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加固技术规程(包括线位移和角位移要求),该方法也是目前众多纠倾加固方法中风险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种。1.1.3本条规定了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除执行本GB50021等。2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3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2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34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5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6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1层高较大的住宅建筑或底部布置层高较大的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若其层数不到10层,但房屋高度已超过28m,这些住宅建筑仍应按本规程进行结构设计。2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结构是指办公楼、酒店、综合楼、商场、会议中心、博物馆等高层民用建筑,此类建筑中存在层数小于10层,但层高较高,建筑内部的空间较大、变化较多的情况,为适应结构设计的需要,有必要将这类高度大于24m的结构纳入到本规程的适用范围。至于高度大于24m的体育场馆、航站楼、大型火车站等大跨度空间结构,其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3.1.8纠倾工程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技术方案应经过专家论证后执行,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4.1.2本条给出高层建筑物检测鉴定的详细步骤,以便于快4.1.3~4.1.4检测鉴定的范围和内容应根据检测鉴定的目的和抬升纠倾工44.1.6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地质勘查报告缺失,或实际地基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不符的情况,这4.2.1对建筑物的现场检测不应对结构和基础造成破坏;同时要注意对地基基础的现场检测不应造成4.2.2本条规定了建筑物抬升纠倾对检测内容的要求。检测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抬升纠倾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可在表4.2.2中选择一项或多项进行检测。1)水准测量法:利用水准仪进行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根据沉降观测点各周期的高程3)数字摄影测量法: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取所摄对象用数字方式表达的4)水准管测量法:利用水准管的连通器原理,测量各监测点位相对竖向位移值。2建筑物倾斜检测可采用下列方法:1)从建筑或构件的外部观测主体倾斜时,可采用投点法、测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等。3采用非破损法或钻孔取芯法测定基础材料的强度。4针对桩基基础,应适当增加检测内容,以确定原桩承载力。2采用观察和测量仪器,检查主要结构构件的变形、腐蚀、施工缺陷等53采用钢筋探测仪或剔凿保护层,检测钢筋直径、数量、位置、保4采用钻芯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贯入5采用现场取样法、超声波探伤法、超声波厚度检测仪法测厚、X光探仪射线探伤等方法及其他可4.2.6参考《高耸与复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标准》GB51008中第3.1.8条钢结构可靠性鉴定工作应包2调查、核实、检测结构上的作用及使用条件;5对结构进行分析与校核。4.2.7本条规定了既有建筑物刚度和强度验算时应符合的规定。检测结果满足原设计要求时,按原设4.2.8本条规定了建筑物检测鉴定报告的结论要求。检测鉴定报告应对建筑物的可靠性、抗震性能及2地质勘察和勘探点布置不合理、不全面或者勘探点深度不够,实际地3建筑物密集,相邻建筑影响造成建筑物倾斜。5限于经费等客观原因,地基处理措施不当,使得建筑物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出现倾斜。6场地地基存在不良地层,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沙土等,建筑物建成7建筑物周围大幅度降水、基坑开挖、堆载等,8建筑物施工质量不佳导致的倾斜。如施工过程中沉降监测和垂直度控制把65.1.1纠倾工程设计前,应收集、掌握5.1.2通常在地基稳定情况下,抬升托换产生反向倾斜的风险很小,纠倾目标值可以设定为竖直平衡目标值确定为满足现行建筑物倾斜控制要求即可,通常建议纠倾后倾斜角目标值为1%-2%之间。5.1.3纠倾设计应在充分分析计算的基础上,依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和采取的纠倾方法,5.2.2截柱(墙)抬升法通过直接截断上部结构构件达到抬升纠倾的目的。该方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批截断柱(墙)后直接将抬升千斤顶安装在截断位置,原构件下方作为顶升反力平台,上方结构兼7换结构之间。