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1页
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2页
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3页
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4页
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岁,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报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重至武成,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B.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C.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D.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吏,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B.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可作为官名,还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C.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可称作“午时”“日正”等,相当于北京时间十点到十二点。

D.拜,授予官职,任命之意。在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地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各地的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围困牵弘,牵弘兵败而死。

B.经过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司马督马隆上书说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必将失败。

C.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现在的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设立悬赏招募。”

D.马隆自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使者夜晚传送捷报,皇帝次日清晨召见了群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岁,仅而能定,帝乃悔之。

(2)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

5.为平定羌胡之乱,马隆做了哪些准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常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逐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①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値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①舁,yú,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7.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文中指州里掌管文书的小官。

B.刺史: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是检核问事质疑的意思,有监察之职。

C.解绶:绶,本义是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的丝带。丝带的颜色常用来标志身份与等级。解绶,是解下绶印、辞去官职的意思。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的文字,用来高度概括历史人物的生平,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家里贫穷,亲人年老,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卸职回家。此后,相继担任过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B.陶渊明博学多才。他擅长写文章,《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C.陶渊明不慕权贵。他拒受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不与其结交;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来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廷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部送到酒家,以便日后到来就能取酒喝。来拜访他的人不论身份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然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楚)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又曰:“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C.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趋而进曰”与“他日趋庭”(《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B.“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旦暮进食”与“秦军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旦暮”词含义不同。

D.“数倍之地易薛”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本想坚持在封邑薛地大兴土木,但听闻齐国门客劝谏后,深感自责,最终放弃了筑城于薛地之念。

B.靖郭君善于识人,他不顾门人意见,始终礼待齐貌辨,给予了他上等居所,还派长子照顾他的出行饮食。

C.齐貌辨不顾自身安意,巧借两事,既有效释解了宣王心中疑问,又向宣王委婉表明了靖郭君的忠君立场。

D.齐貌辨领受宣王之命,成功将靖郭君请回朝廷,缓和了靖郭君与宣王的关系,后来靖郭君担任齐国国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以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先是,帝受禅,延钊握重兵屯真定,韩令坤领兵巡北边。帝遣使谕意,许以便宜从事,两人皆听命,乃加延钊殿前都点检,令坤亦加侍卫指挥使。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卫禁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帝既定计,尽收诸宿将兵柄而削藩镇权,尤注意命将分部守边,具得要领,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郡中莞榷之利,悉与之,恣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令召募骁勇以为爪牙。

初,遵诲父宗本仕汉为随州刺史。帝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遵诲冯藉父势,尝侮之,一日谓帝曰:“每见城上有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帝皆不对。他日论兵,遵诲理屈,拂衣起,帝乃辞宗本去。及即位,召遵诲谕之曰:“卿尚记曩日紫云、黑龙之事乎?”遵诲惶恐再拜。俄而部下卒诉其不法十余事,遵诲待罪请死。帝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邪?”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奠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

B.遵诲母在幽州/患难暌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

C.遵诲母在幽州患难/暌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

D.遵诲母在幽州/患难睽离/帝厚赏/边民购得之/仍加优赐/授通远军/使遵诲至镇/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众皆感悦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剧本由唱、科、白构成,角色有旦、末、净、丑等,《窦娥冤》中的“卜儿”指老年男性。

B.受禅,也称"受嬗”,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新皇帝承接旧帝让出的帝位。

C.禁兵,即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回图贸易,简称回易、回图,是隋唐至南宋末年的特定经济术语,泛指官方盈利性的商贸经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非常重视武将,允许他们斟酌情况,便宜从事:为笼络人心,给他们加官进爵,并十分优待他们在京城的家人。

B.起初,太祖对故人非常器重,让他们带领禁军,但赵普认为于国不利,多次劝导,太祖便决定收回兵权。

C.太祖不得志时,曾经投靠董遵诲,却受到他多番排挤侮辱;太祖登基后,却以德报怨,对遵诲和他母亲都很好。

D.董遵诲知恩图报,当太祖不计前嫌优待他并委以重任时,他为报太祖知遇之恩,骁勇善战,保卫边境。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

