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2024届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皎洁眼眶静穆大彻大悟B.翩然弥漫帷慕天衣无缝C.诬蔑阻碍浩劫穿流不息D.推搡浮燥矗立袖手旁观2.(2分)活动结束后,小智浏览观众评论,发现了观众评论语句中有许多病句。以下是四位观众评论,划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网友甲:A诵读会一播放,我们全家就坐在电脑前在线观看。A.我认为,此节目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B.网友乙:B.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也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因此,在分析作品时,不能离开时代背景。C.网友丙:C.此次诵读会的开展,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学习诗词知识和文学意识。D.网友丁:D本次活动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我们心中开花、生根、结果。3.(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壶口瀑布》介绍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两个季节的特点。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D.《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写作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一滴水的旅行,讲述丽江的风情。4.(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羁绊(jī)斡旋(wò)缅怀(miǎn)强词夺理(qiǎng)B.虔诚(qián)翌日(yì)束缚(shù)接踵而至(zhǒng)C.萦绕(yíng)赋予(yù)蛮横(héng)挑拨离间(jiàn)D.哽咽(yè)寒噤(jìn)腈纶(jīng)怒不可遏(è)5.(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襁褓(qiǎnɡ)

归省(shěnɡ)

怒不可遏(è)B.连翘(qiáo)

缄默(jiān)

戛然而止(ɡā)C.肇事(zhào)

斡旋(wò)

拾级而上(shè)D.龟裂(ɡuī)

腈纶(jīnɡ)

