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1)()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现代文阅读。

①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这需要一种相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

②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

③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述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丰富。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情境与蕴含,将在每个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

④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要追究到人的先天能力。可总是言说先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是一个含混而又确凿的界定:既真实存在,又无比朦胧。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做较为清晰的探讨。

⑤有时候,最大的“隔”并非来自技术呈现的含混或浅近,即所谓的功力不逮,而往往是某种先天能力流失的结果。在生命诞生之初,人的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后天的经历却会毁掉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生命被投放到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所需的某些知识,也会造成“隔”的作用。这里的“隔”,是指将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如隔离于动植物和山川大地,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比如今天,每天所见皆是数字演绎的影像,被人造物层层包围,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这种“隔”将是一种根本的区隔,它使我们在表述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以第二手或更多手资料为据,而且还要从这个基础出发,以分隔我们的那道屏幕、那道文字的墙壁,作为认识和表述的依据。我们所描述的是被一再转手的“自然”和“大地”,甚至是被转手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我们所发生联系的人与人之间,许多时候是被物质化和区隔化的,更是虚拟化的,总之是一种不再真实和自然的关系。

⑥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见,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这就让我们面临双重的困境,再要“不隔”,真是难上加难了。

⑦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

(节选自张炜《读<诗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隔”指的是描述的确切与鲜活,诗歌的情境如在眼前。它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B.艺术创造是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独立经营,创造出成果以后,常常也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

C.认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不隔”的特点。

D.“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人诗境的一种评价,本文认为它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不隔”之作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的心灵。

B.现代人和古代人先天能力相似,所以我们一样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不隔”。

C.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被长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将会造成一种根本的区隔。

D.我们今天阅读古代诗歌时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特征的一项是

A.《静女》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静女”真实而甜蜜的爱。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使诗人当时所历情境宛在眼前。

C.《诗经》用了极节俭的言辞来表述情境、情绪和故事。

D.“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方向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接收下来。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文共1小题,16分)

2.(16分)现代文阅读。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秦山夫妇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止,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没有吱声,她只觉得一下子掉进一口黑咕隆咚的井里,她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后,棺材还露出星星点点的红色。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李爱杰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发出一路的惊诧,这一正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虽然满怀心事、奔波在旅途中,仍对生活充满温情。

C.夫妻俩第一次看完病回到礼镇,李爱杰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因为她怀抱着侥幸心理,愿意相信泰山的病没有大碍。

D.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他们对家庭经济实力无法负担治疗有清醒的认识。李爱杰平静地做饭、洗衣、铺床,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开头出现的土豆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暖。

B.女儿粉萍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提到她的地方都表现出秦山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详。

C.小说结尾土豆跟着李爱杰的脚这一情节,暗示着他们的夫妻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并没有因为死亡而中断,引发读者对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D.小说通过晓畅的故事以及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描摹,表现了人性的光彩。

(3)“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请分析此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4)“土豆”这一意象贯穿全篇,是全篇的线索,请结合这一线索,分析秦山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

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拊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明史顾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B.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C.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D.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汉文明影响的儒文化圈(现韩国、越南)也有使用。

B.侯:爵位,又称封爵、世爵,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爵位等级依次为公、伯、侯、子、男,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洪武: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时很有胆略,跟从太祖打仗,官职一路高升,做到了元帅。进攻张士诚时,顾时乘敌人懈怠,率壮士数人,大呼跃入敌船中,使敌军大乱。

B.洪武五年,顾时协助李文忠北征,在沙漠迷失了方向,粮已尽,又遇敌人,顾时率麾下数百人击退敌人,并缴获其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

C.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D.顾时生前深得皇上器重,死后被追封为滕国公,牌位附祭功臣庙。但是他的儿子却在后来受他的牵连被杀,爵位被剥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

②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海州道中

张耒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

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形似律诗,实为古体,勾勒了北宋后期乡村的画面,崇尚自然而无意求工。

