有咈意者,朕退必自思。或朕实有失,亦未尝不悔。”士奇曰:“成汤改过不吝,所以为圣人。”上曰:“朕有不善,患未知耳。知之,不难于改。”(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注】①皇帝:此处指明仁宗朱高炽。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B.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C.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D.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赦,古代指对除特殊状况外的罪囚普遍予以赦免或减刑的一种特殊政策。B.守令,指郡守和县令,是古代两种最基本的地方官职,文中泛指地方官员。C.监国,指监理国事。古代君主外出时,通常由太子代君主临时管理国家事务。D.《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中“四书”之一,相传经由孔子编订,也称《书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仁宗即位后实行新政,在大赦天下的同时,让杨士奇草拟诏书,将制造宝船下西洋、到各地采买珠宝和马匹等众多事务全部罢停。B.明仁宗对杨士奇怪别信任,他见杨士奇再次入朝奏事,还没问所奏事由,就对蹇义等人说杨士奇肯定会言之有理,后来果真如此。C.明仁宗认为,百姓感受不到朝廷恩泽是由于地方官员任非其人,而官员的素养来自学校教育,所以他要求翰林院严格考查录用人才。D.明仁宗不满于湖广副使舒仲成违反圣旨,预备借吏部陈奏的其他事由报复他,杨士奇上疏恳切劝谏,使仁宗最终放弃了错误做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2)陛下皆已宥之,今复追理前事,则诏书不信。5.杨士奇经常借古喻今来劝勉皇帝,试举三例说明。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文本一:赵凤,幽州人也,少为儒。唐天祐中,燕帅刘守光尽率部内丁夫为军伍,而黥其面,为儒者患。儒者多为僧以避之,风亦落发至太原。顷之,从刘守奇奔梁,梁用守奇为博州刺史,表风为判官。唐庄宗闻风名,得之甚喜,以为护銮学士。后庄宗即位,拜风中书舍人。及入汴,改授礼部员外郎。庄宗及刘皇后幸张全义第,后奏曰:“妾五六岁失父母,每见老者,思念尊亲泣下,以全义年德,妾欲父事之,以慰孤女之心。”庄宗许之,命凤作笺上全义,定往来仪注。凤上书极谏,不纳。天成初,置端明殿学士。时任圍为宰相,为安重诲所倾,以至罢相归磁州。及朱守殷以汴州叛,驰驿赐圍自尽。既而凤哭谓安重诲曰:“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雠君父乎?如此滥刑,何以安国!”重诲笑而不责。明年春,有僧自西国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进于明宗。凤扬言曰:“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而碎。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及车驾还洛,留知汴州事。长兴中,安重诲出镇河中,其后重诲得罪,人无敢言者,惟凤极言于上前曰:“重诲是陛下家臣,其心终不背主,五年秉权,贤豪俯伏,但不周防,自贻浸润。”明宗以为朋党,不悦其奏。重诲获罪,乃出邢州节度使。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军校曰:“唯公所使。”将行,闻闽帝遇弑而止。清泰初,召还,授太保。凤性豁达,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饷之,士人以此多之也。既而病足,不能朝谒。疾笃,自为蓍筮,卦成,投著而叹曰:“吾家世无五十者,而复穷贱;吾年已五十,又为将相,岂有遐寿哉!”清泰二年三月卒。(选自《旧五代史·赵风传》)文本二: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诏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日:“此闲事,朕已处置之,铆可无同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腔下不行以为闲。”因国指殿屋曰:“此殿所以草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扶持也。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日:“卿言是也。”(选自《新五代史·赵凤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日/主上播迁/液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B.及闵帝蒙尘于卫州/风集宾佐军校/垂涕日/生上播迁/液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C.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D.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日/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2.下列关于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黥,又名为墨黥,是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文中指防止士兵逃跑的措施。B.皇后,又称坤极、梓童,是皇帝的正妻,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极显赫。C.太保,古代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傅:亦指辅导太子的太子太保,与太尉共掌兵权。D.蓍筮,指古人用筮草占卜吉凶以便趋利而避害,如《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凤早年避世,后遇明主。燕帅刘守光征兵时,他选择落发隐匿太原:后因名望受唐庄宗赏识,又为唐明宗所重用。B.赵凤恪守礼法,有识有谋。他极力反对刘皇后以侍父之礼对待张全义:他鼓舞别人摧毁佛牙,阻断了宫中的铺张行为。C.赵凤为人耿介,正直敢言。任圜遇害后,他当面质问安重诲:安重海获罪,没有人敢替他进言,只有赵凤为他辩白。D.赵凤乐善好施,豁达知命。他经常慷慨解囊,周济穷厄;病情加重时,还能自己占卜命数,并不因不能长寿而圆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雠君父乎?如此滥刑,何以安国!(2)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饷之,士人以此多之也。5.两则文本中,赵凤替安重诲说情时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文本二的言辞技巧更为超群,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行。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行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资治通鉴•隋纪》)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B.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7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C.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D.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汗,古代北方部分游牧民族如突厥、回鹘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有别于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