前者剪力墙结构普遍应用,后者框架结将预制桩(混凝土桩或钢管桩)分节压入地基土中,再以静压桩为反力支点,通过多个千斤顶同时协调5.2.3进行结构上部抬升纠倾时对地基的验算是必要的5.2.5确定地基基础加固度后即可选取合适的抬升方式,进而确定相关设计降量、沉降速率、倾斜率、地质情况、原有桩基(基础)及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综合确定,通盘考虑,5.2.6抬升力根据上部结构荷载的标准组合确定,其中活荷载考虑纠倾过程中上部结构中实际的活荷5.2.7建筑物纠倾设计抬升量Sv的计算公式85.4.4防复倾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反向弯矩,使建筑物的合力矩EM=0,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倾斜的力学原因。抗复倾力矩数值与倾覆力矩数值的比值取为1.1~1.3,当安全等级高时取大值,反之取小5.4.5高层建筑由于重心高,水平荷载大,偏心距较大,因此防复倾设计时宜设置锚桩再次发生。鉴于被纠建筑物已发生过倾斜,再次发生倾斜的概率相对较大,故系数k取1.1或1.3。6.1.3本条系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相关规定制定的。其目的6.1.6加固及纠倾工程中使用的水泥、砂、石、水、外6.1.7高层建筑抬升纠倾加固施工测量仪器测距仪(D为测距,以毫米为单位);2在标高测量中,宜使用精度不低于DSZ3的自动安平水准仪;6.2.1建筑地基基础进行加固时,应分析评价由于施工扰动所6.3.1本条是对高层建筑物地基加固及抬升纠倾施工前应取得资料的规定。施工前应进行加固及纠倾6.3.5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应先进行后设置牛腿、连系梁及千斤顶下支座的施工。由于凿除结构柱的保护层,露出部分主筋,因此一定要间隔进行,待托换梁(柱)体系达到强度后再进行相邻柱施工。当顶升前应对顶升点进行试顶试验,试验的抽检数量不少于20%,试验荷载为设计值的1.5倍,可分五级施工,每级历时1min~2min并观测顶升梁的变形情况。每次顶升最大值不超过1mm,主要考虑到位置的先后对结构的影响,按结构允许变形(0.003~0.005)1来限制顶升量。若千斤顶的最大间距为1.2m,则结构允许变形差为(0.003~0.005)×1200=3.6mm~6.0mm。当顶升到位的先后误差为30%时,变形差0.3mm<3.6mm。6.3.6严格控制各千斤顶每级的抬升量,目的是使结构内力有相对充分时间重新分布调整,避免因应6.3.7纠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6.3.8高层建筑物截柱(墙)抬升纠倾施工3正式抬升前要进行一次试抬升,最大抬升量不宜超过1mm,全面检验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备和6.3.9筏形与箱形基础(承台)的高层建筑物室内锚杆静压桩抬升纠倾加固施工1本条为锚杆静压桩施工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2反力装置应保持竖直,锚杆螺栓的螺帽应紧固,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拧紧松动的螺帽。基础与地基土的间隙填充应考虑注料孔布设,孔间距不宜大于2m。荷载转换装置可采用型钢制作,安装应牢固可靠,保证6.3.11加固及纠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纠倾沉降量(抬升量)与回倾量的协调性和回倾速率纠倾沉降量(抬升量)与回倾量的协调性对于纠倾工程非常重要,应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及时验算,回倾速率预警值一般取设计控制值的60%~80%,当达到预警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监测6.4.1高层建筑地基应力较高,防复倾加固6.4.2对于沉降较大侧防复倾施工,尤其要控制地基扰动引发的附加沉降。附加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倾对于深厚软土、含水量较高的红黏土、大面积高位填土(包括冲填土)、超大(强烈发育)含有承6.4.4避免此类地基发生振动液化危害,施工时不应采用产生较大振动的机械。7.1.1抬升纠倾施工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不确定7.1.2在抬升纠倾施工期间,纠倾监测宜与纠倾施~7.1.6规定了检测方案的内容、监测7.1.8本条规定了抬升纠倾工程纠倾施工后的7.1.9抬升纠倾工程施工期间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是本规程规定的6个月和1年是长期监测的最少持续时间。而建筑物最后100天的最大沉降速率应不大于0.04mm/d才是判别建筑物沉降稳定的条件。如果监测已达到长期监测持续时间的规定,但建筑物沉~7.2.4本条规定了抬升纠倾工程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高程基准点、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7.2.5规定了沉降速率预警值、终止沉降观测的条件和沉降监测报告的内容要求。具体内容应符合现~7.3.2本条规定了倾斜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倾7.3.4建筑物倾斜监测的方法,可选用投点法、测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激光铅直仪法、吊垂球法7.3.5本条给出了建筑物倾斜率及回7.3.6本条明确了检测成果所包含内容。7.4.3本条规定了水平位移监测的内容、水7.4.5本条给出了水平位移成果整理要求。~7.5.3监测标志的形式一般可采用如下三种:石膏板标志、白铁皮标志7.5.4监测时,要对裂缝进行统一编号,绘制位置分布图,并拍摄相应的照片。裂缝宽度的监测应采7.6.2本条规定了抬升纠倾工程应变监测测点的布置位置、监测点的布设要求和监测系统的成品保护7.6.3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敏感元件安装于构件表面或内部,形成协同变形的整合,敏感元件测出的7.6.5对应变监测传感器、设备、自动采集系~7.7.5本条规定了动态监测系统的内容和各分系统的要求。裂缝检测和应变监测已有成熟的监测传感器,倾斜监测可采用激光铅垂仪法,沉降监测可采用电子水准仪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