兴趣盎然(ànɡ)6.(2分)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这里“璧还”一词的运用是正确的)B.出现故障看清楚歌唱祖国阅读美文(以上短语都是动宾短语)C.游记常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D.《马说》从古老传说“伯乐相马”中翻出新意,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③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注释)①朱文公:朱熹。②筇(qióng):一种竹子,可做拐杖。③勃窣(sū):跛行。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3.结尾“公叹息”的原因是__________。8、(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9、(7分)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佳肴》)(3)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7)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8)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10)《送友人》借马鸣来表达悠悠的别离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读下文,完成小题家信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②“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玄深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予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祖父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写道:“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进。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莫如杜牧。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第③段加点的藏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费同和享受这个‘高度’”,这里的高度指什么?4.第⑤段作者读担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5.文章结尾有“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等句,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麦香时节邹凤岭①夏收麦子,秋收稻谷。在老家农村,麦香时节,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也是家乡大地最美时光。入夏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田野里大片麦子由青变黄,籽粒渐渐饱满。②我生在农村,在上学路上,不知见过多少次夏日的麦收,可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麦收的紧张与劳动艰辛。中学毕业回农村那年,跟着父亲的那一次麦收,至今记忆犹新。③每天清晨,父亲都有下地看庄稼的习惯。那一天,我跟着父亲走在麦地里,看快成熟了的麦子,仿佛走进了一幅无边的画卷。夜里刚下过一场夏雨,拂去了田野上的尘埃,空气里散发出即将成熟麦子的香。④父亲来到麦田里,心中盘算着麦收前那些需要做的农事。一会儿,父亲的脚步停留在一块长势最好的麦垄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只见他从腰间摸出旱烟斗,装满烟末划着火柴,猛抽上几口,紧接着就抬起脚底,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吹了吹烟斗嘴,重新别在腰间。转过身,对我说:“把那些杂麦穗清除出来,这垄麦子好做秋播的种子。”学着父亲的样子,一遍遍地走在麦田里,回头去望,麦田更加平整、干净了。⑤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机械化,夏收全靠人工。父亲赶在麦子成熟前,有序地做麦收准备。制绳子,是麦收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劳作。挑麦子需要绳子做担兜,耕牛打麦场需要用绳子拉石碾,晒麦场上需要绳子系麦垛等等。早在农闲时节,父亲就将绳捻做好了。收麦前,趁着太阳还未下山,气温下降了些,父亲、母亲和我将原先已做好的绳捻,三股合制成一根小酒盅般粗细的草绳。晚阳下,母亲摇动父亲自制的合绳车,连接绳捻另一头的父亲牵住捻弓“摧绳”,我在中间拿“龙头”(带有三条漕沟的木榔头)。我把“龙头”按在三股绳捻中间,从父亲“摧绳”的一端走到母亲摇绳的另一端,一根长约10米的粗草绳就制成了。父亲制绳,不光是麦收时自家用,还给邻里人家。这样的制绳劳作,要重复地做上几个傍晚。⑥打谷场是麦收必不可少的场地,秋收后,父亲在原打谷场的地上种上了油莱籽。油莱籽成熟比麦子早许多天,父亲抓紧收获了油莱籽,腾出场地做麦收的打谷场。父亲牵着耕牛先将场地犁耕一遍,然后从河里挑来水,浇湿场地。第二天清晨,父亲叫上我,撒上草木灰,拉动石磙,一遍遍地将打谷场压平压实,一直劳作到正午,才将打谷场做好。麦收前的许多天里,父亲总是不停地忙碌着,直等麦子开镰收割那一天的到来。⑦那几天里,每天凌晨3点多钟,父亲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朦胧月光下,父母、还有我,一家人抢收麦子,一刻也不停息。割麦是个体力活、脏活,每拉一下镰刀,就有一股灰尘从枯了的麦秸上散开来。一会儿,我的鼻孔、口里满是吸入的尘灰。麦收时节,太阳很早很早就从东方升起,很晚很晚都不肯下山。炽热的阳光,晒得衣服后背上冒出一圈圈白白的汗渍。还没收割多长时间,我手上就磨起了血泡,疼得往心里钻。我想换个工种,改为挑麦把。可我担子上的麦把,只有父亲的一半多,走在田埂上,好几次摔倒在田沟里。那几天里,我感到特别的累,经过夜以继日的劳作,我家的夏收终于颗粒归仓。⑧就在这一年,雨季来得特别早。村上人家有的还没来得及收完麦子,一天连着一天阴雨,没有抢收完的麦子,浸泡在了雨水里,麦穗上长出了麦芽,损失惨重。天下着雨,站在窗前远望麦地的我,庆幸父亲对麦收农事的及早安排。⑨我离开了麦地,去了城里,疲惫还会时常袭来。“莫因一时的懈怠,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付之东流。”又到麦香时节,耳边再一次回荡父亲的教诲。(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在麦收时节,文中的“我”亲自参与了哪些农事活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四件活动。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只见他从腰间摸出旱烟斗,装满烟末划着火柴,猛抽上几口,紧接着就抬起脚底,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吹了吹烟斗嘴,重新别在腰间。(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麦收时节,太阳很早很早就从东方升起,很晚很晚都不肯下山。4.文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对文中的父亲,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思?简要回答。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阅读名著片段,回答下面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作者)《》(书名),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2)书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13、(5分)综合性学习。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1)(青春座右铭)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形成对偶句。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流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2)(青春同路人)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常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探究结果:__________。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目光是有质量、有重量的,有湿度、有温度的,有能量、有热量的,你还记得你体验到的各种目光吗?温暖的、严肃的、沉思的、焦灼的、澄明的、幸福的、狂喜的、悲悯的……你还曾感受过来自历史的、未来的、自然的、宇宙的目光吗?请以“值得记忆的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2)诗歌戏剧除外,选择你最能驾驱的文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B:帷慕——帷幕。C:穿流不息——川流不息。D:浮燥——浮躁。2、B【解题分析】

A.句式杂糅,删去“因为”或“的原因”;C.搭配不当,改为“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学习诗词知识,培养文学意识”;D.语序不当,改为“生根、开花、结果”。故选B。3、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C项“马克·吐温,法国作家”说法不正确。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4、C【解题分析】

