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4.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方式和语言特色。5.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教师板书课题:9鱼我所欲也(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文本知识1.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儒家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孟子吗?预设1:孟子(出示课件4、5)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预设2:“性善论”的要点(出示课件6)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课文背景教师:通过本文的作者介绍,我们了解了作者孟子,下面一起来了解《孟子》一书。预设:《孟子》(出示课件7、8)《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预习检查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0)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提示:(出示课件11)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出示课件12、1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教师: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15)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16)【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内容。预设:(出示课件17)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18)【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教师:同学们,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19)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19)【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预设:(出示课件20)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1)【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22)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2)【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教师:同学们,下面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23)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3)【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24)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4)【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教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出示课件25)学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太笼统了,应该简洁一点儿,即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2:舍生取义。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6)1.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出示课件27、28)(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语句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学生1:本文开篇用鱼、熊掌类比生、义。学生2:运用类比,是比喻论证方法。教师点拨:这里用鱼、熊掌作类比,有舍鱼而取熊掌。从而突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个比喻论证,由浅入深,自然明晓。教师指导:比喻论证注意问题(出示课件29)①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且是具体、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②比喻应当贴切,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③因比喻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有缺陷,要完整、深刻地论述问题应把比喻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出示课件30)(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学生:运用道理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是如何从正面论证的?(出示课件3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学生2: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辟患。语句出示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出示课件32)教师:同学们,以上语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出示课件3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反面论证论点。学生2: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即不择手段求生)。学生3:所恶(反面)莫甚于死何不为(即不择手段躲祸)。语句出示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出示课件34)教师:上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出示课件3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道理论证。教师追问:那么,本文是如何分析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在此运用了因果分析法。学生2:“由是则生”“不用”是结果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学生3:“由是辟患”“不为”是结果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出示课件36)(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是心”,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教师追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出示课件36)学生:孟子主张人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3.大声朗读第2段,说说孟子在这一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出示课件37)(学生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怎样论证的?(出示课件3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正面论证。学生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学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教师总结:羞恶之心,舍生取义。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在意义上呢?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出示课件39)(学生默读,讨论分析。)学生1:“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在关乎生死的时候,比“万钟”还要贵重。学生2:而“呼尔”“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万钟”在数量上远远多于“一箪食,一豆羹”,贪图富贵的人接受了它,就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语句出示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出示课件40)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是如何论证的?(出示课件41)学生1:反面论证。学生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辨礼义,接受万钟,这就是“见利忘义”。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学生2: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4.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出示课件43)(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本心”:舍生取义。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出示课件4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出示课件4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出示课件4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示课件4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预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5.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出示课件49)(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学生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通假字(出示课件50)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5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一豆羹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3.一词多义(出示课件52、53)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5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55)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判断句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5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7)(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预设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出示课件58)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预设2: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出示课件59)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0)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1-72)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孟子的名言。(出示课件73)2.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出示课件74、75)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7)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教学反思】本课由“舍生取义”名言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以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助于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第二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唐雎不辱使命》的大意,积累重点字词。2.预习《唐雎不辱使命》,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3.预习《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本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刘向及《战国策》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积累重点字词,理解文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谁能想象一下天子发怒会是怎样一个场面?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那么,平民发怒又是怎样的场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平民发怒,震慑天子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10*唐雎不辱使命(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和重点人物及其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4)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编《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2)文本常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文本常识的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文学常识,为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1:作品介绍(出示课件5)《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后由西汉末年刘向按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整理编辑成书,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预设2:人物介绍(出示课件6)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使其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安陵国土。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提示:(出示课件9)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预设:(出示课件10-13)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教师:同学们,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的使命是什么。(出示课件14)(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疏通。)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1段。预设:(出示课件15)教师:同学们,根据对文段的疏通,尝试把这段翻译一下。