(2)尤注意命将分部守边,具得要领,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

五、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节选)

杜牧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情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⑤.思念至:想到至今。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所期向期向:期望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饰以温慎忽魂悸以魄动

B.不学之徒蚓无爪牙之利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舟中夜弹琵琶者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不学之徒的论断荒谬不堪,因为那些人认为就算圣人再生,也不过是与子游、子夏这些人在伯仲之间,不值一学。

B.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期乱”斥之。

C.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D.在这封书信中对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B.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C.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D.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22.“学者”在此指求学的人,认为学者常有怎样的弊病?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是以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B.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C.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D.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2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孤:可以指幼年丧母的孩子也可以指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本文意思属于前者。

C.表:是古代臣子给君王的奏章,一般用于较重大的事件,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D.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隋唐以后的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官。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阴令柳涧因为有罪行,前任刺史准备上奏弹劾他,还没来得及上报,刺史就离职。

B.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劝谏,宪宗震怒,裴度、崔群及一些外戚权贵都在为他求情。

C.韩愈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袁州儿女,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

D.韩愈常常帮助后辈,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他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

26.把下列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会卒,嫂郑鞠之。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2)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27.文章中韩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唱①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②,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③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④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⑤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靡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⑥。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⑦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珍,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节选自《淮南子·原道训》,有删改)

[注]①唱:倡导。②趋舍指凑:进退行止。③蘧伯玉:卫国的大夫。④隤(tuí):倒塌。⑤錞(duì):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套。⑥訾(zǐ):通“赀”,计算。⑦蚑蛲(qínáo):小虫。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B.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C.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D.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唱者,穷之路也”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B.“大包群生而无好憎”与“裂地而封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击之无创”的“创”指伤口,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含义不同。

D.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

3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率先行动容易失败,后采取行动容易成功。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

B.文章认为,先可以控制后,后也可以控制先;圣人恪守清静,遵循道,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在后面而不往前赶。

C.本文与《荀子·劝学》都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本文以“水”设喻,写水的特点,突出强调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

D.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文学色彩很浓,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举用历史典故充实内容,并运用铺张排比手法。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2)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①跬踟科头: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3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36.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九、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尔遐园居序

张鼐

①缁衣①化于京尘,非尘能化人也。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精神五脏,皆为劳薪②。能于此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

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③,卜居西城之隅。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亭延西爽,山气日佳。户对层城,云物不变。钩帘缓步,开卷放歌。花影近人,琴声相悦。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④;觞咏之娱,素交是叶⑤。尔遐尝言:“高林受⑥日,宽庭受月。短墙受山,花夜受酒。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开,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⑦,彼实无所自树乃尔。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⑧宁复能溷⑨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①缁衣:黑布衣。②劳薪:拿来当柴烧的旧车脚,指人辛苦劳作。③柱下:官名,相当于后代的御史。④冠簪:借指官宦。⑤素交:情谊纯洁的朋友、旧友。叶:“协”的古文。和,合。⑥受:接受,这里指欣赏。⑦簪裾: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⑧马头尘:飞扬在车马前后的尘土,喻世俗污垢。⑨溷:混浊。

37.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乎C.欤D.耶

38.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39.第②段使用的语言与第③段有很大的差异,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40.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①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期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①武安君为秦将白起。他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B.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C.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D.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秦昭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称疾中“疾”指疾病,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不同。

C.兵甲,文中指士兵和铠甲,它衍生出“兵甲”的另两个义项“军队”“战争”。

D.行伍为军队之意,按照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泛指军队。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认为经过休养生息和整治武备,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具备了再次征伐赵国的能力,但武安君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武安君面对秦昭王的疑惑,主要从赵国的角度加以分析,他的分析点面结合,既有赵国整体情况介绍,也有对平原君等人的个例分析。

