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导学案-高考选择性必修3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导学案-高考选择性必修3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导学案-高考选择性必修3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导学案-高考选择性必修3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导学案-高考选择性必修3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认识人口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的影响。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3·P2~7】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①________、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2)中华文化的奠基:“________”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①秦汉: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②魏晋至隋唐:玄学盛行;佛学繁荣,儒学得到创新与发展。③宋元:朱熹强调“______________”,提倡“格物致知”。④明清: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_______。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2)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3)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________。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2)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_______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知识点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链接·选择性必修3·P8~12】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方文化的传入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______、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汉字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________、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的文字。(2)儒学的影响: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的传播: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政治制度的影响: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以唐制为蓝本进行________;越南的科举制度与中国的基本一样。(5)四大发明的影响①8世纪以后,______经阿拉伯人传到中亚、西亚及欧洲。②大约在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③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__________的到来。④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6)移民与文化的传播①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__________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7)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并引起热烈反响,形成“______”。知识点三3~6世纪人口大迁徙与区域文化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3·P36~37】1.大迁徙(1)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________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2)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3)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影响: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点四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3·P64~65】1.蒙古西征(1)第一次西征: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________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3)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2.东西方交流(1)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______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②根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畏兀儿人__________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①由东向两: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②自西东迁: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知识点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链接·选择性必修3·P80~84,P91~92】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2)古代官学中央官学汉朝设立的____,西晋开始设立的____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3)古代私学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唐代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4)影响: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________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印刷书的诞生(1)书籍的出现: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中国早期的书籍是____和帛书。(2)印刷书的诞生①条件: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历程:东汉蔡伦改进制成“______”,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____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______采用金属活字印刷。③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________、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古代中国图书馆(1)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2)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4.中国文化遗产(1)历史遗迹: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1.知识延伸——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时代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2.学习情境——多元一体的意识形成《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思考:史料中少数民族政权寻根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试答:3.思维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大发展(1)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2)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3)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4.学术情境——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是兴盛期,宋元明是发展期,清朝是瓦解期。1840年以后,东亚文化圈分崩离析,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思考: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说明了什么?试答:5.知识图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欧洲6.体系构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知识延伸——蒙古西征对欧洲社会进步的影响在西征过程中,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震惊了整个欧洲,与此相反的是,欧洲骑士从此一蹶不振,中世纪最辉煌的骑士文化也就此走向衰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的征服拉开了人类近代史的帷幕。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杜君立《历史的细节》微点拨:正是在蒙古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8.社会情境——《马可·波罗行纪》引发的中意交往《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试答:9.学习情境——汉字对文化交流的贡献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庭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试答:10.知识图示——私学的产生与发展11.学习情境——汉代的教育体系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思考:汉代既有中央官学又有地方私学,中央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反映了汉代怎样的教育现状?试答:12.社会情境——地方官学地方官学为历代官府在地方所办的学校,自汉朝开始设立。汉武帝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后逐渐形成制度。宋代正式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明清在府、州、县学之外,在乡村普遍设立社学。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地方官学的支撑,地方官学所学习的内容也围绕科举考试展开。思考:中国古代官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试答:13.学术情境——文物的传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滋养。思考: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是什么?试答: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交流互鉴史料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史料一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或代表。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和先后从外部传来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是孔学“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于是有“道并行而不悖”“外儒内法”等种种说辞。中华原典强调“夷不乱华,裔不谋夏”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华者光彩,夏者大也;华夏合一,即“辉煌而宏伟”,而且居于“天下”中心,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摘编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看法。试答:【通法悟道】历史解释——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①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自强不息等。