B.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赐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历史上最终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皇帝。

C.互市,既可以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可以指权势之家相互援引,在本文中指的是前者。

D.中国,与“中土”“中原”涵义相近,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劝告李渊与突厥联合,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首领,突厥首领表示若李渊独立为天子的话,会全力支持。

B.裴寂等人恳求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他人为皇帝,同时改换为红、白相杂的旗,是不想得罪隋室和突厥。

C.突厥带着千匹马来,并且许诺派兵挂念李渊入关,但李渊只留了一半良马,表明自己贫困,并且不焦急用马。

D.李渊认为假如突厥进入中原,会危害百姓,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所以最终商定好后才请突厥出兵相助。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行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2)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5.李渊对突厥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B;3.D;4.(1)北魏治书侍御史薛聪是薛辩的曾孙,他弹劾人不畏避强横之人,孝文帝有时想要宽恕被弹劾者,薛聪就和他争辩。(2)北魏孝文帝到达邺地,多次来到相州刺史高闾的官舍,赞美他治理本州的成效,赏赐特殊丰厚。

5.①爱好读书,勤奋学习,擅长作文:②吸取前车之鉴,戒奢以俭:③尊贤重士,重用有才华的人:④胸怀宽广,虚心纳谏;⑤留意吏治,对官员善加训海。

解析:1.本句意为:孝文帝想要进升薛聪的名分地位,可是他总是苦苦辞让,不愿领受。孝文帝对他的态度也能爱护理解,对他说道:“您内禀仁义忠信之质,天爵自高,当然不必再凭借公卿大夫这些所谓人爵荣身了。”其中“苦让”不行断开,“悉”宜从下句。

2.“起”即“起复”,指原已去职的官员被重新起用。

3.D项中“情愿降职调任幽州”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讲到“诏曰:‘宜遂情愿,徙授倒州刺史'”,“徙授”只是调任,从相州刺史到幽州喇史,并非降职:此外“以彰显朝廷恩典法度”也并非高闾自己提出来,而是“诏曰”的内容。故选D。

5.前三点在第一段中,第四点从“联见薛聪,不能不惮”和“动辄匡谏,事多听允”可以看出;第五点可从其对新任相州刺史拓跋雍的嘱附看出。2.答案:1.B2.D3.D4.(1)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2)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就推辞)呢!5.《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具体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解析:1.“大臣震恐”是主谓短语,“震恐”后应断开,所以先排解A项和C项;再推断“顾”应为句首语气副词,是“莫非”之意,应在“顾”前停顿,由此排解D项。

2.D项“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说法不正确,本文节选部分虽然只介绍了樊哙一人,但本文不是独传,而是“樊、郦、滕、灌”四人合传。

