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
第一單元:公共選擇與財政理論(第一、二、三章)第二單元:財政支出理論(第四、五、六、七章)第三單元:稅收(財政收入)理論(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單元:財政管理與財政政策(第八、十六、十七、十八章)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
第一單元:公共選擇與財政理論(第一、二、三章)⑴財政的涵義⑵公共選擇理論⑶公共產品⑷財政收支總論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財政的基本涵義
財政是國家為維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憑藉政治等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關係和分配活動。
財政目的財政主體財政依據財政客體
財政活動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概念
財政是國家為維持其自身的存在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憑藉政治等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關係和分配活動。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第一節國家和政府的作用一、政府二、政府的職能三、政府的作用(對市場而言)
國家是由政府、居民和領土組合的有機整體。政府是淩駕於社會之上的組織。政府具有雙重屬性:階級性、社會性。
1.社會職能2.政治職能3.經濟職能
1.調控宏觀經濟2.管理國有資產3.提供社會服務4.監督經濟運行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第一節國家和政府的作用第二節公平與效率原則一、公平原則
1.公平原則的一般含義
2.公平原則的意義公平指人的權利平等(p10)
情況相同的人要同等對待情況不同的人要區別對待公平指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調整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分配對收入的分配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第一節國家和政府的作用第二節公平與效率原則一、公平原則二、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三、效率原則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三、效率原則1.資源配置與效率2.效率原則的含義3.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進4.效率是公共財政的核心
十六大報告:“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效率=效用/成本
效率屬於資源配置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核心。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配置已達到這一狀態,即經濟運行達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處境必須以另一部分人處境的惡化為代價。
帕累托更優或帕累托改進,是指如果改進資源配置後與改變前相比,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至少有一個人處境變好;二是沒有一個人處境變壞。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第一節國家和政府的作用第二節公平與效率原則第三節公共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又稱公共決策理論,是用經濟分析方法來研究政治制度與政府決策程式的關係,以及政府決策與財政收支關係的理論。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一章國家理論與公共經濟學第一節國家和政府的作用第二節公平與效率原則第三節公共選擇理論一、公共選擇(政府決策)二、公共選擇理論概述
中心論點是:將經濟人作為最基本的假設貫穿到對政府機制活動的分析中來三、公共決策與市場決策的區別市場選擇公共選擇消費偏好的表達方式表達形式投票權數參與程度消費偏好的體系表達偏好的性質貨幣投票政治投票貨幣量消費能力公共決策與市場決策的區別一人一票個人權力必要條件為了享受可以選擇同樣享受選擇結果明確選擇結果不明確選擇過程一貫選擇過程不一貫自願選擇強制選擇第二章政府與消費、生產和分配第一節公共、私人和混合產品
一、公共產品1.概念(25)2.公共產品的性質3.公共產品分類4.公共產品消費方式
公共提供方式(免費)
公共產品是社會總產品的一個大類(分為物品和服務)公共產品是用於滿足社會公共消費需要的產品公共產品一般由政府提供
非競爭性──消費者在消費獲利時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獲利(邊際成本為零p28)
非排斥性──在消費中很難將其他消費者排斥在該產品的消費利益之外
⑴純公共產品(國防、法律)
⑵准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教育具有非競爭性:公共工程具有較大收益性:醫療第二章政府與消費、生產和分配第一節公共、私人和混合產品
一、公共產品二、混合產品概念(准公共產品)性質
A類:具有排斥性和一定範圍內的非競爭性:橋樑、公園B類: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而具有外部效用的產品:教育、衛生消費方式A類:⑴政府免費提供
⑵市場提供(收費)B類:政府補貼與收費相結合第二章政府與消費、生產和分配第一節公共、私人和混合產品第二節外部效應與公共生產一、外部效應
1.外部效應的含義(利益和危害)2.外部效應的分類
3.外部效應的糾正二、公共生產1.集中計畫的公共生產2.市場競爭的公共生產3.公共生產對效率的影響
所有者—管理者與所有者—所有者與經營者市場機制無力糾正外部效應糾正的途徑:政府的干預;道德的約束
政府對外部效應糾正的表現:
抑制外部負效應鼓勵外部正效應
⑴經濟措施:稅收、罰款、補貼
⑵法律措施:知識產權
⑶行政措施:下達指令、頒佈禁令第二章政府與消費、生產和分配第一節公共、私人和混合產品第二節外部效應與公共生產第三節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含義一、通過公共提供(財政收支)進行的收入再分配二、通過公共生產進行的收入再分配三、通過社會保障進行的收入再分配生產單位初次分配財政再分配銀行再分配價格再分配第三章財政收支總論第一節財政收入總論一、財政收入的含義二、財政收入的分類與結構
1.收入形式分類
稅收—國有資產收益—債務收入—其他收入2.國民經濟部門分類
一產業—一產業—一產業3.價值構成
C——V——M我國預算的基本數據單位億元2004執行數2005執行數2006執行數2007預算數全國財政收入263563162838731
44065
(26118)財政支出28361337084021346515(17920)差額-2005-2080全-1482中-2749
-2450湖南財政收入514739891998財政支出489866l051998差額25-