C.秦昭王在王陵作战失利后,想让武安君带兵攻打赵国,但遭到拒绝。昭王为了使武安君能接受任务,亲自去探望武安君并责备了他。

D.武安君一番分析,并没有说服秦昭王。秦昭王认为没有武安君带兵,秦国同样可以战胜赵国,于是执意攻打,秦国陷入不利境地。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

(2)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45.武安君为何不愿带兵攻打赵国?请简要概括原因。

(

…………○…………内…………○…………装…………○…………订…………○…………线…………○…………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A

2.C

3.C

4.(1)(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兵败身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勉强)得以平定,晋武帝这才感到后悔。

(2)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

5.①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②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③制作了扁箱车。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了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

“渡”是“渡过”的意思,动词,后接“温水”作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扁箱车”是马隆发明的一种战车,是一个名词,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日中……相当于北京时间十点到十二点”错误。应是相当于北京时间十一点到十三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应该设立悬赏招募”错误,由原文“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可知,说的是不能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和”,和睦关系;“没”,通“殁”,死亡,死,寿终。“乃”,才。

(2)“临朝”,面对朝臣或在朝廷上。“为”,替;“虏”,蛮族,指树机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对于马隆为出征做的准备,从文中“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又请自至武库选仗”“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等内容可知,为了出兵平定胡人叛乱,马隆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还制作了扁箱车。这些行动为他以后剿灭叛乱奠定了基础。

参考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夏季四月,北地胡人入侵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伐胡人。各地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把牵弘围困在青山,牵弘兵败战死。当初,大司马陈骞告诉武帝说:“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非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多次不顺从陈骞的命令。晋武帝认为陈塞同牵弘不和,才对他进行诽谤。(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兵败身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勉强)得以平定,晋武帝这才感到后悔。(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春季正月,司马督东平人马隆上奏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必定失败。”夏季六月,杨欣同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等人在武威交战,战败而死。(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春季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司马督马隆进谏说:“(如果)陛下能够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晋武帝说:“果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如何罢了!”马隆说:“我希望招募勇士三千人,不问他们从哪里来,(我)率领他们西上,贼寇不难平定。”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乙丑日,(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晋武帝没有听从。马隆招募能够拉开四钧的弓、拉开九石的弩的人并录用他们,设立标准进行测验,从早晨到中午,录取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又请求亲自到兵器库中挑选武器,武库令和马隆愤怒地争吵起来,御史中丞向皇帝检举揭发马隆。马隆说:“我应当在疆场上竭力效命,武库令却把魏国时期朽烂的武器发给我们,这不是陛下派我前去平叛的本意。”晋武帝下令准许马隆随意挑选武器,并发给三年的军需物资,然后让他们出发。(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了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自马隆西上以后,就音讯断绝,朝廷对此深感忧虑,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派遣的使臣在夜间到达(洛阳),晋武帝拍掌欢笑,次日早晨,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如果听从你们的话,凉州已经没有了。”于是下诏赐给马隆符节,升他为宣威将军。马隆到武威之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率领一万多部落前来投降。十二月,马隆(率兵)同树机能激烈作战,斩杀树机能,凉州于是得以平定。

6.C

7.D

8.A

9.(1)(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把粮食和肉送给他,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弹拨一番来寄托心意。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后,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

“庐山”是“往”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且“弘”是“王弘”,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弘”前要断开,排除AD。

“于半道栗里”是“要”的地点状语,中间不断开,“篮舆”是专有名词,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褒奖”错误,谥号,或褒或贬。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相继担任主簿”错误,原文“州召主簿,不就”,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首加主语“陶渊明”;“望”,奢望;“馈以粱肉”,状语后置,把粮食和肉送给他;“麾”通“挥”,挥手;“去”,使动用法,让……离开。

