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百色市保德县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对国家交响乐团来说,“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号,不仅要把自己扎下,还要让音乐也扎下去,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但是,来自西洋的乐器,会不会“水土不服”?种下的音乐梦,能不能开花结果?A.种下的音乐梦,怎么不开花结果呢?B.种下的音乐梦,肯定能开花结果。C.种下的音乐梦,不知能否开花结果。D.种下的音乐梦,怎能开花结果呢?2.(2分)《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傅雷希望儿子成为________的人。()A.严肃正直、乐于奉献 B.随和善良、待人诚恳 C.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天,“美丽中国”已不是简单的描述性词语,而是中华民族上上下下共同追求的愿景。B.4月8日,以“繁荣发展的世界,开放创新的亚洲”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开幕。C.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各地区很多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D.“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以上人次关注,是今年最暖心活动之一。4.(2分)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走进嘉荫,我感到很温暖。这温暖的感觉,来自它橘黄的色调,双层门窗的屋舍及每个院落的桦木段垛,来自它温和的居民。走在嘉荫的街上,你的感官天性迟钝,会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A.不仅更即使也B.不仅更虽然但是C.既又虽然但是D.既又即使也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B.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6.(2分)文化积累——下列文学常识、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C.《名人传》叙述了文学家罗曼·罗兰、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维克托出卖,被白匪给关了起来。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文言文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4)执策而临之(_____)(5)才美不外见(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本文采用了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平则鸣,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愤懑情绪。4.结合文本,试分析当代社会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8、(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野老歌(唐)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①。西江贾客②珠百斛③,船中养犬长食肉。(注释)①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②贾客:商人。③斛:hú,容量单位。这首诗刻画了老农怎样的形象?请结合画线句中的具体词语简要分析。9、(7分)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3)由此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5)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娘从乡下来万吉星①娘从乡下来。穿双廉价的平底鞋,站在小区三十多层的高楼下,左手提个褪了色的帆布包,右手搭在额头上,尽量把头往后仰,眯着眼,才勉强看到了头顶上支离破碎的天空和几缕漏网的阳光。娘揉了揉有些混浊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丝无奈与迷茫。②我与妻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农村老人在这个城市的孤单与苦闷。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孩子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放学十多分钟了,其他孩子都接完了,只剩我女儿没人接。放下电话,我急忙打娘的电话,响了半天她才接,电话一接通,我就不耐烦地吼道:“妈,你怎么搞的,现在还不去接孩子?别的早就接完了。”说完这话,我才听到手机里传来扑哧扑哧的喘气声,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手表……不知怎么……停了,刚才看电视……才发现……时间过了,不怕……我跑着去……再过四五分钟……就到了。”③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模糊了,我仿佛看到:。④就这样,娘默默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为孩子们坚守着,从不在我们面前叫一声苦和累。每天接完孩子回家吃过晚饭,她便早早地回到她的小屋里休息了,但我知道她每天晚上都失眠,天不亮就起来了。渐渐的,娘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一整天都不怎么说话。有一天中午我在单位食堂吃完饭,回家拿一份材料,打开家门,娘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有些昏暗的客厅里,我问她怎么不开电视看,她说,看多了眼睛疼,不想看。我说那出去走走吧,她说脚疼,院子里又没个朋友,街上车多人多,心烦。⑤看着面容有些憔悴的娘,满头的青丝有一半变成了白发,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揉着有些肿胀的膝盖,每次要站起来,都得用两只手撑住膝盖,手脚一起用力,这时,我听见了骨节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在娘的身旁坐下,拉过娘的手,多少年了,我还是第一次这样握着娘的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糙如锉一般,指关节已经肿大变形,手背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青筋。望着这双抚育我长大的手,我的眼泪再一次在眼眶里打转。⑥在我印象中,娘的手是天底下最灵巧的手:缝得一手好衣服,做得一手好菜,拿得了细小的绣花针,做得了粗重的农活。我读初中时,为了偿还家里翻建老屋时欠下的债,娘就趁冬天农闲时做瓦补贴家用。这是极重的苦力活,关键是在寒冷的冬天,做这活儿对手的伤害特别大。冬天亮得晚黑得早,白天时间短,娘便每天清晨五点过就起床做瓦,有时天太黑,就用家里的马灯照着。冬天天气冷,有时早上泥水盆里会有一层薄薄的冰,娘便把冰敲开继续做。许多年以后,我依然可以想象得到在零度的环境中,赤手捧起泥片就着冰水做瓦的那种刺入骨髓的冷。每到冬天,娘粗糙的手便会裂开一道道往外渗着血珠的口子,抹上凡士林,除了让手变黑以外,并不起多大作用,于是娘的十个手指头上便缠满了一层又一层的胶布,有时我们不小心碰到那些渗血的口子,娘的手便会猛的颤抖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刻骨铭心的痛啊?⑦那一夜,我失眠了,我真正理解了娘对土地的眷念和对父亲的思念。少时夫妻老来伴,她需要的不是这个繁华的城市和衣柜里我为她买来的名牌服装,而是与父亲在农村的吵吵闹闹中度过快乐的晚年。与妻商量,决定送她回到农村老家。第二天,我把想法和娘一说,我明显感觉到她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忧心忡忡地说:“我走了孩子谁来带?请个保姆我和你爸都不放心。”我故作轻松地安慰她:“不用请保姆,我现在工作轻闲得很,自己带得过来。”娘的眉梢舒展开来,那丝惊喜又重新回来了。她说:“那我先回去一段时间,如果你们忙不过来了,我再来帮你们带。”⑧车开走了,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1.