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6600字】_第1页
【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6600字】_第2页
【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6600字】_第3页
【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6600字】_第4页
【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66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论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开题报告一、论文选题依据(一)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域外及台湾地区研究现状述评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建有较完备的分居(别居)制度。国外的分居制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乃当时教会法禁止离婚主义的产物。该制度几经变迁,仍沿袭至今,目前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在其婚姻家庭法中明确规定了分居制度,并对分居期间夫妻财产关系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虽然因各国的历史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在规范分居夫妻财产关系的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并不影响其对夫妻关系及婚姻家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关于刑事证据的证明力的认定,在普通法系国家和民法法系国家,都规定了许多证据适用上的规则,但在具体的一些规则上,两大法系又各有各的特色。张亮.张亮.刑事诉讼视野内的补强证据规则研究——以自白的补强为中心[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证据补强规则发端于英国法律,在成文法与普通法中都有较多的体现。美国的证据规则源自于英国并深受英国法的影响,虽然美国的宪法及联邦证据法并没有规定补强规则,但在判例中法院已采纳了该规则,补强规则实际上得到了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遵循。在民法法系国家,德国法律并没有明确对证据补强规则予以规定,但刑事诉讼中也不会只依靠自白定罪。梁玉霞,郭明文.自白补强规则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06,(2).梁玉霞,郭明文.自白补强规则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06,(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许多学者针对“孤证不能定案”这一原则做过大量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这些研究成果:邢环中在《孤证不能定案——中国版的证据补强规则》一文中,从一桩离奇命案开始引出探讨的内容,分析了“孤证不能定案”的含义,进而针对“‘孤证不能定案’属于中国式的证据补强规则”这一观点展开了论述。邱裕华、贾宇在《浅析刑事诉讼中的“孤证不能定案”》一文中认为,“孤证不为定说”本来是属于史学上的一个概念,后来法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就演变成了“孤证不能定案”这一原则,并逐渐成为我国诉讼领域尤其是刑事诉讼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该文从“孤证不能定案”的含义,“孤证不能定案”的法学原理及法律依据,“孤证不能定案”的特殊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并侧重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来阐述“孤证不能定案”这一实务和理论界都比较感兴趣的论题。蒋秀兰在《正确认识“孤证”,提高诉讼效率——谈刑事诉讼中的孤证问题》一文中认为,“孤证”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证据。由于司法人员对法律的具体理解存在差别,因此对于“孤证”也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刑事案件的五个环节中,各个环节的对证据的要求和证明标准都有一些差别的。对“孤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刑事诉讼效率的提高有许多帮助。转变思维观念,树立一种正确的诉讼意识与证据意识,不断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刑事法治。田晓康在《对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的若干反思》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孤证不能定案”,演变成刑事诉讼中的潜规则已经达成共识,但实际上,它既不属于某个法律原则,也不属于证据规则的一种,还有着违背了诉讼证明规律的嫌疑。为了实现准确的打击刑事犯罪,保护人权,我们必须要摆脱这个潜规则。作者提出应当回到重视证据质量而不是重视证据数量的观念上,重视对单个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并认为在个别情况下孤证可以定案。王晖在《“孤证”或证据“一对一”的困境及其出路破解阮堂辉》一文中,从“孤证”或证据“一对一”案件证明的困境;将间接证据对直接证据的补证及印证功能的弱化作为成因;“孤证”或者证据“一对一”案件的证明和补强证据规则;“孤证”或证据“一对一”案件证明出路破解等这些方面展开了论述。(二)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1.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理论方面,补强证据规则、我国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及疑罪不诉制度等刑事诉讼理论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其理论上的探讨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2.本选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关于补强证据规则的运用,国内外的法律规定是不一致的,对于何种证据需要补强,补强的范围及程度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予以明确。关于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存在的缺陷,已经存在大量的论述,本文也是认为该种证明模式有其缺陷之处,应当予以改革。对于疑罪不诉制度,其实践意义毋庸置疑。二、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本选题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除了结语之外,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孤证不能定案”原则的概述。内容包括“孤证不能定案”的起源、“孤证不能定案”原则的内涵、“孤证”的界定和“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在我国司法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孤证不能定案”与补强证据规则。内容包括补强证据规则概述、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补强规则、证据补强规则的价值、国外的补强证据规则介绍与我国的刑事证据补强规则现状与完善等几个方面。