3.D项,“透露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心情”说法不正确。司马迁最终的谈论,表达的是对樊哙忠义威猛、“垂名汉廷,德流子孙”、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当时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预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经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营帐下。项羽凝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赞扬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莫非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日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忧天下从今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缄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示意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怪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急了。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厌烦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时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日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乏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慌张失措,您又不愿接见我们这些人来争辩国家大事,莫非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莫非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受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的时候,莫非他们就能知道后能依附高祖,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3.答案:1.B2.D3.D4.(1)你们三人是我倚重的大臣,肯定要知无不言,来补助我的不足之处(在我力所不准时挂念我)。(2)陛下都已宽恕了他们,如今又追查处理从前的事,就会使人觉得皇帝的诏书不行靠。5.①借汉景帝重用卫绾一事,劝谏皇帝不计前嫌。②借宋臣富弼的话,勉励皇帝不凭个人喜怒处理朝政。③借古圣先贤成汤勇于改过之事,勉励皇帝知过能改。解析:2.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高校》《中庸》;《尚书》属“五经”之一,不在“四书”之列。3.“违反圣旨”错误。舒仲成“忤旨”一事发生在他过去担当御史时,当时明仁宗还不是皇帝,只是以太子身份监国。【参考译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皇帝位,下诏大赦天下。杨士奇草拟诏书,将制造宝船下西洋、到云南猎取宝石、到交趾采集金珠、到撒马儿等地买马,以及采办、烧铸、进贡等各项事务,全都罢停。当时,杨士奇被任命了新官职,到朝中谢恩后,听说惜薪司奏请批准岁例,征收北京、山东的枣子,用作宫中的香炭的费用,他打算再次上奏。当时蹇义、夏原吉上奏事务还没退朝,皇帝见到杨士奇,看着蹇义等人说:“新任华盖殿高校士来奏事,肯定有他的道理,大家一起听听吧。”杨士奇于是说:“皇上的诏书下达才两天,今日听说惜薪司传旨,征收枣子八十万斤,生怕太多了吧?虽然这是岁例,但是依据诏书减免的也都是岁例啊。”皇帝兴奋地说:“我原来就知道杨学士的话肯定有道理。”当即下令征枣数量削减一半。皇帝又对蹇义等人说:“你们三人是我倚重的大臣,肯定要知无不言,来补助我的不足之处。”(皇帝)命令翰林院严格考核岁贡生,对杨士奇说:“老百姓没有承受朝廷的福泽,是由于地方官员所用非人;地方官员所用非人,是由于学校教育失当。从今以后要严格考查他们。关于四书五经的意义,不在于考查他们文辞上的工巧或拙笨,而只是择取那些通晓义理的就可以了。假如发觉了难得的人才,即使在几百人中能得到一人也是可以的。由于选取严格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就不敢萌生侥幸被录用的念头。”