根据文章中与娘有关的事,完成下面的填空。娘从乡下来到昆明→(_________)→娘在城市坚守,独自坐在昏暗的客厅里→(__________)→娘返回农村老家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说完这话,我才听到手机里传来扑哧扑哧的喘气声,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手表……不知怎么……停了,刚才看电视……才发现……时间过了,不怕……我跑着去……再过四五分钟……就到了。”(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2)读第⑤段划线句子“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糙如锉一般,指关节已经肿大变形,手背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青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充“我”仿佛看到的画面。(30字左右)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娘的形象。5.文章第⑥段属于哪种记叙方法,该段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思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和“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和“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中的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像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西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更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是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而牢固。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名贵中药和佳肴——燕窝。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头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黏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像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于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枝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全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阅读文章①~⑤段,分析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鸟类的筑巢?5.文章中阐明鸟类筑巢的原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人认为最后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应该放在第一点,进行重点强调,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请选出下面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两项。()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是在谢廖沙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C.《傅雷家书》中的书信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了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D.在195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0-9]{1,}.(9分)[0-9]{1,}.(9分)[0-9]{1,}.(9分)E.傅聪少年得志,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钢琴家,这与父母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13、(5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说明性文字。要求:(1)条理清楚;(2)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在文段结尾括号中标示出来。(3)不超过150字。①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②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③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④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根据要求写作。人生中总会有许多新的起点,而每当我们面临新的起点时,心里总会有一些忐忑,但同时也有产生一种力量催我们前进,这力量可能是鼓励、自信、勇气、爱……,这力量可能来自他人,也可能来自自己。但只要我们带着这力量上路,我们一定会迎来灿烂明天。请以“带着_________________起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把文题补充完整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C【解题分析】

“能不能开花结果?”中“能不能”是两面,对应C项中的“能否”,故选C。2、C【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能力。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根据对《傅雷家书》情节内容的积累即可顺利答题。如希望儿子能够正确的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望儿子不惧孤独,勇于攀登的艺术境界,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故选C。3、A【解题分析】

A.正确;B.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仪式”;C.搭配不当,删去“和规模”;D.词语重复,删去“超过”或“以上”。故选A。【题目点拨】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4、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能力。首先要分析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结合文句分析,“来自它橘黄的色调”和“来自它温和的居民”是递进关系,所以空[0-9]{1,}.(9分)[0-9]{1,}.(9分)[0-9]{1,}.(9分)5、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D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此处与语境不符合。6、C【解题分析】

