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后训练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_第1页
高中地理课后训练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_第2页
高中地理课后训练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_第3页
高中地理课后训练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_第4页
高中地理课后训练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过关检测卷(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岩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答案:1.C2.B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第2题,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响土层厚度。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理想土壤的体积分数,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水分和空气各占20%~30%,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据此完成3~5题。3.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在()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4.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的()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5.下列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答案:3.C4.A5.A解析:第3题,理想土壤的水分和空气含量都应在20%~30%,变幅在10%左右。第4题,土壤的水分含量影响土壤温度,温度的高低可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第5题,焚烧秸秆易造成有机质损失,土壤肥力下降而退化。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据统计,全世界85%的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据此完成6~7题。6.泥炭主要分布在()A.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B.常绿硬叶林分布区C.常绿阔叶林分布区D.冰原分布区7.低纬度地区泥炭分布少的原因是()A.植物生长量低B.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C.缺少堆积条件D.气候干旱答案:6.A7.B解析:第6题,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故可判断泥炭分布区的植被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常绿硬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分布在亚热带。冰原带因为植被稀少,很少有泥炭形成。第7题,泥炭是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而形成的,而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不利于植物残体的堆积。8.以下土壤类型中,属于我国两种稳产、高产的耕作土壤的是()①紫色土②灰化土③水稻土④黑垆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我国的两种稳产、高产土壤分别是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完成9~11题。9.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D.荒漠、草原、森林10.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11.图示反映出自然植被的变化规律是()A.从沿海到内陆变化 B.从赤道到两极变化C.沿纬度方向变化 D.非地带性变化答案:9.A10.A11.A解析: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植被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变化。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读图,完成12~13题。12.油橄榄主要分布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3.该自然带适宜油橄榄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雨热同期B.地广人稀C.土壤肥沃,有大量黑土D.夏季光照强,热量丰富答案:12.C13.D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海,而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分布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13题,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夏季热量条件好,阴雨天少,光照强,这是油橄榄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该地位于地中海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没有黑土分布。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完成14~16题。14.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15.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16.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A.莽山 B.武夷山C.神农架 D.宝天曼答案:14.A15.C16.D解析:第14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15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项正确。第16题,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图示宝天曼纬度最高,则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17~18题。1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18.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 B.山丁子C.久保桃 D.山桃答案:17.C18.D解析:第17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18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19~20题。图1图219.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20.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答案:19.C20.B解析:第19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20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二、综合题(共40分)2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上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3)分析火后15年内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答案:(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解析:第(1)题,土壤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从土壤的酸碱性质、透气透水性能、土层厚度、有机物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进行分析。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第(2)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3)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22.(6分)读非洲大陆自然植被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沿EF线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季风 D.海拔(2)P点处在赤道附近,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而是形成高山植物区?答案:(1)A(2)P点虽处于赤道附近,但因地势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少,故形成高山植物区。解析:图示EF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纬度方向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P点为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高山植物区。23.(12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乙中山脉所在地区常年盛行东南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试分析原因。(2)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座山脉自然植被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3)概述图甲中各自然植被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答案:(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风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2)差异:图乙山脉自然植被更加丰富;图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而图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相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图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图乙山脉低。图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3)差异:同一自然植被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植被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解析:第(1)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度和降水量有关。图乙中,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雪线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差异。第(2)题,垂直自然植被的比较主要从自然植被类型丰富程度、基带差异、同一类型自然植被分布海拔高低差异等方面进行。第(3)题,同一自然植被在不同坡向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2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胡杨是生长于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研究表明,若3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1℃,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7.78天。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分布图。(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显。试分析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答案:(1)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再加上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不明显,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解析:第(1)题,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布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趋势,同时要注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