(皇帝)命令都察院逮捕查办湖广副使舒仲成,由于杨士奇的进言而作罢。(当时)皇帝做太子监理国事时,舒仲成担当御史,曾经奉旨审理有关木材年度赋税上舞弊的状况,违背了太子的旨意。到了现在,皇帝便借吏部上奏的舒仲成的其他事由,下令逮捕查办他。杨士奇上疏说:“始终以来小臣冒犯的人很多,陛下都已宽恕了他们,如今又追查处理从前的事,就会使人觉得皇帝的诏书不行靠。汉景帝做太子时,召见卫绾,(卫绾)称病不去,景帝即位后,提拔重用卫绾,前代的史官赞扬这件事。”皇帝看到上疏很兴奋,当面对杨士奇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皇帝赞许群臣敢于进言,对杨士奇说:“我处理朝政曾经有过失,退朝后思考这件事,才懊悔自己的做法,而这时朝臣已经有为此进言的,让我格外满足。”杨士奇回答说:“宋代大臣富弼说过,期望皇帝不由于朝臣的观点与自己相同或不同而兴奋或生气,不由于兴奋或生气而接受或者舍弃谏言。”皇帝说:“是的。《尚书》中说'假如有些话不合你的心愿,肯定要思考这些话是否合乎正道’。大臣们说的话,有违反我的心愿的,我退朝肯定自我反思。有时的确是我有错,也没有不懊悔的。”杨士奇说:“成汤勇于改过,所以成为圣人。”皇帝说:“我有了过错,担忧的是自己不知道。假如知道了,让我改过并不难。”4.答案:1.B2.C3.B4.(1)任圜,是天下的仁义之士,怎么背用谋划叛逆的阴谋米报复君主呢?像这样任意施行,用什么来使国家安定呢!(2)凡是把穷苦不得志告知他的士人好友,(赵凤)肯定会倾尽他的家产赠送给他们,人们因此赞扬他。5.①比方论证方法;②将国家喻为殿屋,将安重诲喻为栋梁;③生动形象地说明肱股之臣被诬则社稷担忧,引起唐明宗重视。解析:2.“太保与太时共紫民权”错误。太保不掌兵权。3.“他鼓舞别人摧毁佛牙”理解错误,由“凤扬言日:‘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而碎”可知,是他自己锤毁佛牙。参考译文:文本一:赵凤,是幽州人,年轻时是儒士。唐天祐年间,燕帅刘守光率领全部内部服力役的人进入行伍,并且在他们面部施加墨刑,成为儒士的忧患。这些儒士们大多成了僧人来绿避祸害,赵凤也剃了头发来到太原。不久,跟从刘守奇投奔后梁,后梁任用刘守奇担当博州刺史,上表举荐赵凤担当判官。唐庄宗听说赵凤的名声,得到他为己用,感到快活,任命他做护銮学士。后来唐庄宗即位,任命赵凤为中书舍人。等到赵凤进入汴州,改授他礼部员外郎的官职。唐庄宗和刘皇后莅临河南尹张全义的府第,皇后上奏说:“我五六岁失去了父母双亲,每次见到年长的人,想到父母就落下眼泪,由于张全义年纪大、品德高,我想要用侍奉父亲的礼仪侍奉他,来宽慰我作为孤女的心。”唐庄宗答应她,命赵凤写文书给张全义,确定来往的制度和礼仪。赵凤呈上奏章极力进谏,谏言不被接受。天成初年,设置端明殿学士的官职。当时任圍担当宰相,被安重诲倾轧,以至于罢去宰相回到磁州。等到朱守殷据汴州叛乱,安重诲驾乘驿马赐任圍自尽。不久,赵风哭着对安重诲说:“任圆,是天下的仁义之士,怎么肯用谋划叛逆的阴谋来报复君主呢?像这样任意施刑,用什么来使国家安定呢!”安重诲笑,却不贵备他。其次年春天,有一个僧人从西域取经回来,得到大如拳头的佛牙,进献给唐明宗。赵风扬言说:“我曾经听说佛牙是锤击不坏的,请让我试试。”随即用斧锤击并且捶碎了它。当时宫中施舍的钱财已经超过了几千文钱,听说佛牙毁坏了才停止。等到皇帝回到洛阳,留他掌管汴州事务。长兴年间,安重诲出京镇守河中,那以后安重诲获了罪,没有敢替他说话的人,只有赵风极力向皇帝进谏说;“安重诲是陛下的家臣,他的心始终不背叛君主,掌权五年,贤能豪杰之人屈服,只是不谨密防患,使自己被漫染。”明宗认为他们是同党,对他上奏感到不快。安重诲获罪,被调离京城做了邢州节度使。等到闵皇帝流亡到了卫州,赵凤集结宾佐与军校,流下眼泪说道:“君主流离,渡过黄河向北,我们这些人安坐不赶赴问候,在礼节上可行吗?”军校说:“唯听凭您的驱遣。”将要出行,听说闰帝被系害而停下。清泰年间,把他召回京城,授予太保。赵凤性情豁达,凡是把穷苦不得志告知他的士人好友,赵风肯定会倾尽他的家产赠送他们,士人们因此赞扬他。不久志了足疾,不能上明丹词。病重了,自己用篮草占卜,封成了,扔下篮草,说:“我家世代没有活过五十岁的人,又都很穷困低贱;我现在年龄超过了五十,又担当将相,怎会还能有长寿呢!”清泰二年三月去世。文本二:安重诲被边彦温等人证告发动兵变,唐明宗召边彦温等人到朝廷责问,都伏罪承认自己欺诈,明宗马上杀掉了他们。几天后,赵风在中兴殿上奏事情,说:“我听说有诬告安重诲的坏人。”唐明宗说:“这是小事,我已经处理了,你可以不过问了。”赵风说:“我听说的事情,关系国家利害,陛下不能认为无关紧要。”于是指着殿屋说:“这个殿之所以庄重宏伟,是由于有栋梁柱石的支撑。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况且安重诲出身低微,经受了困难危急,才使陛下成为中兴的君主,怎么能让坏人动摇他呢!”唐明宗转变脸色赔礼说:“你说得对啊。”5.答案:1.B;2.D;3.D;4.(1)如今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