(2)“解”,懂得,明白;“蓄”,保存,收藏;“辄”,就。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作为自己的真实写照,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渊明家里贫穷、亲人年迈,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把粮食和肉送给他,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陶渊明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10.A

11.D

12.A

13.(1)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

(2)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靖郭君的异母兄宣王即位。靖郭君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来住,和齐貌辩一同留在薛城。

“大”修饰“不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之”的宾语为“薛”,句意完整;“与齐貌辨”做“俱留”的状语,应断在后句,排除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趋”,快步走;句意: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B.“善”,交好;句意:靖郭君和齐貌辨交好/平素和留侯张良交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早晚,极言时间短暂。句意:在早上在晚上侍候不懈/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两句中的“旦暮”词含义不同。

D.“易”,交换;句意:用几倍的土地交换薛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深感自责”错误。由原文“君曰:‘善。’乃辍城薛”可知,靖郭君听闻齐国门客劝谏后称赞他说的好,并放弃了筑城于薛地之念,并没有深感自责。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隆”,使……隆起;“益”,好处。

(2)“大息”,叹息;“颜色”,脸色;“至”,到。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靖郭君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请求拜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那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那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那回事),再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的庇护,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啊。”靖郭君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然而靖郭君却给齐貌辩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靖郭君的异母兄宣王即位。靖郭君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来住,和齐貌辩一同留在薛城。没多久,齐貌辩决定辞别靖郭君回齐国去晋见宣王。靖郭君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辩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靖郭君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辩就去见宣王。齐貌辩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辩。齐貌辩拜见宣王后,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辩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又说:“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4.B

15.A

16.C

17.(1)但是军队里万一有造反的人,到时候他们也不能自己做主了。

(2)更加注意派将领分兵守卫边境,全都各得要领。在京城的将领的家人们,对待他们非常优厚。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董遵诲的母亲在幽州,遭受离乱,太祖厚赏边民,花费重金找到了她,仍然给她优厚的赏赐。授予董遵诲通远军使的职位,董遵诲到了边境,召见各族酋长,令他们知晓朝廷的威德,众人都感到高兴。

“遵诲母在幽州”主谓宾结构齐全,且“患难暌离”为并列短语,不断开,排除AC;

“帝厚赏边民”,边民是帝厚赏的对象,不能分开;“购得之”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帝”,其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卜儿’指老年男性”错误,“卜儿”指老年妇女。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太祖不得志时,曾经投靠董遵诲”错误。依据原文“帝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可知,太祖不得志时,投靠的是董遵诲的父亲董宗本。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作孽者”,造反的人;“临时”,古今异义,到时候;“自由”,古今异义,自己做主;

(2)“尤”,尤其、特别;“具”,全、都;“家族在京师者”,定语后置句,“在京师(之)家族”;“抚”,安抚,对待。

参考译文:

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任命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这之前,太祖受禅,慕容延钊手握重兵驻扎在真定,韩令坤率领士兵在北边巡防。太祖派遣使者告诉他们,允许他们可以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事情,两人都听从了太祖的命令,于是就加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也加封侍卫指挥使。

起初,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太祖的老部下,有军功,太祖让他们掌管禁军。赵普多次因为这件事进谏。太祖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这么担忧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军队里万一有造反的人,到时候他们也不能自己做主了,”太祖明白了。一天,太祖召见赵普从容商谈国家大事,趁机感叹说:“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历经八姓十二个君王,他们相继窃国,战争不停,生灵涂炭。我想要停止天下的战乱,建立长治久安的大计,该怎么做呢?”赵普回答说:“陛下说出这番话是天地神人的福气啊。节度使权力太大了,只有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安定。”太祖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太祖定下计策收取全部老臣的兵权,并且削弱藩镇的权力,尤其注意派遣将领分兵守卫边境,全都各得要领。在京城的将领的家人们,对待他们非常优厚。边郡中盐、铁、酒等专卖的获利全部给他们,允许他们进行贸易,免除流通税,让他们自己招募骁勇善战的人作为他们的手下。

