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_第1页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_第2页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_第3页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_第4页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人文学院11级对外汉语班李冬冬201103415;摘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文化不同;2、伦理文化不同;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3.颜色文化不同;4.礼物文化不同;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作为西方文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人文学院11级对外汉语班李冬冬2011034159摘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中美丧葬礼俗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仍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关键词:丧葬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文化不同。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2、伦理文化不同。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3.颜色文化不同。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往今来从未放弃过文化自觉的国度里,如今的社会转型显然更是将我们、或是作为个人或是作为国家推到了新一轮的文化选择面前。当今时代,这个文化选择对我们来说早已不仅仅是面对自身传统,而且更是面对他者,主要是面对西方的一种文化自觉。毋庸讳言,近百年中国社会的演替一直置身于这样的选择中。如今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中西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在我们这里已越来越不是各自界限分明的铁板两块,而是已相当程度地成了融合在一起的两种不同文化。这就使得面对西方文化的自觉选择越来越从原来的由西方引进怎样的文化转变成了使现实中怎样的中西融合脱颖而出的问题。早在1697年,当时在欧洲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从传教士那里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后曾历史性地首次呼吁:位于欧亚大陆两极的欧洲和中国在文化上应该伸开双臂,协同合作,共同创造出人类最富理智的生活,并且强调,这种共同创造不会自发出现,必须由人去促成。1三百余年后的今天,中西文化经过不断的冲突和交融,在其外显的很多方面已达到了难以分离的融合,尤其在中国,以致不少文化保护主义者提出了应对的问题,这就使得新时期的文化自觉具有了一个给定的中西语境问题。我们的日常语言尽管还在一如既往地将A身文化和外来之西方文化理所当然地分而论之,但在文化显出生气的现实层面,两者早已程度不等地从出于特定的中西语境,离开这个语境已没有什么单一的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可言。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单一的自身文化或外来文化已越来越不复存在,我们所面对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现实中已相当程度地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刷,同样,进入我们眼帘的西方文化也已多多少少地经历了某种东方化的转向,更不要说那些业已进入我们生活的西方文化了。这个给定的中西语境无疑要求我们,在言说或考察中西文化时,不能再固守脑中的二分视野而置现时实际变化于不顾,一味专注于两者各自单一的特性,进而由此去寻找其间的同或异,而必须从中西文化的交接面人手去谈各自的特点和意义。惟有从这个交接面切入的东西才是在这两种文化的遭际中能够碰出反响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进入各自现实的东西,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否则,尽管我们所谈论的中西文化往往会在静态的知识层面无懈可击,而与动态的实际却又会永远隔着一层。这样,我们所欲求的文化自觉最终就会找不到现实的切入点,而仅流于文化人满足单一认知心理的话题。以现实凸现的中西语境为切入点,就要求我们在言说中西文化时紧紧扣住二者的相关性。相关并非单纯的相近,而是指相互间能引发或是积极或是消极之直接反应的东西。鉴于二者根基深处的异质性这个相关就往往表现为逆向的冲撞,而恰恰这逆向的冲撞才引发了互补性交融。具体来说,我们在置身于中西语境看西方文化时,就要把关注点调向西方文化中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关涉到中国的那些部分或方面。迄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单个载体形态如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确已了解不少,但真正在中国现实中留下痕迹的显然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不管理智上的了解达到何种程度,其在现实中能够引起反响的部分只会是其中与现实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东西。所以,置身中西语境就是要在对西方文化的关注中,紧扣其中关涉到中国的部分。这既可以是西方文化史中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文化作出反响的部分,也可以是当今直接与中国现实发生关联的部分。同样,置身中西语境在观照自身文化时就要专注于其中与外来文化显出对应性的部分,这种对应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如今,延续到我们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原有文化中与外来之西方文化具有对应性的部分经过近百年的相互激荡和冲刷被留存下来的,现实的这个自发整合是永不停息的。抓住了其间的中西语境在审视自身文化时就会紧扣其中经历了西方文化洗礼的东西,紧扣其中具有现实生气的部分。惟有如此,所谈的自身文化才是具有现实活力的,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把握的。在当今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二分之组成部分的时代,文化自觉显然不能失落这个中西语境,否则所获得的认识就会只成为满足一时认知心理的知识游戏,而不具备或很难具备走进现实的切入口。数十年前,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比较曾在西方学界风靡了好一阵子,但由于这种跨文化方法在其刚刚起步阶段不免流于单纯的比较而不久便让好多人扫兴而去,因为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往往在知识层面令人刮目相看,而于实际生活却显不出多少亲和的生机。单纯比较所言说的文化往往流于梳理出的东西,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走离文化本身的现实形态。当今西方世界,外来文化的渗入尽管从没有停止过,但居主导地位的绝对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这就给贴近现实的文化比较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在我们中国情形则不同,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渗入不仅已无与伦比地在现实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还直接地成了现实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来说,跨文化视野与其说是新认知心理的产物,不如说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给定性所要求的。我们的文化自觉要具有真正的实际活力,已不能再将中西作为两个单纯的孤立体看待,而必须切人其间的交接面,关注其间的间性特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文化自觉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应关注的问题,它关涉到每个个人。诚然,个人对某种文化的获得经常会自发地发生,因而,个人的文化自觉问题往往被忽视,以致在日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