C.有误。赋予(yù)——yǔ,蛮横(héng)——hèng。5、C【解题分析】

A.归省(xǐnɡ)。B.戛然而止(jiá)。D.龟裂(jūn)。故选C。6、B【解题分析】

B.“出现故障”“歌唱祖国”“阅读美文”是动宾短语,而“看清楚”是动补短语。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2.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3.对道人拿着他的赠诗再去贻误其他病人的忧虑(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解题分析】译文: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热敷的方法,一会儿便觉得轻松安适。朱熹非常高兴,重重地感谢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门时放下拐杖笑得像个儿童,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蹒跚而行的老头了。”道士拿到诗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朱熹叹气说:“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热敷的方法。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亟:立刻,立即。莫:没有人。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公叹息的句子是“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即“对道人拿着他的赠诗再去贻误其他病人的忧虑(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8、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题分析】1.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9、(1)鹏之徙于南冥也(2)学然后知不足(3)归来倚杖自叹息(4)禅房花木深(5)拣尽寒枝不肯栖(6)零落成泥碾作尘(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8)长夜沾湿何由彻(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徙”、“倚杖”、“碾”、“祗”、“班”的书写。理解型默写(9)抓关键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0)的关键词是“悠悠的别离之情”。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内容上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2.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主要的交流方式。3.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4.祖父与祖母的家书对父亲的关心点不一样。祖父的信:祖父的字,一丝不苟;有教和训,语气严厉;信中有反复告诫。祖母的信:封封都有告诫;字字牵肠挂肚;母子俩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交流。5.家书是纽带,是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家书是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蕴含几代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家书使我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解题分析】1.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的作用。2.分析词语的表现力。“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的“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用“深藏”这个词语修饰“村庄”,是在强调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的情节内容即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做铺垫。3.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如可提取上文的“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等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正襟危坐”的原因,可分析整理下文的“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几句。而第8段作者读祖母的信“必须哭着读”的原因可分析整理“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等句,即可得出答案。5.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家书,就是指一个远在相当于现在外地或外国的地方时,家里人相互来往的信。过去,家书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答此题可分析文末的“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一句,这句话让我们理解到“家书”对我们健康成长的意义。【题目点拨】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11、1.(1)我跟着父亲到麦地看快成熟的麦子,父亲选定留种麦垄后,我们一起清除杂麦穗。(2)我和父母将已做好的绳捻合制成一根草绳。(3)父亲叫上我一起做打谷场,一遍遍地将打谷场压平压实。(4)凌晨月光下,我们一家人抢收麦子,夜以继日的劳作,终于颗粒归仓。2.(1)交代了写作背景,“麦收的紧张与劳动艰辛”“中学毕业那年跟父亲的那次麦收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总领全文、开启下文,还渲染了麦收时的气氛。(2)“从来没有”“至今记忆犹新””词句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提高了阅读兴趣。3.(1)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直观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抽烟干脆麻利的娴熟的过程,写出了父亲发现了留种的麦垄时高兴兴奋的心情,“紧接着”“叩去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也写出了父亲急不可待要“我”一起清除杂麦穗的心理活动。(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助太阳的行为,生动有趣地说明了麦收时节白天劳作时间的漫长,表达了自己对麦收艰辛劳作的深刻体验与感受。4.