当年,董遵诲的父亲董宗本在汉朝做随州刺史,太祖不得志的时候,在汉东游历,投靠董宗本。董遵诲凭借父亲的势力,曾经侮辱太祖,一天他对太祖说:“我经常看见城上有紫色云彩笼盖全城,又梦见我登上高台,遇见一条黑蛇,大约一百多尺长;不久变化成龙,腾飞而起朝东北离开,雷电体随着他。这是什么祥瑞吉兆?”太祖都不回答。有一天他们一起谈论兵法,董遵诲理屈,拂衣起身离开,太祖于是告别董宗本离开了。等到太祖即位,召见董遵诲告诉他说:“你还记得往日紫云、黑龙的事情吗?”董遵诲非常害怕拜了两次。不久部下士兵状告他做了十多件违法的事,董遵诲等待判罪请求处死,太祖说:“我正在赦免罪过,赏赐功劳,哪里还会记着过去的罪过呢?”董遵诲的母亲在幽州,遭受离乱,太祖厚赏边民,花费重金找到了她,仍然给她优厚的赏赐。授予董遵诲通远军使的职位,董遵诲到了边境,召见各族酋长,令他们知晓朝廷的威德,众人都感到高兴。几个月后,边境各族又来侵扰边地,董遵诲带领士兵深入敌兵境内,俘获斩杀了很多人,获得数万羊、马,各部落从此安定。

18.B

19.C

20.A

21.A

22.①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②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可惜”应解释为“珍惜”,句意为:真是值得珍惜啊。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连词,并列。句意:用温和谨慎来修饰言行;忽然我魂魄惊动。

B.“之”,代词,这;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不学习这类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C.“者”,都是助词,……的人。句意:历代统治者成功与失败、衰亡与兴盛;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D.“而”,连词,表示递进;连词,表示修饰。句意: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那些人认为”错,原文“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是说“仆”,即文中的观点,不是那些人认为。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知自己愚妄固执,不能勤苦用心研究学问,即使能够研究学习,也不能拿出来实施它。我诚恳地想成全你的美好愿望。

“仆自知顽滞”主谓宾齐全,“不能”表否定,作下句的成分,“不能”前断开,排除BC;

“出而施之”“而”表顺承,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可知,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

结合“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

参考译文:

去年请假,从江汉一带回到京城,才知道你离京外放的缘由,你在坚守大义上英勇无畏,当初我用高标准期许你的想法,果然是没有错误的,自己私下感到可喜可贺,你果然没有辜负上天赋予的使命和我的期许,这两点就是我自觉可喜可贺的原因,真是很值得庆幸,很值得庆幸啊。我不值一提,虽然能够做点学问,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像你那样的才学,遇到这样的时运,真是值得珍惜啊。先前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来修饰言行,这样的才华虚掷掉的话,真让人感到可惜啊。你四十岁做刺史,能掌管一偏僻小郡的政事,有衣食供给,却无做小吏东奔西走的辛苦,这样的时运值得珍惜啊。我认为这是上天帮助你成就他日的名誉声望,你的事业成就将在你的身前身后荣耀,时机正在今日,怎么能不努力啊!