第三部分论述了“孤证不能定案”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模式。内容包括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种类、国内外刑事诉讼证明模式比较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建议三个方面。第四部分论述了“孤证不能定案”与“孤证不起诉”。内容包括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存疑不起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存疑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提出了几个立法上的建议,包括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的,应当将“可以不起诉”的规定修改为“应当不起诉”;赋予对没有被提起公诉的嫌疑人一种救济的权利;规定一个“追诉期限”来限制存疑不起诉之后的再起诉权。(二)研究目标希望在对“孤证不能定案”这个法律原则的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界定清楚何为“孤证”,进而对补强证据规则、刑事证明模式及疑罪不诉等制度或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对这些制度的分析研究,找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之进行完善,希望对立法及司法实践有所帮助。(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关于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发现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意见,以期待完善我国的存疑不起诉制度。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在第一部分“孤证不能定案”原则的概述一章中,关于“孤证不能定案”的起源问题,笔者认为,“孤证不能定案”这个原则应该属于“孤证不为定说”在法律运用中的变化版本。关于“孤证不能定案”原则的内涵,笔者认为,“孤证不能定案”不仅包括全案仅有一个证据,此时不能够认定被告人是有罪的,比如一个有杀人嫌疑的犯罪被告人在庭审中完全认罪,但是,除此之外无其他证据(比如作案工具、其他物证均没有提取),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不能定案的,大家完全能够理解。对于“孤证”的界定,笔者认为,一方面,在数量上无疑是只有一个证据。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应当指的是间接证据或者被告人的口供。对于“孤证不能定案”原则在我国司法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我们仅仅靠一份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都是不能够定案的。而对于间接证据来说,无论在民事案件中还是刑事案件中都适用“孤证不能定案”的规则。在第二部分“孤证不能定案”与补强证据规则一章中,孤证之所以不能够定案,在于一个证据孤立无援,这时就需要其他证据来援助,通过其他证据来援助、补强之后就可以定案了。证据补强规则的价值包括保证实体真实,防止误判;防止刑讯逼供,保障人权。在国外,证据补强规则发端于英国法律,在成文法与普通法中都有较多的体现。美国的证据规则源自于英国并深受英国法的影响,虽然美国的宪法及联邦证据法并没有规定补强规则,但在判例中法院已采纳了该规则,补强规则实际上得到了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遵循。在第三部分“孤证不能定案”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模式一章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人类司法证明的历史发展之中,存在着三个刑事证明模式:自由证明模式、法定证明模式及神意证明模式。在比较了国内外刑事诉讼证明模式之后发现,两大法系国家选择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的结合的证明模式。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是印证证明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包括忽略对单一证据进行独立审查,要求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以此作为证据审查的关键点;把被告人的口供当作相互印证的核心;相互印证才敢定案。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存在着一些缺陷,包括:对我国建立证据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缺少对事实真相的发现能力。在第四部分“孤证不能定案”与“孤证不起诉”一章中,“孤证不能定案”在审查起诉阶段就成为了“孤证不起诉”。我国存疑不起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疑罪不诉案件缺乏类型化研究、对疑罪不诉适用的条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对疑罪不诉适用的证据标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某些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还不够强、对作出疑罪不诉决定后发现新证据的处理意见不统一。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几个立法上的建议,包括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的,应当将“可以不起诉”的规定修改为“应当不起诉”;赋予对没有被提起公诉的嫌疑人一种救济的权利;规定一个“追诉期限”来限制存疑不起诉之后的再起诉权。(二)本选题研究过程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的研究方法等,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手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案例分析法。以典型案例为样本,根据案件中“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应如何处理的现实司法困境,深入分析我国存疑不起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疑罪不诉案件缺乏类型化研究、对疑罪不诉适用的条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对疑罪不诉适用的证据标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某些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还不够强、对作出疑罪不诉决定后发现新证据的处理意见不统一等缺陷。第二,比较法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不同法律规定进行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借鉴国外及台湾成熟的立法,为完善我国对“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性质认定及举证规则的相关规定提供有益参考。(三)现有研究条件和基础本论文的材料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图书馆、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著作、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料,以及自身在审判实践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在以后的论文写作中还将继续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不断完善。