127-1600國家財政收入
單位億元年份收入合計各項稅收企業虧損補貼教育費附加其他收入200013395.2312581.51-278.78147.52944.98200116386.0415301.38-300.04166.601218.10200218903.6417636.45-259.60198.051328.74200321715.2520017.31-226.38232.391691.93200426396.4724165.68-217.93300.402148.32200531649.2928778.54-193.26356.182707.83200638730.62
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年份財政收入(億元)GDP(億元)財政收入占GDP(%)19781132.263624.131.219902937.1018547.915.8200013395.2389403.615.0200116386.0495933.317.1200218914.0010239818.5200321691.0011669418.6200426353.8813651519.320053162818232117.320063873120940718.5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及比重年份
絕對數(億元)比重(%)全國中央地方中央地方19934348.95957.513391.4422.078.019945218.102906.502311.6055.744.3199911444.085849.215594.8751.148.9200116386.048582.747803.3052.447.6200218903.6410388.648515.0055.045.0200321715.2511865.279849.9854.645.4200426355.8815081.5411274.3457.242.8200531627.9817249.7914378.1954.545.5200638731212321749954.845.2第三章財政收支總論第一節財政收入總論一、財政收入的含義二、財政收入的分類與結構三、財政收入的原則
1.經濟發展、廣開財源2.立足可能、滿足需要3.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第三章財政收支總論第一節財政收入總論第二節財政支出總論一、財政支出的含義二、財政支出的分類
1.管理分類
⑴具體用途分(2003年28項)
⑵與國家職能的關係劃分
經濟建設、社會文教、行政管理、國防、債務等。2.理論分類
⑴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分
補償性支出、消費性支出、積累性支出
⑵經濟性質分
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2003年國家財政支出
單位億元27868.78全國財政支出總計2952.2廿八、國內外債務還本支出264.21十四、武裝員警部隊支出
廿七、預算外管理改革支出1301.33十三、公檢法司支出963.87廿六、債務利息支出2058.35十二、行政管理費468.16廿五、車購稅收入安排的支出1907.87十一、國防支出894.97廿四、行政事業離退休經費1262.12十、社會保障補助支出202.92廿三、教育費附加支出498.82九、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
廿二、地方預備費4505.51八、文教、科學、衛生支出
廿一、中央預備費850.78七、城市維護建設支出1560.8二十、其他支出1134.86六、支農支出937.14十九、其他部門的事業費285.23五、工業交通流通部門事業費617.28十八、政策性補貼支出106.94四、地質勘探費164.37十七、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11.95三、流動資金52.23十六、對外援助支出1092.99二、挖潛改造和科技三項費用78.00十五、外交外事支出3429.30一、基本建設支出支出數項目支出數項目2005年國家財政支出主要專案
單位億元項目支出數一、基本建設支出4041.34
二、挖潛改造和科技三項費用18.17三、流動資金1494.59四、地質勘探費132.70五、工業、交通、流通部門事業費444.15六、支農支出1792.40八、文教、科學、衛生支出6104.18
九、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716.39十一、國防支出2474.96十二、行政管理費4835.43十八、政策性補貼支出998.47全國財政支出總計33930.28
國家財政支出(職能劃分)
單位億元年份支出合計經濟建設社會文教國防費行政管理其他支出200015886.505748.364384.511207.542768.221777.87200118902.586472.565213.231442.043512.492262.26200222053.156673.705924.581707.784101.323645.77200324649.956912.056469.371907.874691.264669.40200428486.897933.257490.512200.015521.985341289316.968953.362474.966512.346672.66第三章財政收支總論第一節財政收入總論第二節財政支出總論一、財政支出的含義二、財政支出的分類三、財政支出的原則四、財政支出的效率管理
財政支出規模──瓦格納法則(規律)財政支出規模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原因
國家干預經濟職能的擴大提高社會福利職能的擴大政府可持續發展職能的擴大
1.量入為出原則2.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優化支出結構原則(滿足公共需要、注重公平)3.厲行節約、講求效益原則
1.財政支出效率分析方法
⑴成本-效益分析法(用於投資性支出專案)
⑵最低費用選擇法(適用於軍事、政治等專案)
⑶公共服務收費法2.政府採購制度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二單元:財政支出理論(第四、五、六、七章)⑴行政支出的內容⑵國防支出的內容⑶事業單位的涵義與分類⑷教育支出的經濟分析⑸政府轉移性支出(轉移支付)⑹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
一、行政支出的內容
人大—政協—黨派團體—行管—外交—公檢法二、行政支出的意義
1.行政支出是維持國家政權的物質基礎2.行政支出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需要3.行政支出是維護市場制度的必要支出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三、行政支出的經濟分析行政管理是有成本的
──在經濟資源一定時,行政支出過多,會扭曲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合理配置
──在財政資源一定時,行政支出過多,會降低公共產品配置的整體效率
