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地理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2/19/wKhkGWXb3WCADh94AAK1DAXi1Bw626.jpg)
![2.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地理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2/19/wKhkGWXb3WCADh94AAK1DAXi1Bw6262.jpg)
![2.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地理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2/19/wKhkGWXb3WCADh94AAK1DAXi1Bw6263.jpg)
![2.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地理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2/19/wKhkGWXb3WCADh94AAK1DAXi1Bw6264.jpg)
![2.4+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精研+能力提升】高一地理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2/19/wKhkGWXb3WCADh94AAK1DAXi1Bw62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荒漠变森林的绿色奇迹PART01课前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和步骤内容:塞罕坝林场方法:资料搜集法,归纳整理法步骤:1.全班同学分3组(课代表和班长按座位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平台搜集关于塞罕坝林场的“前世今生”,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均可。2.每个小组根据老师安排的项目内容,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尽可能根据整理的资料设计问题(若不会则寻求老师的帮助),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安排如下:组别整理内容对应学习项目问题探讨小组小组A塞罕坝位置,建林场前的历史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小组B/C小组B塞罕坝人如何建设的林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小组A/C小组C林场产生的效益及未来发展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组A/B3.老师对各小组整理的资料和设问进行评价和修正。PART02课堂教学观看视频:
塞罕坝林场简介思考:1.为什么要建塞罕坝林场?2.塞罕坝人是如何建林场的?克服了哪些困难?3.塞罕坝林场具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新课导入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用区域的观点进行地理分析与评价,提高区域认知能力。2.人地协调观:认识到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3.综合思维:能够认识植被的环境适应性特征,体会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同时能够综合分析塞罕坝人工林对当地及其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4.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5.精神内涵: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塞罕坝精神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丰富思想内涵和提高精神境界。学习方法项目式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确定主题塞罕坝林场设置项目任务项目一(组A):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项目二(组B):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三(组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任务分解根据项目资料进行设问探讨,深刻理解每项任务后面的内涵内涵体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课项目式学习思路项目一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小组A资料展示项目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材料:塞罕坝林场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提示:可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问题探究地形由平原向高原过渡;气候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干湿区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河流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植被由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过渡。上一页下一页.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如右图所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年均降水量438mm,年均蒸发量1230mm,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项目二项目三
材料:塞罕坝建林场前的历史(1)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水草丰沛的皇家猎苑,属“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末实行开围募民、垦荒伐木,加之连年战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已经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林草植被稀少。2.简述塞罕坝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问题探究上一页下一页【参考答案】小组A资料展示项目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项目二项目三小组A资料展示项目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参考答案】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连年战争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提要】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我们要增强人地协调观念,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返回下一页项目二项目三3.分析塞罕坝原始植被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材料:塞罕坝建林场前的历史(2)
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千米,平均海拔相差1500多米,塞罕坝及周边的浑善达克沙漠成为京津地区主要的沙尘起源地和风沙通道。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北京城。上一页下一页小组A资料展示项目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项目二项目三小组A资料展示项目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森林演变为荒漠,给风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导致强劲的冬季风长驱直入,风沙南侵加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北京离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较近,易受风沙侵袭。【思路指引】形成风沙天气的两大条件:动力因素——风;物质基础——沙土。风力的大小与风源地、风的类型、摩擦力、地形等条件相关;沙土物质的来源则与当地植被、土壤水分状况、土地荒漠化程度相关。项目二项目三”1962年,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沙地造林。项目二
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1.推测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问题探究
材料:塞罕坝建设林场的奋斗史(1)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立,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年均气温-1.3℃,最低气温-43.3℃,无霜期64天,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环境恶劣。林场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端,土壤受风蚀或水蚀危害较重,属于土地沙化敏感地区。林场建设初期,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当地优质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上一页下一页【参考答案】项目一项目三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一项目三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
树苗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易失水受损导致树苗质量下降;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旱灾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易受风沙灾害和低温冻害影响;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思路指引】主要从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气象灾害、土壤等方面分析。材料:塞罕坝建设林场的奋斗史(2)“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面对造林的失败,塞罕坝机械林场充分认识到使用乡土苗木造林的重要性,改平床育苗为高床育苗,培育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林场从此开始了大规模高质量的造林绿化。上一页下一页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参考答案】问题探究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一项目三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一项目三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釆取高床育苗,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幼苗根系发育;高床可提高土温,减少冻害;便于雨季排水;步道较宽且低于床面,可减少对幼苗的踩踏,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土层更厚;可提高土温有利排水减少对幼苗踩踏,方便管理上一页下一页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一项目三材料:塞罕坝建设林场的奋斗史(3)历经半个世纪,坝上“三代人”用青春和汗水营造了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要树种的万顷林海,这些树种抗寒、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期对土壤要求较高,但过湿的粘性土壤不利于其发展。上一页下一页3.分析落叶松等三种树木能在塞罕坝大面积种植的原因。【参考答案】问题探究小组B资料展示项目一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三小组B资料展示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项目二项目一项目三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①地处温带,热量条件适合落叶松等温带树种的生长;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排水较好,土壤不会过湿;③沙质土壤广布;④位于山脉南麓,冬季风背风坡,利于越冬;⑤位于山脉阳坡,光照充足;⑥国家政策、资金、科技的支持;有人才支持和坚守。【思路指引】落叶松等三种树木能在塞罕坝大面积种植的原因要结合三种树木的生活习性及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和人才的支持。【特别提要】通过这3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项目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组C资料展示项目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二项目三材料:塞罕坝林场创造的价值(1)问题探究1.简述塞罕坝林场建设后带来的生态效益。【参考答案】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保持上游地区水土;净化水质;释放氧气;能为京津冀地区抵御风沙;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气候。【思路指引】综合分析植被与该区域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之间的联系,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去分析森林具有的生态功能。小组C资料展示项目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二项目三材料:塞罕坝林场创造的价值(2)林场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化苗木、林业碳汇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已经形成了木材生产、森林旅游、种苗花卉三大支柱产业。林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41万亩,每年吸引大量游客。问题探究:2.分析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如何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参考答案】3.目前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请为其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出合理建议。【参考答案】小组C资料展示项目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二项目三小组C资料展示项目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二项目三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木材生产,种苗花卉产业的发展;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要从森林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进行分析。小组C资料展示项目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二项目三返回下一页【参考答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开发冬季旅游活动项目,增加经济收入;加强品牌宣传,扩大知名度,巩固临近的京津市场以及发展全国市场。【思路指引】塞罕坝林场发展旅游业主要从旅游资源类型,基础设施,交通,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随堂练习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海拔约1500-2000米,清末逐渐形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之地。微博考试研究所1962年国家成立塞罕坝林场,历经半个世纪的造林形成目前的万顷林海。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该林场对北京最主要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 B.调节气候C.经济用林 D.减少风沙随堂练习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海拔约1500-2000米,清末逐渐形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之地。微博考试研究所1962年国家成立塞罕坝林场,历经半个世纪的造林形成目前的万顷林海。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2.该林场所植树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
)①春季干旱
②夏季高温
③秋季阴雨
④冬季冻害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④随堂练习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海拔约1500-2000米,清末逐渐形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之地。微博考试研究所1962年国家成立塞罕坝林场,历经半个世纪的造林形成目前的万顷林海。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3.林场建设中特别注重防火,推测该林场火灾风险最高的时间是(
)A.4~5月 B.6~7月
C.8~9月 D.11~12月课堂小结项目一:林场建设的背景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