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知识目标:读懂文章,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情感目标: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抓住“二疑”、“二笑”和“一悟”等关键词,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旨。

2、难点: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在质疑中对苏轼观点进行评价,培养质疑精神。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字词,找出文中重要字词句,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中所遇见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教师点拨。

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疏通了课文的字词,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字词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没有的话,我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三、课文研读

解决了字词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石钟山记》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的回答请学生点评)

(请将文中重要的语句划下来。)

——苏轼对前人命名石钟山的缘由提出疑问,后来恰好有机会顺路实地勘察。苏轼在探得自以为正确的原因后,发表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板书: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2、那么,苏轼是如何层层深入表达“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能够表现苏轼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观点,不仅是研究“写什么”的问题,更是研究“怎么写”的问题。

3、先研究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两个“疑”是否相同?(“人常疑之”、“余尤疑之”是否可以互换?)

——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进行质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板书:“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人常疑之”,“我”不一定怀疑,或者是疑信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说明自己怀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怀疑的程度更加深。

第一段在提问中质疑。苏轼是一个善于质疑的人,他对前人命名石钟山充满疑问——一疑郦道元的观点,“人常疑之”,预期说是别人常怀疑,不如说是苏轼在怀疑。二疑李渤观点,“余尤疑之”,苏轼是更加怀疑,迫切期待能解开其中奥秘。质疑的同时,苏轼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说得有理有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做学问、写文章,有“疑”非常重要。苏轼从“疑”开始,思考石钟山如何得名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既是苏轼的问题,也是读者的问题。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板书:在提问中质疑;善于质疑】

4、第二段苏轼主要叙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经过。苏轼在这里写了几件事,他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本段集中叙述两件事:一是咨询寺僧,二是月夜考察。态度“余固笑而不信也”、“笑谓迈曰”。这里的“笑”不同在哪里?【板书:在勘察中释疑;余固笑而不信也,笑谓迈曰】

——第一个“笑”前的“固”字,表明这已在苏轼意料之中,也让苏轼更加坚信自己对李渤的怀疑是正确的,“笑”是对热心的小童礼貌的笑,是长者对憨态可掬的孩子宽容的笑更是对李渤的说法证伪后一种自信自得的笑。

“因笑谓迈曰”,苏轼发现石钟山得名就缘于这里,积压在心头的疑问终于被揭开,所以他笑得很开心,笑得很自豪。在勘察中释疑,表现出苏轼不畏艰险、一丝不苟,这种探究精神正是我们在求知路上所要学习的。

苏轼是一个注重探索的人,更是一个强调亲身实践的人【板书:注重探索;亲身实践】。他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仿照前两段“从质疑中提问”、“在勘察中释疑”的句式,

5、请大家造一个句子概括最后一段主要内容。

——苏轼将郦道元、李渤、渔工水师、士大夫等人的做法,进行比较,发表议论,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明白表达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在比较中评疑】

既然是评疑,苏轼指出石钟山得名之“疑”之所以没被揭开主要有哪些原因?

——一是因为郦道元说得太简单,没有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原理解释清楚,二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三是因为渔工水师虽知却不能说得清楚。

(为什么要交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夜泊绝壁之下所见到的可怕的景象,说明考察是不易的艰难的,探求是需要有勇气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也许缺少的就是这份勇气,有了勇气,才能战胜自己内心的软弱。

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扣住“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句话来分析,很好。“叹”和“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板书: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叹郦元之简”,苏轼赞同郦道元的观点,但是他认为郦道元没有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原理解释清楚,苏轼表现出了遗憾与惋惜。(作者认为“石”是怎样的“石”?——空中而多窍;“水”——风浪;“声”——噌吰与窾坎鏜鞳之声相互应和)。

“笑李渤之陋”,苏轼否定李渤的观点,他对李渤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停留在事物表面“浅陋”的认识行为,则是讥笑与否定。

6、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苏轼是如何层层深入叙述并表明自己观点的?

——从结构看,课文是先议后叙再议。全文扣住“疑”字,从质疑提问,到勘察释疑,最后议论评疑,双线并进,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观点表现出来——如果自己没有“目见耳闻”,仅凭读过的书去主观臆断,是不可能探知石钟山命名真相的,世间事得亲自实践。写文章就是要层次清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四、拓展探究

7、苏轼表达的观点、考察的结论,你赞同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苏轼强调耳闻目见、勇于探索和实践,这是正确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无论是郦道元还是李渤,哪一个没有“目见耳闻”呢?可是在苏轼看来,他们都没有揭开石钟山命名的真相。目见耳闻有时也是有局限性。人们只有不断探索,反复思考,才能接近真理。再说,如果凡事都要依靠目见耳闻来判断其有无,那也是不现实的。

8、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一)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悦目。

——《古文观止》点评本文

(1)“浅人之俗见”在文中指哪些人?

(2)《古文观止》对苏轼观点持什么态度?

——“浅人”在《石钟山记》中指寺僧、小童及以李渤为代表的士大夫。《古文观止》对苏轼观点持肯定态度。

拓展延伸(二)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余樾《春在堂笔记》

(3)余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他们考察石钟山的过程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苏轼和余樾都进行了实地的考察,而最大的不同在于苏轼只是到了山脚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就得出了结论而结束了他的游记,相反余樾则进入了山中,考察更进一步。

他们进行考察的时间有所不同,文中提到苏轼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进行的考察,而余樾是冬季进行的。

余樾不同意,他认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接着看。

拓展延伸(三)

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4)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

——我们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我要给大家推荐胡适的一句话: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