──在行政支出一定時,行政管理效率低,會減少行政管理量或降低行政服務水準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四、行政支出與效率行政支出行政效率APQp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五、行政支出要保持的幾個比例關係1.行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比例2.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3.行政支出與經濟建設支出之間的比例關係19851990199520002005美國1998行政管理費130.6303.1872.71782.14835.431866財政總支出2004.33083.66823.715879.433930.317326比重%6.59.812.811.214.2510.8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第二節國防支出一、國防支出的內容二、國防支出的意義(經濟效應)
1.保衛國家安全2.拉動經濟增長3.促進科技發展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第二節國防支出三、國防支出的經濟分析1.國防支出規模對社會總需求和經濟增長的影響2.國防支出結構對經濟結構的影響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章行政和國防支出第一節行政支出第二節國防支出四、國防支出規模與效率
1.國防支出規模的指標
國防支出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國防支出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9851990199520002005美國1998國防費191.5290.3636.71207.42474.962662財政總支出2004.33083.66823.715879.433930.317326比重%9.69.49.37.67.315.4GDP8964.418547.958478.189403.618232182304比重%2.11.561.091.351.363.232.提高國防支出的效率
通過國防預算分配,調節軍事力量的規模通過國防預算分配結構的變化,調節軍事力量的結構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一節准公共產品與事業單位一、准公共產品
1.概念是在性質上界於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之間的產品。
2.特徵
⑴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不充分性
⑵外部(收益)性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一節准公共產品與事業單位一、准公共產品
3.分類⑴具有非排他性且非競爭性不充分的准公共產品
教育⑵具有非競爭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產品
道路⑶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不充分的准公共產品
文化、醫療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一節准公共產品與事業單位一、准公共產品二、事業單位
1.概念事業單位是指負有某些政府職能,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非權力機構。三個條件:提供公共服務、執行政府職能、屬於非權力機構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一節准公共產品與事業單位一、准公共產品二、事業單位
1.概念
2.分類
3.事業產品的性質
⑴屬於純公共產品性質:氣象、基礎科學研究、大型水利設施
⑵屬於准公共產品性質:教育、醫療、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二節教育支出一、概念(77)
教育支出是政府通過公共預算安排的用於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性支出。教育的分類
教育類型分:小學、中學、大學具體用途分: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管理產權分:私立、公立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二節教育支出一、概念(77)二、教育支出的經濟分析1.教育支出作為購買性支出,對社會總需求有直接影響2.教育支出屬於開發性、生產性投資,其作用是綜合的、間接的、抽象的3.教育投資不僅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帶來社會效益4.教育有時還有政治價值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二節教育支出一、概念(77)二、教育支出的經濟分析三、我國教育支出現狀分析
1.教育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2.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2000200120032005美國1998教育事業費1764.62582293740283959財政總支出15879.418902.58246503393017326比重%11.113.711.911.922.9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二節教育支出四、我國教育支出的政策探討1.加強政府在教育投資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穩定教育經費來源2.調整教育資金的分配結構3.逐步縮小地區間教育發展的差異4.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5.發行教育公債,以保證國家財政對教育的穩定支出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三節科學文化衛生支出一、科學文化支出1.概念及內容2.科技的經濟屬性與政府的科技支出責任3.發展科學文化的公共政策(4點)
區別政策—增加投入—生產政策—提供政策M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P教育Q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三節科學文化衛生支出一、科學文化支出二、衛生支出
1.概念及內容
2.衛生支出的經濟分析
影響總需求—影響勞動生產率
3.政府介入醫療衛生市場的必要性產品外部性—資訊不對稱性—需求不確定性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三節科學文化衛生支出
4.我國衛生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1)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不足(2)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機構分佈不均衡(3)醫療衛生公共消費政策不當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五章文教科衛支出第三節科學文化衛生支出
4.我國衛生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5.醫療衛生支出的公共政策
