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1页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2页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3页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4页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测试。为应付测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钞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钞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述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关。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述孤高心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D.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采用全知视角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8.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请根据这些内容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投效用,随父永奇出入行阵。金人犯鄜延,经略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当与琦俱。”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所部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大悦即出二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赐名加赉,又赐田镇江。(选自《宋史·李显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B.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C.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D.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

B.经略,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

C.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

D.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宗赵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鄜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亲面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

B.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两个首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

C.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来越多,他与撒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

D.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鄜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遇害,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

14.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目。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1)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2)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15.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夜》开头就从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入笔。

B.《月夜》第二联是为了表述了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

C.《夜雨寄北》开头就表述了因夜雨阻隔,无法归家。

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夜雨寄北》注重对虚境的开拓。

16.《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琵琶行(并序)》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______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______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______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______,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火如荼精彩纷呈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B.争奇斗艳精彩纷呈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C.争奇斗艳应接不暇一以贯之相辅相成

D.如火如荼应接不暇一以贯之相得益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各地春晚既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B.各地春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保持以往特色的爆款作品

C.一大批爆款作品被各地春晚相继推出,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D.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问题

很多人以为,买眼镜时送的那块布就是擦眼镜用的。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只是为了保护眼镜,避免镜片与眼镜盒发生磕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眼镜布材质都不够细腻,并且布上和镜片上容易存留灰尘和细小的异物,①,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

镜片上的灰尘或油污,其实大部分是我们睫毛上的油脂、脸上的角质、空气中的细小沙砾等。尤其是沙砾,②,但实际上对于镜片来说是非常坚硬的。沙砾和镜片摩擦,会让镜片“伤痕累累”。

既然眼镜布不是用来擦镜片的,那么怎么做好眼镜的清洁保养呢?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水清洗眼镜。就是将清洗液均匀地覆盖在眼镜的正面和反面,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最后用较柔软的纸巾吸干镜片上的水滴,放入眼镜盒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洗涤过程中,③,因为镜片表面的膜层接触到温度过高的热水,有可能会被烫爆,因此也不建议将眼镜放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

21.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点儿就大点儿吧,这种花色看上去挺新颖的,买下算了。

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不管雨有多大,你看今天他果然来了。

C.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

D.当然,就工作经验来说,他比我们在座各位的要丰富得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才是榜样?陈俊武院士为新中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年,耄耋之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是榜样;黄文秀遵从党的召唤,将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攻坚的大地上,她是榜样;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冒着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坚持每天接送医务人员,成为“城市摆渡人”,他是榜样……他们奋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却谱写了一样的华章。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榜样无处不在,无言却自放光芒,为人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关于“榜样”,你想说些什么?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

1.B(B项,“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可知。)

2.C(A项,“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不对,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项,“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D项,“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相同情怀”错误,原文“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述其相似情怀”,“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

3.D(D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述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4.(1)首先,提出“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这一观点,突出了苏轼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2)然后,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苏轼词作对日本词人创作的重要影响。(每点2分)

5.(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答出三点即可)

6.B(“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错,结合原文“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但“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尚看不出,选项于文无据。)

7.C(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理解错误,原文中小女学生的身份是客观介绍的,并不是通过对话来展现的。)

8.①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②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③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①积极乐观,无惧苦难。“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②美丽善良,坚毅智慧。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每点2分)

10.D(“具言父母妻子之亡”为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B;“切齿疾首”和“恨不即死”为两个四字短语,之间断开,排除C。)

11.C(C项,“北宋称建康为东京”错误,应是称开封为东京。北宋时开封称为东京。开封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

12.B(B项,“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错误,原文为“显忠缒穴中”,“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句意为“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不是挖地道。)

13.(1)你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即”,就;“以”,因为;“贰”,变节,背叛,引申为违背。)

(2)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议”,商议;“量”,酌情;“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14.①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②在围场间“欲执兀术归朝”;③到同州后“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④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答出三点即可)

A(B.“是为了表述了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错。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既表述了对儿女的思念,更突出了对妻子的惦念。C.“开头就表述了因夜雨阻隔,无法归家”错,诗歌开头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错,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①传承: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述此刻的思念之情。(2分)②超越:杜诗结尾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2分)而李诗结尾想象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2分)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8.B(争奇斗艳:形容花草、艺术品等各具特色,一个比一个奇特艳丽。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形容亮点节目多,各具特色,选用“争奇斗艳”。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语境讲央视春晚推出的精彩文化内容很丰富,如“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等,选用“精彩纷呈”。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以贯之:用一种学说贯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语境讲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学精神等,选用“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彼此互相烘托,更能突显出各自的优点。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语境讲“思想”和“艺术才能”烘托,呈现出各自最佳的特点,选用“相得益彰”。)

19.D(原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错误。“保持以往特色”,“以往”一词表明,按照时间逻辑,此句应位于最前。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本段强调的核心内容,“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是最终结果。)

20.①构成:“是精神标识”“是根基”“是宝藏”为三个结构相同的判断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都是偏正短语。(2分)

②效果:三个分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层层递进,节奏感强(1分);都表述了对中华文明积极意义的极大肯定。(2分)

21.B(画横线处的“就”是副词,修饰动词,加强肯定。A.连词,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表示容忍。B.副词,修饰动词,加强肯定。C.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次数多、能力强等,这里表示能力强。D.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

22.①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②虽然看起来很弱小③不要用热水洗(每空2分)

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他十七岁时,投奔军队自请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军队。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说:“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量气势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里,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发现十七个人,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显忠来到东京,就秘密派他的门客雷灿携带蜡书前往皇上驻地。不久刘豫被废黜,兀术带领一万名骑兵在淮河边打猎,与显忠单独停马在围场中。显忠告诉吴俊去探察淮水可以渡马的地方,打算捉住兀术回归宋朝。吴俊返回,显忠骑马前去询问,被竹子刺伤了马而停止。兀术授任显忠为承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