我常想,做百代以后的人,未必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书籍齐备,而且事实材料也更多了。今天的谈论者一定会说:“让圣人的精微意旨思想没有流传下来,是郑玄这些人所作注解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所做的注解释文,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再生,也一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使郑玄等人的注解释文不值得学习,非要使得圣人复活,比如让周公、孔子亲自传授精微意旨,这样之后才去做学问。如果这样,那么圣人不能再生,就终生不做学问;假使圣人再生,也就是在学问上跟随古人耍滑罢了。这是那些不学之徒,好说大话,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成功与失败、衰亡与兴盛,他们的事迹或一两件,或成千上万件,形形色色,有根据的,没有根据的,都可描绘出来。考证它的由来,裁定它的长短,得到其中的十分之四五,就足够用来应对当前这个时代的紧要的事情。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他根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楚王向孔子打听什么是萍实,孔子回答说:“我往年听童谣因而知道这种东西。”这是他把童子当作老师啊。参照上古的书籍,再结合见闻加以斟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诸葛孔明说:“诸公读书,是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罢了。”这是因为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尽管说的是腐儒,但也是研究学问的人的通病啊。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对那些耳闻目睹来的名公才人们的论述,如典籍刑律制度、征战讨伐叛乱方面的事务,如果能考证它当时的情况,参考前人的记载,能够没有遗忘丢失并且记在心里,这也可称为自成一家的事业了。只是我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的过错,这也是做学问的人的通病。像你那样上天赋予的禀性,与我相去甚远。我自知自己愚妄固执,不能勤苦用心研究学问,即使能够研究学习,也不能拿出来实施它。我诚恳地想成全你的美好愿望,等将来接受你的教导后,在处理官府公事时能够没有过失罢了。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研究学问而能名传后世的人,希望你努力!

23.B

24.B

25.A

26.(1)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他操行坚定端正,言论鲠直无所顾忌。

(2)韩愈以前议论的事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促。

27.①韩愈操行端正,言论鲠直(耿直忠贞);

②韩愈心怀百姓,乐于助人(为官尽责);

③韩愈本性无私,不随波逐流(待人以诚)。

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柳涧指使百姓拦路索要军队停驻时差役的工钱,后任刺史厌恶他,审查这个案子,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

“后”是“刺史”的修饰形容词,表示“后来的”,故应在“后”前断开,排除AC。

“阴”是“相党”的状语,表示这一行为的不为人知,故中间不能断开,且“刺史阴相党”整体都是“以为”的宾语,故应在“党”后断开,排除AD。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幼年丧母”说法有误。“孤”应指幼年丧父。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还没来得及上报”说法有误。原文“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意思是华阴令柳涧有罪,前任刺史上奏弹劾他,没有答复而刺史离职,故应是上报但还没收到回复。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卒”,去世;“鞠”,抚养;“鲠”,鲠直。

(2)“爱”,爱护;“当”,应当;“事”,事奉;“年促”,寿命短促。

2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赏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

分析韩愈的性格特点,需要结合他生平经历中的言行举止以及写对他的直接评价去梳理。

从原文第一段的直接评价“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以及第二段他揭露官官相护的现象“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可以归纳出:韩愈操行端正,言论鲠直(耿直忠贞)。

从原文第五段韩愈在袁州为官时的所作所为“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可以归纳出:韩愈心怀百姓,乐于助人(为官尽责)。

从韩愈为了劝谏皇帝不要沉迷于佛事,专心政务而勇于进谏等的相关内容“愈闻恶之,乃上表”“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中可以看出韩愈本性无私,不随波逐流;而从原文最后一段“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可知他对任何人都是待人以诚,故可归纳为:韩愈本性无私,不随波逐流(待人以诚)。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他操行坚定端正,言论鲠直无所顾忌。元和初年,暂时任国子博士。改任都官员外郎,升任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任刺史上奏弹劾他,没有答复而刺史离职。柳涧指使百姓拦路索要军队停驻时差役的工钱,后任刺史厌恶他,审查这个案子,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再次贬为封溪尉。韩愈因此受牵连重任国子博士。(后来)改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升任刑部侍郎。

宪宗派遣使者到凤翔迎接佛骨到宫中,过了三天,才送回佛寺。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韩愈听说后很厌恶,于是上表。奏表递上去后,皇帝大怒,拿着它给宰相看,准备处以死刑。裴度、崔群说:“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皇帝说:“韩愈身为人臣,竟敢这样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候朝里朝外的人们惊骇恐惧,就是外戚权贵也为韩愈说情,于是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上表悲哀地谢罪。皇帝接到奏表,十分感动追悔,打算重新任用他,说:“韩愈以前议论的事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促。”皇甫镈向来忌恨韩愈直率,就上奏说:“韩愈毕竟太狂妄,可以暂且酌情内移。”于是改任袁州刺史。