(1)由於醫療屬於接近私人產品的准公共產品,因而應當採用接近於市場提供的政策。
(2)加大衛生防疫經費投入,使衛生防疫機構真正承擔起防病的職能。
(3)各級政府建立緊急治療基金,用於解決那些突發事件中的緊急醫療救護。
(4)加快醫療保障制度建沒。
(5)適當發展私人醫療機構。
(6)加快醫療機構改革。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
轉移支付是指以各級政府間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的相對均等為目的,上級政府用掌握的一部分財政資金,有針對性地撥付給下級政府和一部分微觀單位的一種財政支出形式。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
2005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為11473.68億元,是中央財政支出(20249.41億元)的57%2006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為13490.70億元,是中央財政支出(23482.26億元)的57%我國現行政府間轉移支付的構成
①過渡期轉移支付
②中央的專項轉移支付(2003年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262.12億)
③中央的稅收返還
④體制性補助
⑤中央對地方的年終結算補助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的概念及特徵概念(89)特徵1.社會保障的主體是政府2.社會保障的對象是社會成員3.社會保障的實質是國民收入再分配4.提供社會保障是政府的職責,公民的權力5.社會保障從根本上說由經濟發展水準決定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的概念及特徵二、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1.社會保險2.社會救濟3.社會福利4.優撫安置5.社會互助6.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的概念及特徵二、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三、政府對社會保障市場的干預
商業保險的逆向選擇—商業保險能力弱—降低決策成本—家長主義—收入再分配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改革與完善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原則⑴權利與義務統一⑵公平與效率兼顧⑶社會保障水準與生產力發展水準相適應⑷社會保障政策要統一、政事要分開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一、社會保障的概念及特徵二、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三、政府對社會保障市場的干預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改革與完善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選擇1.建立社會保障法2.建立一個各領域,全社會、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3.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和保值增值4.選擇社會保障稅為主要籌資手段5.完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改革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一節社會保障支出第二節財政補貼
2003年政策性補貼支出617.28億第三節捐贈與債務支出
2003年債務利息支出963.87億第四節稅式支出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四節稅式支出
稅式支出是指國家為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通過制定和執行特殊稅收政策與法規,給予特定納稅人的各種稅收優惠待遇,使納稅人減少稅負,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的政府轉移性支出。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四節稅式支出一、稅式支出的分類照顧性稅式支出——因特殊原因免除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刺激性稅式支出——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效率而實行的稅收優惠。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六章政府轉移性支出第四節稅式支出一、稅式支出的分類二、稅式支出的形式1.稅收豁免減稅免稅2.稅收抵免投資抵免國外稅收抵免3.稅收還貸以稅還貸
稅前還貸4.優惠稅率直接降低間接降低5.優惠退稅出口退稅再投資退稅6.延期納稅延期繳納分期繳納7.盈虧互抵以虧損抵盈利8.加速折舊納稅時間後延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也稱為經濟基礎設施,可分為
公共設施——電力、電信、自來水、衛生設施
公共工程——公路、大壩
其他交通部門——城市交通、港口、航道、機場基礎設施的特點
公共性一定的外部性
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基礎產業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
國家鐵路、國家高速公路、重要港口和航道、樞紐機場和重要支線機場、空管設施,南水北調、大江大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資訊化和資訊安全基礎設施,戰略物資儲備,可再生能源,城市供水管網、燃氣和集中供熱設施,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等。
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第二節政府與道路交通
道路成本—補償方式(收費、稅收)第三節基礎設施產品的生產
基礎設施的生產組織方式
1.公有公營
2.公有私營
租賃經營方式:城市供水、衛生
特許經營方式(BOT):電廠、機場
3.私有私營電信、電力
4.社區和使用者提供農村支線道路、社區供水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第二節政府與道路交通第三節基礎設施產品的生產
基礎設施的生產組織方式基礎設施的籌資方式1.財政2.設立專用基金3.利用外資4.利用股份制方式融資5.建立政策性銀行6.設立普通長期信用銀行7.個人投資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第二節政府與道路交通第三節基礎設施產品的生產第四節政府與農業
中央政府投資支持的重點領域
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資源環境→基礎設施→自主創新