《周易》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②内在修养:重视道德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③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④人文精神: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理念,形神皆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2)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开放探究——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史料时间国籍翻译家翻译作品1658年意大利卫匡国(传教士)《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1687年比利时柏应理(汉学家)《大学》《中庸》《论语》1689~1759年法国宋君荣(传教士)《诗经》《书经》《礼记》《易经》1788~1832年法国雷慕沙(汉学家)《中庸》(1817)《玉娇梨》(1826)《佛国记》1797~1873年法国儒莲(汉学家)《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史料导读】史料展示了部分外国翻译家及他们翻译的中国典籍。【探究】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试答: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1)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明末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中华传统文化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2)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了域外文明①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②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发生革命性变化、走出黑暗的中世纪。③欧洲的“中国热”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6)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探究点二千秋功业泽被后世——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史料实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史料一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汉代)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史料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试答:(2)根据史料二,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试答:【通法悟道】开放探究——世界文化遗产与保护史料明代长城是历代长城中体系最严密、留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系统。长城防御体系包括长城本体和沿线的军事聚落,军事聚落包括驻防合一的卫所、堡寨,驿传(烽传)运输系统中的驿站、烽燧、墩台。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完整构成要素。明长城防御体系内在价值的评估,是对其文物价值的具体解释,是长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为其今后修复设计与展示利用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发展方向。对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也可以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摘编自徐凌玉、张玉坤、李严《明长城防御体系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史料导读】史料是对明代长城的介绍,包括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试答:唯物史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保护原则(1)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②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③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提高保护技术。④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做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①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②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这是无形的。家园情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2·新高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解题流程][答案][演练1]命题点:战国中期发现的大型墓葬[2022·新高考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演练2]命题点: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演练3]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2021·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A.分封制度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D.三纲五常[演练4]命题点: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021·浙江6月高考,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D.“天地之化日新”[演练5]命题点:清朝的国家治理和文化政策[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演练6]命题点: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2021·新高考浙江6月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命题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2023·重庆市高三月考]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2.命题点:唐代中华文化的特点[2023·榆林市二模]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下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A.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B.外来宗教中国化速度加快C.百姓对西方宗教颇为青睐D.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3.命题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2023·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高三押题卷]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有“黜周王鲁”“素王改制”的汉儒公羊学的孔子,也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宋明理学的孔子。这反映了()A.儒学的地位不断巩固B.孔子思想具有时代性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中华文化的多元共存4.命题点:中华文化的传播[2023·大连市高三二模]公元九世纪初,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分析材料可知,空海的重要贡献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局部)空海书法手札《风信帖》图1图2A.促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B.使佛教文化从此传入日本C.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历程D.将日本先进文化带到中国5.命题点:宋代书院的教材和学规[2023·粤港澳大湾区高三联合模拟]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府的州县学校,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完全导向科举应试,其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据此可知,宋代书院()A.降低了五经社会地位B.违背了政府价值导向C.否定了传统纲常理念D.助推了儒学观念更新6.命题点: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2023·大连市一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材料旨在说明,北京故宫()A.展示了建筑艺术之美B.具备了较高的科研价值C.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D.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第13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传承必备知识·自主学习2.提示:说明北魏和辽与汉族都是同样的祖先,体现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4.提示:中华文化在古代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8.提示: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9.提示: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11.提示: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12.提示:扮演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13.提示:历史的真实性。知识点一1.(1)①黄河流域②多元一体(2)百家争鸣(3)③存天理,灭人欲④经世致用2.(3)和而不同3.(2)③治国理政知识点二1.(2)①利玛窦②汤若望2.(1)朝鲜半岛(2)儒学经典(4)大化改新(5)①造纸术③大航海时代(6)②郑和下西洋(7)中国热知识点三1.(1)定居知识点四1.(1)成吉思汗2.(1)①传教士③列班·扫马知识点五1.(2)太学国子监(4)科举考试2.(1)简策(2)②蔡侯纸毕昇谷登堡③文化修养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1.[提示](1)特征: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具有包容性和变通性。(2)看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3.[提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探究点二1.[提示](1)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入仕,改变了以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2)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2.[提示]物质:本体建筑、军事聚落、公共建筑、遗迹遗存。非物质:防御编制、屯田贸易、民俗文化、历史人物事件。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C[演练1]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答案:B[演练2]解析: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这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故B项正确;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排除;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排除;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非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答案:B[演练3]解析:根据学术下移,以及春秋时期可得出这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道术”在当时分化为了诸子百家的思想,B项正确;A、C项当时已经存在,排除;D项是汉代出现的,排除D。答案:B[演练4]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选D项;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排除A项;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排除B项;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排除C项。答案:D[演练5]解析:康熙年间,政府实施多种文化措施的目的在于承续华夏传统,证明自己是华夏传统的继承人,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均排除;保存历史文献是材料中措施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排除。答案:A[演练6]解析:“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等,体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高度概括和细腻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