B.首联以“秋野苍苍”领起全篇,着重于视觉感受,写出了荒凉的乡村秋景。

C.颔联草虫“鸣复咽”,为秋日的美好景物歌唱,颈联中小蝶飞于豆花间,同样写出了秋野的美妙风景。

D.“逃屋无人”显出了农村经济的衰败,使人感到注意观察沿途景色和人民生活,而非泛泛之辞。

(2)张耒论诗,认为诗乃表述“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各种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凄风冷露’等并非赏心悦目之景象。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5.(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4)《登泰山记》中,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日观峰的雄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缺乏人生经验,或因为我们精神不能集中。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何况所以尽管

B.何况哪怕甚至

C.因为哪怕尽管

D.因为所以甚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理解好这些经验

B.理解好这些经验,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

C.运用好这些经验,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

D.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运用好这些经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又是因为我们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B.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没耐心。

C.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D.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7.(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癌症也许是所有重大疾病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个,也绝对是最难防治的一个。尽管现代医学能够利用药物攻克多种疾病,但。为何癌症的病因如此难以靶定呢?癌症并非从身体外部展开攻势,。与之相反,癌症正是演化力量的体现。癌症遵循着一种无法摆脱的逻辑,即掌控着动植物物种演化的逻辑。恶性肿瘤是我们身体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此,才使得防治恶性肿瘤变得如此困难。我们可将人体视为一座建筑,这座建筑由数万亿个名为细胞的建筑模块构成。细胞间会交换养分和化学信号。每个细胞都类似一间小小的工厂,每种细胞都有自己专门的功能,。所以,在癌症患者体内,有些细胞和身体其他部分停止了合作,转而开始失控地增殖。

8.(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新华社圣保罗3月2日电(记者宫若涵)据巴西媒体2日报道,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文章说,在巴西亚马孙州发现的名为P.1的新冠变异病毒具有比普通新冠病毒更强的传染力。文章说,研究人员对采集自亚马孙州马瑙斯市184名确诊患者的病毒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后认为,P.1变异病毒传染力比普通新冠病毒高1.4至2.2倍。研究人员还表示,25%至61%已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可能会被该变异病毒再度感染。“即使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也必须继续保持谨慎。这种变异病毒能够感染那些已产生新冠抗体者。”研究人员埃丝特尔萨比诺说。文章还指出,研究人员对超过900份采集自马瑙斯市新冠患者的病毒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感染P.1变异病毒的患者体内病毒含量更高。不过萨比诺表示,尚不确定其原因是否为该病毒在人体内具有更强的复制力。研究人员还表示,该病毒最早可能于2020年11月中旬在马瑙斯市出现。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算盘是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曾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2013年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渐远离小学课堂。有政协委员提议推动珠算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对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珠算学习要求,从‘看到算盘’‘知道算盘’到会简单的珠算口诀,拨珠运算,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就“珠算要不要进课堂”展开思考与讨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现代文阅读。

①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这需要一种相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

②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

③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述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丰富。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情境与蕴含,将在每个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

④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要追究到人的先天能力。可总是言说先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是一个含混而又确凿的界定:既真实存在,又无比朦胧。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做较为清晰的探讨。

⑤有时候,最大的“隔”并非来自技术呈现的含混或浅近,即所谓的功力不逮,而往往是某种先天能力流失的结果。在生命诞生之初,人的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后天的经历却会毁掉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生命被投放到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所需的某些知识,也会造成“隔”的作用。这里的“隔”,是指将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如隔离于动植物和山川大地,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比如今天,每天所见皆是数字演绎的影像,被人造物层层包围,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这种“隔”将是一种根本的区隔,它使我们在表述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以第二手或更多手资料为据,而且还要从这个基础出发,以分隔我们的那道屏幕、那道文字的墙壁,作为认识和表述的依据。我们所描述的是被一再转手的“自然”和“大地”,甚至是被转手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我们所发生联系的人与人之间,许多时候是被物质化和区隔化的,更是虚拟化的,总之是一种不再真实和自然的关系。

⑥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见,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这就让我们面临双重的困境,再要“不隔”,真是难上加难了。

⑦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

(节选自张炜《读<诗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不隔”指的是描述的确切与鲜活,诗歌的情境如在眼前。它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B.艺术创造是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独立经营,创造出成果以后,常常也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

C.认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不隔”的特点。

D.“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人诗境的一种评价,本文认为它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一首“不隔”之作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的心灵。

B.现代人和古代人先天能力相似,所以我们一样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不隔”。

C.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被长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将会造成一种根本的区隔。