一是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2005年中央財政為此轉移支付662億元,比2004年增長26.3%。
二是認真落實“三補貼”等政策。全國30個省份用於糧食直補的資金達到132億元,比2004年增長13.8%。兌付良種補貼資金38.7億元,比2004年增長35.8%。中央財政兌付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3億元,是2004年的4倍多。
三是支持農業和農民長遠發展。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國債專案資金達812.78億元,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七章政府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第一節基礎設施第二節政府與道路交通第三節基礎設施產品的生產第四節政府與農業
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共2975億元,比2004年增加349億元,增長13.3%。
2006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共3397億元,比2005年增加422億元,增長14.2%。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四單元:財政管理與財政政策(第八、十六、十七、十八章)⑴財政管理的目標與手段⑵公債的構成與負擔⑶財政稅收政策⑷國家預算體制第八章財政管理第一節財政管理概述
一、財政管理的含義二、財政管理的內容三、財政管理的特點1.國家預算管理2.國家稅收管理3.國有企業財務管理4.文教行政事業財務管理5.預算外資金管理1.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2.預算管理與信用管理相結合3.高度法制化的管理第八章財政管理第二節財政管理的目標
一、財政管理目標的含義與特點二、主要財政管理目標
1.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公平
⑴建立科學的稅收制度
⑵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2.構建良性迴圈的財政運行機制
⑴合理的財政運行體系
⑵科學的財政管理體制十六大報告四、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24)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
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調整和規範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間的收支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實行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科技進步和能源資源節約的財稅制度。完善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實施燃油稅,穩步推行物業稅。規範土地出讓收入管理辦法。
第八章財政管理第三節財政管理的手段一、財政管理的法律手段二、財政管理的電算化第八章財政管理第四節財政監督一、財政監督的必要性二、財政監督的作用三、財政監督的內容四、財政監督的程式與方法
⑴審核法
⑵檢查法
⑶分析法1.預算監督2.納稅監督3.財政審計4.財務監督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第三單元:稅收(財政收入)理論
(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⑴稅收概論⑵稅負的轉嫁與歸宿⑶稅收效應⑷稅收制度⑸我國的主要稅類第九章稅收概論第一節稅收原理一、稅收概念二、稅收的特徵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三、稅收的分類四、建立稅收制度的意義1.按徵稅對象劃分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資源稅2.稅負轉嫁劃分間接稅—直接稅3.按徵稅標準劃分從量稅—從價稅4.按與價格的關係劃分價內稅—價外稅5.按征管許可權劃分中央稅—地方稅—共用稅第九章稅收概論第二節稅制要素一、納稅人負稅人代扣代繳義務人代收代繳義務人
二、課稅對象課稅範圍稅類稅種稅源稅目計稅依據課稅基礎三、稅率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四、稅負調整減稅免稅
起征點免征額
附加加成五、納稅環節一次課征二次課征多次課征
六、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第九章稅收概論第三節稅收原則㈠公平原則㈡效率原則㈢適度原則㈣法治原則
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公平—簡便—節省
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平等—確實—便利—最少徵收費
薩伊的稅收原則稅率最適度—節約徵收費—公平—最小程度妨礙生產—提高道德
瓦格納的稅收原則公共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公正—稅務行政西方稅收原則的調整及其發展趨勢1.由全面干預轉向適度干預2.由標榜公平轉向突出效率3.由偏重縱向公平轉向追求橫向公平4.由注重經濟效率轉向經濟與行政效率並重第九章稅收概論第四節稅收的成本與效率一、稅收成本的概念二、稅收效率的概念三、稅收成本與效率的關係四、衡量稅收成本與效率的指標體系徵收成本率=徵收成本/稅收收入人均徵稅率=稅收收入/稅務人員數量狹義稅收成本:徵收成本廣義稅收成本:徵收成本+納稅成本+社會成本+經濟成本1.稅收成本是影響稅收效率的重要因素2.稅收成本與效率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稅收成本與效率內部專案之間相互影響第九章稅收概論第四節稅收的成本與效率五、稅收成本與效率的影響因素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對策(九)1.經濟發展水準及稅源狀況2.稅收制度3.稅收優惠(六)4.稅收征管體系(七)5.稅收的社會環境(八)
1.增強意識2.創造良好環境3.制定制度和政策4.完善征管體系第十章稅負的轉嫁與歸宿
第一節稅負轉嫁與歸宿的基本概念一、概念直接負擔間接負擔
二、稅負轉嫁與歸宿三、稅負轉嫁方式四、稅負轉嫁的條件1.稅負前轉或順轉2.稅負後轉或逆轉3.消轉(擴散轉移)4.稅負資本化(資本還原)1.稅負轉嫁
存在稅負轉嫁——間接稅納稅人與稅負人分開
不存在稅負轉嫁——直接稅2.稅負歸宿
法定歸宿——法律制度角度經濟歸宿——經濟運行角度1.稅種2.課稅商品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彈性
1
需求彈性大、供給彈性小的商品難於轉嫁。3.課稅商品生產與銷售的競爭程度
1
壟斷性商品比競爭性商品容易轉嫁。4.其他第十章稅負的轉嫁與歸宿
第二節稅負轉嫁的主要因素和影響稅負轉嫁的其他因素一、稅負轉嫁的主要因素二、影響稅負轉嫁的其他因素1.稅種形式⑴流轉稅⑵所得稅2.定價方式⑴市場定價⑵計畫定價3.商品的供求彈性
⑴需求彈性同稅負轉嫁成反比。
⑵供給彈性同稅負轉嫁成反比。