C.《名人传》叙述了音乐家贝多芬、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故选C。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1)辱没,受屈辱(2)怎么(3)通“饲”,喂养(4)鞭子(5)通“现”,显现2.(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粟米。(2)(千里马)想要和寻常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3.托物寓意怀才不遇4.示例: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果断抓住时机,勇敢展示自己。【解题分析】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年代:唐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食”(sì),通“饲”,喂养;“策”,名词,马鞭。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食”,吃;“或”,有时;“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方法以及中心的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古讽今等。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可知,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所以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时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围绕“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果断抓住时机,勇敢展示自己”来回答即可。8、劳苦,“岁暮”是冬天,本该休息还要劳作;贫困,辛苦一年,赢得的却是“空室”,没有粮食,只能以“橡实”充饥;老迈,“呼儿”体现出老农身体衰老,只能让儿子帮忙。【解题分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诗文看,诗句“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的意思是辛苦一年的农具可以傍墙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却不得休息。粮食难收,只能登山“收橡实”。从“岁暮”“空室”“呼儿”“收橡实”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年老体弱、生活穷困、凉鞋劳作的农民。据此理解概括作答。9、(1)不知贻阿谁(2)四面歌残终破楚(3)王之蔽甚矣(4)天接云涛连晓雾(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贻”“蔽”“寓”等字的书写。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1)娘因为表停晚去幼儿园接孙女(2)娘在冬天做瓦补贴家用2.(1)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娘断断续续的话语,交代了娘晚去接孙女的原因,也表明此时娘正在跑去幼儿园,表现了娘当时着急、不安、内疚的心理。(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娘粗糙的手比作“锉”,把娘手上的青筋比作“蚯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的辛苦劳作。3.示例:一个穿着朴素的老太太,一瘸一拐地奔跑在昆明的街头,她嘴里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上的皱纹滑落,眉头紧皱,好像在嫌自己跑得太慢。4.(1)娘心疼体贴自己的孩子:为了帮助照看孩子,离开故乡和老伴,在城市中忍受着孤独与苦闷。(2)娘勤劳顾家:从娘粗糙的双手及在冬天农闲时做瓦补贴家用可以看出。(3)娘心灵手巧:从“缝得一手好衣服,做得一手好菜,拿得起细小的绣花针”可以看出。5.运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不能删去。该段承接第⑤段中“我”第一次握娘的手的感受,补充了与娘的手相关的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娘手的灵巧和娘为了家庭的辛劳付出。【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文章主要内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文章,根据题目要求作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娘因为表停晚去幼儿园接孙女”。根据第六段可知“娘在冬天做瓦补贴家用”。据此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和描写入手。作答时,需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现了主体的什么特点,再联系作者的心理或是感情即可。第一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的描写,交代娘接孩子接晚了的原因,表现出娘的匆忙、急切、自责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我了解真相后自责与愧疚。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娘粗糙的手比作“锉”,把娘手上的青筋比作“蚯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的辛苦劳作。据此回答即可。3.此题为开放型题目,回答要联系上下文,并且符合当时的情形,写出母亲当时的着急和不安,表达生动、合理即可。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尤其应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和相关事件,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从文中内容分析,第2段,写出了娘为了帮助照看孩子,离开故乡和老伴,帮着照看孩子所忍受的孤单和苦闷;第6段写了娘的心灵手巧和勤劳顾家。据此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解答时,需要知道记叙顺序种类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作用即可。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文章第⑥段承接第⑤段中“我”第一次握娘的手的感受,补充了与娘的手相关的事情,写出了娘手的灵巧和娘为了家庭的辛劳付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据此回答即可。11、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褐雨燕所筑巢的大小和筑巢的艰难。举例子,列举北美绿鹏、黄鹂、绿色阔嘴鸟、褐雨燕、金丝燕五种鸟类筑巢的形状和特点,说明了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高明的筑巢技术,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①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或自己的羽毛等做成,能适应环境。②鸟巢不仅坚硬结实,而且奇特多样、精美灵巧。4.鸟类筑巢产生的历史;鸟类筑巢的取材;鸟类筑巢的技术;鸟类筑巢的原因。5.逻辑顺序。不同意。最后一点虽然是普遍认知,但却不排除其他可能性,而前两点具有权威性,所以前两点放在前面。【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文段落的划分,根据介绍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鸟类筑巢产生的历史,鸟类筑巢的取材和技术技术,鸟类筑巢的原因。注意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提示下文,是典型的段落间的标志。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就地取材,坚硬结实,精美灵巧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有:鸟类筑巢产生的历史,鸟类筑巢的取材,鸟类筑巢的技术,鸟类筑巢的原因。5.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顺序不能调换。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BD【解题分析】

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侮辱。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保尔是在朱赫莱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故B错误。在195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没有爱情第二。故D错误。故选BD。13、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