D.我们今天阅读古代诗歌时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特征的一项是C

A.《静女》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静女”真实而甜蜜的爱。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使诗人当时所历情境宛在眼前。

C.《诗经》用了极节俭的言辞来表述情境、情绪和故事。

D.“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方向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接收下来。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1)A.“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故选A。

(2)A.“一定能”不必然成立。过于绝对,原文是“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

B.错置因果。原文是“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

C.正确。

D.“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错误。双重困境是“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

故选C。

(3)C.《诗经》用极节俭的言辞表述与“不隔”无关。

故选C。

(4)“‘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先点明本段观点。借着“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分析它们做到“不隔”的原因。最后以《秦风蒹葭》和《小雅采薇》举例论证。

(5)从材料中来看,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如下: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可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1)A

(2)C

(3)C

(4)首先指出“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是“不隔”的。接着分析它们如何做到“不隔”,并被读者接收和理解下来的原因。最后举出一些具体诗句,说明诗中的情境与蕴含将在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

(5)“不隔”事关与读者两个方面。“不隔”是《诗经》的最主要特征,但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太遥远了。虽然现代人与古代人先天能力相似,但今天的读者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或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阅读时以“隔”对“不隔”,自然不容易引起审美愉悦、获得强烈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文共1小题,16分)

2.(16分)现代文阅读。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秦山夫妇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止,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没有吱声,她只觉得一下子掉进一口黑咕隆咚的井里,她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后,棺材还露出星星点点的红色。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秦山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李爱杰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发出一路的惊诧,这一正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虽然满怀心事、奔波在旅途中,仍对生活充满温情。

C.夫妻俩第一次看完病回到礼镇,李爱杰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因为她怀抱着侥幸心理,愿意相信泰山的病没有大碍。

D.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他们对家庭经济实力无法负担治疗有清醒的认识。李爱杰平静地做饭、洗衣、铺床,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开头出现的土豆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暖。

B.女儿粉萍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提到她的地方都表现出秦山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详。

C.小说结尾土豆跟着李爱杰的脚这一情节,暗示着他们的夫妻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并没有因为死亡而中断,引发读者对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D.小说通过晓畅的故事以及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描摹,表现了人性的光彩。

(3)“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请分析此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4)“土豆”这一意象贯穿全篇,是全篇的线索,请结合这一线索,分析秦山的形象。

(1)D.“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错,“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在秦山最后的日子好好照顾他。

故选D。

(2)B.“提到她的地方都表现出秦山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详”说法错误。第一次提到粉萍的地方表现的是生活和睦安详,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粉萍看到父母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无大碍,这里表现了粉萍对父亲病愈的美好期望以及孩子的天真。

故选B。

(3)“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表现了阳光使整座坟不再阴冷,却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呼应上文“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引出下文“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只土豆滚落到李爱杰脚边的情节。

“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一家人收完土豆后过冬天,冬天秦山去世。“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李爱杰把士豆倒在坟上,“土豆们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表现李爱杰的欣慰心理。秦山不再受病痛折磨,可以在他钟爱的土豆陪伴下入土为安,映衬出李爱杰对秦山的爱与深情。

(3)第一段“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大户,收获也最多,体现了秦山勤劳能干。

第二段“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秦山与妻子去土豆地干活总是并着肩走,体现他与妻子感情深厚。

“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面对邻居的询问,秦山的回答体现他的幽默豁达,以及惦记家中的农活,钟爱土豆。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收完土豆后秦山一家人安闲地过冬天,体现他对不幸命运的平静领受。

“秦山不喜欢煤渣”“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死后妻子用土豆盖棺,侧面体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更突出秦山对土豆的钟爱。

解析:

(1)D

(2)B

(3)①使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阳光使整座坟不再阴冷,却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呼应上文,引出下文。②一家人收完土豆后过冬天,冬天秦山去世。李爱杰把士豆倒在坟上,“土豆们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表现李爱杰的欣慰心理。秦山不再受病痛折磨,可以在他钟爱的土豆陪伴下入土为安,映衬出李爱杰对秦山的爱与深情。