⑶在需求彈性大於供給彈性(ED/ES>1)時,稅負趨向生產者在供給彈性大於需求彈性(ED/ES<1)時,稅負趨向消費者4.徵稅範圍需求—範圍窄難轉嫁供給—範圍窄易轉嫁5.反應期限即期—均衡負擔短期—生產者負擔長期—均衡負擔1.課稅範圍
2.課稅對象
3.課稅商品的屬性
4.市場結構第十章稅負的轉嫁與歸宿
第三節稅負的轉嫁與歸宿:局部均衡分析一、完全競爭條件下,對一個行業的產出徵稅二、壟斷條件下的稅收效應1.從量計征下的商品稅歸宿⑴如果課稅商品是生活必需品,稅收向購買者轉嫁。⑵如果課稅商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稅收向生產者轉嫁。2.從價稅的效應徵收從價稅時,商品價格成為決定稅額大小的一個因素。取相同的稅收收入,向供給方與向需求方徵稅的效應相同。1.壟斷條件下從量稅的效應若邊際成本為常數且需求曲線是線性的,則徵收從量稅引起的價格上漲幅度為稅額的1/2。即買賣雙方各承擔稅收的50%。2.從價稅與從量稅的比較壟斷情況下徵收從價稅與從量稅的效應不同,這一點與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結論相反。第十章稅負的轉嫁與歸宿
第四節稅負的轉嫁與歸宿:一般均衡分析㈠哈伯格(A.C.Harberger)模型的假設㈡對食品徵稅分析㈢對製造品資本收入徵稅分析
經濟體系只有食品市場和製造品市場生產要素只有資本和勞動力家庭部門沒有儲蓄(收入=消費)資本和勞動力可在不同部門之間流動總的生產要素供給量不變所有消費者的行為偏好相同稅種之間可以相互替代市場處於完全競爭狀態從消費角度看:
減少食品的購買——增加製造品的需求——製造品價格上漲——食品價格相對下降——稅負從食品消費者擴展到製造品消費者——即稅負落到所有消費者身上。從生產角度看:
食品部門收益下降——食品部門的資本和勞動力轉到製造品部門——兩個部門的資本和勞動力不匹配,勞動力相對較多——工資下降——各行業勞動力都將承擔稅負。產出效應:
製造業資本收益率下降——製造業資本向免稅的食品業流動——製造業產出下降,食品業資本收益率上升——兩個行業資本收益率拉平,資本流動停止——兩個行業資本所有者都承擔稅負。替代效應:
製造業減少資本使用量,增加勞動力使用量——製造業資本相對價格下降。第十一章稅收效應第一節稅收效應及對消費的影響一、稅收效應納稅人因政府課稅而減少了自身經濟利益,並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中作出的反應。
二、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三、稅收與消費
1.稅收對消費的收入效應
課稅——收入下降——減少購買——降低消費
2.稅收對消費的替代效應
課稅——價格上漲——減少購買課稅商品——增加購買非課稅商品第十一章稅收效應第二節稅收與生產一、稅收對企業投入要素的替代效應二、課稅產品的兩種價格三、稅收與產品結構四、稅收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1.降低企業社會保障稅——減少設備,增加人員
1降低企業所得稅——增加設備,少雇人員2.按每個勞動者開徵一種固定稅(社會保障稅)——企業會以熟練勞動代替非熟練勞動3.對資本品直接課稅——影響企業對資本耐久性選擇
含稅價格——消費者支付,不含稅價格——生產者得到。在生產經營中,企業主要考慮自身利益,即不含稅價格高低。
如果政府稅收負擔分佈不合理(不均衡),企業會以無稅商品或輕稅商品替代課稅或重稅商品。
收入效應——增加工作時間,增加收入。替代效應——增加閒暇時間,減少工作時間。第十一章稅收效應第三節稅收與儲蓄一、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收入效應
在課稅條件下,納稅人可支配收入減少,會壓低現期消費,相應提高儲蓄水準。二、稅收對私人儲蓄的替代效應
在課稅條件下,納稅人的利息收入減少,會壓低儲蓄數額,相應提高消費水準。第十一章稅收效應第四節稅收與投資一、稅收對納稅人投資收益率的影響二、稅收對資本折舊率的影響
政府征公司所得稅,會壓低納稅人的投資收益率,產生兩種效應:1
替代效應——用消費代替投資1
收入效應——因徵稅而增加投資(維持以往的收益)。稅收對資本折舊率的影響
固定資產20000,使用年限10年,實際折舊率為10%,第一年使用得利潤50000
稅收折舊率(10%)等於實際折舊率,對投資影響是中性的應納稅額=(50000-2000)×40%=19200
稅收擋避額=2000×40%=800
稅收折舊率(20%)高於實際折舊率,對投資影響是刺激性的應納稅額=(5000-4000)×40%=18400
稅收擋避額=4000×40%=1600
稅收折舊率(5%)低於實際折舊率,對投資影響是抑制性的應納稅額=(5000-1000)×40%=19600
稅收擋避額=1000×40%=400第十二章稅收制度第一節稅制分類一、國際分類方法二、一般基本的分類三、我國現行稅收分類1.以徵稅對象為標準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資源稅類、行為稅類、財產稅類2.以管理和使用權限為標準中央稅、地方稅、共用稅3.以徵收管理機關為標準工商稅類、關稅類、農業稅類第十二章稅收制度第二節稅制結構一、單一稅制與複合稅制二、稅制結構模式三、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四、稅制結構的比較和發展五、稅制結構的目標模式選擇
我國稅制結構應選擇流轉稅和所得稅並重、稅種之間組合和配置合理、整體功能優化的目標模式。第三節1994年中國稅制改革1.以流轉稅為主體的模式2.以所得稅為主體的模式3.流轉稅和所得稅雙主體的模式我國的稅收構成
單位億元1
煙葉稅稅類稅種數稅種名2003年2004年流轉稅類4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1418417723所得稅類3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44645811財產稅類4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稅、契稅356402行為稅類7城市維護建設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筵席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耕地佔用稅12491502資源稅類3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
212280農業稅類3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
50023224
20962259502
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1
煙葉稅21第十三章流轉課稅第一節流轉稅概述一、流轉稅的特點二、流轉稅的課稅對象
總值型
增值型三、流轉稅的徵稅範圍四、流轉稅的計稅依據
含稅價格不含稅價格五、流轉稅稅率六、流轉稅納稅環節七、我國現行流轉稅的佈局第十三章流轉課稅第二節增值稅一、增值稅的基本原理二、增值稅的特點和優點三、增值稅的基本內容四、應納稅額的計算增值稅的特點⑴不重複徵稅,具有中性稅收特徵⑵多環節徵稅,是一種新型的流轉稅⑶逐環節徵稅,逐環節扣稅⑷稅基廣闊,具有徵收的普遍性和連續性1.納稅人2.徵稅範圍3.稅率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銷售額×稅率將含稅銷售額換算為不含稅銷售額: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
85.5=100/(1+17%)第十三章流轉課稅第三節消費稅一、消費稅的意義“寓禁於征”
