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预习导学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预习导学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4-2预习导学唐诗三首(第2课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第2课时)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歌行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3.比较《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在写作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课前学习任务课前学习任务搜集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所写的诗歌,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课堂学习任务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即成都杜甫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2.知识链接。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是初唐时期以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的叙事特点,讲记人、记事、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怀融为一体,内容既充实又生动;声律、韵脚相对比较自由,不拘平仄,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以七言句式为主,兼用杂言句,富于变化。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歌行体名篇。二、合作探究1.朗读诗歌。(1)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范读音频,读准节奏,体会歌行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2.把握诗歌的结构。请概括本诗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1)第一难:秋风吹茅草。诗歌第1段是怎样写秋风的威力的?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齐读诗歌第1段,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分析。)(2)第二难:儿童抢茅草。诗歌第2段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诗人到底在“叹息”什么?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齐读诗歌第2段,结合本段叙述的故事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第三难:屋漏遇夜雨。诗歌第3段中,哪些词语表明了诗人家里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一段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在一天之内连续经历三难之后,诗人有怎样的表现?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朗读第4段,结合诗歌前三段的内容,梳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高尚精神。)4.比较阅读。《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快速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两种写作手法对表情达意起到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