(4)①秦山夫妇是种土豆大户,收获也最多,体现了秦山勤劳能干。②秦山与妻子去土豆地干活总是并着肩走,体现他与妻子感情深厚。③“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体现秦山幽默豁达,惦记家中的农活,钟爱土豆。④收完土豆后秦山一家人安闲地过冬天,体现他对不幸命运的平静领受。⑤死后妻子用土豆盖棺,侧面体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更突出秦山对土豆的钟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

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拊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明史顾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B.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C.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D.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太祖: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汉文明影响的儒文化圈(现韩国、越南)也有使用。

B.侯:爵位,又称封爵、世爵,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爵位等级依次为公、伯、侯、子、男,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洪武: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顾时很有胆略,跟从太祖打仗,官职一路高升,做到了元帅。进攻张士诚时,顾时乘敌人懈怠,率壮士数人,大呼跃入敌船中,使敌军大乱。

B.洪武五年,顾时协助李文忠北征,在沙漠迷失了方向,粮已尽,又遇敌人,顾时率麾下数百人击退敌人,并缴获其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

C.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D.顾时生前深得皇上器重,死后被追封为滕国公,牌位附祭功臣庙。但是他的儿子却在后来受他的牵连被杀,爵位被剥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

②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

(1)句意:顾时乘敌人懈怠,率壮土数人,大呼跃入敌船中。敌人大乱,其余的船只争相前进。五太子前来援助,又被薛显打败,五太子等人投降。于是跟从大将军徐达平定吴地,攻取山东。

“数人”是“壮士”的后置定语,“壮士数人”作“帅”的宾语,此处不能停顿。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

“薛显”是“败”的主语,不是“援”的宾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2)B.爵位顺序有误,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B。

(3)C.“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错误,原文“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由此可见,在洪武七年,顾时曾被召回,中间有间断。

故选:C。

(4)①“耀兵”,炫耀兵力;“获”,俘虏;“劲将”,得力将领。译文: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

②“寇”,敌人;“疲”,疲乏;“帅”,率领。译文:又遇敌人,士兵疲乏而不能作战。顾时率麾下数百人,跃马出击。

解析:

(1)A

(2)B

(3)C

(4)①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

②又遇敌人,士兵疲乏而不能作战。顾时率麾下数百人,跃马出击。

参考译文:

顾时,字时举,濠州人。风流倜傥,有胆略。跟从太祖渡江,积功从百夫长晋升为元帅。攻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晋升为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占据濠州,顾时跟从平章韩政讨伐,使之投降。进攻张士诚升山水寨,率小船绕过敌船,敌人在船上俯视讥笑。顾时乘敌人懈怠,率壮士数人,大呼跃入敌船中。敌人大乱,其余的船只争相前进。五太子前来援助,又被薛显打败,五太子等人投降。于是跟从大将军徐达平定吴地,攻取山东。

洪武元年(1368),被任命为大都督府副使并兼同知率府事。跟从大将军徐达平定黄河南北,使舟师得以从临清到通州通行无阻。攻下元都,和诸将分守古北各个隘口。跟从大军攻取平阳,攻克崞州,俘虏王信等四十六逃将。攻取兰州,围攻庆阳。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其击败,俘虏敌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又平定了庆阳。徐达班师回京,命令顾时带骑兵经略静宁州,赶跑了贺宗哲。西边得以全部平定。

三年,晋升为大都督同知,赐封济宁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凭证。四年,担任左副将军,协助傅友德率河南、陕西的步、骑兵讨伐蜀地。顾时从兴元进克阶、文,在汉州打败了蜀兵,于是攻克成都。第二年协助李文忠北征,分兵进入沙漠。迷失了方向,粮已尽,又遇敌人,士兵疲乏而不能作战。顾时率麾下数百人,跃马出击。敌人退去,顾时缴获其辎重、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六年跟从徐达镇守北平。过了一年,被召回。八年再次镇守北平。十二年顾时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安葬于钟山。追封为滕国公,谥号襄靖,牌位附祭功臣庙。

顾时能以少胜多,性情深沉勇猛不夸耀自己,深得皇上器重。他的儿子顾敬,担任金吾卫镇抚。十五年(1382)继承侯位,担任左副将军。平定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查胡惟庸党,榜列群臣,顾时名列榜首,顾敬受牵连而被杀,爵位被剥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海州道中