二、我國消費稅的特點三、徵稅範圍和納稅人從事生產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四、稅目與稅率11個稅目3%——45%共14個檔次。五、計稅依據從價定率(銷售價格為含消費稅而不含增值稅的價格)
1
從量定額
六、應納稅額的計算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稅率)1
=(原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1
=(到岸價格+關稅)/(1-消費稅稅率)第十三章流轉課稅第四節營業稅一、營業稅的意義徵收範圍覆蓋第三產業大部分
二、營業稅的徵收
1.納稅義務人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
2.徵稅範圍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三、稅目與稅率9個稅目比例稅率四、計稅依據
應納稅額=營業額×稅率營業額計稅價格公式=營業成本×(1+成本利潤率)
第十三章流轉課稅第五節關稅一、關稅的特點與分類二、關稅徵收制度三、關稅稅額計算四、稅收優惠關稅的特點:1.以是否通過關境為前提(無形資產例外)2.是執行對外經濟政策的手段3.由海關機構管理關稅的分類:⑴進口關稅與出口關稅⑵財政關稅與保護關稅⑶加重關稅與優惠關稅進口貨物應納稅額=到岸價格×適用稅率出口貨物應納稅額=出口貨物完稅價格×適用稅率出口貨物完稅價格=離岸價格/(1+出口稅率)第十四章所得課稅第一節所得課稅概述一、所得課稅的特點1.稅負較公平2.稅負不易轉嫁3.一般不存在重複徵稅4.稅源普遍二、所得課稅的作用三、所得課稅制度中的幾個問題1.徵稅範圍的確定2.費用的扣除3.徵收制度的確定第十四章所得課稅第二節企業所得稅一、企業所得稅的建立二、企業所得稅的主要要素1.課稅對象企業的境內、境外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2.納稅人實行獨立核算的6類國內企業和單位3.徵稅範圍(屬地)(屬人)
4.稅率一般稅率:33%照顧性稅率:18%、27%5.應納稅額的確定1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的專案金額6.稅收優惠及繳納第十四章所得課稅第三節個人所得稅一、個人所得稅的建立及立法原則二、個人所得稅的主要要素1.納稅人與納稅義務2.徵稅對象11項應稅所得3.稅率
工資薪金適用9級超額累進;個體工商戶適用5級超額累進4.稅額的計算5.稅收優惠6.稅款的繳納我國在個人所得稅上同時行使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⑴居民納稅人:全部收入需納稅⑵非居民納稅人:來源於我國境內的收入需納稅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級
數全
月
應
納
稅
所
得
額稅率(%)1不超過500元的52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3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4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205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256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307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8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409超過100000元的部分45注:本表所稱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一千六百元後的餘額或者減除附加減除費用後的餘額。
第十五章資源、財產和行為課稅第一節資源稅一、資源稅概述二、資源稅三、城鎮土地使用稅四、耕地佔用稅
課稅對象
佔用耕地建房或從事其他非農建設行為
納稅人有上述行為的單位和個人資源稅類是對自然資源徵稅的總稱。各國對自然資源徵稅遵守受益原則、公平原則、效益原則。徵稅範圍礦產品和鹽納稅人開採礦產品和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稅目設置了7個徵稅範圍
城鎮和工礦區內的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納稅人上述範圍內應承擔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計稅依據為實際佔有的土地面積(以平方米為單位)
採用定額稅率,並在一定幅度內規定差別稅額第十五章資源、財產和行為課稅第二節財產稅一、財產稅概述二、房產稅三、契稅四、遺產稅(未立法)課稅是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對財產徵稅的原因:調節收入、限制佔有、增加收入徵稅範圍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房產納稅人為在上述範圍內的房屋產權所有人計稅依據房產的價值(房產的計稅價值或租金收入)應納稅額=房產評估值×適用稅率徵稅對象中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納稅人在中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承受的單位和個人計稅依據不動產的價格稅率買契稅(6%),典契稅(3%),贈與契稅(6%)第十五章資源、財產和行為課稅第三節行為稅一、行為稅概述二、印花稅三、城市維護建設稅四、車船使用稅五、證券交易稅(屬印花稅)六、屠宰稅(地方稅)七、筵席稅(地方稅)八、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行為稅的意義在於“寓禁於征”行為稅的特點稅種多、稅源分散政策性強,調節範圍明確稅負直接、難以轉嫁穩定性差徵收對象在我國境內書立、領受應稅憑證的行為納稅人書立、領受應稅憑證的單位和個人稅目分為13個稅率差別比例稅率(金額)和定額稅率(件數)計稅依據憑證所載金額或憑證件數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對買賣、繼承、贈與所書立的A股、B股股權轉讓書據,由雙方當事人分別按l‰的稅率繳納印花稅徵收對象納稅人繳納流轉稅的行為計稅依據:實際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稅額納稅人負有繳納流轉三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稅率:城市—7%縣鎮—5%其他—1%徵收對象
應稅車輛和船舶納稅人
擁有並且使用車船的單位和個人稅率
採用定額稅率應納稅額=車輛數×適用單位稅額淨噸位或載重噸位×適用單位稅額第十六章公債和國債市場第一節公債的效率界線與限度一、公債的經濟影響政府支出與公債發行密切相關
二、政府部門公債的效率界限三、公共企業部門公債的籌資效率界限四、公債的限度⑴政府部門的經常性支出應由稅收籌資⑵政府部門的資本性支出應以適當方式籌資
支出中應由本期承擔的部分用稅收籌資支出中未來分攤的部分用公債方式墊付⑶政府部門公債發行的限度政府支出=經常性支出+資本支出本期分攤額+資本支出未來分攤額