(学生朗读文段,自主翻译回答,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16)【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收了封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2段。预设:(出示课件17)教师:我们在根据上面对文段的疏通,尝试把这段翻译一下。(学生朗读文段,自主翻译回答,教师订正指正)预设:(出示课件18)【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用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3段。预设:(出示课件19)教师:我们根据上面对文段的疏通,尝试把这段翻译一下。(学生朗读文段,自主翻译回答,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20)【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要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4段。预设:(出示课件21)教师:同学们,根据对文段的疏通,尝试把这段翻译一下。(学生朗读文段,自主翻译回答,教师指正。)预设:(出示课件21)【译文】秦王(吓得)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魏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啊。”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下,思考下列问题:1.读完课文,说说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出示课件2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教师追问:他的使命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唐雎的使命是保全安陵国土。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出示课件22)(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本文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看看唐雎是如何为自己的国家与秦王争辩的。(出示课件23)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出示课件2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填写表格。)预设:(二)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们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出示课件25)1.教师:我们先来找描写秦王的语句,看看秦王的性格是怎样的。(学生对照提示,分角色朗读。)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26)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学生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写出了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学生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了秦王的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学生3:“秦王不说”表现了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学生4:这段话,表现了秦王阴险狡诈,盛气凌人。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27)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学生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他严厉地质问。学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体现了秦王的咄咄逼人。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28)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学生: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学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秦王的前倨后恭。2.教师:我们先来找描写唐雎的语句,看看唐雎的性格是怎样的。(学生对照提示,分角色朗读。)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29)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学生:“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体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29)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学生:体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3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学生:体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3.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分角色朗读的感受,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出示课件3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1:秦王,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学生2:唐雎,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4.教师:同学们,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出示课件32)(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教师补充:可见秦王的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三)结合前面分析,说一说文中秦王谈判前后的表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4)(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图表。)1.秦王谈判前后的表现。(出示课件34)2.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5)3.教师:同学们,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36)(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语句出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学生:表述上运用了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教师追问: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3.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出示课件3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这两点是从道义方面的说话技巧。学生2:言之有“力”,这点体现说话的威力。教师总结: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教师追问:对你们有何启示?(学生讨论,讨论回答。)(出示课件39)预设1: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预设2: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2.同学们思考一下,机智勇敢的唐雎能够永保安陵吗?(出示课件4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不能。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3.你们还知道历史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人物吗?你们能介绍一下他们的故事吗?(出示课件41)(学生讨论,自主回答。)学生1:晏子使楚(出示课件41)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出使不受辱,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出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等事,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管仲。学生2:完璧归赵(出示课件42)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点小毛病、斋戒五天等托词,完璧归赵。4.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出示课件4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任“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出示课件44)(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通假字(出示课件45)故不错意也“错”同“措”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46、4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古义:交换;今义:容易。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停止,休息。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词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成立。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学生。3.一词多义(出示课件48、49、50)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51)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52)倒装句、省略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结构“于先王”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吾”)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53)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形,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4)(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智勇双全,最后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钻牛角尖儿,应该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预设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将来和广大的人民一起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定能推动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通过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55)本文中的对话极富外交色彩,文言虚词的恰当运用,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形象、逼真,除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安陵君的委婉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的骄横无理都跃然纸上。预设2:运用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出示课件56)一是安陵君和唐雎之间的衬托,前者衬托后者;二是唐雎与秦王之间的对比。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起到了显著的效果。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7)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58-6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出示课件62-65)2.为什么古代的外交官又称为“使节”?(出示课件66)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7)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安陵国的一位普通公民,知道唐雎的事迹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分析人物精妙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在教学时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地进入教学环节。之后检查预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可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主旨,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梳理课文情节后,再具体分析人物语言,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感受本文语言艺术的精妙、外交语言的巧妙。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把本文所要传达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精神运用到生活当中来,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送东阳马生序》的大意,尝试翻译全文。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3.从本文看,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点,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宋濂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3.初步感知本文“劝学”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教师板书课题:11送东阳马生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吗?预设:(出示课件4)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今属浙江)人,字景濂,号潜溪。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宋濂的书法作品:(出示课件5)2.文本知识教师: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赠序吧。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与序的原意已不尽相同。3.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预设:(出示课件7)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9)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提示:(出示课件10)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预设:(出示课件11-1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dǐ)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5)(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疏通。)