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特色_第1页
第02章-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特色_第2页
第02章-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特色_第3页
第02章-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特色_第4页
第02章-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理论一、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个基本特点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气具有运动的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人体生命具有恒动的特性,恒动就是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有机体。

1.阴阳运动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基础“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人体是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机体,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然更新的状态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从生理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化贯注,及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等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2、疾病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人体的气化运动,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只要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就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协调平衡,引起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疾病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医学用对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3、用运动的观点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中医学主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旨在调节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而使之恢复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体现了恒动观念的指导思想。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又一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联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古代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养生、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域方位、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是五脏为中心构成的五个系统,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不可分、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在疾病的认识方面,从整体出发,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也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全身其他脏腑的关系。在疾病的诊治方面,也要从整体出发,要看到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所以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治疗疾病必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着眼于全局,把握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注意对整体的调节,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的调整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地理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形成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应该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预防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还要适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中医学根据“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身心机能发生着影响。现代社会的“高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个体适应调节能力较弱,不能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进入非健康状态,乃至发生病理变化而罹病。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是防病养生的重要内容。三、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是在整体观念基础上诊断治疗疾病,指导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辨别症状,确定证型。论治是讨论治疗原则,实施治疗方案。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的效果是对辨证的检验和反馈。“辩证”与“施治”是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不可分割的环节,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2、辨证的方法辨证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领,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对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以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四诊是中医学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四诊并重、四诊合参,利用感官直接获取信息,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3、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任何病证都可用八纲进行归纳:以阴阳进行归类、用寒热表明性质、用表里反映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的盛衰和强弱。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都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4、“证”是疾病过程临床证型的诊断结论中医学的“证”与“症”是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表现,是病人自觉的各种异常或痛苦感觉或通过医生诊察而得知的病态改变,症状是辨证的基本依据。

“证”为证候,是对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全面判断,是对疾病阶段性病理变化本质的正确概括,是疾病过程临床证型的诊断结论。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是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主要是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把辨病包含其中。4、论治的规律论治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确定治法。论治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主要是着眼于“证”的区别。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的概念中实质上已包涵着病因、病位、病机的诊断。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这正是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应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就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之所以“同病异治”,除了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证外,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和体质、发病的季节和地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之所以“异病同治”,是由于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相同的证,或虽然病证不同,但其病机相同,亦可采用同一治法。例如,感冒可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脱肛和胃下垂,是不同的病证,但其病机都属于中气下陷所致,因而都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四、生命活动三要素:精、气、神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中医学里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的三要素,或者说将生命分成精气神或者形气神三个层面。所以保养精气神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是有形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无形的;气是生命的本原,介于有形和无形的中间,是精的产物和神的体现,在“气”的层面上,更强调功能更偏向于无形。(一)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形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

“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形式。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关系着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或死亡的整个过程。

“先天精”,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后天精”,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肺的气化调节,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输布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1、精藏于肾是气神产生的基础“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推动。二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精又是气神产生的基础。精是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基础物质,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张景岳说: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2、精的生理功能:⑴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⑵促进性征发育:肾气充盛,产生叫做“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也逐渐成熟而有生殖能力。⑶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肾藏精,根据需要可转化为气血津液等其他形式,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的精神活动、耳的听觉功能,前阴的排尿,肛门的大便排泄,均与肾的精气密切相关。(二)气是构成人体具有生命活动能力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1、人体气的生成与肾脾肺密切相关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

⑴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

⑵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⑶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2、人体气的分类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

⑴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⑵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气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⑶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⑷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气的存在是通过它的生理功能来体现

⑴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生长发育和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推动血脉运行及津液输布和排泄。⑵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正常体温,协调身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功能。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⑶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以及驱邪外出的能力。⑷固摄作用。“气”具有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控制人体血、汗、尿、精等体液不外泄或有节制排出的功能。⑸气化作用。“气”能维持脏腑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运行,促进精、血、津液相互滋生转化顺利进行。(三)人体生命基本物质的构成和转化狭义之“精”即肾中所藏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精、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精的组成部分或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互相滋生转化的密切关系。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精、气、血、津液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存在着共同的来源。1、血具有濡养人体脏腑组织的重要作用血是循行于脉中,具有濡养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功能作用的重要营养物质。人的口之言、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以及皮肤的感觉等,都是血液充养的结果。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血虚往往是脾虚的结果。脾虚不能统血,还可见出血的病变。血液亏损可导致人体病变,是衰老夭亡的重要因素。根据血气盛衰可推测机体的盛衰,寿命的长短。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如果血虚首先影响气虚,从而造成气血两虚,进而造成运行不畅。气血亏损,血脉不通,不能濡养脏腑筋骨皮毛肌肤,则出现少气、懒言、疲倦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等生理功能减退的现象。

血液运行不畅亦导致人体病变,瘀血阻滞首先产生疼痛,痛处固定、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血瘀妨碍气机出入,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产生各种功能障碍。另外,血亦是神的物质基础;血脉充盈通畅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若血虚或血热、血瘀,均可导致神志方面的病变。2、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脊髓液及泪、涕、汗、尿等。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营养物质,有濡养温润、调节阴阳、维持功能的作用。津,是清而稀的,属阳,是渗透、浸润于肌肤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保持肌肤的正常活动。液,是浊而稠的,属阴,是流行、浸润于关节、脑髓之间,有濡养空窍的作用。津液同是水谷精微的液体部分,而且在环流周身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所以临床上常常是津液并提。津液经脾、肺、三焦布散于体表能润泽皮肤温养肌肉,发于皮毛的就成为汗;内注于身体则灌溉脏腑,滋润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输送于空窍可润泽及保养目、耳、口、鼻;脑髓、骨髓也靠津液的滋润而获得营养;流注于关节使关节滑利,使肢体与关节的运动自如。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膀胱的水液,通过气化作用排泄于外则为尿。津液的布散随着体内的生理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使机体阴阳获得相对的平衡。如天热时汗多而小便少:天冷时汗少而小便多,就是调节作用的明显例子。如果出汗太多或利尿太过等体液过度损耗,或精、气、血亏虚都可损伤人体津液。可引起肠燥便秘、咽干舌燥、口干口渴、鼻干目涩皮肤粗糙,甚至出现面容憔悴。若不能渗入骨腔、化精生髓,髓海不足,则胫酸无力、关节屈伸不利,引起头昏目眩、耳鸣等。

总之,精、气、血、津液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其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转化,是脏腑生理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营养物质和机能活动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这种矛盾斗争正是人体不断生长更新的必要条件,但又保持它们之间的相对平衡。(四)神是生命现象的总称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