(1)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敢于吃苦耐劳、乐于帮助邻里、做事有打算、安排农事合理、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民形象。(2)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感谢父亲对我的教诲;佩服父亲干农活经验丰富,提早安排农事保住了劳动成果。【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概括句式:某人+做了某事+结果如何。1)③④写我跟着父亲到麦地看快成熟的麦子,父亲选定留种麦垄后,我们一起清除杂麦穗。2)⑤我和父母合作制绳。3)⑥段写我和父亲把打谷场压平压实。4)⑦段写我和父母抢收麦子,夜以继日。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路:首先,明确段落位置。其次,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段落作用。1)②段位于文章开头,从开头的结构、内容作用考虑。2)结构作用:“中学毕业回农村那年,跟着父亲的那一次麦收,至今记忆犹新。”引出下文“我”和父亲母亲麦收的回忆;“从来没有”“至今记忆犹新””等词句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提高了阅读兴趣。3)内容作用:“我生在农村”交待了“我的”家庭背景和写作背景;“紧张与劳动艰辛”“记忆犹新”奠定了感情基调。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思路:角度;分析;效果;情感。(1)角度:词语角度。分析:“摸出”“装满”“划着”“抽”“拾起”“叩去”“吹了吹”“别在”一系列动词,完整详细的描绘了父亲抽烟动作。效果:写出了父亲抽烟动作的熟练。情感:“猛抽上几口”“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写出了父亲的急不可待,对清除杂麦穗的迫切,表现了父亲对农事活动的喜爱。(2)角度:拟人。分析:“不肯下山”把太阳拟人化。效果:生动写出白天劳作时间的漫长,农人的辛苦。感情:写出了对那段时光的记忆深刻。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主题。形象:抓住具体事件和具体描述性语句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1)勤劳朴实。“只见他从腰间摸出旱烟斗,装满烟末划着火柴,猛抽上几口,紧接着就抬起脚底,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吹了吹烟斗嘴,重新别在腰间。”看出父亲对于农地里的活计是主动去做的,表现了他的勤劳朴实。2)乐于助人。“父亲制绳,不光是麦收时自家用,还给邻里人家。”父亲制作绳子并不简单,但是还是分给邻居,看出其乐于助人。3)吃苦耐劳。“还没收割多长时间,我手上就磨起了血泡,疼得往心里钻。我想换个工种,改为挑麦把。可我担子上的麦把,只有父亲的一半多”我只担一半就觉得辛苦,而父亲更辛苦却不出声,看出他的吃苦耐劳。4)做事有成算。“站在窗前远望麦地的我,庆幸父亲对麦收农事的及早安排。”看出父亲对于农事安排熟练且有成算。感情:1)文章中透过除杂穗、制作绳子、打压打谷场、抢收麦子表现了父亲勤劳、吃苦、乐于助人等品格,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与敬佩。2)“又到麦香时节,耳边再一次回荡父亲的教诲。”表达了对父亲教诲我的感激,让我知道凡是要有成算,为人要勤劳、乐于助人。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个具有顽强意志、永不言败的人。【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1)选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内容是: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少年时就参加革命,拿枪和敌人殊死作战,留下满身伤痕。战争结束后,他拼命工作至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因此,他曾失望地想过自杀,但终于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花三年时间写出这本长篇小说,证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就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历,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经历。这本书,几乎可以看作是作家的自传。(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历经艰辛的生活、战争的烽火以及战后建设的一系列磨炼,终于被锻造成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过程,逼真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小说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刚毅坚强,有着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毅力。平凡中见伟大,在烈火中成长起来的钢铁战士。13、(1)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2)示例:我们应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帮扶同行青春路。【解题分析】

(1)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补写后的句子与材料和前句内容要贴切,语意要连贯,逻辑要严密,语句要通顺。题干中给出的青春座右铭的第一句照应材料中范仲流的事例:我们应该像他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读书;所以补充的后半句应该照应材料中邓稼先的例子: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为让中国变的强大,奉献了自己的毕生。据此仿照第一句补写即可。(2)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第一则材料中管宁视片金如瓦石,不管外界发生省么事情,仍旧能够专心致志的读书,而华歆不同,最终管宁割席分坐,说明他们不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二则材料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互帮互助,在恩格斯的帮助下马克思完成了自己的著作,说明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够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交一些志同道合,能够互帮互助的人,这样对我们的成长才有更大的帮助。据此作答即可。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值得记忆的目光柏油路上,行人匆匆。目光或锐利或呆滞,或愉悦或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