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疏通课文第1段的部分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16)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17)【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天气很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疏通课文第1段的后部分内容吧。预设:(出示课件18)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19)【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求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2段。预设:(出示课件20)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1)【译文】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第2段吧。预设:(出示课件22)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3)【译文】一起同住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若神仙;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勤恳艰辛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第2段。预设:(出示课件24)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4)【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的行列中(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跟随在公卿大人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3段。预设:(出示课件25)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6)【译文】现在各位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有皮衣和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宽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而不答、探求学问却没有得到的情形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来才能读到。如果有人学业不精通、好品德没有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第4段。预设:(出示课件27)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疏通了这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预设:(出示课件28)【译文】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见面礼,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讨论学问,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此人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因此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的艰难来勉励他。说我这是勉励同乡读书,是我的本意;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示课件29)(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出示课件29)(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苦。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出示课件30)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出示课件31)预设:(出示课件31)(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出示课件3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点拨指正。)预设:(出示课件33)教师追问: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学生:运用了对比手法。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出示课件3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2: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三)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学习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出示课件3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指正。)(出示课件36)学生1: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学生2:我们应该学习作者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求学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出示课件3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勾画回答。)教师提示: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话作答。学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教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回答。学生: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②勤劳刻苦;③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们的认识。(出示课件39)(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出示课件4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我们要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繁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要畏师。4.通过本课的学习,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出示课件41)(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预设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预设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预设3:学习要敢于发问。预设4:学习要有主动性。预设5:学习要勤奋刻苦。预设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通假字(出示课件4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43)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得到;今义: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走送之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一词多义(出示课件44-46)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47)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用作名词,鲜鱼和肥肉。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48)倒装句弗之怠(倒装句,应为“弗怠之”)省略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省略句,省略主语“我”)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49)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作者通过自叙,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和刻苦与当世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更勤奋、更专心致志地学习。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0)(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冬中抄录,但他却是那么勤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预设2: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先辈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出示课件51)本文第3段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1、2段作者昔日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推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进行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进行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进行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了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论述极具说服力。预设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出示课件52)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地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将自己同那些穿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3)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54-6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出示课件62-69)2.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勤学事例、成语。(出示课件70)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1)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情真意切的赠序。学生对本文作者及赠序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文具体内容打好基础。之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文章,并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内容,以此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结构,以此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不畏艰辛的求学精神。接着,赏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交错的表现手法对提高文章表现力的作用。最后,通过几个开放式的问题和类文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意识到克服艰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后让学生以本文为例写一个议论文片段,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课堂所学。【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预习《词四首》,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2.把握这四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尝试背诵这四首词。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教师板书课题:12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2.两大流派预设1:婉约派(出示课件6)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词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预设2:豪放派(出示课件7)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是成为了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教师指导:诗歌赏析三部曲(出示课件8)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三、学习新词渔家傲·秋思(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吗?预设:(出示课件10)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预设:(出示课件11)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他一方面加紧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出示课件1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1.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3)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讲解:“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季节。“思”,忧思之情。【注释】塞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临时签订合同报告
- 国企劳动派遣合同
- 合同法案例精解
- 钟点工聘用合同范本
- 大班课件《谁是采蜜冠军》
- 2024正规的自然人借款合同样本
- 2024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合同】
- 2024个人租房协议书合同租房协议书(详细版)
- 2024标准销售业务员合同范本
- 2024个体借款合同协议模板
- 互联网医院整体方案介绍-PPT
- 4.2.1指数函数的概念 课件(共21张PPT)
- 婴幼儿盥洗照料(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课件)
- 银杏树介绍-课件
- 《化学与生活》课程标准
- 浙江台州三门县委政法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选聘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社区老年食堂运营方案策划
- 荧光光纤测温监测系统-高压柜 环网柜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2023年
- 《微生物与健康》课件PPT【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 2023年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全科医疗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