四、本选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一)本选题的特色本文以“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为视角,关于刑事证明模式问题,将法定证明和自由证明相结合的模式是最佳的选择,让法官在合理规范的证据规则内行使自由裁量权。在证据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证据来解决具体案件,防止法官滥用审判权,以保证司法的公正,利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使人们更相信法院而不是惧怕诉讼,以使人们更加尊重并自觉履行法院的生效裁判,让人民相信法院是公平、正义的,并从而加快在我国的法治建设的步伐,提出完善“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的建议。(二)本选题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可查相关资料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政策、法规,研究时,采取了比较分析法,主要对比分析中西方“孤证不能定案”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模式,了解中西方存在的差别,从而找到“孤证不能定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的症结所在。五、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孙长永.刑事诉讼证据与程序[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2]江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4]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5]樊崇义.证据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6]卞建林.刑事证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卞建林,李兰英,韩阳.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8]彭东,张寒玉.检察机关不起诉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9]刘建国.刑事公诉的实践探索与制度构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二、期刊类[1]邱裕华,贾宇.浅析刑事诉讼中的“孤证不能定案”[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9期。[2]田晓康.对刑事诉讼“孤证不能定案”的若干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2期。[3]蒋秀兰.正确认识“孤证”,提高诉讼效率——谈刑事诉讼中的孤证问题[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4]郑伟民.对行政处罚中“孤证不能定案”的思考[C]//浙江港航.2013.[5]谢登科.论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4):147-159.[6]董坤,纵博.论行政笔录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07-114.[7]张霞.探索孤证也能定案的可行性[J].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10期。[8]邢环中.孤证不能定案——中国版的证据补强规则[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9]沈德咏,江显和.在严格规则和自由裁量之间——我国刑事证明的模式选择[J].人民司法,2007年第21期。[10]安妤.存疑不起诉制度浅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1]马志忠.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J].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12]张策华,蔡强.存疑不起诉制度之检讨——由“最牛强奸判决书”事件引发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3]张明友,钟德刚.我国存疑不起诉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1期。.[14]马彪.存疑不起诉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5]阮堂辉,王晖.“孤证”或证据“一对一”的困境及其出路破解[J].湖北社会科学,2008,(05).[16]马晶晶.刑事诉讼中的补强证据规则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17]张云玲.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自白补强证据规则[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18]宋志军.刑事证明模式的契约取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1期。[19]胡帅.我国刑事证明模式的特点及缺陷[J].人民司法,2010年第15期。三、论文类[1]潘丽.论行政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2]李昶琼.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3]付雅莉.论刑事诉讼中非法口供证据排除的适用和完善[D].华侨大学,2015年。[4]黄生.论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福州大学,2010年。[5]李晓英.论刑事诉讼中的推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6]陆湘.论我国刑事诉讼中专家意见的适用与发展[D].西南大学,2011年。[7]赖钺冬.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四、外文类[1]HiradAbtahiandGideonBoased.,TheDynamicsofInternationalCriminalJustice:EssaysinHonourofSirRichardMay,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2006.[2]M.CherifBassiouni,TheLegislativehistoryofthe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TransnationalPublishers,Inc.,2005.[3]WilliamA.Shabas,TheUNlnternationalCriminalTribunals:TheFormerRwandaandSierraLeon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4]AndrewJ.Walker,"WhenaGoodIdeaisPoorlyImplemented:Howthe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FailstobeInsulatedfromInternationalPoliticsandtoProtectBasicDueProcessGuarantees",WestVirginiaLawReview,106W.VsL.Rev245,Winter,2004.[5]AriS.Bassin,""DeadMenTellNoTales":Rule92bis一HowtheAdHocInternationalCriminalTribunalsUnne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