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后来被)召入朝廷拜授国子祭酒,改任兵部侍郎。

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法他,最终(却依然)远远不及他。跟韩愈交往的,如孟郊、张籍,也都有成就闻名于当时。

28.D

29.A

30.A

31.(1)它使天下变得富足,可是自己却没有枯竭,德泽遍施百姓,但自己却无所耗费。

(2)水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最高德行,是因为它生性柔软而润滑。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日月回旋周行,光阴易逝,时间从来不会迁就任何一个人。所以圣人不认为一尺的玉璧有多么贵重,他们重视的却是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光难得却容易失去。禹为了赶时间,鞋子掉了也不管它,帽子挂在树枝上也不回头,他这样做并不是争着走到前面,而是争取时机。

“日回而月周”中,“日回”和“月周”结构一致,并列关系,“时”作下句的主语,应在“月周”后断开,排除A;

“尺之璧”和“寸之阴”结构一致,前后呼应,故“寸之阴”不能断开,排除B;

“履遗而弗取”和“冠挂而弗顾”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先唱者,穷之路也”中“穷”是“困厄”;“羡长江之无穷”中“穷”是“尽”。故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相同。句意: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B.“大包群生而无好憎”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却;“裂地而封之”的“而”表目的,来。句意:它广博地包容了世上万物,却没有任何好恶/吴王就割地来封赏他。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是开创的意思,两句中的的“创”含义不同。句意:刺它却没有创伤/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D.表述正确。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错,原文为“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意思是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不是说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富赡”,使……变富足;“既”,尽,枯竭;“费”,耗费。

(2)“所以”,……的原因;“至”,极,最高;“以”,因为。

参考译文:

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后来行动,却是通达的根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一般人的寿命是七十岁,但是,他的进退行止,是每天都生活在悔恨当中的,这样一直到死亡。因此蘧伯玉活了五十岁,却觉得自己的四十九年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率先采取行动是很难做到明智无误的,后采取行动反而易于成就功业。先行者攀上高峰,后行者可以跟随着先行的人攀上山峰;先行者越过洼地,后行者只需要踩着他们的脚印就可以轻易过去;先行者跌倒陷落,后行者却可以趁机进行思索了;先行者失败,后行者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了。由此看出,先行者是后行者的箭靶。就好像戈矛的柄套和锋刃一样,锋刃经历磨难最终损坏了,但是柄套却没有变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它处在后面的位置。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所谓后者,并不是等于停滞不动,凝固而不流动,而是重视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应付事物的变化,掌握了道的内在道理来应对外界的变化,前面的可以做到控制后面的,后面的也可以做到制服前面的。这是为什么呢?不放弃制人的契机,别人也就不能制约他,时间的运转变化,其速度是非常快的,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在它前面行动就容易超过,在它后面行动又会赶不上。日月回旋周行,光阴易逝,时间从来不会迁就任何一个人。所以圣人不认为一尺的玉璧有多么贵重,他们重视的却是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时光难得却容易失去。禹为了赶时间,鞋子掉了也不管它,帽子挂在树枝上也不回头,他这样做并不是争着走到前面,而是争取时机。所以圣人恪守清静、谦和之道,怀抱柔弱之节,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常在后面并不往前头赶。为人柔弱而沉静,安舒而平定,攻克大的难关,没有人能够和他们抗争。天下万物中,最柔弱的就要算水了。但是它大到不可以穷尽,深到无法去测量;长得没有尽头,最远的距离沉没在无边无涯之中。水的兴盛、衰落、减少、增加的程度都是无法计量的。它蒸发到天上于是变成了雨露,降落到大地上就变成了水泽。万物离开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