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1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2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4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饥谨(jǐn)着恼(zháo)稻菽(shū)罅隙(xià)守拙(zuō)商贾(ɡǔ)

B.茎秆(jīng)山麓(lù)籼稻(xiān)冠心病(guàn)遒劲(jìn)悸动(jì)

C.分蘖(niè)脂膏(zhī)载荷(hè)碾轧(yà)管弦(xián)画舫(fǎnɡ)

D.丘孪(luán)田埂(gěng)湎怀(miǎn)跌宕(dàng)殷红(yān)慰藉(jiè)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如今有谁堪摘(能够,可以)

B.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烟涛微茫信难求(音讯)

C.却坐促弦弦转急(但是)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D.枉用相存(存在)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3.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今之众人暮去朝来颜色故

B.小学而大遗故国神游

C.蚓无爪牙之利整顿衣裳起敛容

D.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生几何

5.下列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2分)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句读之不知

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情景交融)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夸张)

D.粪土当年万户侯。(借喻)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C.“元和十年”(《琵琶行》),这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D.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长歌行”“短歌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

8.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探界者”,钟扬》记叙别人对钟扬的印象与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B.《哦,香雪》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洁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

C.《芣苢》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将劳动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D.《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情景交融,将诗人的离愁融于秋江月色中;“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时冷落凄凉的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9-11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演出《勇士》的人几乎都是剧组特别邀请的退役老兵。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对此,导演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拍摄《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无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结合材料列出发扬工匠精神的几点措施。(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2-14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D.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5.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选文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选文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集释》,有改动)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跟

B.非能水也水:游泳

C.德行彰矣彰:清楚

D.圣人生于疾学疾:急切从事

17.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求尽得

B.而绝江河学者师达而有材

C.善假于物也莫荣于孝

D.蚓无爪牙之利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18.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一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全文的中心论点。

B.选文一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C.选文二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D.选文二所写内容“不争轻重尊卑贫富”,与《师说》中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意在强调:谁懂“道”就拜谁为师。

19.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0-21题。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①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第二年秋天,二人鲁郡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飘蓬:草本植物,秋随风飘荡。③丹砂:朱砂。葛洪:东晋道士“神仙丹药”大师。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携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述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21.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声声慢》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戛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祖国河山,不禁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气概之豪迈。

(4)“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述自己的情感。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完成23—26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①。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大风,②,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③。

2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每空1分,共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诗歌《中国梦》的片段,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要求:语言生动,诗意连贯,句式、修辞与诗歌整体一致。(5分)

中国梦

一百年前/中国梦,是一条风雨飘摇的帆船/在自强不息的呐喊中/求索摆脱屈辱的彼岸

四十年前/中国梦,是一只标定航向的快艇/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升起振兴中华的风帆

今天///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有人希望成为青年毛泽东,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愿意成为张秉贵,做一个售货员,用“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有人梦想成为钟扬,做一位“探界者”,活出“生命的高度”。或像李白一样,热切地追求理想和自由;或像陶渊明一样,在喧嚣现代社会里寻一方净土。或变身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或梦回南宋,成为田夫家的一员,唱着《插秧歌》,享受劳动的快乐。

上述这些人物,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请从中自选一位,填在下面的题目上。

请以“假如我与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补充完整目,文体特征鲜明;写作中不得暴露真实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

银川市兴庆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解析

12345678910121316171820

CACDADCDCBCCCADA

1.C解答:A.“饥谨”的“谨”应为“馑”;“守拙”的“拙”读作zhuō。B.“冠心病”的“冠”应读作“guān”;“遒劲”的“劲”应读作“jìng”。D.“丘孪”的“孪”应改为“峦”;“湎怀”的“湎”应改为“缅”。

2.A解答:B.“信”,译为“确实、实在”;C.“却”,译为“退回”;D.“存”,译为“问候、探望”,“续续”,译为“连续”。

3.C解答:A.“生”通“性”,天性;B.“受”通“授”,传授;D.“知”通“智”,见识。

4.D解答:D.“英雄”古今异义相同。

5.A解答:B.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

6.D解答:“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在这里代指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把“万户侯”比作“粪土”,这是明喻,不是借喻。

7.C解答:“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表述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8.D解答:“唯见江心秋月白”突出琵琶女弹奏的乐曲的感染力,表现乐声已经消失,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9.C解答:C.“‘史诗级’的精致追求”“《长津湖》是为工匠精神拍摄”错。材料三原文“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强调的是《长津湖》的制作规模宏大;《长津湖》的拍摄体现了工匠精神,但不是为工匠精神而拍摄。

10.B解答:A.强调目标追求与坚持就会成功,C.强调内因作用,D.批判目光短浅,均不能支持题干观点。B.强调技艺上精益求精,自然能成就功名。能支持题干观点。

11.①要敬业尽职。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②要专心专注。学习需要着眼于细节,专注于内心。③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学习上要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④要突破创新。在学习上一定要创新学习方法,不满足现状,突破自我。

解答:

结合材料一“‘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材料二“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可知,学习需要热爱、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结合材料一“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材料二“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可知,学习需要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结合材料一“‘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材料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可知,学习需要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创新,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

结合材料二“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可知,任何职业都需要我们敬业尽职,学习也一样,我们要在学习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

如果学生解析只概括,忽略题目学习情境需酌情扣分。

12.C解答:“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

13.C解答:“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

14.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体现他认真负责、勤劳朴实。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5.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16.C解答:“德行彰矣”,彰:彰显,动词。

17.A

18.D解答:选文二“不争轻重尊卑贫富”所写对象为学生

19.(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那么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3)不抓紧时间学习/勤奋学习而能成为头等的人才或名人,是从来就没有的。(“疾”速,急;“魁“”大,头等的;“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意1分)

20.A解答: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秋来相顾尚飘蓬”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此处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21.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求仙寻道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傲岸不屈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的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形象一致。

22.(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对酒当歌;潦倒新停浊酒杯;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尊还酹江月

23.①原文使用“前赴后继”,更能说明治沙人的艰苦付出;②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