张耒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

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形似律诗,实为古体,勾勒了北宋后期乡村的画面,崇尚自然而无意求工。

B.首联以“秋野苍苍”领起全篇,着重于视觉感受,写出了荒凉的乡村秋景。

C.颔联草虫“鸣复咽”,为秋日的美好景物歌唱,颈联中小蝶飞于豆花间,同样写出了秋野的美妙风景。

D.“逃屋无人”显出了农村经济的衰败,使人感到注意观察沿途景色和人民生活,而非泛泛之辞。

(2)张耒论诗,认为诗乃表述“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各种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凄风冷露’等并非赏心悦目之景象。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的。

(1)C.“秋日的美好景物”“秋野的美妙风景”错,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展现了农村秋季萧疏、冷落的景象。故选C。

(2)“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写秋日高照,野草苍苍,满田长着黄蒿苍耳;“一秋雨多水满辙”写秋天雨水满田,田里荒草滋生;“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写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小蝴蝶在豆花上悠悠飞舞;“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写逃亡者的屋里长满了野草,屋外结着累累的西瓜。这是目之所见。

“草虫咿咿鸣复咽”写草虫咿咿鸣叫,时低时高,这是耳之所闻。

解析:

(1)C

(2)这首诗写秋野着重表现视觉感受,由于田荒,遂多草虫鸣叫,而秋雨多,水满田地,则又助长了荒草的滋生,故有种种荒凉景象;写田地荒芜和农户的逃亡,表现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衰败。这首诗是舟行纪实之作,围绕舟行多方面地再现道中所见情景,把对农村的诗意的美的感受和它的萧条荒废一同写出。

译文:

秋日高照,野草苍苍,满田长着黄蒿苍耳。草虫咿咿鸣叫,时低时高。秋天雨水满田,田里荒草滋生。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小蝴蝶在豆花上悠悠飞舞。逃亡者的屋里长满了野草,屋外结着累累的西瓜。

赏析:

续写第二天白昼所见,景物与夜间的静谧优美有所不同,显得比较萧疏。全诗语言朴实,诗风平和清淡,如同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反映了诗人追求朴实自然的情趣,然所写环境偏于静寂,色彩偏于幽冷,给人萧条荒凉的感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5.(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虎鼓瑟兮鸾回车”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登泰山记》中,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日观峰的雄伟。

故解析为:

(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重点字:鸾)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重点字:瞬)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重点字:樗、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缺乏人生经验,或因为我们精神不能集中。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

A.何况所以尽管

B.何况哪怕甚至

C.因为哪怕尽管

D.因为所以甚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A.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理解好这些经验

B.理解好这些经验,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

C.运用好这些经验,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

D.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运用好这些经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又是因为我们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B.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没耐心。

C.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D.这又是因为我们缺乏阅读技能、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1)“何况”,连词,是指用反问的语气表述更进一层。“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通常与“所以”连接成最常用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语境中“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是一种论断,下文应该阐释原因,故用“因为”,排除AB两项。“所以”,意思是因此、因而。“哪怕”,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语境为姑且承认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可“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用“哪怕”,排除D项。“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老是、总是;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甚至”,意思是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这里是姑且承认“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的事实,用“尽管”。故选C。

(2)由下文“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可知,“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与之衔接更紧密,排除AD两项。一般是“理解”经验在前,“运用”经验在“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之后,排除C项。故选B。

(3)原句语序不当,由后文“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可知“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与后文衔接最紧密,所以单独列出,排除B项。“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属于主观态度上的原因,所以应该放在一起,排除A项。“缺乏阅读技能”是技术上的原因,应该放在主观原因后面,排除D项。故选C。

解析:

(1)C

(2)B

(3)C

7.(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癌症也许是所有重大疾病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个,也绝对是最难防治的一个。尽管现代医学能够利用药物攻克多种疾病,但但却很难攻克癌症。为何癌症的病因如此难以靶定呢?癌症并非从身体外部展开攻势,也不只是身体内部的重大事故。与之相反,癌症正是演化力量的体现。癌症遵循着一种无法摆脱的逻辑,即掌控着动植物物种演化的逻辑。恶性肿瘤是我们身体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此,才使得防治恶性肿瘤变得如此困难。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