政府稅收=經常性支出+資本支出本期分攤額政府公債=資本支出未來分攤額1.公債依存度公債依存度=公債發行額/財政支出2.公債負擔率公債負擔率=公債餘額/GDP3.公債償債率公債償債率=公債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4.公債限額的動態指標5.綜合的限額指標:“綜合負債率”
我國公債的現狀年份國債發行額國債餘額國債還本付息額GDP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債負擔率國債餘額/GDP國債依存度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國債償債率國債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1990197.24890.34113.4218547.92937.103083.594.806.403.8619983228.777862.332245.7978345.29875.9510798.1810.0429.9022.7419993715.0310410.601792.3382067.511444.0813187.6712.6928.1715.6620004157.0013010.001552.2189442.213395.2315886.5014.5526.1711.5920014483.5317268.001923.4295933.316386.0418920.5818.0023.6911.7420025929.0016177.002563.00102398.018914.0022012.0015.8026.9413.5520036404.0022603.60116694.024607.0024607.0019.3724.5520046924.30136515.026355.8828360.7924.42第十六章公債和國債市場第二節公債的負擔一、對公債負擔的認識二、短期公債的負擔分析三、公債代際負擔分析1.從公債的整個過程看公債負擔2.從公債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看公債負擔可將社會成員分為三種;公債持有者、公債資金受益者、還本付息資金的提供者。——償債資金依賴於稅收的公債負擔——償債資金來源於貨幣發行的公債負擔1.公債用於消費——政府經常性支出2.公債用於投資——公共部門的投資性支出3.公債的效率界限與代際負擔4.公債償還資金的來源與債信第十六章公債和國債市場第三節國債發行市場一、國債發行原則景氣發行穩定市場秩序發行成本最小
二、國債發行條件發行期限發行價格發行利率三、國債發行方式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又稱承購包銷方式)1
公募拍賣方式連續經銷方式直接銷售方式四、我國國債發行的程式
1.承購包銷基本上以國債一線自營商為主
——無記名實物國債的承銷程式
——憑證式國債的承銷程式
——記帳式國債的承銷程式
2.招標發行第十七章財稅領域的一些重大改革第一節農村稅費改革第二節增值稅轉型第三節分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第四節政府採購第五節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第十八章財政稅收政策(宏觀財政政策)第一節財政稅收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一、財政政策與國民產出決定(政策影響內容)二、財政政策乘數(政策影響的程度)三、財政中的自動穩定因素總支出(Y)=C+I+G(T)總產出(Y)=C+I+T=Yd+T政府支出乘數在邊際消費傾向為2/3時,政府支出乘數是3稅收乘數在邊際消費傾向為2/3時,稅收乘數是-2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支出和稅收的等量變動而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變動的倍數。一般表示為政府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之和。
自動穩定因素是指那些能夠減小國民生產總值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而減小乘數的值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種:
1.稅收的自動變化
2.政府的轉移支付
3.政府購買第十八章財政稅收政策(宏觀財政政策)第二節預算政策和稅收政策一、預算政策平衡預算——盈餘預算——赤字預算
二、稅收政策增稅——減稅——穩定稅負——稅收支出
三、預算政策與稅收政策的配合第十八章財政稅收政策(宏觀財政政策)第三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內在聯繫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要考慮的一些因素四、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松”的財政政策“緊”的財政政策“松”的貨幣政策減少稅收增加支出擴大信貸降低利率增加稅收減少支出擴大信貸降低利率“緊”的貨幣政策減少稅收增加支出收縮信貸提高利率增加稅收減少支出收縮信貸提高利率1.財政政策的局限性2.貨幣政策的局限性《現代公共財政與稅收學》復習題
1.政府有哪些職能?
2.公平與效率原則的一般含義。
△3.什麼是公共產品?它有什麼性質?
4.如何理解外部效應及其糾正?
5.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涵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路改造合同
- 营运车辆转让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藻源虾青素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低扭矩轴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卡布奇诺发泡剂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4年度河南省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二零二四样板房样板间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3年-2024年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附答案【研优卷】
- 2023-2024年项目安全培训考试题带答案(模拟题)
- 2023-2024年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完整答案(有一套)
-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培训课件
- 消防员证考试题库2000题中级
- 海洋垃圾处理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案例分析
- 无人机培训计划表
- 2025初级会计理论考试100题及解析
- 2024届高考英语词汇3500左右
- 2024年-2025年海船船员考试-船舶人员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联盟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三兄弟分田地宅基地协议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