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课件词四首(第2课时)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课件词四首(第2课时)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课件词四首(第2课时)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课件词四首(第2课时)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课件词四首(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四首第2课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范仲淹的词深沉厚重,苏轼的词旷达疏狂。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词,看看我们能品出怎样的不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他的词题材广阔,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诵读诗歌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范读音频,把握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体会音韵之美。留意诗歌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音韵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梦回:梦中回到。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诵读诗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诵读诗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了却:了结,完成。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诵读诗歌诗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诗歌赏析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诗歌赏析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马和弓,都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诗歌赏析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诗歌赏析5.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壮”。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场景都非常雄壮、勇猛;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词”。诗歌赏析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词句来说一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实写实写虚写用典虚实结合合作探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合作探究(1)所抒发的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2)风格上,都表现了一种豪放、开阔和雄壮的意境。相同点

《渔家傲·秋思》主要表达一种忧国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侧重表达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不同点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因起义失败,不幸被捕。被捕后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在寓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此词便作于此时。1904年她东渡日本留学。诵读诗歌听《满江红》的范读音频,把握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体会音韵之美。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诵读诗歌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思浙:思念浙江故乡。苦将侬:苦苦地让我。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诵读诗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烈:刚正,不轻易屈服。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莽红尘:莽莽人世。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诵读诗歌诗歌赏析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早又是中秋佳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心绪。“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苦闷之情。“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实写秋色,却是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词)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诗歌赏析2.词人为何要写“四面楚歌”?怎么理解“殊未屑”?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家事国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无可名状。这让她更加思念远在东南、不能常回的故乡,也痛恨自己是女儿之身,不能走出家庭,为挽救民族危亡尽心尽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诗歌赏析3.下片词人用了“列”与“烈”,有什么深刻含义?“列”与“烈”两字谐音但意义不同,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表达出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诗歌赏析

4.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化用典故,“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